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巖紫地榆

鎖定
灰巖紫地榆(Geranium franchetii R. Knuth in Engler)是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在中國大陸的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3,000米的地區,見於山地林下、灌叢和草地。
中文名
灰巖紫地榆
拉丁學名
Geranium franchetii R. Knuth in Engler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牻牛兒苗目
牻牛兒苗科
老鸛草屬
灰巖紫地榆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灰巖紫地榆形態特徵

灰巖紫地榆線稿圖 灰巖紫地榆線稿圖
多年生草本,高40-60釐米。根莖斜生,粗壯,直徑約2釐米,圍以殘存基生托葉,具長的纖維狀細根。莖直立、單一,具稜角或溝槽,下部近無毛,上部被倒生短柔毛,從基部或上部假二叉狀分枝。基生葉早枯,莖生葉對生;托葉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6-10毫米,寬3-5毫米,先端長漸尖,無毛;莖下部葉具長柄,柄長為葉片的2-3倍,被倒向疏短柔毛或下部幾無毛,近葉片處被毛較密;葉片五角形或五角狀腎圓形,基部深心形,長4-5釐米,寬5-9釐米,掌狀5深裂達葉片的2/3處,裂片寬菱形或倒卵狀菱形,下部楔形、全緣,上部圓齒狀羽狀淺裂,小裂片先端急尖、鈍圓或截平狀,具短尖頭,表面被疏伏毛,背面一般僅被疏短柔毛;總花梗腋生和頂生,長於葉,被倒向短柔毛,具2花;花梗與總花梗相似,長約為花的2倍;苞片狹披針形,長7-10毫米,先端長漸尖,無毛;萼片卵狀矩圓形,長7-8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具短尖頭,外面沿脈被糙柔毛;花瓣紫紅色,長為萼片的1.5倍,倒長卵形,先端圓形或微凹,基部具短柄,被緣毛;雄蕊與萼片近等長,花絲下部擴展和被長柔毛,花葯棕褐色;子房稍長於雄蕊,密被白色長柔毛。蒴果長約2釐米,被柔毛。種子腎圓形,黃褐色,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具網紋。花期6-8月,果期9-10月。 [4] 
灰巖紫地榆 灰巖紫地榆

灰巖紫地榆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3000米的山地林下、灌叢和草地。

灰巖紫地榆分佈範圍

分佈於雲南東北、四川東南、貴州北部和湖北西部。模式標本產於華中西部。 [1] 

灰巖紫地榆變種

腺灰巖紫地榆(四川植物誌)
Geranium franchetii var. glandulosum Z. M. Tan, in Bull. Bot. Res. 6 (2): 53. 1986; 四川植物誌9: 49. 1989.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莖、總花梗和花梗被有開展的長腺毛,葉片背面亦混生有疏腺毛。
分佈於四川彭水。生於海拔1 300米左右的山坡。模式標本產於四川彭水。

灰巖紫地榆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