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白蠶蛾

鎖定
灰白蠶蛾,Ocinara varians (Walker, 1855),屬鱗翅目蠶蛾科褐白蠶蛾屬的一種昆蟲。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省份。
中文名
灰白蠶蛾
拉丁學名
Ocinara varians (Walker, 1855)
別    名
三角斑褐蠶蛾
同義學名
Trilocha varians Walker, 185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蠶蛾科
褐白蠶蛾屬
灰白蠶蛾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目
有喙亞目
亞    綱
有翅亞綱
分佈區域
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省份

灰白蠶蛾形態特徵

灰白蠶蛾 灰白蠶蛾 [1]
雄翅長9-llmm,體長6-8mm;雌翅長12-13mm,體長9-1lmm。頭頂白色,頭頂後方污白色至黃色,觸角雙櫛狀,25-27節,端部4節櫛齒明顯變短,櫛枝污黃色,觸角幹色淺;胸部污白色,後緣毛黃褐,胸足污白,各足外側有褐色鱗毛,脛節上有長毛叢,腹部棕褐色;前翅前緣棕褐,中部及近頂角處有深棕色斑,頂角下方略內陷,外緣中部有深色斑;內線、中線及外線呈不太明顯的灰褐色波狀帶,在內線及中線間有不規則的淺色圓形斑,中室端有腎形斑一個;後翅中部有淺色橫帶,外緣線色淺,緣毛棕褐色,後緣有縱排的灰褐色點,翅面有藍色光澤;前、後翅反面色稍淺,後翅中室有一小黑點,後緣及其內側有深棕色橫紋。
雄外生殖器的爪形突粗壯,頂端膨大,有勺狀鈎彎向內下方;背兜側突片狀;抱器長指狀,向內側下方彎曲,抱器背基突呈片形;陽莖基環三角形,基腹弧粗壯;囊形突長,端部鈍。陽莖弧形,頂端有細齒,端膜有小棘,盲囊長。
腹部第八背板高寬相等,上部中間凹隱深,兩側有乳突,下部邊緣彎曲;第八腹板
上部較平,下部呈雙叉,內部叉短小,外側叉長於內叉2/3,各叉頂端尖。 [2] 

灰白蠶蛾生物學特性

在廣西憑祥地區1年發生7代,最短的一代為24天,最長的一代(跨年)為184天。此蟲以蛹越冬。4月下旬成蟲羽化,5月上旬產卵;5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孵化;5月中、下旬化蛹;5月下旬成蟲羽化,併產卵,孵化出第二代幼蟲;6月中、下旬化蛹,6月下旬成蟲羽化併產卵;7月上旬孵化出第三代幼蟲;7月中、下旬化蛹;7月下旬羽化為成蟲;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產卵;8月上、中旬孵化出第四代幼蟲;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羽化成蟲、產卵並孵化出第五代幼蟲;9月上、中旬化蛹; 9月中旬成蟲調化併產卵j 9月下旬孵化出第六代幼蟲; 10月中、下旬化蛹;10月下旬成蟲羽化併產卵;11月初孵化出第七代幼蟲;12月下旬化蛹越冬。 成蟲在一天中均有羽化,羽化高峯期在19:00-21:30時。羽化後不久即可交尾。 交尾時間有的長達90分鐘。卵一般散產在樹葉背面、枝條或樹幹上,以產在葉背居多。在常温下,卵的孵化率較高,一般為 95%,高的達 99.9%。卵多在上午孵化,幼蟲從卵內啃破卵殼爬出,整個過程需4分鐘左右。初孵幼蟲有取食卵殼的習性,約20分鐘後開始取食葉肉,把葉片咬成一個個小孔洞。2-3齡幼蟲取食葉肉,剩下網狀脈。4—5齡幼蟲從葉邊緣向內蠶食,使葉片呈缺刻狀,甚至將整個葉片全部吃光。老熟幼蟲化蛹前停止取食,在樹葉、枝條或樹幹上爬行,選擇化蛹地點。化蛹前花吐絲,在樹葉背部、枝條分叉處或樹皮縫上結雖,以葉背和樹縫較多。繭有單個的,也有2個或多個無規則地排列在一起的。

灰白蠶蛾防治方法

1.為了防止桑蟎向新區蔓延,應在產地嚴格檢疫,禁止帶卵塊桑苗和接穗外運,需經處理,確認安全局才能放行。
2. 冬季利除枝、幹上的越冬卵;各代幼蟲、婉發生期,捕捉幼蟲和摘除繭蛹。將刮下的塊和摘下的繭蛹放人寄生昆蟲保護器內,待寄生蜂、寄生蠅羽化後放到害蟲發生區。
3.推蠶用桑園可用40%敵敵畏乳油、或5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壯蠶用桑園可用25%ap硫磷乳油2500-30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50%二清磷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上述藥劑也可用來防治灰白蠶蛾。此外,可用含菌為100億孢子/g青蟲菌1000倍液噴霧防治灰白蠶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