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瀨渚

鎖定
公元前541年,吳國在南京高淳建瀨渚邑,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故址位於南京市高淳固城街道
中文名
瀨渚
外文名
lai zhu
所屬年代
周景王四年(前541年)
今    址
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

目錄

瀨渚記載

《景定建康志》作縣名。因地在古瀨水中的小洲上而得名。以城垣堅固,又稱固城邑。

瀨渚歷史沿革

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即吳王餘祭七年,由吳國設置。位置在今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新建村,南臨固城湖胥河。迄今為南京地區保存較完好的和最古老的城址之一。後為楚靈王所克,吳乃移邑城於今溧陽市舊縣南,改稱陵平邑。
公元前540年,楚軍攻克此城,城牆在吳國的基礎上加高培厚,更為堅固,故而稱之固城,地名由此產生。隨後,楚平王在此大造宮殿,以作行宮,後人又稱“楚王城”。 [1]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為吳將伍子胥攻克,行宮被焚,大火逾月不滅。古固城在大火中毀滅了。宋代有詩記敍固城戰火:戰血淋漓灑固城,子胥當日復平陵。千載雪恥應無恨,何用濤聲作怨聲。 [1] 
城邑雖毀滅,但固城地名卻沿襲使用了2500多年,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藴,被多部史志記載。
 《溧水縣誌·名勝篇》雲:縣西南90裏,乾谿之役,啓越大夫常壽過作亂,圍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宋紹興年間,溧水尉喻居中於固城湖濱掘得東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蓋其地乃漢之溧陽也。隋析溧陽、溧水為二縣,固城地屬溧水,今屬高淳也。
東漢溧陽校官碑(圖片來源:《今日高淳》) 東漢溧陽校官碑(圖片來源:《今日高淳》)
《笠澤叢書》雲:溧水昔為平陵縣,縣南有平陵城,即吳固城所改也。
《高淳文物志》載:固城,城高一丈五尺,周長七里三百三十步。子城周長一里九十步。古固城遺址,尚有部分倖存。北有瑤園村前的蜻蜓山與觀音墩段;南有上礱坊、牆屋村後的灰堆山、牆屋山及城埂頭段;東有方家頂段;西有城埂頭等段,亦是高淳最早的文化遺址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該遺址於1984年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子羅城為高淳地區最早的古村落。 [1] 
春秋時,古固城築有外城和內城,外稱“羅城”,內稱“子城”,後人連稱子羅城。在歷史長河中,子羅城村時興時衰。清咸豐戰亂,村莊被毀,民國初年僅有3户人家居住。1958年開挖運河,上礱坊部分村民拆遷,搬至子羅城建房,村莊擴大到40多户。
固城的子城護城河依稀可辨(圖片來源:中國古城牆(第二卷)) 固城的子城護城河依稀可辨(圖片來源:中國古城牆(第二卷))
明嘉靖《高淳縣誌》載:楚平王都於固城廟(今在溧水縣南90裏)。昔周成王封繹子男之國於荊蠻之地,至楚莊王時賜姓為芋,楚靈王與敵日尋干戈,邊鄙不寧。時吳軍失利,楚靈王聽佞臣之言,殺太傅伍奢及其子尚。子胥奔吳,吳用之,破楚而入郢。此廟即平王舊址也,唐廣明元年重修,今改祀祠,里人俗稱“楚王廟”。
該廟明初洪武年間重修,俗稱“祠山殿”,坐北朝南,北靠楚城垣,對門有戲樓,面對正殿大門,戲樓後面有兩個小塘,中間一條埂,塘水一清一濁,今人稱之“血池塘”,據説當時是為映樂器而開挖。廟和戲樓在清咸豐戰亂中焚燬。清同治年間,固城孔氏家族捐田歸廟,收租募資重建,曾改名“孔氏家庵”。1923年,主持僧侶覺朗募捐重修,改名“圓通古庵”,仍是坐北朝南,前後兩進,連側屋計15 間。1956年拆建固城小學。
瀨渚 瀨渚
古鎮固城,位於固城湖東岸,聚落呈不規則的長方形,主街道東西走向,為高淳歷史最悠久的古街鎮。固城街鎮正對胥河,因運河開通,固城集市逐漸由北向南移至胥河河口,以利水上交通運輸。自秦漢至隋900多年,固城一直是古溧陽縣治所在地。隋開皇十一年(591),朝廷割溧陽西北以及丹陽故地(今江寧小丹陽)置溧水縣,固城劃歸溧水縣,此時不再作為縣治,但仍是溧水四大傳統集鎮之一,其時擁有商户數百家,市面繁榮。
明弘治四年,高淳單獨建縣,行政區劃設固城市,清代沿襲,民國初年改稱固城鎮。1936年秋,民國政府第三區區公所設於此。
昔日固城集鎮為合面街道,沿胥河北岸而建,寬約4米,全長300餘米。東北至塘下路,南臨胥河,西南至廟基場,北靠固城村。街區分為五段,內有四條路巷通向河濱,東西兩端設有關門,晨開夕閉,用以防匪防盜。
固城出土的漢代精美畫像磚(圖片來源:《今日高淳》) 固城出土的漢代精美畫像磚(圖片來源:《今日高淳》)
2500多年來,固城集鎮幾廢幾興,尤其是清咸豐年間戰亂,街鎮曾被掃為平地,清光緒年間才緩慢復甦。據民國二十年(1931)統計,其時街鎮上開設店舖、作坊總計70多家,其中雜貨店3家、布店2家、魚行3家、糧行2家、銀器店2家、浴室2家、藥店3家;豬肉店、豆腐店、飯店、茶葉店、麪店、鐵匠店、木匠店、理髮店、香店、茶館等32家。此外還有漕坊、醬坊、礱坊、磨坊、糕餅坊等手工作坊20餘家,商家店鋪僱用夥計300餘人。作坊產品除銷售本地外,還直銷蕪湖、宣城、寧國、郎溪等地,享譽皖南。
古時,固城最具特色的是早柴市、晚魚市,買賣興隆,熱鬧非凡。天氣晴好,花山、秀山、漕塘和狸橋等地農民,成羣結隊肩挑、船載茅柴,聚集到固城街鎮出賣,順便買些生活、生產用品回去。固城臨湖靠河,沿岸多為半農半漁人家,尤其是早年來到高淳謀生的揚州、泰州漁民,終年將捕獲的鮮魚,傍晚運至固城出售,日售量達萬斤以上。因而固城集市一天到晚人來人往,購銷兩旺,形成了千年不衰的兩大特色市場。
固城臨河面湖,自古以來是高淳水運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水路貨運源遠流長。春秋後期,伍子胥開胥河、浚中江通糧道後,水運業隨之興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漕糧運輸為避長江風險,明王朝組織數萬軍民復浚中江,開挖胭脂河,使太湖流域的糧食經中江、秦淮河直抵金陵。古時蕪湖至固城的水道稱之上江,固城至溧陽的這段胥河稱之中江,溧陽之下稱之下江。復浚中江,指的是疏浚溧高境內的胥河段。
1924年,蘇浙戰爭爆發,江蘇督軍齊燮元下令封江,長江水運受阻,蕪巢平原的稻米大部分經固城,再由東壩轉運蘇杭。因而中江航道每天百舸爭流,帆船競渡。
固城客運始於民國初年。1913年,蕪湖商人備輪船開設東壩、蕪湖航線,固城設輪船碼頭。1934年,蕪湖東昌輪船公司參與客運,輪船途經固城,客運量大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客運被迫停航。1947年7月,蕪湖“利生”“勝利”兩家輪船公司恢復客運,固城再次成為高淳最繁忙的一個水碼頭。
從20世紀90年代起,高淳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客車班次漸增,逐步取代水上客運,至此航行了近80年的輪船結束使命,載入史冊。坐輪船出行,現已成為中老年人的一段美好記憶。
固城亦是現今固城街道黨委政府辦公駐地。為防水患,街鎮已從胥河沿岸遷至地勢較高周家莊村段,建成寬30餘米、長約2公里的十字街,擁有商場、超市、店鋪300餘家,集市貿易欣欣向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