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鎖定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週,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1]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申報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2011年6月9日,貴州省赫章縣申報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0。 [3] 
中文名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別    名
朵扔吉
節日時間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貴州省赫章縣
節日起源
對火的崇拜
節日活動
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
節日意義
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
遺產類別
民俗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2011年6月9日
遺產編號
Ⅹ-10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歷史淵源

火把節 賽馬 火把節 賽馬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追溯其根源就是來自於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
首先從彝族居住的地理環境來看。彝族主要分佈於金沙江兩岸的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等高寒山區,對火的依賴比其他民族更強。火是人們照明取暖熟化食物的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在生產上,用火將埋藏在地中的樹枝樹葉堆引燃,使其燃燒,使土地肥沃。人們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火,由於彝族人民對火的依賴性強,在意識形態上,火對彝族的影響也就更大些。
其次從彝族的原始宗教活動儀式來看。每次的原始宗教活動都是以在屋內或門外燃火堆,藉以呼喚火神為開始。火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動意識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致通常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顯示出敬火的意識。
再次從彝族的社會生活習俗中來看。每家在進人新房前都須先燒紅一塊石頭,再摘一些苦蒿苗裝進瓜瓢裏,放進少許水,把燒紅的石頭丟進瓢中,再圍繞屋內四角以示驅祛所有污穢,然後主人才全部進入屋內。涼山彝族諺語説“所吃的都要見火”般從屋外拿回家的畜肉或獸肉,進屋前都必須在門外燃小堆火,將拿回的畜獸肉在火上燻後才能進屋,以示驅穢。新媳婦進屋前也在門口燃小堆火使其從上面跨過才能進屋,也是以示驅穢。 [4]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主要活動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鄰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裏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説。
火把節第二天:玩火。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説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姑娘們則效仿傳説中的阿什嫫,身着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説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
火把節 鬥牛 火把節 鬥牛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着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着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火把節也是少男少女點燃愛苗、傳達情意的好時機,姑娘們穿着自己縫製的衣裳展示靈巧的手藝,小夥子在種種比賽和表演中博得姑娘們的芳心及微笑。到了此時此刻,他們都找到意屬的心上人,根據習俗男方可以搶奪女方身上的信物,作為定情之物;他們也藉着通宵歡歌狂舞,互相表達愛意。 [5]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傳承保護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傳承價值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期間舉行的祭祀、文藝體育、社會交往、產品交流四大類活動是彝族文化體系嚴整、完備的集中體現。彝族火把節歷史悠久,羣眾基礎廣泛,覆蓋面廣,影響深遠。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發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火把節是彝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標誌性的象徵符號之一,也是彝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載體;火把節對強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火把節作為彝族人民與各民族交流往來以及促進民族團結都有現實作用。 [3]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傳承人物

普順發,男,彝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火把節(彝族火把節),序號:04-1958,申報地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6]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館、赫章縣文化館獲得“火把節(彝族火把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火把節(彝族火把節)項目保護單位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赫章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火把節(彝族火把節)項目保護單位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3-14]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8月6日至15日,以“東方狂歡夜,燃情火把節”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盛裝登場。該屆火把節規模大、活動多。 [7] 
2017年7月17日,2017年海坪彝族火把節在水城縣野玉海國際山地旅遊度假區舉行。數萬名彝族同胞和嘉賓、遊客歡聚一堂,或暢飲水拌酒、對唱彝家山歌,或圍着篝火跳起歡快的民族舞蹈。 [8] 
2023年7月20日至8月30日,2023年第八屆涼山彝族火把節暨夏季清涼涼山遊系列活動將在涼山州舉行。 [10] 
2023年8月1日—9月10日,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將舉行2023年火把節系列活動。據云南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發佈的《關於2023年彝族“火把節”放假安排的通知》,2023年彝族“火把節”時間為8月10日,放假時間定為8月9日、8月10日、8月11日,週末(8月12日、8月13日)正常休息,8月14日收假。 [11] 
2024年7月19日至8月19日,涼山彝族火把節暨“五彩涼山·夏季清涼”文旅系列活動將舉行。 [15]  此次火把節活動將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設置主會場,其餘16個縣(市)設置分會場,以“激情火把節·最炫民族風”為主題組織開展主體活動及配套活動。 [16]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文化軼事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
1、據説,很久以前,在哀牢山中有個阿資吾遞(彝語,官家頭人)在收租派款期間,還要老百姓捐獻鹿、麂、熊掌等貢品。有一年,天旱無雨,地裏莊稼顆粒無收,百姓以草根樹皮度曰,因天旱,各種野獸都跑到深山大箐中去了,百姓無法獵到野獸,而給阿資吾遞的貢品必須在六月二十二日前交清,如交不清就會被抓去關押或罰做役。萬般無奈之下,全村百姓只好集體進深山找獵野獸,這時,阿資吾遞派了許多衙役壯丁來索取貢品,因村裏無人,衙役壯丁們把村寨搶掠一空。當全寨人回家時,只見家裏用具被毀,值錢東西被搶走,怒火在人們胸中燃燒,村寨中有個叫武珍的很有膽略,他立即串聯附近許多村寨的青年,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組成四千多人的隊伍揭竿起義,他們前赴後繼地圍攻衙門。義軍在兩千只羊角上捆上松明火把,一千義軍手執火把,呼喊着,猛攻阿資吾遞的衙門,經過一夜奮戰,義軍終於殺敗了衙役,殺死了阿資吾遞。彝族人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年這一天都舉行慶祝儀式,所以,六月二十四日便成為傳統的火把節。 [9] 
2、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説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晩,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裏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