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旱獺

鎖定
灰旱獺(學名:Marmota baibacina)別名天山旱獺、阿爾泰旱獺,屬於齧齒目松鼠科旱獺屬的一種大型地棲齧齒類哺乳動物。體短身粗,毛長而鬆軟,體背部毛色沙黃或沙褐色。
灰旱獺為穴居羣居動物,洞巢成家族型,營白晝活動,棲息於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中植被生長茂密的地方,主要分佈中國新疆,是新疆天山山地的優勢鼠種。
灰旱獺是一種益害兼備的獸類,它破壞植被,同牲畜爭奪飼草,又是鼠疫的自然宿主。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灰旱獺
拉丁學名
Marmota baibacina
別    名
天山旱獺
阿爾泰旱獺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齧齒目
松鼠科
亞    科
地松鼠亞科
地松鼠族
旱獺屬
灰旱獺
亞    種
3亞種 [2] 
分佈區域
中國,蘇聯
命名者及年代
Brandt,184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0] 
外文名
Altai Marmot

灰旱獺形態特徵

灰旱獺外形

灰旱獺體短身粗,四肢短;成獸體長400~580mm,體重3000~7500g;後足長74~87mm;足較寬大,爪粗而短小,拇指退化。尾耳皆短,尾長90~130mm,不及體長的1/4,耳長小於30mm。雌體乳頭6對。 [3]  [4] 

灰旱獺毛髮

灰旱獺
灰旱獺(7張)
毛長而鬆軟。背腹毛色差別十分明顯,體背毛色為沙黃或沙褐色,並在此色調背底上露出大量細針毛的黑色,或黃褐色毛尖。口圍白色。前額、頭頂、耳下及頰部的具黑色或棕黃、淡褐色毛尖的細針毛短而密,致整個色調較體背為深暗,但與其周圍無明顯界限。體側及四肢外側毛色與體背相似,或較之略微淺淡。整個腹面及四肢內側均為純深棕黃色,或鐵鏽色。尾上面毛色同體背,下面毛色同腹面,尾端毛黑褐色或淺棕黃色。 [5] 

灰旱獺頭骨

頭骨 頭骨
顱骨較寬,顱全長小於95mm,顴弓後部明顯擴張,寬約顱長的63%,鱗骨的眶後突起十分發達,明顯突向前方,是為區別於其它種旱獺的最重要頭骨特徵。顱上面略呈弧形,鼻骨內緣比外緣短,故後端中間形成一尖楔狀缺刻;鼻骨後端約與前頜後端在同一水平線或稍有超出。上頜骨眶突較大,其前緣與整個淚骨後緣形成骨縫;眶突前孔較大,呈扁圓形。下頜骨之關節突起的關節面向前探出,如屋檐狀;喙突明顯後鈎;喙突與關節突之間的切跡淺而寬。左右上齒齒列之間距離前端較後端寬。 [3]  [5]  [4] 

灰旱獺生活習性

灰旱獺食性

灰旱獺的食物較為單純,夏季主要食禾本科和莎草科及豆科多種草類的綠色部分。早春出蟄時挖食草根,秋季也食少量昆蟲。在人籠養條件下喜食蒲公英花及各種蔬菜。灰早獺食量較大,進食後胃重可達200~300g。 [6] 

灰旱獺冬眠

灰旱獺為典型的真正冬眠動物。1年中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深眠於洞穴中,只有5~5.5個月營地面活動。其出蟄和入蟄未見有明顯的外界信號。一般説來,積雪消融,植物萌發和氣温穩定在0℃以上時開始出蟄,入蟄時間則與植物枯黃、落雪、氣温接近零攝氏度時大體一致。天山山地森森草甸草原帶和山地草原的旱獺一般於3月初開始出蟄;高山及亞高山草甸草原帶旱獺的出蟄時間要比上述2個植被帶推遲10~15天。 [6] 

灰旱獺洞系

灰旱獺營家族式的羣落穴居生活,一個洞係為一個家族,一個家族有數只旱獺,洞羣所佔面積之大小,視其被使用的時間而異,小者30~50㎡,大者可達500㎡ [6]  。每一洞羣由數目不等的居住洞和臨時洞組成。臨時洞十分簡單,無分支,略有彎曲,洞道較淺,通常深不超過2m、洞長不超過5m。臨時洞多數散佈在洞羣周圍,在覓食地內亦有。臨時洞進一步加工可以改造成為居住洞。居住洞地下結構比較複雜,洞道彎曲,分支較多。洞道第1拐點多位於距洞口1~1.5m處,洞道長18.4~50.4m,有巢室1~4個,容積0.61~1.51m³窩巢卵圓形,容積0.08~0.38m³;巢底墊以雜草莖葉,厚7~10cm。居住洞的地面洞口數以單洞口和雙洞口的洞系最多。在2~5個洞口的洞系中,主要洞口與最遠洞口之間的距離大多數不超過10m。
居住洞分夏季洞與冬季洞兩種。早春出蟄後旱獺由冬季洞遷入夏季洞。但嚴格的季節性專用洞一般較少,而最多的是冬夏兩用的居住洞系。冬夏兩用洞內的淺巢(距地面垂直深不超過1.5m)是旱獺夏季使用的寢巢;深巢(距地面垂直在1.5m以下)為冬季蟄眠用的寢巢。淺巢因距地面較近,其微小氣候與地面環境氣候相差不如深巢之大,故在春季醒眠之後,即由深巢移至淺巢,以渡過整個地面生命活動(包括繁殖、育幼、肥育)週期。旱獺以陳舊的廢巢作為廁所。此外,在一些洞道的盲端或通路上,常有10~20個堆在一起的光滑堅硬且不甚規整的小泥丸。 [7] 

灰旱獺活動

灰旱獺出蟄後最初幾天活動性不大,多在冬眠洞附近積雪先消融,植物開始萌芽的小塊地段活動,活動半徑一般不超過50m,3月末4月初由於食慾增強,早春食料不足活動性明顯增大,活動半徑近百米或更遠,4月中旬部分個體由冬眠洞遷入夏洞,達性成熟旱獺與親獸分居及一部分家族成員的離散,與鄰近家族的成員合併。這樣的家族重新組合,致使此時的移動性急劇增大,達到地面活動的高峯,4月末及5月初上述生命活動已大體結束,加上地面一片青綠,飼料充足,雌獺處於分娩或哺幼階段,故移動減弱,家族的覓食區域趨於穩定,每一個家族大體上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巢區。巢區的範圍大體上是它們的居住洞和臨時洞,聯接起來所構成的範圍稍擴大。有時相鄰家族共同利用個別臨時洞以致巢區出現重疊,但相鄰家族的個體成員之間接觸並不頻繁。在哺乳期,雄獺移至哺乳洞不遠處的洞內居住,但它對哺乳巢區的保衞卻十分勇敢。6、7月及8月上半月為旱獺肥育期,覓食活動十分頻繁,8月下旬活動減弱,一般多在洞口伏卧,很少到遠處覓食。入蟄前數日不再取食,並將胃道內的內容物完全排除,以便於深眠。 [6] 
灰旱獺營典型晝間活動。夏季出洞活動時間大體與日出、日落及居住洞的洞口被陽光直射到的時間相一致,但以日出後日落前3小時的一段時間為活功高峯(雙峯型),炎熱的中午前後則回洞休息,早春與晚秋因晨昏氣温較低,故多在中午出洞到地面活動(單峯型)。 [6] 

灰旱獺生長繁殖

灰旱獺均一年繁殖1次,年產1窩幼仔。性成熟較晚,需經兩次或三次冬眠方達性成熟。出蟄後即開始進入交配期,4月中下旬大批分娩,妊娠期35~40天,每胎1~13只,其中4~9只的最多,平均6.15只,雌雄比為1:1.15。哺乳期約30天,幼獺於5月初(山地草原帶)或5月未或6月初(高山及亞高山草甸帶)開始出現於地面。 [6]  [7] 
年齡組成為當年出生的幼獺佔27%,2~3齡的亞成體佔18%,4齡以上的成體佔55%。灰旱獺種羣繁殖力較弱,數量的年增長幅度有限,單位面積內密度水平較低,而且恆定,決定這一特徵的基本原因取決於:性成熟晚,達到生育年齡的個體,只佔整個種羣的32%~55%;在性成熟的雌獺中每年只有32%~51%的個體參加繁殖,仔獺死亡率較高,從5月下旬出現在地面至入蟄前,有40%左右的仔獺被淘汰。 [6]  [7] 

灰旱獺棲息環境

灰旱獺為典型的草原齧齒動物,主要棲息於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中植被生長茂密的地方。垂直分佈的上限為海拔3700m,下限為1200m。其洞道多挖掘在岩石坡或在較為潮濕的高山草原溝谷兩岸的灌叢下,尤其喜棲居在向陽的山坡和開闊的山間平地。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則主要棲息於較濕潤的迎風坡。 [7] 

灰旱獺分佈範圍

中國以內分佈於新疆的福海和豐、塔城、博樂、昭蘇、新源、尼勒克、精河、沙灣、瑪納斯、籲圖壁、昌吉和烏魯木齊等 [7]  。中國外分佈於蘇聯境內的天山山地、塔爾巴哈台山地、薩吾爾山地、阿爾泰山地、西薩彥嶺、託姆斯克、新西伯利亞和蒙古阿爾泰西北部。 [5] 

灰旱獺亞種分化

學名
中文名
Marmota baibacina baibacina
灰旱獺指名亞種
Marmota baibacina centralis
灰旱獺天山亞種 [4] 
Marmota baibacina aphanasievi
灰旱獺哈薩克斯坦亞種
Marmota baibacina kastschenkoi
灰旱獺西伯利亞亞種
Marmota baibacina ognevi [8] 
灰旱獺阿爾泰亞種

灰旱獺主要價值

灰旱獺的毛皮板厚結實,毛被緻密而富有光澤,可制裘;針毛平齊、絨毛豐厚,適宜做衣帽;尾毛和針毛剛性好,是製作高級畫筆的上等原料。 [5] 

灰旱獺危害

灰旱獺棲息地多為優良天然春夏牧場,故旱獺對牧草的收成有一定的危害。旱獺洞羣、洞口土丘和跑道可以造成水土流失,影響牧草生長。旱獺在挖洞活動中將地下貧瘠多石的土壤翻到地表,使地區的植被髮生改變,生長一些牲畜不喜食的蕁麻、糙蘇等植物。據在呼圖壁和瑪納斯的調查,每公頃草場內旱獺的各種洞口平均為100個左右。若按每一洞口危害面積2平方米計算,則有2%的草場面積為旱獺所破壞。灰旱獺在破壞植被的同時,還同牲畜爭奪飼草。據統計,一隻成年獺在活動季節內可以吃掉50~100公斤優質牧草。 [5] 
灰旱獺是天山森林草原、高山草原灰旱獺,長尾黃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動物,也是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天山山地鼠疫疫源的重要儲存宿主。灰旱獺還是類丹毒,森林腦炎及假結核、槍形吸蟲病、Q熱、鈎端螺旋體、毒漿體病的病原體攜帶者。 [6] 

灰旱獺防害措施

灰旱獺防治時間

獵脯期:為了獵取合乎要求的皮革毛,應於出蟄至5月下旬或8月中旬至於入蟄期間進行。
消滅期:整個旱獺活動期都可進行,但燻蒸法只不過適用於夏季氣温較高的時期。

灰旱獺防治原則

旱獺利害兼顧,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權衡利弊,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措施。旱獺的皮毛和油脂價值很高。故多采用消滅與利用相結合的辦法。它不吃人工投放的各種毒餌,故不能用毒餌法消滅。原則上旱獺分佈區內所有的均應加以消滅。但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多困難。因此,首先應當注意旱獺最喜歡棲居的地段是山麓平原和山地陽坡下緣高密度地區,而這裏也是冬春牧場需要特別加以保護的地區,採取不斷消滅的辦法以便繼續消滅新遷居進的個體,然後再根據人力和物力擴展到其它地段進行消滅。

灰旱獺防治方法

捕殺:使用最多的有大型弓形夾和多股細鐵絲製成的圈套。弓形夾較笨重,較貴,但捕獲率高。一般在密度高的未開發地區,用圈套較好;而在密度低的地區,或在反覆滅獺後,用弓形夾較好。旱獺對洞口環境的改變甚為敏感,使用工具捕殺時須注意偽裝。
槍殺:用小口徑步槍和各種獵槍射擊。
燻殺:可用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鋁、磷化鈣、氰化鈣及牛糞煙劑燻殺。由於洞道長而複雜,容積大,熏蒸劑的用量也大,如氯化苦每洞50~100克、氰化鈣每洞50克(主要用於處理疫區)。 [9] 
參考資料
  • 1.    Marmota baibacina  .flickriver[引用日期2015-09-06]
  • 2.    Marmota baibacina Kastschenko, 1899 - Altai Marmot  .BioLib.cz[引用日期2017-11-24]
  • 3.    高共,王升文主編,中國鼠疫宿主動物及其防治,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9,第61頁
  • 4.    甘肅農業大學,草原保護學第一分冊草原齧齒動物學第二版(草原專業用),中國農業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215頁
  • 5.    王思博,楊贛源,新疆齧齒動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08月第1版,第51頁
  • 6.    高共,王升文主編.中國鼠疫宿主動物及其防治: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9:63-64頁
  • 7.    韓崇選,李金鋼,楊學軍,張宏利,王利春,楊清娥等著,中國農林齧齒動物與科學管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142頁
  • 8.    Marmota baibacina  .Mammals'Planet All Planet's Mammals[[引用日期2015-09-06]
  • 9.    消毒殺蟲滅鼠手冊編寫組.《消毒殺蟲滅鼠手冊 (包括其他醫學動物防制)》:人民衞生出版社,1980年03月第1版:第537頁
  • 10.    Marmota baibacina (Altai Marmot)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