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腹噪鶥

鎖定
灰腹噪鶥(學名:Garrulax henrici)是畫眉科、噪鶥屬鳥類。中型鳥類,體長21-25釐米。額黑色,頭頂黑或灰色,眼先、臉白色。上體橄欖褐至棕褐色,尾和內側飛羽具窄的白色端斑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外側初級飛羽外翈藍灰色或灰色,顴紋黑色。下體多為淺棕色;嘴、腳黃色。特徵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灰腹噪鶥棲息於海拔3200-3800米的河谷階地錦雞兒灌叢和陽坡楊樹林及青岡灌叢地帶。繁殖期中大都成對。平時常十多隻結集小羣,低飛活動於地面上或灌叢間,有時偶見於楊樹枝頭。分佈於中國、印度東部阿薩姆和緬甸。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灰腹噪鶥
拉丁學名
Garrulax henric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雀形目
畫眉科
亞    科
畫眉亞科
噪鶥屬
灰腹噪鶥
亞    種
2亞種 [2] 
外文名
Ashy Laughing Thrush、Brown-cheeked Laughingthrush
命名者及年代
Oustalet,1892
同義學名
Trochalopteron henrici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灰腹噪鶥動物學史

特雷莎(Dresser,1905)曾在雅魯藏布江河谷的曲水縣加桑(Chaksam)一帶採得噪鶥標本,訂為一個獨立種Garrulax tibetanus,後經盧德洛(Ludlow,1944)查看過,認為這不過是灰腹噪鶥的同物異名。灰腹噪鶥曾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單型種。但李德浩等(1978)發表灰腹噪鶥的一個亞種,即古琴亞種(Garrulax henrici gucenensis),不過這個亞種確立與否,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2] 

灰腹噪鶥形態特徵

灰腹噪鶥
灰腹噪鶥(21張)
指名亞種:頭頂暗灰褐;上體灰橄欖褐;兩翅表面與背同色,飛羽黑褐,初級飛羽的外翈藍灰,其基部自第3-8枚均帶暗棕色;次級飛羽的外翻暗灰褐;尾羽亦暗灰褐色,微具若干黑褐色細狹橫斑;中央尾羽末端微白,外側尾羽均具寬闊的白端;眼先直至耳羽暗栗色;眉紋自而細,在眼後更明顯些;臉部具有寬闊的白色頰紋。下體與上體羽色相似,但較淺淡,有時還帶些黃褐色;尾下覆羽慄紅。雌雄同色。虹膜深紅;嘴橙褐;腳、趾及爪等暗黃褐色。 [2] 
古琴亞種:與指名亞種近似,但飛羽和尾羽的基部均無橙黃色;嘴為黑色,而非若指名亞種之為暗橙或橙褐色;該亞種不具寬闊的白色頰紋;眼先、貫眼紋和耳羽等也不似指名亞種之為慄褐色。在這些方面,本亞種顯然與灰腹噪鶥的指名亞種不同,但卻與橙翅噪鶥Garrulax elliotii)相一致,所以該亞種可能只是灰腹噪鶥與橙翅噪鶥的混交類型。 [4]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44-57克
220-248毫米
17-22毫米
82-91毫米
101-116毫米
32-39毫米
雌性(♀)
45-55克
210-244毫米
18-21毫米
81-90毫米
95-113毫米
32-39毫米

灰腹噪鶥生活習性

習性:灰腹噪鶥棲息於海拔3200-3800米的河谷階地錦雞兒灌叢和陽坡楊樹林及青岡灌叢地帶。繁殖期中大都成對。平時常十多隻結集小羣,低飛活動於地面上或灌叢間,有時偶見於楊樹枝頭。 [2]  有時與黑頂噪鶥一道活動。 [5] 
食性:灰腹噪鶥為雜食性鳥類,會在固定的時間及地點覓食。除了取食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蚜蟲、花瓣、甲蟲、菜青蟲等),還會取食人類丟棄的食物(麪條、麪包屑、水果等)。 [6] 
叫聲:笛聲whoh-hee及喳喳的叫聲。 [5] 

灰腹噪鶥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於中國、印度東部阿薩姆。
中國: 分佈於甘肅西南部、陝西南部、山西文水以南、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各省,東至江蘇、浙江、福建,南到廣東、香港、廣西,西至雲南西部、四川、貴州和西藏東部(林芝、野貢、波密、芒康、左貢、朗縣洞嘎、然烏)以及昌都等地。 [3]  [7-8] 
灰腹噪鶥分佈圖 灰腹噪鶥分佈圖

灰腹噪鶥繁殖方式

  • 窩卵數與卵形態
灰腹噪鶥開始產卵時間為4月中旬,卵天藍色,橢圓形,表面光滑,鈍端有棕色斑點。卵長徑29.6±0.4毫米,短徑20.3±0.17毫米,平均卵重為6.66±0.12克。窩卵數2-3枚。 [6] 
  • 巢及巢址特徵
灰腹噪鶥多選擇在胸徑小,但枝條距離地面低,較為茂密,隱蔽性高,穩定性強的針葉樹上築巢,較少使用闊葉樹和灌叢。竹子茂密且隱蔽性高,但由於穩定性差,導致繁殖失敗。校園中灰腹噪鶥選用塑料薄膜作為巢材,與中國南充市白頰噪鶥巢材選擇相似。
巢穴形狀似碗,築在樹中隱蔽的位置,雙親共同參與築巢。巢材選用乾草、細樹枝、樹皮、草根、塑料薄膜等,結構精細。平均量度為:巢內徑9.9±0.5釐米,外徑16.0±0.5釐米,巢深7.7±0.4釐米,巢高14.6±0.6釐米。
灰腹噪鶥利用的巢樹共11種,其中75%的巢建在針葉樹上,包括北美短葉松、雪松、刺柏、落葉松、林芝雲杉、青海雲杉;12.5%的巢築在闊葉樹上,包括垂柳及冬青;8.3%的巢築在灌木上,包括絹毛薔薇和火棘;禾本科植物僅有西藏箭竹1種,佔總巢樹種類的4.2%。 [6] 
  • 繁殖期
根據行為觀察,確定灰腹噪鶥的繁殖期行為譜包括休憩、理羽、覓食、移動、警戒、求偶等13種行為(表1)。 [6] 
表1
行為類型
描述
休憩
矗立在枝頭,無明顯活動,無鳴叫。
理羽
用喙、爪子梳理自己的羽毛或抖動自己的羽毛。
覓食
尋找、獲取、取食食物。
移動
包括空中飛行,在樹枝、地面等移動或跳躍。
警戒
當外界情況發生變化時,改變原有活動,站立於枝頭,東張西望。
求偶
雌雄個體之間相互靠近、整理羽毛、交配。
鳴唱
站立或移動時發出婉轉鳴叫聲。
卧巢
親鳥在巢內孵卵或暖錐的行為。
翻卵
孵卵期,親鳥在巢內進行翻卵的行為。
餵食
育錐階段,親鳥獲得食物後,餵食錐鳥的行為。
理巢
親鳥在巢中整理巢材,撿拾錐鳥糞便及育錐期調整巢內雛鳥位置。
離巢
親鳥離開巢且巢內無親鳥。
其他
包括排泄、驅趕、躲避、築巢等不易觀察或發生頻次較少的行為。
  • 求偶期
灰腹噪鶥求偶期行為類型有休憩、理羽、覓食,移動,警戒、求偶、其他、鳴唱8種行為。其中覓食所佔的比例最多,佔總時間的32.03%,其次是移動佔29.27%,休憩佔14.87%,求偶佔11.31%,鳴唱佔5.91%,理羽佔4.91%,警戒1.3%、其他行為(驅趕、排泄、躲避、築巢等) 僅佔0.4%(表1)。為補充求偶期能量消耗,灰腹噪鶥會投入較多的時間用於覓食,其移動行為多用於覓食地及活動區域之間的穿梭,為尋找更高質量的覓食地及食物。
灰腹噪鶥求偶期日行為節律分析顯示:覓食行為的日節律波動較大,在9:00及18:00各出現一次取食高峯;灰腹噪鶥日間大多數時段均有較多的時間用於移動,僅次於覓食,而且分佈比較平均,波動不大,只是在7:00及17:00兩個時段略高。灰腹噪鶥多在柳樹和針葉樹上休憩,在14:00-17:00時段用於休憩的時間偏多。求偶行為主要在11:00-14:00,12:00達到峯值,多發生在較為固定聚羣活動的柳樹上。鳴唱行為多集中在早晨,到下午呈遞減趨勢。
求偶期灰腹噪鶥大多集羣活動,覓食行為時間所佔的比例最高,保證其獲得足夠的能量。求偶時,雌雄鳥相互靠近,用喙或爪子彼此理羽,持續時間較長。警戒行為發生頻次較少,當觀察者持續出現且無明顯威脅動作時,灰腹噪鶥可在觀察者周圍覓食,適應能力較強。5月下旬灰腹噪鶥不再聚羣活動,多成對活動,求偶期結束。 [6] 
灰腹噪鶥卵 灰腹噪鶥卵
  • 孵卵期
灰腹噪鶥雙親共同參與孵化。孵卵期行為包括卧巢、離巢、翻卵、理羽。其中卧巢行為所佔的時間最多,理羽發生的頻次很低卧巢期間,親鳥為保障正常的孵化温度而進行翻卵,翻卵行為多發生在卧巢開始及中期。 [6] 
  • 育雛期
灰腹噪鶥雙親共同育雛,時間主要用於卧巢和理巢。親鳥理巢主要為整理巢材、撿拾雛鳥糞便到巢外及調整巢內雛鳥的位置,一般發生在餵食結束後和卧巢開始前。平均每小時餵食3次。灰腹噪鶥餵食雛鳥的方式有兩種,單親餵食及雌雄共同餵食,其中單親餵食的頻次更高。理巢行為多發生在餵食行為之後。 [6] 

灰腹噪鶥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
Garrulax henrici gucenensis
Li,Wang et Jiang,1978
僅見於中國西藏東南隅察隅縣桑曲河谷的古玉地區。 [4] 
Garrulax henrici henrici
Oustalet,1892
分佈於中國西藏東南部。 [8] 

灰腹噪鶥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