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船屋

鎖定
火船屋是指原民國熱河省主席範漢傑將軍的故居,名叫“傑廬”,又叫“下火船屋”。遠遠望去,一條溪流從中間穿過,兩座“火船”相向而行,宛如“雙船競渡”,相映成趣。順水而下的“火船屋”,位於村心東片祠堂下新街口,好像一艘整裝待發的巨輪。
中文名
火山屋
地理位置
村心東片祠堂下新街口
佔地面積
368 m²
“傑廬”坐北朝南,土木瓦房結構,進深31米,面寬11.9米,高兩層共11.8米,建築面積368平方米,建於1943年。該屋設計巧妙,按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火船形狀設計建築而成。樓房有南面和東面兩個大門。朝南大門為“船頭”,用磚混結構裝飾為牌坊式門樓,分別由四根磚柱支撐,兩根磚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結構,分上下兩層,中間各開一個弧形大門,兩側各一小拱門。柱子頂端用沙灰塑成葫蘆狀,非常典雅秀麗,頗有西方建築風格;朝東大門亦由四柱三個拱門組成兩層騎樓。早年,東面騎樓門口有500多平方米的鵝卵石砌門坪,由0.5米高護牆圍着,與南大門門坪及西面草坪連成一片,形成約1500多平方米的廣場,狀如巨大的“甲板”,“甲板”東西兩面後來被用於建房。屋內設置亦像船艙,有前、中、後三廳,前、中兩個大廳內設樓梯,中間過道,兩邊房間,後廳通“船尾”廚房。樓台西面有一排幾十米長的木陽台,連通“船頭”和“船尾”,恰似“船舷”。“船尾”有十多米道路連接新街店鋪,形如輪船拖駁。以前該廬周圍都是稻田,每當農耕插蒔季節,水天一色,遠眺此屋如船行平湖之中;當稻浪滾滾之時,此船又如行駛在波濤之上,抒發着客家人走出山門,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懷。“傑廬”是範漢傑和其二、三哥寄錢回家,由其母及其妻子童績華主持,參考本村“上火船屋”的樣式而建造的,歷時三年才竣工。1995年被列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
逆水而上的“火船屋”,位於村心西片鄧屋“志事堂”一側,好像遠航凱旋歸來的巨輪,停靠在家鄉水岸碼頭,這就是人稱為“上火船屋”的“健廬”。它的主人是早年旅居澳洲、印尼的華僑鄧文健。“健廬”先建於“傑廬”,坐南朝北,土木瓦房結構,進深36米,面寬10米,高兩層共9.5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於1939年落成。該屋造型與“傑廬”相似,亦酷似輪船。“船頭”設計比“傑廬”更為精巧華麗,第一層為出入木門,連接大門伸出由6根水泥柱子支撐的半圓形鋼筋混凝結構騎樓,騎樓上的陽台圈着精緻的欄杆,站立其間,視野開闊;坐在二樓廳堂裏,猶如身至船長駕駛室,別有雅趣。樓面大門及窗户裝飾別緻,二層門樓由三個弧形拱頂組成,上塑5個葫蘆,兩邊檐桷各有一獅,中間牌匾為八仙過海圖像,整個門樓中西合璧,華麗獨特。“船”內右片一排為房間,左面為通道和樓梯。“船身”兩側只開設“艙窗”,使室內通風寬敞舒適,外觀又給人以簡潔明快和安全牢靠的感覺。廚房和衞生間在“船尾”,平房結構,依轉彎地形而建,恰似船尾在擺動,有活水行船之意。“火船屋”門前有小“甲板”,門坪上的水井有如“錨洞”,左側石階就像碼頭,拾級而上直通祖屋。據鄧文健的兒媳婦、百歲老人昆瑤婆説,當初原想建造雙堂兩橫圍龍屋的,因地皮難謀,地形侷限不能建造,只好改建“西裝屋”,設計風格來自於澳大利亞當時的建築風格。歪打正着,這樣的房屋不但獨特、美觀、舒適、實用,還節約土地!這種結合實際又有創造性的建築設計,是十分值得我們借鑑的。據瞭解,屋主鄧文健多年在印尼謀生,“健廬”是由其出資,委派其長子昆瑤回鄉主持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