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瀑河

(海河流域灤河的支流)

鎖定
瀑河,亦名寬河,又名豹河,古稱高石水。洪水兇猛,聲似虎豹,故得名。 [9]  海灤河流域灤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北省平泉市王土房鄉七老圖山西麓。由北向南穿過平泉市,南流入寬城縣,至寬城縣瀑河口入灤河。全長147公里,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 [9]  瀑河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流量3870立方米/秒。 [9] 
在上游平泉市段建有中型水庫大慶水庫,庫容量為1350萬立方米,修水渠38公里,可灌溉農田萬餘畝。 [9] 
中文名
瀑河
別    名
寬河
豹河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灤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北省承德市
流經地區
河北省平泉市、寬城滿族自治縣
發源地
河北省平泉市王土房鄉山灣村七老圖山南麓
主要支流
趕瀑河、道虎溝河、桲欏樹河、車輪轎河、老婆山河、渾河、黃崖河
河    長
147 km
流域面積
2040 km²
平均流量
0.5 m³/s
河口位置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瀑河口

瀑河幹流概況

瀑河,亦名寬河,又名豹河,古稱高石水。遼代稱陷河 [2]  ,《明史地理志》載:“寬河守禦千户所東南有寬河,一名豹河”。《承德府志》載:“豹河,一名瀑河。源出州境之密雲溝黃土梁。蜿蜒一線,貫穿石罅,合諸山澗水始匯成。又南經寬城之東,亦名寬河”。瀑河洪水兇猛,聲似虎豹,故得名。 [9]  清時改稱為瀑河。 [7] 
瀑河干流 瀑河干流
瀑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瀑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瀑河發源於平泉市原石砬哈溝鄉(一説土房鄉山灣村 [1]  )七老圖山西麓(一説烏乎馬梁 [7]  )。由北向南穿過平泉市(原平泉縣),南流入寬城縣,至寬城縣瀑河口入灤河。全長147公里,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 [9] 
其源有二:一是平泉市沙坨子鄉石砬哈溝川裏安杖子村同七家岱川的界山;二是平泉市瓦房店村同七家岱鄉雙河村、楊杖子村的界山南麓。兩源在八家村南匯流,經過平泉鎮、南五十家子蒙古族滿族鄉、小寺溝鎮、黨壩鎮,從黨壩鎮的大石湖村八道河子莊出境,入寬城縣。平泉境內流長87公里,流域面積134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從源頭山頂峯1080米,逐漸降至出境處的335米,坡降7.8‰。流水切割力很強,兩岸支流沖刷溝發育。 [2] 
在寬城縣,位於縣境西北部,自龍鬚門鎮五道河流入縣境,由北向西南方向在塌山鄉瀑河口注入灤河。境內長度63公里,穿過龍鬚門、寬城、下河西、黃崖子、化皮溜子、孟子嶺。境內流域面積為649.73平方公里。 [7] 
瀑河上源大慶水庫上游段 瀑河上源大慶水庫上游段
瀑河上游平泉市城區段 瀑河上游平泉市城區段
瀑河平泉市黨壩鎮永安村段 瀑河平泉市黨壩鎮永安村段
瀑河下游寬城縣城區段 瀑河下游寬城縣城區段
瀑河口 瀑河口

瀑河水文特徵

瀑河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流量3870立方米/秒。 [9]  河水水位及徑流量與降水量在時間上呈同步變化,全年約80%的徑流量發生在降水集中的7至8月份。最大洪峯出現於1929年7月29日,舊橋附近測流量為2230立方米/秒。1959年建水文觀測站以來,最大洪峯為800立方米/秒,出現於1962年7月26日。截至1992年末,出現300立方米/秒的洪峯7次,斷流3次。 [2] 
多年平均徑流量2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6.33立米/秒,最小時為0.15立米/秒,夏季山洪瀑發時最大流量為8760立米/秒。含沙量2.51公斤/立方米。結冰期30天。河寬約100米,平均坡降1/350,自然落差160米。PH值為8.5,礦化度為10.7,屬1級水。 [7] 

瀑河主要支流

瀑河徑流

瀑河的主要支流由源向下左側有:
趕瀑河,發源於平泉市密雲溝(魏杖子)川裏王家營村同打鹿溝川分界的橛子梁腳下,從川口的東大廟村入沙坨子鄉境,由杏樹園子村境入瀑河。流域面積逾100平方公里。除汛期外,水流量很小。 [2] 
道虎溝河,有南北兩源,南源在平泉市道虎川頂部的東梁村同楊樹嶺鎮獅子廟村的分水嶺西麓;北源在小道虎溝川雙洞子村同楊樹嶺鎮槽碾溝村分界的山嶺西麓,兩源在大營子村匯流,在小寺溝鎮萬杖子村陳杖子莊西入瀑河,川長15公里,流域面積100多平方公里。南源源頭有涓涓細流,廣興店以下除多雨年份基本無水,同北源匯流後除一般為三五個流量。 [2] 
桲欏樹河,發源於平泉市原郭杖子鄉東門杖子村的東大嶺下,從下營房村入黨壩鎮界,在樸家院村入瀑河。川長31公里,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左右。河寬10米左右,下營房村以上為季節河,以下常年有水除汛期外,僅四五個流量。 [2] 
右側有:
車輪轎河,從平泉市城區西流過,在南門外匯於瀑河,故又名“西河”。發源於平泉市車輪轎(王土房)川山彎子村上窩鋪大西溝同承德縣聖祖廟分界的山嶺腳下,流經王土房從單杖子村界人平泉鎮四合園村境。經二道河子、西壩、南大街匯入瀑河。流域面積逾100平方公里,水流量較其它支流大。 [2] 
老婆山河,發源於平泉市老婆山川(下店)頂端的西大杖子村同西崖門子川分界的山嶺腳下,流經西南山、下店、乾溝門、西水泉、馬杖子等行政村,在會州城東荒莊北注入瀑河。川長14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 [2] 
鉛洞子溝河,發源於平泉市小寺溝鎮胡杖子村裏同老婆山川i西南山村分界的山嶺之陽。流經水泉、河溝子、雅圖溝、西大窯、橋西、橋東、佟杖子等行政村境域,在黑山之陰注入瀑河。流域面積50多平方公里。 [2] 
大吉口河,有東、北、西三源。東源在平泉市秦家店村同小寺溝鎮單家店村的界嶺,北源於平泉市圍場溝村同小寺溝鎮袁家店村之間的分水嶺,西源於大塊地村同承德縣郭杖子之間山嶺東麓,三源匯流於大吉口村。人山口,穿經三公里的峽谷,從黨壩、河北兩莊之間穿過,在山前莊西入瀑河。 [2] 
下游寬城縣境內主要有:
渾河,河長29公里,流域面積328平方公里,發源於寬城縣板城鄉鍛樹溝,流經板城、崖子門、藥王廟,匯入瀑河。 [7] 
大峪河,河長10公里,流域面積28.3平方公里,發源於寬城縣缸窯溝鄉大前坡峪,流經下坎子、上河西,匯入瀑河。 [7] 
小峪河,河長12.5公里,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發源於寬城縣下河西鄉小前坡峪,流經洪杖子、於杖子,匯入瀑河。 [7] 
黃崖河,河長10.5公里,流域面積37.5平方公里,發源於寬城縣峪耳崖鎮大野雞峪,流經黃崖子、北局子,匯入瀑河。 [7] 

瀑河泉流

平泉,坐落於平泉市(原平泉縣)城中心,喧譁街口西200餘米處。平地湧泉,泉水甘甜,水量很大。乾隆四十三年降八溝直隸廳為州,即因此泉而命名“平泉州”。清代沿泉居民、商鋪都飲此水。“平泉印月”是平泉八景之一。1953年七八月間進行翻修使用兩台六寸水泵和一台四寸泵才將水抽乾。水從泉北孔廟(現郵電局營業廳處)下流出。用石條砌成寬2米餘出水道兩條,上鋪石條,墊沙石黃土為街面。清除淤泥後,泉牆基下遍砸2米長近10釐米的柞木樁,上砌石條。泉口高出路面1米左右,用石樁、石板做成圍欄。泉南,水面處有直徑0.5米左右的圓形出水孔。西街西側從泉到舊馬市用石條、碑石、石槽砌成暗溝,泉水從塘子衚衕西口,湧出南流。泉中用直徑四五公分的潔淨石塊鋪底,水深2米餘,清澈見底,游魚可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後,地下水抽取量逐年增加,泉水位下降。八十年代後地下水污染越來越嚴重,草死魚亡。 [2] 
東水泉,位於平泉鎮瀑河沿村的東水泉莊後山西南腳下。屬西水泉——南嶺逆滑移斷層系列斷層泉之一。水從山腳下湧出,後用塊石壘砌成圓形,直徑約5米,水深1.5米左右。水從底部向上翻湧。水質甘甜,冬暖夏涼。三九天居民也在流出的水溝中洗衣。泉居高臨下,可澆灌西部大片農田。 [2] 
西水泉,屬西水泉——南嶺逆滑移斷層泉之一,位於平泉市南五十家子蒙古族滿族鄉的西水泉村莊西。水很旺,後被修為長寬各lo餘米的大泉池,水深2米左右。1971年,為解決山南乾溝子用水,泉旁打一深井,用高壓水泵將水引上南山,使歷史上到外地馱水的乾溝子吃上自來水,可西水泉的泉水卻乾涸。 [2] 
南水泉,位於平泉市小寺溝鎮水泉村河北莊後山半腰處。泉用石壘砌,直徑約3米,長年流水,枯旱不竭。水質甘甜,冬暖夏涼,三九天泉水流出300餘米始結冰。1979年經修葺頂部被封起,安裝上管道,河北莊居民飲上此泉的自來水。 [2] 
上泉子,位於平泉市道虎溝鄉上泉子村上泉子莊東南,泉用塊石壘砌,底部西北有出水孔,泉直徑近6米,水深1米餘,水清澈,游魚可見。枯旱之年泉水仍外流如常,村因此泉而名。 [2] 
暖泉,位於平泉市黨壩鎮四十畝地村的北山根莊東250餘米處。泉水從後山腳下湧出,流量很大。汛期攜帶泥沙的瀑河濁流,經過此泉後,涇渭分明的水面,持續近0.5公里。冬季瀑河結冰,唯此泉附近熱氣蒸騰。以前冬季常有鱔魚隨泉水游出,凍於冰上。永安——大石湖公路修築後,泉眼被劈山墊路之石壓散。現從原泉眼處10米範圍內流出。 [2] 

瀑河治理開發

瀑河防洪

  • 上游平泉縣段
1949年3月5日,平泉市(原平泉縣)人民政府以建字3號文向熱河省府呈請修建城關區(平泉鎮)瀑河防洪壩。省府派水利廳李新庭到工地現場指導,並撥小米5萬公斤,城關區政府組織1000人,以工代賑,救災渡荒,修築瀑河防洪大壩2公里。要害處修人字石護坡壩200米。1950年省撥款重修城關區瀑河大壩。
1960年6月,成立平泉鎮防洪大壩施工指揮部,縣委書記劉文林,縣長田惠為正、副總指揮。調集民工100人,最多時達900人,奮戰77天,完成發電廠、造紙廠、釀造廠三處防洪工程,堤壩總長1800米,石籠丁壩17座,木籠丁壩27座,用工1.01萬個,動用石方2683立方米,土方1.78萬立方米。
1961年9月至1962年7月,在平泉鎮北,瀑河右岸修築防洪壩500米,壩高3.2米。1962年7月24日至26日連降大雨,山洪暴發,瀑河平泉街段最大流量800立方米/秒。洪水衝脱壩坡350米。1962年9月至1963年春修復,前沉牀9400塊混凝土塊,共投資84415.9元
1963年4月5日至5月16日,修建了房身溝右岸由溝門向西150米長副壩,壩體為砂壤土,千砌石護坡,壩高2米,頂寬2米,迎水坡、背水坡均為1;1.5。前坡腳有0.5米深1米寬的幹砌石基礎,迎水坡用水泥砂漿勾縫。工程總動用土方1932立方米,總用工1712個,投資6589元。同年在西河修石籠丁壩6座,打樁編柳6道,打加固樁1330棵,完成石方400立方米,土方1300立方米,共投資5000元。
1964年,修雙橋子溝上游防洪壩758米,北端與1962年所修壩體相連,大壩設計為50年一遇洪水,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壩體為幹砌石護坡砂壩,壩高3米,護坡石厚0.4米,下設反濾層厚0.2米,壩頂寬3米,迎水坡1:1.5,背水坡1:1.75,壩前鉛絲石籠丁壩護基,丁壩長5米,間距15米。同年,還修建西河左岸防洪壩,由師範學校至西河大橋,全長1750米,壩高2米,壩體為幹砌石護坡砂壩,壩前設梯形斷面鉛絲石籠丁壩護基,丁壩長8米,間距24米。
1965年,修建瀑河左岸防洪壩,南起東三家,向北延伸1830米。壩體為幹砌石護坡砂壩,壩高2米,頂寬2.5米,壩前設鉛絲石籠丁壩護基,丁壩長5米,間距15米。
1966年,為加固縣城防洪大壩,省撥款4.1萬元,修丁壩173座,動用沙土方5.85萬立方米,石方1.05萬立方米,用工3.7萬個。
1973年,對城鎮瀑河左岸防洪壩北端壩體加固改造,修副壩20米,拐角後接主壩80米,壩高增至3米,壩寬2米。
平泉鎮防洪工程經歷年修築、續築,到1978年底,防洪壩總長6100延長米,其中左岸2725米,右岸3375米。由於無整體規劃陸續修建,防洪標準不一,故壩體高低寬窄不一,河道彎彎曲曲。1979年,對平泉縣城瀑河防護大壩進行統一規劃,陸續改造,是年,改造大壩長190米,其中主壩155米,壩高增至3米,為幹砌塊石水泥砂漿勾縫護坡砂體壩,頂寬2.5米,前壩腳設鉛絲石籠丁壩護坡。
1980年5~12月,總投資11.4萬元,改建加固城鎮右岸防洪大壩2188米,修丁壩110座,完成土方5.9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總投工22萬個。
1982年完成城鎮左岸防洪大壩加固1607米,修丁壩71座。
1986年9月投資10萬元,修建城鎮防洪壩瀑河左岸東三家至藥王廟大壩700米。
1987年6月,修復由外貿局至珍珠岩廠1000米城鎮防洪工程,當年完成壩基1000米,幹砌石水泥砂漿勾縫護坡砂壩367.8米。1988年工程竣工,總投資20萬元。
1988年4月,縣自籌資金4萬元,改修平泉鎮瀑河右岸防洪壩雙橋子溝口至房身溝口1150米防洪大壩。8月末省又撥款8萬元,1989年8月30日完工,完成土石方6.4萬立方米,修鉛絲石籠丁壩76個。總投資24萬元。
1990年,承德地區撥款3萬元,翻修城鎮防洪壩坡295米,完成土石方7076立方米。
汛期平泉火車站,承德釀酒公司等單位集資0.8萬元,修石籠丁壩8座,較正河牀800米。
到1992年,平泉鎮防洪壩總長8公里,防洪能力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50年一遇洪水校核,防洪大壩鎖住滾滾黃龍,保護鎮內機關、廠礦、學校、居民及瀑河兩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 
  • 下游寬城縣段
瀑河下游水量較大,由於沒有防洪設施,一遇大汛。河水氾濫成災,損失嚴重。建縣後,為解決縣城防洪問題,1964年初動工修建寬城瀑河南岸大壩,同年8月竣工。壩長750米,高9.6米,並設鉛絲籠丁字壩41個,總投資4萬元。 [8] 

瀑河水庫

大慶水庫 大慶水庫
大慶水庫,位於灤河水系瀑河上游沙坨子鄉石砬哈溝川小廟村,系中型水庫,集雨面積82平方公里。初命名大廟水庫,因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和國慶二十週年,故更名大慶水庫。1970年6月1日正式動工,1975年12月建成蓄水。建築物設計標準,百年一遇,校核標準,千年一遇。調節性能,年調節。設計洪水位665.15米,校核洪水位668.9米,防洪限制水位660.4米,正常蓄水位663.0米,死水位656.0米。總庫容1350萬立方米,調洪庫容79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62萬立方米,死庫容263萬立方米,至1985年淤積量58.7萬立方米。主壩壩型:粘土心牆砂殼壩,壩頂高程668.5米,防浪牆頂高程669.0米,大壩高24.0米,壩頂長460米,壩頂寬度4米,壩基防滲型式為粘土防水牆。開敞式溢洪道,堰頂高程663米,淨寬70米。無壓城門洞型輸水洞(兼泄洪洞)。設計灌溉面積2萬畝,實灌1萬畝。養魚水面850畝,年產魚1.6萬公斤。 [4] 
鴿子洞水庫,位於瀑河支流西河上游,王土房鄉單杖子村,1976年10月縣組織籌建,原設計投資700萬元。1977年9月動工,抽調民工2500多人,縣直機關幹部輪流到工地義務勞動。至1979年秋,完成石方54191立方米,土方51860立方米,混凝土8771立方米,漿砌石13356立方米,總用工77.2萬個,已將80米長的重力壩地基漿砌石回填到493.6米高程(高出河牀0.6米),堆石壩段60米長,混凝土墊層493.6米高程,67米長堆石壩基已回填。已投資108萬元。根據河北省水利廳通知,加之縣財力緊張,1982年1月7日停工。 [4] 

瀑河灌溉

大慶灌區。1973年8月5日動工修建大慶水庫主幹渠和左右乾渠,主幹渠長400米,出溝後分流左右兩條幹渠。左乾渠控制和灌溉石砬哈溝、沙坨子、卧龍崗一帶的1.6萬畝土地。水渠在石砬哈溝左面山坡穿越小廟、二十家子、小窯溝,北上窪子店、卧龍崗,南下頭道溝、西窩鋪、沙坨子、史家溝、到八家。跨大小山洪溝60餘條,全長20公里。支條,修各種渠道建築物84座。其中渡槽44處,跌水5處,涵洞10處,倒虹吸3處,總乾渠節制閘1處,乾渠節制閘3處,支渠進水閘18處。右乾渠控制灌溉面積10150畝。從水庫大壩後引出,橫跨河道至南山根,沿小廟、下窪子、八家、張營子方向,穿過紅花溝、鑽透羅杖子後山,順黃杖子西山坡繞進猴山溝,爬上七家後山小梁,直至房身溝。全長18公里,各種附屬建築物59座。其中進水閘1座,節制閘4座,支渠進水閘15座,渡槽6處,跌水9處,涵洞23處,倒虹吸1處,支渠53條。1975年全部工程竣工。兩乾渠由於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灌溉面積逐年減少,到1988年僅澆地300畝。1989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灌區管理所,恢復灌區配套工程。到1991年累計投資27萬元,恢復幹、支渠9公里,其中乾渠2條長6公里,支渠10條長3公里,配套各種建築物25座。水澆地面積上升為3000畝。 [5] 

瀑河水電

1966年平泉市(原平泉縣)永安公社籌集資金11.3萬元,歷時三年,在四十畝地大隊建成永安水電站,此為平泉市(原平泉縣)第一座小水電站,主要設備是兩台水輪發電機組,一台容量75千瓦,另一台為40千瓦,引水渠長45米,於1969年8月相繼發電。小水電站投產發電,使永安公社4個大隊、23個生產隊720户農民用上電,解決了農村米麪加工和社隊企業用電。
1970年以後,平泉市(原平泉縣)黨壩地區先後建成小水電站四處,裝機總容量235千瓦,其中煤嶺子水電站,裝機容量78千瓦,引水渠長500米;樸家院水電站,裝機容量26千瓦,引水渠長240米;大石湖水電站,裝機容量40千瓦,引水渠長150米f南溝門水電站,裝機容量26千瓦,引水渠長1400米。1980年黨壩地區架設10千伏高壓線路後開始使用網電,小水電先後下馬。 [6] 
參考資料
  • 1.    河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 自然地理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201-205
  • 2.    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平泉縣誌 . 作家出版社 . 2000:123-125
  • 3.    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平泉縣誌 . 作家出版社 . 2000:265-266
  • 4.    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平泉縣誌 . 作家出版社 . 2000:268-271
  • 5.    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平泉縣誌 . 作家出版社 . 2000:272-273
  • 6.    平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平泉縣誌 . 作家出版社 . 2000:287
  • 7.    寬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寬城縣誌.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0 :78-79
  • 8.    寬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寬城縣誌.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0 :220
  • 9.    河北省地名志辦公室. 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冊 . . 河北省地名辦公室 . 1986 :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