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瀲江書院

鎖定
瀲江書院位於興國縣瀲江鎮橫街,早先為興國縣縣學。書院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朱門丹窗。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興國知縣徐大坤遷建於今址,並更名為瀲江書院。書院為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閣組成,佔地面積4903.8平方米。其間雕欄畫棟,詩畫眾多,所畫山水花草,栩栩如生。 [2] 
中文名
瀲江書院
地理位置
江西 興國縣瀲江鎮橫街
佔地面積
4903 m²
建設時間
乾隆三年(1738年)

瀲江書院簡介

瀲江書院依山造形,五重遞進,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宮和崇聖祠組成一個建築羣。由低而高,設計嚴謹,佈列有序。它是毛澤東故居和興國縣土地革命幹部培訓班、興國蘇維埃政府(含革命委員會階段)所在地,包含了興國紅色、古色、客家建築等文化元素。 [3] 
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
雕樑畫棟的瀲江書院,位於興國縣瀲江鎮橫街,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朱門丹窗。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佔地面積4903.8平方米。依山造形,五重遞進,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宮和崇聖祠組成一個建築羣。由低而高,階梯次,設計嚴謹,佈列有序,氣勢恢弘,雄偉壯觀。
1929年4月,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在瀲江書院傳達中共六大會議精神並主辦土地革命幹部 [1]  培訓班,1930年至1934年,書院為興國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2001年6月,中宣部將瀲江書院列入全國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6年5月,瀲江書院被國家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瀲江書院藴涵毛澤東故居、興國縣土地革命幹部培訓班、興國縣蘇維埃政府(含革命委員會階段)和建築文化等四大文化,分別體現興國紅色、古色、客家、建築文化等豐富多彩文化元素。

瀲江書院佈局

瀲江書院門樓

牒樓式門樓,坐西向東,以取“紫氣東來”之意。歇山頂門頭,脊的兩端,吻獸相向倒立,中有雄塑寶瓶。其下為紅底藍字的橫額,上書“瀲江書院”,雲紋圖案飾邊,左繪“梅蘭”,右繪“竹菊”。

瀲江書院餘坪

跨進門樓,是寬敞餘坪,可容納千人。四周栽有8棵松柏,兩株玉蘭,朝北,登13級台階為門廳,硬山屋頂,高為二層,共有四間。中為大門,紅石門框,和合木門,書有紅底藍字“秀匯雙江”橫額嵌於門首。橫匾左右分別為“北秀山河映雙江”、“東匯泮水起人文”山水圖。門前豎一對圓木丹柱。

瀲江書院花圃

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
入門廳,可見小四合院式的花圃。圃內奇花異草,芬芳四溢,峽谷側有玲瓏牆相隔。穿過花圃走道,上五級石階為講堂,共三間,硬山屋頂,脊有堆塑“丹鳳朝陽”。飛檐之翹捲上,詩畫相間,雅趣盎然。前為船篷頂檐廊,四根木質丹柱,紅石鼓墩為基,支撐船篷,堂前左右為對稱的木柵欄圍屏,中堂三牆而無門,左右為花格門窗廂房。左右各一耳門,堂之東側有學舍6間,兩側9間。

瀲江書院科廳

穿過講堂,則是天井,上兩級台階為科廳。雕花繡朵,描龍繪鳳。四角各一丹柱支撐硬山屋頂,四周均系花格長窗,前開和合門,門檻過膝,狀若“大花轎”。廳內陳設黑漆書篋10多箱:史冊、精華、藴玉、簡帛、翰林、國粹等。

瀲江書院魁星閣

魁星閣位於拜廳之後,比拜廳高五級石階,攢尖閣頂,頂有“雙龍戲珠”彩圖。四柱八角,角系銅鈴,俗稱風鈴,風吹鈴響,反襯幽靜。書有“魁星閣”三字的橫額,掛於閣頂和閣棚之間。頂棚澡井,俗名果合頂,或花轎蓋,飾以“鯉魚躍龍門”浮雕。閣基為條石壘砌,兩側圍以紅石欄杆,石柱上塑石獅,昂首相望,憨態可掬,栩栩如生。魁星閣,原為供奉魁星菩薩之處,狀似應變亭,四壁透風,內栽6株仙人掌,長達20年,亭亭玉立,狀如香燭。
近年間花開四次,均是白色,冰清玉潔,實屬罕見,甚是喜人,被稱為“吉祥之兆”。 魁星閣二層閣棚下有一手持硃紅毛筆,屈腿單立的魁星菩薩造型,意表“魁星點鬥”。
閣棚為三層,飛檐翹角,碧瓦朱檻,嵯峨挺拔於青天之下,鶴立雞羣於書院之中,為最高層建築。

瀲江書院文昌宮

魁星閣後即文昌宮,兩者前後緊連,唇齒相依,中間隔出一條人行道,舊為“文昌帝君”之供奉處。文昌宮,亦磚木結構,硬山屋頂,中堂頂棚有八角形藻井,雕花斗拱,上下五層花板,凹面為浮雕“龍鳳呈祥”。六根紅石大柱立於宮中,其中前廊石柱上原鐫刻興邑傳臚學士鍾啓峋以“興國”撰寫的嵌字聯一幅:“興我小邦,示其文德;國之善士,簡在帝心”。
宮中堂兩側,各配樓房,上下兩層共二間,廂房前還有軟扇耳房。 宮的前部為船篷頂檐廊,其東西兩端各一耳門,直通屋外。

瀲江書院崇聖祠

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11張)
崇聖祠位於文昌宮左側,有耳房紆通,中隔餘坪,磚木結構,歇山屋頂,重檐翹角,紅牆丹柱,雙開花格大門,四根木柱支撐着頂棚,檐廊正中頂棚繪有“麒麟吐玉書”之彩畫;中堂正中頂棚為藻井,其凹面為“雙獅滾球”浮雕,側為四向五屋,流雲翹橋,山水畫配詩。
正廳天花頂棚其上繪有四幅對稱彩圖:一曰“蜂(封)猴(侯)拜象(相)”圖;二曰“二鴨(甲)傳蘆(臚)”圖;三曰“金雞報曉”圖;四曰“雀(爵)鹿(祿)蜂(封)猴(侯)”圖。耐人尋味。
樓房前14米,屹立一座三門石碑坊,上刻龍頭、獅身、花卉、捲雲、面鼓……雕工之精細、線條之流暢、圖案之雋秀,堪稱石雕石刻藝術之精品,令人叫絕。

瀲江書院價值

瀲江書院建築藝術精湛,既有歷史文化價值,又有現代革命意義,它是1929年4月毛澤東的故居。當年毛澤東在此寫下著名的《興國縣土地法》,從此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澎湃怒潮;有了十萬興國男兒如鬃發怒聳的雄獅,呼嘯着跟毛委員當紅軍鬧革命;有了著名的興國“紅軍縣”、“將軍縣”、“烈士縣”、“創造第一等工作的模範縣”。
瀲江書院,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座永恆的豐碑。

瀲江書院見證毛澤東土地革命思想發展

瀲江書院不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贛南地區著名的紅色書院。中央蘇區創建時期,毛澤東曾多次到興國指導革命工作、開展農村調查,其間曾居住在瀲江書院文昌宮。在興國,毛澤東的土地革命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而瀲江書院則是這一過程的重要見證者。
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
1929年4月中旬,毛澤東率領紅四軍第三縱隊進入興國縣城,後率警衞排駐紮在瀲江書院。彼時正值春耕時節,毛澤東經常白天深入田間地頭,一邊與農民共同勞作,一邊調查農村實際情況,晚上回到瀲江書院後,就在燈下奮筆疾書,整理資料,常常工作到深更半夜。當地的幹部羣眾得知毛澤東住在瀲江書院,欣喜不已,經常前來拜訪,瀲江書院的魁星閣就是毛澤東當初接待來訪幹部羣眾的地方。
在這裏,毛澤東與他們深入交流討論,進一步豐富了有關農村土地問題的調查資料。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依據中共六大會議精神,毛澤東在瀲江書院起草制定了《興國土地法》。與此前的《井岡山土地法》相比,《興國土地法》作出了一個“原則的改正”,即將《井岡山土地法》中規定的“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一修改既明確了地主階級是土地革命的主要打擊對象,又有效迴應了農民的土地需求,從而使得土地革命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擁護,興國農民參軍參戰熱情也空前高漲,革命隊伍迅速擴充。誕生於瀲江書院的《興國土地法》是土地革命時期的一部具有承前啓後意義的法律,不僅在指導土地革命鬥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蘇維埃政府後續幾部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據和理論基礎。
為全面貫徹《興國土地法》,更好地推動土地革命的開展,毛澤東還在瀲江書院的崇聖祠內舉辦了一期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學員共計48人,毛澤東親自編印講稿並主講。在毛澤東的直接影響下,瀲江書院從一座普通的書院變身為土地革命火種的播撒地,為土地革命的開展培養了一批領導骨幹,我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蕭華當年就是這個訓練班上年齡最小的學員。 [4] 

瀲江書院推動興國革命事業勃興

瀲江書院之所以被稱為紅色書院,不僅是因其與毛澤東的深厚淵源,更在於其為興國革命事業勃興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瀲江書院 瀲江書院
早在毛澤東第一次來興國之前,瀲江書院就已經是共產黨在興國的重要活動地點。1926年9月17日,在中共贛州支部書記朱由鏗的指導下,中共興國縣支部幹事會在瀲江書院(平川中學)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興國建立黨組織的開端。其間,邱會培等人還利用在平川中學任教員的機會,積極向學生們傳播革命思想,激發了學生們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參與革命工作的熱情。1928年冬,邱會培等人在平川中學建立了中共平川中學支部小組。同年12月,平川中學兩名學生黨員帶領100多名同學搗毀了興國反動資本家的商店,並擊退了圍攻學校的商團武裝,一時令當地的地主豪紳震恐不已。
1930年3月,興國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及執行委員,興國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辦公地點初設在陳家祠隔壁的蕭寶春家,同年冬遷至西街越國祠,後再遷至瀲江書院,直至1934年10月因國民黨軍隊佔領興國而被迫轉移。興國縣蘇維埃政府駐瀲江書院期間,組織和領導當地羣眾全力支持革命工作,在擴軍支前、慰勞紅軍、推銷公債、糧食動員、節約運動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多次獲得上級表彰,成為蘇區的模範。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結論,盛讚“興國的同志們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們稱讚他們為模範工作者”。毛澤東還專門題寫了“模範興國”4個字送給興國的代表同志,以資鼓勵。如今瀲江書院懸掛的“模範興國”牌匾就是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發的“模範興國”獎匾複製而成的。此外,瀲江書院的教室牆壁上至今還保留着數條紅色標語,是蘇維埃時期興國革命活動的珍貴歷史見證。
歷史已經遠去,但記憶從未消失。曾經的瀲江書院承載客家傳統、見證歲月崢嶸,如今的瀲江書院延續紅色根脈、傳承革命記憶,將在新時代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