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神崇拜

鎖定
火神,是許多民族普遍崇拜的自然神之一。因為有了火,才使人類與動物界徹底分開,從而吃上了熟食,火在促進人類的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有着重大的影響。火的應用,使人類較早地認識了它的功用以及和自身的利害關係,從而對火產生了敬畏之心,並當作神物加以崇拜。正如《尚書?大傳》中所説,“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可見火在人們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文名
火神崇拜
普遍存在
於世界許多民族中
使用人
蒙古人
解放初期
用竹片或木頭摩擦生火

目錄

火神崇拜簡介

農曆正月初七日為火神節。火神是漢族傳説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祿,又稱火德星君。魯西、魯南菏澤、濟寧等地一帶有在火神節送火神的習俗。
漢族的火神崇拜,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説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説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説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説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北方很多地區以夏曆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一般當天晚上都有煙火晚會;四川等地以夏曆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説中"哪吒"的變態。
古時,凡涉及火的手工行業,譬如冶鑄、鐵匠、陶瓷、鞭炮等都有祭祀火神的習慣,以求事業興旺發達。商丘一帶信奉閼伯為火神,每年正月都會舉辦大型廟會,唱戲、雜耍、小吃、花炮應有盡有。
其他  也有人不同意此説,認為漢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於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説文》:"薪,蕘聲。從艹,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遊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鑽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為灶"(《淮南子·氾論訓》)等記載,可以説,"炎帝部族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為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產生了《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説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為火神的古史傳説和以火神為"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跡可尋。

火神崇拜習俗

拜火神是一種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活動。在商丘睢陽,春節最熱鬧的日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年三十、正月初一,而是正月初七。這一天可是傳説中火神閼伯的生日。來自豫、魯、蘇、皖交界處的羣眾紛紛趕往火神台,祭拜火神。
火神台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台會”,當地老百姓則習慣叫它為“朝台”。 [1] 
“朝台”是由人們對祖先閼伯(火神)的祭祀演變成盛大的廟會,距今已延續四千多年。隨着時間的推移,“朝台”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 火神台廟會每年春節後正月初一即開始,正月初七是火神的生日,此天人最多,也是正會,延續到整個正月裏。這些日子裏,豫、魯、蘇、皖交界處的羣眾都會趕往商丘市睢陽古城南門外、火神台景區和隧皇陵景區內。 火神台廟會長達一個月,從大年初一到二月二,數十萬人聚集在火神台,幾十米高的火神台上煙霧繚繞,大殿上祥雲直衝天際,山門瑞雨直瀉人心,人們在分享“隧皇”的恩德,聆聽“火神”的福音,希望朝拜後“火神”會在今後一年裏保佑全家平安。
朝台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會,朝台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報到,然後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各分會朝拜時,僅隨隊演奏的嗩吶手就有百餘人。 各地的香客“朝台”可以説是一次各地民俗的大展示,內容豐富多彩,觀者人山人海。香客遊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計其數,每天到會人數達十多萬人。
台會上,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拉秦檜、武術、龍燈等各種中國民俗藝術的表演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各路能工巧匠製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麪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中國民間手工藝品琳琅滿目,造型美觀,色彩鮮豔,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歎為觀止,其叫賣聲也是南腔北調,此聲蓋過彼聲。

火神崇拜引用資料

①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 1991 年版,第 227 頁。
② 林新乃:《中華風俗大觀》,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86 頁。
③ 《中華民族風俗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