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眉巖鵐

鎖定
灰眉巖鵐(學名:Emberiza cia)屬小型鳴禽,體型約16釐米。頭、枕、頭側、喉和上胸藍灰色,眉紋、頰、耳覆羽藍灰色,貫眼紋和頭頂兩側的側貫紋黑色或栗色,背紅褐色或栗色、具黑色中央紋,腰和尾上覆羽栗色、黑色縱紋少而不明顯。下胸、腹等下體紅棕色或粉紅栗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羣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佈於俄羅斯、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國。
中文名
灰眉巖鵐
拉丁學名
Emberiza cia
別    名
灰眉子
灰眉雀
外文名
Rock Bunting
European Rock Buntin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鵐科
Emberiza屬
灰眉巖鵐
亞    種
1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灰眉巖鵐形態特徵

灰眉巖鵐
灰眉巖鵐(40張)
灰眉巖鵐雄鳥額、頭頂、枕,一直到後頸均為藍灰色,頭頂兩側從額基開始各有一條寬的栗色帶,其下有一藍灰色眉紋,眼先和經過眼有一條貫眼紋,在眼前段為黑色,經過眼以後變為栗色,顴紋黑色,其餘頭和頭側藍灰色。上背沙褐色或棕沙褐色,兩肩慄紅色,均具黑色中央縱紋,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純慄紅色、無縱紋或縱紋不明顯,有時具淡色羽緣,翅上小覆羽藍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或黑褐色,中覆羽尖端白色,大覆羽尖端棕白色、皮黃色或紅褐色,在翅上形成兩道淡色翅斑。飛羽黑褐色,羽緣淡棕白色,內側飛羽具寬的皮黃栗色或淡棕褐色羽緣和端斑。中央一對尾羽棕褐色或紅褐色,羽緣淡棕紅色,外側尾羽黑褐色,最外側兩對尾羽內翈具楔狀白斑,尤以最外側一對大,次一對較小。頦、喉、胸和頸側藍灰色,其餘下體桂皮紅色或肉桂紅色,腹中央較淺淡,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色。 [1]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頂至後頸為淡灰褐色且具較多黑色縱紋,下體羽色較淺淡,胸以下為淡肉桂紅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較淡,腳肉色。 [1] 
大小量度:體重♂15-22克,♀16-23克;體長♂145-174毫米,♀140-172毫米;嘴峯♂9.5-12毫米,♀9-11.5毫米;翅♂72-84.5毫米,♀68-81毫米;尾♂69-82毫米,♀64.5-84毫米;跗蹠♂18-20毫米,♀17-20毫米(華北亞種)。(注:♂雄性;♀雌性) [1] 

灰眉巖鵐棲息環境

棲息於裸露的低山丘陵、高山和高原等開闊地帶的岩石荒坡、草地和灌叢中,尤喜偶爾有幾株零星樹木的灌叢、草叢和岩石地面,也出現於林緣、河谷、農田、路邊以及村旁樹上和灌木上,海拔高度500-4000米。 [1] 

灰眉巖鵐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單獨活動,非繁殖季節成5-8只或10多隻的小羣,有時亦集成40-50只的大羣。白天在地上邊走邊啄食,不時發出“jier、jier”的叫聲。秋冬季多活動在向陽河谷兩側的農田、草坡或村旁附近農地上,當人接近時,則從地上飛起棲停在附近樹上,稍後又陸續下地或飛走,通常不遠飛,一般飛10-20米後又落地或鑽入灌叢和草叢中。繁殖期間常站在灌木或幼樹頂端、突出的岩石或電線上鳴叫,鳴聲洪亮、婉轉、悦耳、富有變化。常常邊鳴唱邊抖動着身體和扇動尾羽。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或部分遷徙或遊蕩。 [1] 
生長主要以草子、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除大量的雜草種子外,還有小麥、燕麥、蕎子等農作物;動物性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金龜甲、步行蟲,以及半翅目、鱗翅目和直翅目昆蟲及昆蟲幼蟲。 [1] 

灰眉巖鵐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法國、格魯吉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列支敦士登、馬其頓、摩納哥、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爾、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聖馬力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英國、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2] 
旅鳥:比利時、捷克共和國、丹麥、科威特、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盧森堡、馬耳他、波蘭、瑞典、英國。 [2] 

灰眉巖鵐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無論是中國南方還是北方,7月份仍有部分個體在產卵繁殖,但大量繁殖主要集中在5-6月。繁殖期開始的早晚除與海拔高度、緯度和氣候條件有關外,與個體年齡或許也有一定關係。1年繁殖2窩,少數或許3窩。營巢於草叢或灌叢中地上淺坑內也在小樹或灌木叢基部地上或在離地1-2.5米的玉米地邊土埂上或石隙間營巢。巢呈杯狀,外層為枯草莖和枯草葉,有的還摻雜有苔蘚和蕨類植物葉子,內層為細草莖、棕絲、羊毛、馬毛等,有的內層全為羊毛或牛毛,偶爾也墊有少許羽毛。巢的大小外徑8.0-11.5釐米×10.5-16釐米,平均9.1釐米×11.5釐米,內徑5.0-6.0釐米×5.0-6.5釐米,平均5.6釐米×6.0釐米,高5.5-6.5釐米,深3.0-6.5釐米。 [1] 
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白色、灰白色、淺綠色、灰藍色或土黃色等,其上被有紫黑色或暗紅褐色點狀、棒狀或髮絲狀深淺兩層不同的斑點和斑紋,尤以鈍端較密,常形成圈狀。卵的大小為19-22.5毫米×14.5-16.3毫米,平均21.2毫米×15.5毫米,重2.5克。 [1] 
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1-12天。雛鳥晚成性,雌雄鳥共同覓食喂雛,每日喂雛時間長達12小時,一般每小時喂2次,最多每小時達4次,雛鳥留巢期約12天。繁殖期間天敵主要有雀鷹、大嘴烏鴉和雙斑錦蛇。 [1] 

灰眉巖鵐亞種分化

灰眉巖鵐(11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Emberiza cia africana
2
Emberiza cia cia
3
Emberiza cia decolorata
4
Emberiza cia flemingorum
5
Emberiza cia godlewskii
6
Emberiza cia khamensis
7
Emberiza cia omissa
8
Emberiza cia par
9
Emberiza cia prageri
10
Emberiza cia stracheyi
11
Emberiza cia styani
12
Emberiza cia yunnanensis
[3] 

灰眉巖鵐保護現狀

灰眉巖鵐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 

灰眉巖鵐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