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拼音:fēng)是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其繁体写作"灃"。本义特指春季庄稼需水时水量丰富的河流,作为水名专指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沣峪的河流,北流注入渭水。该字在《说文解字》中与"酆"相关联,现存典籍如《禹贡》《前汉·地理志》均记载其陕西水名属性 [2]。2010年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明确收录该字,规范字形结构为"氵"部首搭配"丰"部。
- 拼 音
- fēng [2]
- 繁体字
- 灃 [2]
- 总笔画
- 7画(简体)
- 部 首
- 氵(三点水) [2]
- Unicode
- U+6F13(简体) [2]
- 规范等级
- 二级字
字形结构
播报编辑
"沣"为形声字,简体由"氵"(水寻杠芝企档员)部首与"丰"构成,繁兆项颂体"灃台懂循"总笔画21画,仓颉编码UEJT。其字形演变可追溯至《说文解户旬妹字》,其中将"灃"归入"水"部并章拔标注为形声凳热嚷字,声符"豊"表音,形符"水"表义 [2]。现代简体字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婆精催》简化为7画结构。
读音演变
播报编辑
普通话标准读音为fēng(国际音标fəŋ˥),粤语读作fung1,唐代音韵记录为piung。该字在《广韵》中注音为"敷空切",《集韻》标注"敷馮切",均属中古音系范畴 [2]。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统一规范为fēng,与"丰"字同音。
核心字义
播报编辑
本义指春季三月水量充沛可灌溉庄稼的河流,强调季节性水文特征。作为水名特指关中地区的沣水,具体地理信息包括:
- 发源于长安区(原长安县)秦岭北麓沣峪口 [2]
- 向北流经鄠邑区(原户县)境内
- 最终汇入渭河,属黄河支流水系历代地理志书记载其与潏水共同构成"八水绕长安"的水系格局 [2]。
异体关系
播报编辑
在典籍中存在三组异体字:
- 1.灃与豐:因形近常混用,《康熙字典》引《潘岳·关中记》写作"鄷"
- 2.灃与酆:《说文解字》将"灃"归入"酆"字条,二者在周代文献中通用 [2]
- 3.简化关系:1986年《简化字总表》将"灃"简化为"沣"
规范收录
播报编辑
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将其列为二级字,适用领域包括出版物、地名标注及基础教育。字表数据显示:
- 1928-1986年间语料库统计显示该字在历史文献中使用频率稳定 [1]
- 构词能力方面主要用于地名(如沣峪口)与水名专称 [2]
- 按笔画数归入7画部首分类,编码符合GB18030标准 [2]
文化应用
播报编辑
作为具有实际地理指向的汉字,其应用主要集中于:
- 地名标注:陕西省现存沣峪、沣惠渠等地理实体命名 [2]
- 人名使用:因含"丰水"意象,常被用于寄托丰收、润泽的寓意
- 典籍引证:《诗经·大雅》"沣水东注"等记载印证其历史水文地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