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瀛洲書院

(江西省新餘市)

鎖定
瀛洲書院是今新餘僅存的一所書院,可以説,也是附近縣保存較完整的一所書院。 清咸豐元年(1851)由知縣張方巨創建於城南虎瞰山上。前後3進,有講堂、惠心樓、書齋等50餘間。光緒年間,邑人趙輝任山長多年,主張學生要勞逸結合,學得主動,學得活潑。其《開校》詩云:“鼓篋偕來授一篇,書聲和綠滿窗前。七分嚴飭三分馳,沂水春風活潑天。”清末停辦,現存殘屋數間,“瀛洲書院”匾保存完好。
中文名
瀛洲書院
地理位置
江西新餘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598 m²
著名景點
瀛洲書院

瀛洲書院書院概況

瀛洲書院 瀛洲書院
瀛洲書院建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由新喻知縣張方矩與紳士捐資興建,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書院為何名瀛洲?當時規模如何?據陳文鬥《瀛洲書院記》載:“......江有洲,俗呼東瀛洲,遂名瀛洲書院。”這洲,指的是今虎瞰山對河珠珊洋津村等所在的洲。其規模,“中立講堂,旁建學舍共三十餘間”。其具體部署是:“......前棟頭門三間,左右房各一間,頭門內球場,兩旁書屋八間,上設講堂,後一過亭,工兩廳十六間。左邊上下兩棟,連廳共計十八間。後橫屋三間,側屋三間。”該書院的頭門、講堂、左側前排學舍,現都存在。面積共五百九十八平方米。主體結構完整,基本上體質了原來的面貌。“瀛洲書院”匾額亦尚在,字高允二尺,柳體楷書,為清代新喻舉人劉韻所書,現由新餘市博物館收藏。

瀛洲書院書院二楹聯

該書院的清末山長趙輝曾給書院撰有二聯,其詞曰:“洋中國,施蠻貊,自西自東,吾道一貫,其味無窮皆實學;明庶物,察人倫,識大識小,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秀水漾文瀾,欲挽頹波須柱石;緱山開學派,羣分仙翰到瀛洲。”
第一聯上聯“洋中國”中的“洋”,是“洋洋”(揚揚)的縮寫,眾多、盛美之意,如洋洋大觀、洋洋萬言是也;這裏的“洋”,是形容詞作動詞用,寓有發祥、發派之意。“洋中國”,按聯語上下意思是“實學”開始、發祥於“中國”,後才傳播到國外諸民族(蠻貊)中去。“實學”,很明顯受了清末洋務派提倡辦實業的影響。其實,這是給儒學塗脂又抹了粉。指南針、火藥、造紙等實學發源於中國是事實,但儒學一向是強調“何必曰利,唯有仁義而已矣”。因此之故,使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比一些國家拉了很大一段距離。這個問題要解決,要迎頭趕上,後來追上,黨的十三大提出要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第二聯説到教育的重要性與書院的繼承性。教育,科學,是生產力,且是重要的生產力。説書院是“柱石”,倒説的形象中肯,“欲挽頹波”,忽視這個“柱石”,哪有前途?虎瞰山那裏,從明朝開始建有“石門書院”。那是新喻知縣祝某為紀念明初蒙山裏收大學問家梁寅而建的,規模較小,“前為門,中為仰高之堂,後為寢,奉先生神主棲焉;左右為廊廡,繚以周垣”,名曰書院,實際上是享堂。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縣城東門內孤緱山下又建有“緱山書院”,是由知縣李延宰倡導,就羅溪驛站舊址改建而成,開始一棟五間,以後有所擴大。這書院是城內名符其實、開辦較早,又距虎瞰山很近的一所官辦書院,所以下聯説:“緱山開學派”,説瀛洲書院是繼承緱山書院的傳統而辦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