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伯勞寧夏亞種

鎖定
灰伯勞寧夏亞種(學名:Lanius excubitor pallidirostris)。分佈於阿斯特拉罕、伏爾加、西伯利亞、土耳其斯坦、阿富汗、非洲及中國大陸的寧夏甘肅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非洲東部。
中文名
灰伯勞寧夏亞種
拉丁學名
Lanius excubitor pallidirostr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伯勞科
伯勞屬
灰伯勞
亞    種
灰伯勞寧夏亞種
定名人及年代
Cassin,1852
原始文獻
Proc. Acad. Nat. Sci. Philadelphia 5: 244
模式產地
非洲東部
分佈區域
寧夏(賀蘭山), 甘肅(河西走廊), 新疆(喀什,羅布泊),阿斯特拉罕,伏爾加,西伯利亞(西部),土耳其斯坦,阿富汗,非洲(東北部)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鳥綱 第九卷:45, 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國鳥類區系綱要)

灰伯勞寧夏亞種外形特徵

灰伯勞寧夏亞種
灰伯勞寧夏亞種(3張)
體大長約24釐米。雄鳥:頂冠、頸背、背及腰灰色;粗大的過眼紋黑色,其上具白色眉紋;兩翼黑色具白色橫紋;尾黑而邊緣白色;下體近白。亞種funereus上體灰色較淺,下體多蠹斑,翼上白色較多。雌鳥及亞成鳥:色較暗淡,下體具皮黃色鱗狀斑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偏黑。尖而清晰的schrreea及拖長的帶鼻音叫聲eeh;也作粗啞的ga-ga-ga聲。 [1] 
灰伯勞寧夏亞種 灰伯勞寧夏亞種
灰伯勞寧夏亞種前額基白色並經頭側與寬的白眉紋相連;眼先、過眼及耳羽黑色;上體較homeyeri 發灰色,棕色調較少;下體近於純白。 [2] 

灰伯勞寧夏亞種生活習性

灰伯勞棲息於從平原到山地的疏林或林間空地附近,許多種羣適應於在荒漠及半荒漠地帶的疏林中生活。性兇猛,捕食昆蟲及小型脊椎動物、小鳥、鼠等,在新疆巴楚8月份採到的標本,胃內主要是直翅目(蝗蟲)、鞘翅目(金龜(蟲甲)、象鼻蟲步行蟲等)和螻蛄;在吉林省及北京冬季所見的灰伯勞,常在堆置的稻草、高粱和玉米稈的附近活動,捕食鼠類及麻雀等,將獵物刺掛在樹上撕食。
灰伯勞大多不在我國繁殖,僅準噶爾亞種 funereus 和寧夏亞種 pallidirostris有可能在我國繁殖但尚無觀察記錄報道。據Dementiev(1954)對寧夏亞種的記述,在4月上旬即已成對鳴囀,5月築巢。巢置於不高的樹上,距地0.5—1.5m。結構粗糙,外壁以灌木的樹枝編成,內壁為細枝、乾草、植物纖維及絨羽等編織而成。巢外徑12—14cm,內徑6cm。滿窩卵4—7枚,淡青色具淡灰色斑。卵徑18.5—19.2mm×24.7—26.1mm。由兩性共同負責孵卵,孵化期20天;雛鳥大約20天即能飛翔,在此之前已離巢。 [2] 

灰伯勞寧夏亞種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河北(大多為旅鳥及冬候鳥,少數亞種為繁殖鳥)。國外幾廣佈歐洲中部和亞洲北部,在中亞、印度以及非洲等地越冬。 [2] 

灰伯勞寧夏亞種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