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炬之光

(芍藥科芍藥屬植物)

鎖定
火炬之光(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cv. ‘Huo Ju Zhi Guang’):牡丹品種,落葉灌木。薔薇型。紫紅色,中型花;花瓣多輪,有光澤,厚實質硬,排列緊密波曲;花瓣基部有黑色斑;雌雄蕊正常,花絲黑色,花葯長,房衣白色,半包,柱頭粉色;心皮15枚。花梗粗硬,長達33cm,花朵直上,高於葉面。洛陽4月上中旬開花。植株高大;直立形。當年生枝特長而直,紫紅色。葉綠色,中型長葉,頂小葉中裂,側小葉缺刻少,端鋭尖;葉柄紫紅色,葉柄有毛,斜伸。生長勢強,萌櫱枝少,成花率高。
中文名
火炬之光
拉丁學名
Paeonia suffruticosa cv.‘Huo Ju Zhi Guang’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芍藥科
芍藥屬
牡丹
品    種
火炬之光
中文學名
火炬之光

火炬之光形態特徵

薔薇型。紫紅色,中型花;花瓣多輪,有光澤,厚實質硬,排列緊密波曲;花瓣基部有黑色斑;雌雄蕊正常,雄蕊量大,花絲黑色,花葯長,房衣白色,半包,柱頭粉色;心皮15枚。花梗粗硬,長達33cm,花朵直上,高於葉面。洛陽4月上中旬開花。植株高大;直立形。當年生枝特長而直,紫紅色。葉綠色,葉面平整葉脈清晰,葉緣有紅暈,葉背密毛;中型長葉,頂小葉中裂,側小葉缺刻少,端鋭尖;葉柄紫紅色,葉柄有毛,斜伸。生長勢強,萌櫱枝少,成花率高。

火炬之光生長習性

‘火炬之光’生長勢強,成花率高。性喜温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忌烈日直射。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長。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PH值6.5-7.5為宜。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開花適温為17-20℃。

火炬之光培育歷史

2008年選用‘黑海撒金’為父本,‘花王’為母本進行雜交,獲得飽滿雜交種子64粒並進行沙藏處理,9月把雜交種集中播入育苗圃,2011年把雜交種後代種苗定植於單株選育圃,2014年初次開花並發現有優良變異單株,符合育種目標要求,作為重點植株進行觀察標記,秋季進行嫁接擴繁。2017年秋季擴繁種苗數量到76株,並進行穩定性多點驗證試驗,均正常開花,整體觀賞性狀較父母本明顯提高。於2022年通過河南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火炬之光’。

火炬之光種羣分類

中原牡丹品種羣

火炬之光種植區域

適宜土層深厚、肥沃,土質鬆軟,排灌方便,Ph值6.5-7.5的沙壤土栽植,粘土、粗砂土、酸性、鹼性土壤、低窪易澇的土壤均不適宜。該品種適宜在河南省及相似的生態區域種植推廣。

火炬之光繁殖方式

通常採用嫁接或分株方式擴繁,以嫁接繁殖為主。洛陽地區嫁接時間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宜,砧木宜選擇2-3年生‘鳳丹’實生苗的健壯根系,根長15~20 cm,根粗1.5~2.0cm。。在年降雨量500mm以上的地區,一般不需要澆水,在年降雨量500mm以下的地區,需補充灌溉,澆水的次數和水量應根據乾旱的程度和株齡來確定。該品種耐瘠薄,栽植時施足底肥,追肥春季以複合肥為主,秋季以餅肥、農家肥等為主,施用前,肥料應充分發酵。

火炬之光病蟲害防治

牡丹常見的病害是白粉病、灰黴病和褐斑病。冬季可用波美5度石硫合劑或甲基託布津800倍藥液噴灑全株進行防治。危害牡丹最為嚴重的害蟲是吹綿蚧、地老虎和蠐螬(金龜子幼蟲)。防治吹綿蚧可用竹刀將枝幹上所有的蟲囊颳去並燒掉,然後用波美3至5度石硫合劑塗抹枝幹,即可殺死絕大部分越冬的雌蟲和蟲卵。防治蠐螬、地老虎可用40%辛硫磷500至800液澆灌牡丹根部或者埋施辛硫磷緩釋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