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瀚海潮

鎖定
《瀚海潮》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張華勳執導,白志迪袁苑王慶祥、 吳穎、蓋麗麗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5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正在浩瀚的塔克伊裏沙漠執行石油勘探任務的205小分隊在遭遇特大風暴襲擊後與西北石油勘探指揮部失去聯繫,勘探小隊成員們不畏困難和犧牲在沙漠中艱難互助跋涉,最終獲救的故事 [1] 
中文名
瀚海潮
外文名
Han hai chao
其他譯名
熱血兒女
類    型
冒險、劇情
出品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青海
導    演
張華勳
編    劇
王澤羣
製片人
封增林
主    演
白志迪
主    演
袁苑
王慶祥
吳穎
蓋麗麗
片    長
102 分鐘
上映時間
1985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347140
在線播放平台
1905電影網
騰訊視頻

瀚海潮劇情簡介

特大風暴襲擊着浩瀚的塔克伊裏沙漠,正在這一帶執行勘探任務的205小分隊與西北石油勘探指揮部失去了聯繫。駱駝跑散,女隊員李小娟蓋麗麗飾)和黃阿明(楊利山飾)失蹤,連嚮導扎西老人(周國安飾)也不知去向,飢餓和死亡威脅着他們。
風暴過後,大隊長李勞山白志迪飾)帶領餘下的隊員在沙漠中艱難地前進,終於發現了扎西老人為他們埋好的糧食和資料,黃阿明、李小娟也回到分隊,大家繼續前進。在無名綠洲考察時,他們發現瞭解放前在這裏勘探石油的一具考察人員乾屍及死者留下的記錄本。大家懷着崇敬的心情掩埋了先行者的屍體,按照記錄本的批示找到了新的石油構造。與此同時,扎西老人和為保護資料受傷的隊員鄭偉舟(劉英明飾)正在百里奇草原艱難跋涉,當他們得到藏族牧民救助後,鄭偉舟卻因失血過多而犧牲了。扎西老人獨自一人繼續設法尋找小分隊。
總指揮吳山(傅學成飾)為尋找205小分隊作了各種努力,最後不得不向北京求援,要求派直升飛機救援。這時,205小分隊在無名綠洲又受到了一種奇怪的疾病侵襲,黃阿明為了把藥留給同伴楊遠(王建成飾)而被疾病奪去了生命;副隊長嚴建平王慶祥飾)曾一度動搖失望,後來在楊遠的鼓勵下冒着生命危險去為大家找水,在回來的路上與哈熊搏鬥,受重傷後犧牲。隊長李勞山看到小分隊傷亡慘重,立即決定派身體較好的韓小龍袁苑飾)和鄧麗(吳穎飾)背上資料繼續前進,他和楊遠、李小娟三人在沙漠上躺成人字形箭頭,"指示"韓小龍二人去的方向。此刻,總指揮吳山乘直升機找到了扎西老人,之後他們在沼澤地上空發現了剛剛掙扎出來的韓小龍和鄧麗,小分隊終於得救了 [1] 
電影《瀚海潮》宣傳海報 電影《瀚海潮》宣傳海報

瀚海潮演職員表

瀚海潮演員表

    • 劉英明 飾 鄭偉舟
    • 楊利山 飾 黃阿明
    • 王建成 飾 楊遠
    • 蓋麗麗 飾 李小娟
    • 周國安 飾 扎西
    • 傅學成 飾 吳指揮

瀚海潮職員表

製作人 封增林
導演 張華勳
編劇 王澤羣
攝影 顏軍生
剪輯 馬志珍
道具 楊文傑
造型設計 劉秋香
服裝設計 侯毅
燈光 古天江
錄音 王大文、寧夢華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2-3] 

瀚海潮角色介紹

  • 李勞山
    演員 白志迪

    205小分隊隊長。李勞山帶隊在塔克伊裏沙漠執行石油勘探任務,特大風暴襲擊後,他和隊友們與指揮部失去聯繫,所幸在沙漠中發現了扎西老人為他們埋好的糧食和資料。因小分隊傷亡慘重,李勞山決定派身體較好的韓小龍和鄧麗背上資料繼續前進,而他和楊遠、李小娟三人在沙漠上躺成人字形箭頭,指示韓小龍二人去的方向。

  • 韓小龍
    演員 袁苑

    205小分隊隊員,穿着時髦,講究實際,愛發牢騷,經常頂撞隊長李勞山。但韓小龍性格開朗,不拘一格,幽默好動,熱忱待人。小分隊在遭遇特大風暴襲擊後傷亡慘重,李勞山派身體較好的韓小龍和鄧麗背上資料繼續前進。途中,韓小龍奮不顧身將陷入鹽沼的鄧麗救出,最終二人被救援直升機找到並獲救。

  • 嚴建平
    演員 王慶祥

    205小分隊副隊長。被困在沙漠的夜裏,嚴建平曾一度動搖失望,他回想起與未婚妻佩玉一起的日子,內心極度痛苦時,私自喝了集體的水。事後他譴責了自己,後來在楊遠的鼓勵下冒着生命危險返回綠洲去為大家打水,以彌補自己的過失,但在回來的路上與哈熊搏鬥,最後因被哈熊咬傷而受重傷犧牲。

  • 鄧麗
    演員 吳穎

    205小分隊隊員。小分隊傷亡慘重後,身體較好的鄧麗和韓小龍被李勞山派出背上資料繼續前進尋求救援。途中,鄧麗不慎陷入鹽沼之中,被韓小龍奮不顧身救出,二人在沼澤地艱難爬行前進,最終被救援直升機找到並獲救。

  • 李小娟
    演員 蓋麗麗

    205小分隊隊員,通訊員。李小娟在特大風暴襲擊中與小隊分散後失蹤,之後被隊友找回歸隊。隨隊繼續艱難前進到無名綠洲時,她無意發現了一具考察人員乾屍。因小分隊傷亡慘重,在韓小龍和鄧麗被派去背上資料繼續前進後,李小娟跟隨李勞山和楊遠三人在沙漠上躺成人字形箭頭,指示韓小龍二人去的方向,最終得以獲救。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1]  [5] 

瀚海潮幕後花絮

  • 該片是柴達木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反映柴達木開拓者生活的故事片電影,也是編劇王澤羣的電影處女作 [4] 
  • 編劇王澤羣曾在柴達木盆地工作生活16年,該片的故事來自於一個開發柴達木的地質隊 [4] 
  • 該片劇本的原名為《失蹤的駱駝隊》,編劇王澤羣曾多次長途往返北京電影製片廠討論易稿,最終改定的第11稿成為該片的拍攝稿。影片拍攝結束後,北京電影製片廠將該片改名為《瀚海潮》 [4] 
  • 因該片劇本與在地質部工作的兩位業餘作者的一部也是描寫地質隊生活的劇本《山外山》撞車,曾被《中國地質報》進行了兩次大幅文章批判,並且兩個劇本都被送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要求競爭籌拍 [4] 
  • 導演張華勳表示,影片中那具齜牙咧嘴的乾屍的設置安排, 不僅僅是為了説明環境的險惡, 更深的用意還在於從中暗示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連續性 [5] 
  • 該片是王慶祥出演的第一部電影 [8]  。1983年籌拍該片時,導演張華勳在海政話劇團後台一眼就相中了剛剛結束排練後有些倦怠的王慶祥,王慶祥的銀幕生涯也自此開始。

瀚海潮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拍攝完電影《武林志》後,導演張華勳考慮到武打題材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有其一定的侷限,自己更想在武打題材以外去找一些難題做。他確定要拍一部反映四化建設的題材的影片。彭加木失蹤事件和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彭加木同志野餐的照片,曾經給張華勳留下深刻印象並引起深思。他一直有要拍這樣一部歌頌英雄的影片的想法。恰好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個業餘作者寫的反映勘探小分隊命運的《失蹤的駱駝隊》,覺得劇本雖然寫得較粗糙,但基本構思還是可取的,也還有可以開掘的東西;同時,胡耀邦同志到大西北視察時所作的“立下愚公志,開拓青海省”的長篇講話也給了他以極大的鼓舞,促成了他要把這個劇本拍成影片的想法和決心 [5] 
改編劇本
為了進一步改好劇作,編導們來到了大西北進行深入採訪。當接觸了大量的專家、領導、勘探隊員和工人之後,他們不得不改變初衷,刪去了原劇作的反官僚主義的主旨,而代之以寫羣眾、寫勘探隊員們的開拓精神和犧牲精神,寫他們愛祖國愛人民的拳拳之心。通過調查,他們還變原劇作找鋅礦為找石油。因為在大西北,找石油是最主要、最迫切的一項勘探工作,寫找石油就比較典型。最後他們還對劇作的人物關係、職務和細節都做了明確和補充,使劇作在反映生活時更為真實,也更動人 [5] 
拍攝環境
影片拍攝地地處高原,空氣中氧的含量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三,缺氧引起的頭暈眼花是平常事。影片的戲絕大多數要到沙漠中去拍,每天一出去至少一二百公里。大沙漠、大戈壁一望無邊,迷失方向陷車幾乎天天都有發生。有一次,汽車早上外出拍片,不小心陷在了沙窩裏,劇組人員想盡辦法,掏沙子、墊石子,把自己的衣服脱下來塞到輪子下,都無濟於事,最後只得忍痛把卡車的車幫拆毀墊在輪子底下,開幾步挪一次,才終於把車子開到了公路上,可是時間已經是下午五點了。而最折磨人的還是乾渴、風沙、燥熱、飢俄、疲勞,但是看到長期去那兒的工作人員們在兢兢業業工作,毫不吝惜地付出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劇組人員又都鼓起了幹勁 [5] 
拍攝過程
電影《瀚海潮》劇照
電影《瀚海潮》劇照(8張)
為了把“風沙突襲小分隊”這一重場戲拍得更真實可信。攝製組決定到真的風暴中去搶拍一部分鏡頭。一天風暴果然出現了,攝製組趕緊搶拍,這還不是最大的,但劇組人員的渾身上下,眼睛、鼻子、嘴裏、衣服裏都已無不灌進了沙子,眼睛被磨的疼痛異常。吃飯時幾十個人擠在大客廳裏,還是吞下了不少沙子。儘管這樣,大家卻都毫無怨言。
拍攝“沙摸綠洲”一場戲時,劇組人員忍受着悶熱和成百上千黑蚊、牛虻的瘋狂叮咬,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拍完了幾十個鏡頭。可每個人的臉上、身上都因蚊蟲、牛虻叮咬而腫起了許多疙瘩,流了許多鮮血。
拍攝“鄧麗身陷鹽沼”一場戲時,已是初冬的11月,鹽沼的表面已經結冰,男演員卻仍要穿着單衣,長時間趴在燒人皮膚的冰鹽鹼上面表演;女演員則要按劇情要求下半身陷進鹽沼,儘管作了必要的安全防範,結果手腳還是凍僵了 [5] 

瀚海潮影片評價

在主題、題材方面:影片題材好、主題好。它填補了中國電影畫廓中的一個空白,第一次反映了石油勘探工作。影片表現了要求振興的時代情緒、民族情緒,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影片。影片中所表現的艱苦創業的精神,給人鼓舞,讓人振奮,讓人感到中國能夠振興,是大有希望的。同時表現了心靈美,人情美。充滿希望。
在藝術特色方面:影片的格調是高的,向上的、有陽剛之美。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有理想,有個性,是一批有血有肉的英雄羣象,但他們頭上沒有光圈,又都是些普通的人,表現了他們的信念和煩惱、堅定和動搖、歡樂和痛苦、失望和憧憬,跳出了框框。影片展現了大西北壯麗迷人的景色。影片中雖然表現了死亡但它不是悲劇,給人的是信心,沒有悲劇的感覺,死得其所。拍出了沙漠的生命。
對影片爭議的地方:認為時代精神不夠強。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人物不夠豐滿,比較單薄,缺乏感人的東西,對人物閃光的內心世界挖掘不夠、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氣氛不足。有的語言台詞太死,感覺生硬,像豪言壯語。影片中有的地方交待不清楚,顯得混亂 [6] (《電影評介》評)
不無遺憾地説,這是一部失敗之作。敗在何處呢。僅就題材而論,它本應是一部莊嚴,凝重,甚至帶有點悲壯色彩的影片。然而,它的風格卻是很不統一的。隨着比較扣人的序幕的拉開,這些鏡頭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面臨困鏡時,影片中角色的戀人或妻女結伴而來,相繼閃回於畫面:“詩人”則在滑稽地吟誦着“口號式”的詩句;而後方營救人員正在召開緊急座談會。這些都不同程度地衝淡了整個影片的肅穆、莊嚴氣氛,同時也落俗套。這反映了編導的電影審美觀念的陳舊和自相矛盾(抑或想在緊張氣氛中放些調料);還由於對影片的風格沒有一個總體把握和認識,加上對西部開拓者們缺乏足夠的感情體驗,顯得力不從心,導致影片風格不夠統一、不夠和諧。令人遺憾。另外,韓小龍是影片着意刻畫的角色。編導者想把他塑造成一個有個性的人物,但最終卻走向了它的反面——概念化 [7] (《電影評介》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