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獴

鎖定
灰獴是食肉目靈貓科哺乳動物,也稱印度獴,通稱“蒙哥”。灰獴身體細長,體長40 釐米左右,尾長約 36 釐米。頭部小,吻尖,四肢短,很像鼬鼠;體毛粗,呈灰色,長而蓬鬆,略帶棕黃, [7]  肛門附近有臭腺。 [8] 
灰獴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國雲南等地 [11]  ,可飼養,常獨自生活, [9]  棲息叢林中。 [7]  肉食性,捕食小型獸類、爬行動物、鳥、鳥卵和多種無脊椎動物。主動捕食蛇類,包括大型的毒蛇,也取食一些水果和蔬菜,在白天和晨昏單獨覓食,隨時揀食腐肉和人類垃圾。全年可以繁殖,生產高峯出現在5—6月和10—12月。妊娠期為56—68天。每胎產仔2—4只,雌性每年最多生產3胎。 [9] 
灰獴對溶血性蛇毒有抵抗力,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們經常飼養印度獴來進行蛇獴大戰表演。 [9]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10] 
中文名
灰獴 [1] 
拉丁學名
Herpestes edwardsii
別    名
印度灰獴
蛇獴
普通獴
外文名
Indian Grey Mongoose
Common Mongoose
Grey Mongoos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獴科
獴屬
灰獴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5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É.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1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同義學名1
Herpestes edwardsi (É.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18)
同義學名2
Urva edwardsii (É.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18)

灰獴形態特徵

灰獴體長36-45釐米,尾長32-45釐米,體重1.5-4千克。身體細長,四肢較短,每個腳有五個腳趾,爪子彎曲不會縮回。腿很短,長着毛茸茸的尾巴,肛門附近有臭腺 [3] 
該物種皮毛灰白粗糙,又厚又密,長而蓬鬆,整體呈灰色,不同亞種有不同程度的褐色。它的每一根毛髮都有10條交替的白色和黑色帶。腿腳比身體通常顏色稍深,尾尖和麪部呈現淡紅色陰影,比身體顏色更淺或為白色。尾長與頭身長相等,雌性小於雄性。 [3]  [5] 

灰獴棲息環境

遍佈印度開闊的灌木叢、耕地、岩石塊和森林邊緣。經常出現於開闊的鄉村和低矮的叢林中,出現於茂密的樹籬、灌木叢、河岸的洞口等處;高度範圍從海平面到大約2,000米,最高達2100米。通常靠近人類居住地。它生活在洞穴、樹籬和灌木叢中,在樹林中,並在岩石或灌木叢下甚至在排水溝中避難。 [3]  [5] 

灰獴生活習性

灰獴行為

灰獴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白天活動,在清晨和傍晚特別活躍,它們白天睡在洞裏、空心樹上或地下,以避開正午的陽光。它們移動步子的頻率很快,很像是焦急地在尋找什麼;很少爬樹。非常大膽和好奇,但也很謹慎,很少冒險遠離掩體。以快速小跑的方式移動,不斷掃描一個區域尋找食物。儘管是優秀的登山者,但很少有人看到它們爬樹。在泥土中捕食時會閉上外耳,以防止灰塵和水進入。 [5] 
該物種會尋找爬行動物,善於攻擊毒蛇,主要是利用它敏捷的身手攻擊毒蛇的頭部,能夠持續不斷地進攻毒蛇長達一個小時以上。眼鏡蛇通常會失敗,因為它無法快速攻擊和縮回以注入毒液。 [5] 
這些灰獴使用氣味標記進行交流,雄性只在繁殖季節噴灑。噴霧非常有效,可以覆蓋很遠的距離,就像臭鼬一樣。 [5] 

灰獴食性

灰獴是雜食性動物。以爬行動物和鳥類等小型獵物為食,並以其與蛇作戰的能力而聞名。它們體內存在的糖蛋白與蛇毒結合,使其對自己無害。印度灰貓鼬在控制齧齒動物數量方面也很有效。 [5-6] 
主要以老鼠、蛇、甲蟲、蜥蜴和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還吃地面鳥類及其卵,以及水果、漿果和根。在印度它們還捕食野兔、家雞和鷓鴣,在夏威夷它們會到退潮後的海灘上挖掘海生動物。 [5-6] 
在灰獴的原產地,它們是控制毒蛇和老鼠數量的好手,但是在引進地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對經常在地面上活動的鳥類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它們經常獵體並家養的鴿子、兔子或家禽,並造成巨大破壞。 [6] 

灰獴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巴林、孟加拉國、不丹、印度(梅加拉亞邦、西加羅山區、比哈爾邦、古吉拉特邦、中央邦、奧里薩邦和西孟加拉邦)、伊朗、科威特、尼泊爾、巴基斯坦、沙特、斯里蘭卡、土耳其(亞洲區)和阿聯酋。 [4] 
可能已滅絕並被引入:馬來西亞。 [4] 
灰獴分佈於土耳其和阿拉伯半島以東至印度、不丹和孟加拉國。 [4] 
指名亞種(Herpestes edwardsii edwardsii)遍佈其所有的適宜棲息地,包括印度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和中央邦; Herpestes edwardsii ferrugineus分佈於印度西北部的沙漠地區,Herpestes edwardsii nyula分佈於印度北部和西北部到印度中部、阿薩姆邦和西孟加拉邦。 [4] 
灰獴分佈圖 灰獴分佈圖 [4]

灰獴繁殖方式

雄性灰獴習慣在發情季節用氣味尋找伴侶。繁殖非常迅速,雌性一年可以發情2-3次,它們在3月、8月和10月交配,交配後,一對分開,雄性經常與其他雌性交配。這表明它們的交配系統是一雄多雌制。雌性在樹洞和洞穴中產崽。幼崽出生於5-6月以及10-12月,一隻雌性一年可產兩到三窩。懷孕期60-65天,每胎2-4只幼崽。雌性有4-6只乳頭。幼崽出生時無助且失明,但發育迅速,可以與雌獴呆在一起長達6個月之久。這些動物通常在6-9個月大時成熟。野生灰獴最長可以活7年,飼養的最高記錄是12年。 [5] 

灰獴亞種分化

灰獴(5亞種)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Herpestes edwardsi edwardsi
(É.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18)
2
Herpestes edwardsi ferrugineus
Blanford, 1874
3
Herpestes edwardsi lanka
(Wroughton, 1915)
4
Herpestes edwardsi montanus
Bechthold, 1936
5
Herpestes edwardsi nyula
(Hodgson, 1836)
[2] 

灰獴保護現狀

灰獴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3.1——無危(LC)。 [4] 

灰獴種羣現狀

灰獴在其主要分佈範圍內的適宜棲息地中最為常見,通常數量眾多,但在印度東北部相對罕見。在該物種常見的印度中部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從人類住區到未受干擾的森林,其數量甚至減少了(Shekhar 2003年)。 [4] 
亞洲西部、亞洲南部日本於1910年前後,為對付毒蛇竹葉青,將其引入沖繩島和龍美大島,後野生化。 [4] 

灰獴主要威脅

據印度野生動物信託基金會2002年估計,每年約有50,000只灰獴被偷獵者殺害。2002年3月,科欽的林業部門官員沒收了大約14,000把刷子,這些刷子的刷毛被懷疑是用灰獴毛製成的。 [6] 
用灰獴毛製成的刷子通常作為貂皮刷或獾毛刷出售,以避免因進口違禁產品而引起的法律糾紛。每隻灰獴可產生約40克毛髮,但在對毛髮進行分類後,發現只有20克毛髮可用於製作畫筆。 [6] 
根據TRAFFIC的報告,用灰獴毛製成的刷子經常被走私到美國、中東和歐洲國家。自然保護組織,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分部的一個項目部門運作。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