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瀘州雨壇彩龍

鎖定
瀘州雨壇彩龍是四川省瀘州市的傳統龍舞。盛行於明末清初。地處瀘縣、榮昌、隆昌三縣交界的龍洞山上的雨壇鄉,自古以來就有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習俗,雨壇鄉亦因此得名,雨壇彩龍也在民間作為吉利祥和的象徵,口碑甚佳,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四川瀘州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
中文名
瀘州雨壇彩龍
地理標誌
四川瀘州瀘縣雨壇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    號
Ⅲ-4

瀘州雨壇彩龍東方活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徵,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清光緒十八年左右,當地藝人將原有的"草把龍"改成彩龍,到1919年,出現了第一條雨壇彩龍。自此每逢年節或婚喪嫁娶,當地百姓都要舞彩龍。 [1] 

瀘州雨壇彩龍活龍活現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表演時,要求舞龍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人與龍的情感交融一體。表演中,龍與寶糾纏連綿,使觀賞者不僅從中領略到巨龍奪寶的恢弘氣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國龍鮮活靈動的生命情態及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
雨壇彩龍龍體造型也別具特色,與當地建於明代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腦橋"的主龍頭極其相似,龍頭彩繪精美,其形額高嘴短,雙目縱突能動,下頜開合自如,形象雄壯憨愚兼而有之。龍目縱突能動,下頜開合自如,形象雄壯憨愚兼而有之。龍身長30米,共13節,龍體渾圓靈活:龍尾是長於龍頭的鰱魚狀,緊隨龍身起伏搖擺,舞動之中頗含詼諧,富有情趣。

瀘州雨壇彩龍套路豐富

雨壇彩龍表演中套路豐富,在漫長的表演實踐中,雨壇彩龍的傳人們不斷更新、豐富表演內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經典的動作造型,在連貫變化的太極圖形中相繼呈現"龍出洞"、"龍奪寶"、"龍拖寶"、"龍抱蛋"、"龍擦癢"、"龍嘆氣"、"龍滾寶"、"跳龍門"、"龍脱衣"、"龍翻滾"、"龍砌塔"、"龍背劍"、"太子騎龍"、"黃龍滾"等數十個動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們對龍的想象。。整個表演以熱烈並川味濃郁的鑼鼓吹打樂伴奏,音樂緊密配合龍的表現情緒和動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聽性,又增強了龍舞場面的恢弘氣勢。鑑於此,"雨壇彩龍"曾獲得"東方活龍"的美譽。

瀘州雨壇彩龍傳承發展

瀘州雨壇彩龍歷史悠久,是地處龍洞山的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聖物,曾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大型慶典活動,並於1985年,被國家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新中國建立後,雨壇彩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曾參加四川省民間舞蹈比賽獲得殊榮,並參加了在京舉行的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匯演。
以藝人羅銀坤等羅氏兄弟為代表,構成了雨壇彩龍的傳承人系統。在當代,這個傳人系統大大拓展,不僅有一批青年人加入,而且重慶、銅梁、成都等地還派人來學藝,雨壇彩龍的流佈區域由此得到了擴展。時下,雨壇彩龍同樣面臨新時代的挑戰,急需建立保護和傳承機制。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瀘州雨壇彩龍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瀘州雨壇彩龍彩龍點睛

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中國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聯歡晚會上,胡錦濤親自為瀘州雨壇彩龍點龍眼,這是雨壇彩龍表演的顛峯之作。
晚8點整,北獅舞的旋律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準時響起。伴隨着歡快的北方獅舞的音樂節奏,兩條長長的金、銀彩龍如騰祥雲,在絢麗的舞台燈光映照下,顯得華麗高雅,活靈活現。龍與寶的默契配合,鰱魚狀的龍尾緊隨龍身起伏搖擺,再加上南獅的威武、北獅的靈巧,整個龍舞場面如行雲流水般,顯得舒暢淋漓,氣勢恢宏,莊重威嚴。當龍舞造型定格在“龍抱柱”的時候,對於誕生了民間藝術雨壇彩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瀘州來説,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到來了。胡錦濤總書記在文化部長孫家正的陪同下沉穩地走到金龍面前,用飽蘸金粉的大筆,對雨壇彩龍的兩隻大眼,從左到右畫了幾個圈。然後,轉過身來,在《愛我中華》的音樂聲中,微笑着向激動的參會代表和觀眾鼓掌致意! [2] 

瀘州雨壇彩龍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瀘縣文化館(瀘縣美術館)獲得“瀘州雨壇彩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