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瀏覽器大戰

鎖定
瀏覽器大戰,指不同的網絡瀏覽器之間的市場份額競爭。常用來指以下兩組競爭:第一組是20世紀時微軟公司的Internet Explorer取代了網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主導地位,這場大戰甚至引發了美國訴微軟案官司。第二組為2003年後Internet Explorer份額遭其他瀏覽器蠶食,包括Mozilla 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Opera
中文名
瀏覽器大戰
類    別
事件
代    表
Mozilla FirefoxGoogle Chrome

瀏覽器大戰第一次大戰

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微軟發佈了它的IE瀏覽器,和網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大打出手,最後網景不得不將公司賣給AOL一走了之。世界由此平靜了。但平靜並沒有能夠持續太久,日益壯大的Mozilla Firefox從2004年又開始重新叫板微軟地位。
最早開始推出互聯網瀏覽器的是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NCSA)的Mosaic瀏覽器。之後很多人獲得了這款瀏覽器的授權,開始開發自己的瀏覽器,比如Spry Mosaic, Spyglass Mosaic (微軟的IE就是基於這一款)和大家熟識的後來Marc Andreseen的網景公司前身Mosaic通訊公司。
在1995年以前,網景是互聯網瀏覽器的絕對標準,因為雖然它的正式版本要收費,但是評估版是隨便下載而且免費的。儘管微軟從1995年8月開始發佈IE 1.0,但真正驚動市場的是1997年10月份發佈的IE 4.0瀏覽器。這一款瀏覽器比網景更好的遵循了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提出的互聯網標準,並能夠提供一些諸如MP3播放之類的功能。自此以後,IE破竹之勢一發不可收拾,再加上微軟巨大的財力、人力後盾,網景終於在1998年以4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AOL公司。而後,網景被AOL變成了它ISP業務的門面,網景瀏覽器的核心團隊至此已經全部離隊。於是,第一回合微軟大勝。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1998年網景公開了它的瀏覽器源碼,並重新命名為Mozilla,全部程序進行了重寫。2002年發佈了第一個版本。2004年基於Mozilla源碼的Firefox首次登台,拉開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的序幕。直到同年2月份,微軟的瀏覽器份額已經從最高點的96%下降到了85%,主要是由於Firefox的強烈市場攻勢。於是乎,微軟再次全力以赴,迅速提前了原定配合Longhorn Windows版本的IE 7.0的發佈日期,用來與火狐狸(Firefox)抗衡。

瀏覽器大戰第二次大戰

瀏覽器大戰 瀏覽器大戰
第二次大戰並不像第一次那麼簡單。這次不只是IE和火狐狸的鬥爭了。一些新的基於不同引擎的瀏覽器也加入了陣營,比如挪威的Opera (基於Presto引擎)和中國的Maxthon。Opera的主要戰場在移動設備,大部分的智能手機都配有Opera的移動瀏覽器。而Maxthon的主要陣地在中國,根據百度的統計,15%的百度用户都在使用這個瀏覽器。

瀏覽器大戰競爭帶來進步

如果平心靜氣的回顧瀏覽器大戰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越多的競爭,對於互聯網發展的積極影響越多。一款瀏覽器必須不停地添加新的功能,而不僅僅是處理眾多的漏洞。當年微軟和網景血拼的時候據説微軟有1000多名IE員工而網景只有幾十人。而中國的Maxthon瀏覽器甚至只是一個天才工程師的個人愛好。偏向於任何一方的市場都將會寵壞市場的壟斷者,而將互聯網帶來的分享精神變成了獨裁統治。所以凡事不能偏頗,網景當年也是因為偏離了公眾互聯網標準,而造成了微軟的可乘之機。而用户才是真正的裁判,只要出現競爭,就會出現更好的產品。我們永遠滿懷熱情的期待互聯網的下一個高潮。 [1] 

瀏覽器大戰新一輪競爭

Internet Explorer 9
開始,很親切!
IE9 Beta版簡潔的設計、固定網站、增強的選項卡等等功能,都成為IE9的最大亮點。自IE9瀏覽器發佈開始,微軟就已經在向外界釋放這樣一個信號:IE9將會走親民路線。
作為微軟IE瀏覽器家族的新成員,IE9的RC版(最終預覽版),最快將於月底與用户見面。
支持地理位置分享:微軟在 windows7 中已經內置GPS支持,如果能與IE9相結合用來實現GeoLocation API,用户將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更強大的隱私保護功能:當今社會,各種“門”層出不窮,電腦和網絡是隱私保衞戰中的首要陣地了,微軟宣佈將在IE9正式版中增加一項更完善的隱私保護功能———跟蹤保護(Tracking Protection),它帶來更方便更自由的方式,使用自定義的列表來指定要阻止的第三方網站內容。
改進下載管理器: IE9 Beta 版首次為IE引入了下載管理器,可以很方便地管理正在進行的和已完成的下載,但使用起來還不是那麼完善。RC版本中的下載管理器將吸取用户意見,直接顯示下載速度和百分比,同時支持斷點續傳,對不安全的文件也能夠給用户提供更完善的處理方案。
搜索功能兼容性更好:將地址欄與搜索欄合二為一,在地址欄鍵入字符,IE9會首先嚐試將其解析為網址,如果解析失敗才會轉到搜索功能,如果想直接進行搜索,可以點擊地址欄右側的搜索按鈕,或者使用Ctrl+E快捷鍵。
信息欄改名為通知欄:瀏覽器發生某些事件需要用户注意或操作時,譬如ActiveX阻止、彈出窗口阻止等,會彈出黃色的“信息欄”,這個功能一直沿用到最新的IE版本。在IE9中,信息欄從頁面頂部移動到了底部,而最終的名稱也將改為“通知欄”,以便更準確地描述其功能。
可調整的節能選項:節能減排,全世界都在搞,似乎和IE9沒啥關係,但IE9也要來“拉閘限電”一把。在新版IE9中,將可以通過Win-dows 7 的“高級電源選項”設定Javascript的計時器頻率,較低的頻率讓CPU和GPU使用率更低,也就更加節省寶貴的電能。
Opera 11
王道,個性化定製
Opera 11 RC候選版於上月發佈,以創新而聞名於世的網絡瀏覽器廠商Opera軟件公司今天正式發佈了Opera 11桌面瀏覽器的正式版本。Opera 11將優雅的設計、對最受歡迎功能的智能化更新、依據喜好定製個性化瀏覽器的新方法完美融合於一身。
這個被期盼已久的Opera全新版本為大家帶來以下四大新增功能:
新增標籤組功能:標籤組功能是一種更好地管理你所打開標籤的簡單方法。只要將一個標籤拖放到另外一個標籤上即可創建標籤組。或者,當你從其他頁面中打開新的頁面作為背景標籤時,Opera瀏覽器也會自動生成一個標籤組。
自由添加擴展插件:擴展插件不僅可以使用户的瀏覽器更具個性,還能夠增強Opera瀏覽器的功能。據官方統計,已有超過200萬個擴展插件被下載。
可視化鼠標手勢:用户只需輕輕抖動手腕,就可以通過鼠標手勢完成前進或者後退、打開新頁面、關閉標籤等更多動作。在Opera 11中,用户可以通過方便的可視嚮導瞭解精彩多樣的鼠標手勢。
更安全的地址欄:為了讓用户更清晰地認識到所瀏覽網站的安全性,Opera 改進了地址欄的展現方式。Opera 11通過顯示清晰的標誌來標明網頁的安全級別並允許立即打開,用户只需輕輕一擊,即可獲取網站相關的安全和可信度信息。
Safari 5
讀網頁的感覺像讀書
Safari 5帶着兩個重要特性加入了瀏覽器的世界大戰中,一是性能的提升藉以挑戰速度之王Chrome;二是易用的Safari閲讀器功能,它提供給用户一個乾淨清潔的閲讀和打印方式。所有的這些特性能夠讓Safari 5登上瀏覽器的王者寶座嗎?
共用Chrome的引擎:蘋果的Safari和Google的Chrome共用Webkit引擎,是蘋果公司根據Linux操作系統中的部分代碼開發而來,儘管在桌面領域,IE和Firefox佔據了八成以上份額,但在智能手機領域,總是能看到Safari獨特的界面。
界面簡潔速度飛快:啓動Safari後,會發現界面出奇地簡潔,沒有菜單欄,沒有工具欄,甚至沒有Windows程序標配的滾動欄。小小的地址欄和搜索欄並列在一起,使可視面積最大化。
支持擴展插件:從Safari 5開始,蘋果也在自己的瀏覽器中加入支持擴展插件的功能。遺憾的是,Safari還不像Firefox那樣有自己統一的擴展中心,需要用户自行去互聯網搜索。但以蘋果經營Appstore的經驗,這方面遲早將會完善起來。
閲讀器功能好用: Safari 5最大的功能改進就是增加“閲讀器”功能。原來需要逐一點擊的分頁鏈接,已經全部被讀取到這張“紙”上,只需滾動鼠標,就能完整地閲讀這篇文章。這個功能,對那些經常閲讀大量博客、圖片的用户無疑是個福音,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讀者的閲讀感受。
Firefox 4.0
新引擎,高性能
採用新引擎的Firefox 4.0的開發日程在過去一年裏推遲了多次,當前其正式發佈日期還是未知數。在Firefox 4.0 Beta中,開發人員並未透露Beta 9的新特性,看起來依然是在之前版本上進行了安全性和穩定性升級。
瞭解到火狐第4代瀏覽器將支持“請勿跟蹤”功能,讓使用者能夠隱藏線上活動。
最新測試版還提供了3D圖像支持技術,支持3D開發者在不安裝附加程序的情況下構建自己的應用程序。
Chrome 9
Chrome 9 Beta提供了Windows、Mac和Chrome Frame(谷歌瀏覽器內嵌框架)版本,主要完善了穩定性,並且對用户界面進行了微調,並沒有新增什麼功能。
Chrome 9 Beta提供了一些試驗性功能,包括用户自定義DNS地址、Web頁面預渲染、Snap Start、試驗性擴展API、點擊播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