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瀏陽客家民歌

鎖定
瀏陽客家民歌是客家人民一種口頭詠唱文學,極具山區特點。
瀏陽有18個講客家話的山鄉,廣泛流傳着一種客家民歌。客家民歌是客家人創作的口頭詠唱文學,生活氣息濃郁,內容豐富多彩。歌詞比喻貼切,唱調高昂多變,富有山區文化特徵。
中文名
瀏陽客家民歌
非遺級別
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    型
一種口頭詠唱文學
特    點
極具山區特點

瀏陽客家民歌概況

瀏陽客家民歌是客家人民的一種口頭詠唱文學,極具山區特點。瀏陽客家山歌主要流傳於瀏陽境內張訪,大圍山、官渡、文家市等四個鎮十八個山鄉的客家人當中,是使用客家語言詠唱的山歌。在明朝時候,廣東梅州有一部分客家人相繼遷到了瀏陽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帶來了異鄉的風情以及他們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代表,隨着日月流逝,客家人口增多,逐步的和江西,福建、廣西等地遷居的人聯婚結親。於是客家人和其他地方遷居來的人開始在生活上互通互濟互相幫助,在語言上,也互相學習,這樣使客家歌滲進了外地人的本地歌腔特色,打破了七字一句,四句一首的侷限形式,唱詞長短靈活,不受拘束,一歌多韻,逐漸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劉陽客家山歌”。 [1] 

瀏陽客家民歌內容和形式

據蒐集整理成集的三千餘首瀏陽客家民歌中,有談情説愛的情歌,有歌頌山鄉風貌的讚歌,有測考指揮的盤歌,有揭露鞭打舊社會罪惡的罵歌,發歌、起歌、對歌、收歌……共分10餘部歌類。主要內容和形式有:
(一)歌頭(起歌·逗歌):客家山歌直率、貼切,俏皮,生活氣息濃厚,一聽就懂且發人深思歌頭就是起歌,它用惹、逗等方法引發更多人來應唱。
(二)情歌《初識·贊慕·相思》:愛情民歌,是瀏陽客家山歌中數量最多的一種,也是流傳最廣、藝術性最完美的一枝豔麗的花朵。它是勞動人民愛情生活的真實記錄。她形象的表露了青年男女的純真、樸質感情和歡樂心理,更可愛的是那種反封建倫理、爭取自由幸福感情的流露,又調皮又辛辣,極富妙趣。
(三)勞動歌(農村歌·匠歌):勞動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所唱的歌,是他們在征服自然的勞動中,激發起來的歌謠。目的是協調動作、減輕勞累,鼓勁加油的。
(四)生活歌(苦情歌·勸慰歌):客家生活山歌是客家人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反映社會不平等的歌; 2.反映婦女苦難歌; 3.狀景及物的歌; 4.反映苦難生活的歌;還有是表現勞動羣眾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和爭強好勝的精神面貌,等等,不一而足。
(五)時政歌(近代歌·現代歌) :時政歌,是一種反映時代政治生活的歌。傳統的時政歌,重在唱階級剝削、民族壓迫給人民、給民族帶來的苦難,反映勞動人民的翻身求解放的政治理想與鬥爭精神。瀏陽的時政歌,又以反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較多。
(六)對歌(和歌·盤歌·收歌):對歌包括和歌,盤歌和收歌,是多人和唱,一問一答而來,信口顯示歌者聰明、才智和過硬功底。對歌內容十分豐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運用歷史故事、民間典故、神話、傳説等對答;另一類是考測智力知識的難題;還有一類是考各種生活知識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1] 
其形式又分為賽歌、對歌、盤歌和兒歌。
例如,惹人和歌的歌頭有:“日頭不出天不晴,月亮不出夜不明,畫眉不叫山不旺,歌子不唱冷冰冰。”又如,描繪山區客家人生活艱難的,有用口代替鑼鼓的客家鑼鼓民歌:“擔子好擔且當且背難駝,大字好寫叮噹且當哐,且,冬羅墨難磨。布鞋好穿且當且底難打,白米好吃叮噹且當哐,且,鼕鼕羅禾難作。”
瀏陽客家人能唱100首至500首民歌的,到處可以找到。例如中和鄉雅山村73歲的婦女杜桂英,一字不識,筆者在蒐集客家民歌時,她3天唱了530餘首客家民歌。她13歲開始在本村與人對歌,17歲後遠離村寨外出賽歌,曾在橫山、雙衝尾等地多次賽歌獲勝。

瀏陽客家民歌歷史背景

瀏陽客家民歌已流傳300餘年了,在客家聚居的山區,男女老少都愛唱,都會唱民歌。正如有首歌所唱:“三山九嶺十八坡,座座山上都有歌,那年白軍來血洗,血染青山歌不落。”客家民歌營造着濃郁的山區文化氛圍。這朵湘東原野的藝術之花,經受着偉大時代的生活洗禮,正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煥發新的光彩:“致富政策到山坡,客家人民唱新歌,荒山嶺上變翠綠,家家户户錢糧多。”

瀏陽客家民歌價值

(一)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客家山歌是紮根於民間,屬於富有特色的口頭文學作品,它具備了文學的基本功能:教育認知、審美、娛悦身心的功能。在蒐集客家山歌的三千多餘首作品中,如教育認知的作品有《送郎當紅軍》《春風春雨唱新歌》等等;情歌《心想同哥共條心》《阿哥想妹口難開》 等等。在遙遠的年代,客家山歌就具備如此多的文學功能,打造了古老的文學作品,這是不多見的。 [1] 
(二)人類學、民族學、藝術學價值。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寓含客家人的精神、信仰取向,獨特形式反映客家人民生活習俗的精神風貌,涉及客家人等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文化交流的深厚內涵,它體現和傳承着該民族文化傳統,同時它是一部民間音樂全書,對研究傳統音樂、説唱起着重要的依據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