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灌江口

(神話傳説中二郎神居所道場)

鎖定
灌江口,亦名灌州,灌口,位於四川,舊屬灌縣,今四川省灌縣(今都江堰市)一帶,是中國神話傳説二郎神居住的地方,乃是二郎神的道場,亦是二郎廟祖庭(二王廟)之所在。民間傳説由來已久,歷經不衰。 [1] 
中文名
灌江口
拼    音
guàn jiāng kǒu
注    音
ㄍㄨㄢˋ ㄐㄧㄤ ㄎㄡˇ
傳    説
二郎神居住之地,也是二郎神香火之地

灌江口相關記載

灌江口宋代

● 朱熹《朱子語類
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廟....”
● 楊無咎《二郎神·清源生辰》
“灌口擒龍,離堆平水,休問功超前古。”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
《龍城錄》
“趙昱字仲明...昱至京師煬帝縻以上爵不就獨乞為蜀太守,帝從之拜嘉州太守....蜀人思昱頃之見昱青霧中騎白馬從數獵者見於波面,揚鞭而過。州人爭呼之遂吞怒,眉山太守薦章,太宗文皇帝賜封神勇大將軍廟食灌江口” [2] 

灌江口元代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
“灌江人民,就與吾神立廟。奉天符牒玉帝敕,加吾神為灌江口二郎之位清源妙道真君。玉帝敕令,着吾神鎮守西川。”
“(院主雲)俺這壁二郎神出馬,他神通廣大.....領將驅兵活灌口”
西遊記雜劇
“第四個保官灌口二郎”
“(灌口二郎同行者上,雲)不周山破戮天吳,曾把共工試太阿。誰數有窮能射日,某高擔五嶽逐金烏。小聖灌口二郎神是也。”
“灌口把威施,天涯將姓顯。”

灌江口明代

● 《西遊記
“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現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那鬼王領了旨,即駕起雲,徑至灌江口。不消半個時辰,直至真君之廟。"
“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個隱身法,走出營圍,往你那灌江口去也。”二郎聽説,即取神鋒,回灌江口來趕。卻説那大聖已至灌江口,搖身一變,變作二郎爺爺的模樣,按下雲頭,徑入廟裏。
真君道:“賢弟,汝等未受天錄,不得面見玉帝。教天甲神兵押着,我同天王等上屆回旨。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淨之後,仍回灌口。
二郎迷失灌州城
顏如灌口活真君

灌江口清代

● 《聊齋俚曲集
·(清)蒲松齡
二相公氣昂昂,罵一聲老閻王,如今可也把良心喪!如今冤氣沒出處,尋思灌口找二郎,
見灌口二郎神,要告着老閻君,這就是個真實信。
上天入地無投奔。安心上灌江口告狀,把冤情訴與真君。
逢人就問灌口徑。 [3] 

灌江口道場廟宇

關於二郎神的居住地“灌江口”:今四川省灌縣(今都江堰市)有灌口,此地有二王廟古蹟。民間多以此地為二郎祭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為證,在都江堰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都有拜祭二郎神的傳統並一直流傳至今,而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頗為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神;
都江堰的二王廟是二郎神廟的主廟。
二王廟二郎神像官方簡介:
千古奇功都江堰,收秦時李冰率眾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偉業。
據《搜神記》、《列仙傳》中所載:“二郎神楊戩繫上界天神具三眼...立廟於灌江口,修真容而奉祀,鎮守灌江口,稱灌口二郎神......”川西平原沃野千里.....宋元賜封二郎神為“清源妙道真君”....府縣立廟以祀之,“二王廟”由此而得名。而灌口二王廟為其“二郎神”之正祠。歷史以來,大殿供奉二郎神像。 [1]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二王廟
張幼矩·灌江口/國畫 張幼矩·灌江口/國畫

灌江口探索淵源

考證推論
神像 神像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稱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説,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然而要問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麼,名什麼,卻又是一個被重重迷霧所遮掩的難題。
以灌口的二郎廟為例,種種異説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此廟應為道觀,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趙昱趙二郎;可是當年此廟中的二郎神塑像,卻是位頂盔戴甲、粉面無須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額上多一隻眼睛,手執一把三尖兩刃刀,皂靴前還有一條神犬,使人一看便知這就是《西遊記》、《封神演義》中描繪的那位楊戩楊二郎。又讓人驚奇的是,歷代文人墨客在廟中殿閣廊廡所題匾額楹聯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無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讚頌。倘若有愛尋根究底的香客為此請教廟祝,他們也只好含糊其辭: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誰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換句話講,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國的民間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歷史上有種種異説,近現代的學人也有許多考證和推論。
李二郎説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間傳説,在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鑿離堆、開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眾作為神靈奉祀。二郎神是都江堰建造者李冰的次子這個傳説由來已久,南宋朱熹説,“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此類傳説見於文字記載的時間,似始於北宋。《宋會要》記宋仁宗嘉佑八年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過這位“郎君神”,其《吳船錄》稱:“崇德廟在(永康)軍(今灌口鎮)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通俗編》引《朱子語錄》進一步點明:“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其後,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當四川巡撫上疏清雍正帝給二郎加封號時,禮部認為封兒子而不封父親,似不妥當,所以雍正同時給李冰加封“敷澤興濟通佑王”(《清朝文獻通考·羣祀考二》)。這就是灌口二郎廟由原名崇德祠改為現名二王廟的由來。由於皇帝敕封,方誌見載,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説法長期流佈全國,尤其受到講究引經據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趙二郎説
道教神祇趙昱趙二郞,相傳趙昱為隋朝人,曾入青城山學道,後因斬殺了興風作浪的蛟龍而受州人崇拜,奉為神明。唐朝時,民眾為趙昱立廟於四川灌江口,俗稱“灌口二郎”。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三九引《龍城錄》載,隋朝時有個趙昱,隱居青城山學道,因隋煬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時有老蛟興風作浪,成一方禍害。趙昱乃持刀投江,沒入水中,與老蛟大戰,頃刻間江水盡赤,石岸半崩,吼聲如雷。最終趙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於是州人頂戴,奉為神明。其後趙昱棄官隱去,不知所終,但又在嘉陵江水漲溢為患時,幾度“顯神”。唐太宗從地方官的奏摺中獲知後,即封他為神勇大將軍,在灌江口為之立廟。後來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到四川時,又加封赤城王。據學人考證,《龍城錄》乃宋人王銍託名唐柳宗元而撰,有關趙昱人江斬蛟的事蹟,應在五代時已經流傳,王銍只是作了總結並加以記載。而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稱,在唐太宗封神以前,當地民眾已為趙昱立廟於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詣祠下求助於神,事後請皇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從此,這位“二郎神”聲望日隆,宋元時代小説戲曲及民間傳説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這位趙二郎的形象和“神蹟”,並對其後《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説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楊二郎説
明清以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小説與戲劇,如《二郎寶卷》《封神演義》都將二郎神寫成楊氏後人,現在人們説起二郎神,都認為他叫做楊戩。 [4]  憑藉小説的力量,楊二郎成為明清以來人們最熟悉的“二郎神”。《西遊記》第六回稱他是“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又點出其來歷:“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封神演義》更明指其名叫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
有人指出,遠在北宋初年,“楊二郎”之説就已在民間流傳,如《太平廣記》卷三百四十引《通幽錄》即有盧頊之舅在塔上“與楊二郎(打)雙陸”等語。 [5] 
李思純認為其原型是南北朝時氐族英雄人物楊難當,他是氐王楊盛的第二子,繼承長兄楊玄之位,故在傳説中稱為二郎。歷史上楊難當的統治中心在甘肅武都仇池,曾據有宕昌之地,即今鄰近灌口的松潘,還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舊地,容易懾服於他的兵威。於是由傳説而信仰而立廟崇祀,便成為唐宋以來所謂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趙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並且以豐富的史料證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國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額為天”的習俗,即用刀在額上刻上痕跡,然後在傷口塗上墨,使長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跡,看上去像一個豎起來的眼睛,即所謂“天眼”——這就是二郎神有三隻眼的來歷。東漢以還,氐人由今隴南擴散到川北西康,這一帶不僅二郎神的廟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崍縣誌》卷三記“蜀中古廟多藍面神像……頭上額中有縱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遺存。唐以後,氐人逐漸融合於漢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隨之成了大一統中華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員。甘藏地區的青衣神,也是三隻眼,恐怕很多與氐藏融合有關,並不是如有的學者所説的來自印度(《三目神與氐族淵源》,《文史知識》1997年第6期)。
另外,也有人提出“楊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諧音。如黃芝岡認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殺羊祭神是羌人的習俗。再證以《博物志》“川西楊姓為羊化子孫”的傳説、無義可釋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縣、羊飛山)以及範石湖《離堆詩序》所稱“民祭賽(李冰)者率以羊,殺羊四五萬計”的一種祀神習俗,更可推知川中楊姓大都是移人農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證明無論什麼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變體(《大禹與李冰治水的關係》,《説文月刊》第2卷第1期)。李思純亦有相似的見解,但他推測灌口二郎最初應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獵神。射獵必須攜帶弓矢與獵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冑持弓矢的,明代小説中二郎神駕鷹牽犬的造型,或由此嬗變。
二郎神是民間祭祀神也是官方祀典之神,既受民眾崇拜又為官方認可。作為中國古代民俗信仰中的一個重要神祗,由於朝廷的推崇與民間信仰的相互滲透,在漫長的歷史源流演變中,二郎神衍生出了三個身份,在儒家國家祭祀)裏被定義為李冰兒子,道教正統是趙昱,民間氐羌體系是楊二郎,李趙楊三位都是二郎神,是他的三個馬甲。 明清文學作品中以楊二郎為載體,融合了李冰次子和趙昱的主要要素,創作出了二郎神的文學形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