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胸竹雞

鎖定
灰胸竹雞(學名:Bambusicola thoracica)為雉科竹雞屬的鳥類,俗名華南竹鷓鴣泥滑滑山菌子、竹鷓鴣、普通竹雞。灰胸竹雞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狀,下體前部為慄棕色,漸後轉為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蹠和趾呈黃褐色。上體黃橄欖褐色。眼淡褐色;嘴褐色。雄鳥腳上有距。分佈在台灣以及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北達陝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緣、東達福建,主要棲息于山區、平原、灌叢、竹林以及草叢。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中國南方特有種。引種至日本。
中文名
灰胸竹雞
外文名
Chinese Bamboo Partridge
別    名
普通竹雞
竹鷓雞
拉丁學名
Bambusicola thoracic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竹雞屬
灰胸竹雞
分佈區域
中國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1] 

灰胸竹雞外形特徵

雄鳥額與眉紋灰色,有時額不為灰色而與頭頂同色。眉紋粗著而長,向後一直延伸至上背。頭頂和後頸橄欖褐色,具不甚明顯的暗褐色紋。上背灰褐色,具不甚清晰的暗褐色蟲蠹狀斑和慄紅色塊斑;頰、耳羽及頸側慄棕色;肩和下背橄欖褐色,密佈黑色蟲蠹狀斑,並具有慄紅色塊斑和白色斑點。腰、尾上覆羽、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以及三級飛羽橄欖褐色,密佈黑色蟲蠹狀斑;腰和尾上覆羽末端中部綴一細的黑褐色點斑,有的點斑前部為淡栗色,後部為黑色;三級飛羽和大、中覆羽端部綴有棕黃色與栗色斑;大覆羽並具棕色端斑。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和次級飛羽暗褐色,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棕色,雜有黑色斑點;次級飛羽末端和外翈邊緣淡棕色,具橄欖褐色斑點。中央尾羽紅棕色,密雜以黑褐色和淡褐色蟲蠹狀橫斑,外側尾羽幾純紅綜色。頭、頸兩側,以及頦、喉慄紅色,前胸藍灰色,向上伸至兩肩和上背,形成環狀,環後緊緣以慄紅色,後胸、腹和尾下覆羽棕黃色。兩脅綴有黑褐色點斑或橫斑。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稍小,且跗蹠無距。虹膜深棕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綠色或黃褐色。 [2] 
灰胸竹雞
大小量度:體重♂242-325克,♀200-342克;體長♂240-375毫米,♀214-350毫米;嘴峯♂17.5-21毫米;♀17.5-20毫米;翅♂113-144毫米,♀106-140毫米;尾♂91-114毫米,♀90-107毫米;跗蹠♂38-51毫米,♀33-48毫米。 [2] 
(♂:雄 ♀:雌)

灰胸竹雞近種區別


灰胸竹雞
體量
體重♂242-325克,♀200-342克;體長♂240-375毫米,♀214-350毫米
體重♂278-360克,♀256-330克;體長♂318-356毫米,♀303-340毫米
特徵
灰胸竹雞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狀,下體前部為慄棕色,漸後轉為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蹠和趾呈黃褐色
體羽多為深淺不同的棕色,胸頸部有由寬闊栗色條紋形成的寬闊項圍,眉紋白色或皮黃色,緊接其下有一黑紋或慄紋。頦、喉和頸側茶黃色,胸慄棕色,兩脅和腹具粗大黑斑
圖片
灰胸竹雞 灰胸竹雞
棕胸竹雞 棕胸竹雞

灰胸竹雞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竹林、灌叢和草叢中,也出現于山邊耕地和村屯附近。 [2] 

灰胸竹雞生活習性

叫聲:刺耳的"people pray, people pray, people pray"叫聲。
食性:雜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嫩枝、嫩葉、果實、種子、雜草種子、穀粒、小麥、豆類等植物和農作物種子為食,也吃蛾類幼蟲、步行蟲、瓢甲、小馬陸、蝗蟲、蝗蝻、螞蟻等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2] 
習性:常成羣活動,羣由數只至20多隻組成,冬季結羣較大,繁殖季節則分散活動。每羣有固定的活動區域,取食地和棲息地較固定,領域性較強。通常在天一亮即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晚上棲於竹林或樹上,常成羣在一起棲息,頭朝向同一方向。天冷時羣間個體靠得較緊,常棲於同一樹枝,天熱時個體間距離拉大,或分別棲於幾個樹枝。多數時候都在地面草叢中活動,常成行在草叢中穿行,併發出‘Sha,Sha’的聲響。受驚時則藏匿於草叢中不動,一般很少起飛,當人迫近時才突然飛起,羣體分散飛向各方,飛行迅速,兩翅扇動較快,但不高飛,通常緊貼地面飛行,而且不持久,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有時也急飛上樹,特別是當被獵犬追擊時。有短距離的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夏季常上到山腰或山頂,冬季則下到山麓平原。 [2] 

灰胸竹雞分佈範圍

灰胸竹雞在中國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和台灣亞種。前者終年留居長江以南地區,北抵陝西南部,1919年引入日本,現分佈很廣,後者僅限於台灣省。指名亞種為中國中部、南部、東部及東南部的常見留鳥。台灣亞種為台灣留鳥。
中國南方特有種。引種至日本。僅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北達陝西南部,西至四川西部和北部、雲南、貴州,南至台灣省,為中國特產鳥類。 [2] 

灰胸竹雞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3月末羣即開始分散,雌雄鳥亦開始不斷髮出響亮的求偶叫聲,很遠即能聽到。營巢於灌叢、草叢、樹下或竹林下地面凹處,有時也在樹根附近的裸露地方營巢。巢多為地面天然凹坑,或由親鳥刨挖而成,內墊以枯草和枯葉。每窩產卵5-12枚,卵淡黃色、土黃色或淡褐色,被有褐黃色、棕色或淡灰色斑,卵為橢圓形,大小為30-34毫米×25-27毫米,重12-13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17-18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活動,幾天後就能飛行。 [2] 

灰胸竹雞亞種分化

2個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Bambusicola thoracica thoracica
Temminck, 1815
2.
Bambusicola thoracica sonorivox
Gould, 1863
[3] 

灰胸竹雞經濟價值

野生的竹雞以雜草種子、蝗蟲、蝗蝻等為主要食源,因此,其自然的生長或放養于山林間,可控制或消滅害蟲,間接起到保護森林和作物的作用,有益於農、林業的發展。人工養殖可保護野生生態資源。

灰胸竹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1]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 
(圖冊圖片來源: [5-7] 
2020年9月30日,國家林草局在其官網發佈《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於灰胸竹雞等45種野生動物,《通知》明確要求要積極引導有關養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養殖活動,並按有關規定完成處置工作。確需適量保留種源用於科學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論證工作方案的可行性,並嚴格履行相關手續。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