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鎖定
2022年5月13日,瀋陽市官方發佈《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1] 
中文名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發佈時間
2022年5月13日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內容解讀

《綱要》指出,瀋陽市將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着力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台,強化國內區域開放合作,更好發揮城市組團的集聚輻射、產業協同和同城化效應,努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建成面向東北亞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城市。
為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台,瀋陽市將高質量建設中國(遼寧)自貿試驗區瀋陽片區。聚焦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核心功能,圍繞維修再製造、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等領域,推進進口再製造試點建設,爭取開展通用航空服務(FBO)企業外資開放試點等。
同時,高水平推進中德裝備產業園建設。強化中德園集聚全球高端產業功能,做強汽車製造、智能製造、高端裝備等主導產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德國、瑞士、日本等海外離岸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促進中德兩國產學研協同發展。
瀋陽市還將通過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深度推動與京津冀合作,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對接等強化國內外區域開放合作;通過加大吸引利用外資力度,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推進優質產能抱團走出去等方式打造“引進來”“走出去”升級版。
《綱要》指出,到2025年,瀋陽市將建成東北地區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重要中心城市。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
到2035年,瀋陽市將建成國家戰略佈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00億元,人口規模達到1200萬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以上。
展望到2050年,瀋陽市將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躋身東北亞國際化大都市行列,成為東北亞重要經濟中心,彰顯瀋陽魅力的世界文化創意之都和生態宜居典範。 [1]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具體內容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前  言
瀋陽是我國特大型、具有綜合性優勢的區域中心城市,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集聚力、輻射力、帶動力強,對引領遼寧和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國家面向東北亞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平台。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要有新突破,對瀋陽等副省級城市成為東北振興的主要依託寄予厚望。遼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支持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一樞紐、四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能級。瀋陽十三屆市委十三次全會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十四五”時期的總目標加以推進落實。瀋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再次提出:奮力推動新時代瀋陽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新突破,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切實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區域影響力,確保瀋陽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特編制此行動綱要。
一、開啓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徵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瀋陽市緊緊圍繞振興發展新要求,牢牢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深入貫徹黨中央戰略決策和部署,積極應對挑戰,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打開生態文明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開啓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徵程。
(一)振興發展新要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東北地區考察,召開專題座談會,對東北全面振興作出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推動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東北振興發展指引方向、指明路徑,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東北全面振興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1.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振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
2015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四個着力”,即着力完善體制機制,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着力推進結構調整,下大氣力改變傳統產品佔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單一產品結構;着力鼓勵創新創業,把創新作為東北內生髮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激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羣眾有更多獲得感。
2017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三個推進”,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幹部作風轉變。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提出“五大安全”,即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提出“六項重點工作”,即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羣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
2.國家推進東北振興發展重大舉措。
2014年8月8日,《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發〔2014〕28號)提出,着力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緊緊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等11項35條重大政策舉措。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發〔2016〕7號)提出,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2016年11月1日,《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國發〔2016〕62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創新轉型、擴大開放合作、切實加強組織協調等4項14條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的重要舉措。
2016年11月1日,國務院批覆《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科學研判了東北地區當前發展形勢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了振興目標和戰略重點。
2017年3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7〕22號),明確支持東北地區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激發內生活力和動力,促進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在合作中相互借鑑、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謀發展。
2021年9月6日,國務院批覆《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從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出發,着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着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着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着力構建區域動力系統,着力在落實落細上下功夫,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了《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關於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的通知》《關於推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批支持東北振興發展重大政策,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二)重大意義。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確保把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的具體行動舉措,對瀋陽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提升開放合作層級,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在全省、全國的大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意義重大。
1.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瀋陽築牢安全底線、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東北地區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瀋陽認清發展的歷史方位和責任使命,胸懷“國之大者”,依託區位、產業、資源、生態等方面優勢,主動發揮省會城市龍頭引領作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穩定糧食生產,強化能源保障,推動綠色發展,切實在“五大安全”中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撐。
2.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瀋陽引領東北地區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瀋陽立足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圍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強化沈大與哈長城市羣聯動,加快形成東北地區暢通循環的樞紐和節點體系,更好鏈接東北亞乃至全球資源,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3.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推動遼寧省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佈局的戰略舉措。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形成“雙核”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瀋陽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整合周邊城市資源,共同打造區域一體、協調聯動、共享發展的現代化都市圈,加強與大連聯動發展,聯動遼寧沿海經濟帶、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遼東綠色經濟區,成為東北振興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4.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瀋陽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戰略行動。瀋陽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指出要奮力推動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瀋陽加快推進“一樞紐、四中心”,在綠色低碳發展、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和“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上作出示範,由工業文明時代裝備製造的“優秀生”蝶變為生態文明時代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模範生”。
(三)基礎條件。
1.自身優勢。樞紐地位明顯,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全國區域樞紐機場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以及東北最大的集裝箱貨運鐵路編組站蘇家屯站,已形成“一環、兩弦、七放射”的高速公路網,哈大、沈大、沈丹等高速鐵路交匯於此,是國家規劃建設的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產業基礎雄厚,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產業門類齊全,競爭優勢明顯,擁有寶馬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通用石化重礦裝備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機器人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IC裝備產業綜合實力位列全國三甲,擁有特高壓變壓器、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一批大國重器。科創優勢突出,擁有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金屬研究所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兩院院士24名,全市各類科技創新平台達到1167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研發平台60餘家,涵蓋智能製造、信息技術、航空裝備、生物健康、材料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領域。教育資源豐富,集聚了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等47所高等院校,是東北地區本科高等院校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涵蓋了綜合、理工、醫藥、農林、藝術、體育、建築、軍事、警務在內的九大類別高校的城市,高等教育發達。醫療水平領先,是全國擁有三級甲等醫院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北京、上海、瀋陽),集聚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北方戰區醫院等全國優質醫療資源。文化底藴深厚,擁有72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設史,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擁有“一宮兩陵”三處世界文化遺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發展基礎。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瀋陽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經濟實現企穩回升、穩中向好,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動做實統計數據的情況下,經濟運行持續保持在合理區間,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定增長,比2015年增長21.4%,有效投資不斷擴大,寶馬新工廠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製造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120萬噸乙烯三機、±1100千伏高端換流變壓器、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重大技術裝備問世,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5%,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62.5%,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創新瀋陽建設闖出新局面,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機器人學院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台在沈佈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314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穩居東北地區首位。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一網通辦”引領全省,“一碼通城”成為全國樣板,“一件事一次辦”達到全國一流水平,連續兩年成為東北地區唯一的中國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突破100萬户,年均增長12.7%。城市品質穩步提升,“多規合一”紮實推進,城市空間全面優化,基本形成“東山西水、一河兩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城市發展重心實現南移,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環形+放射”快速路網和“十字+環線”地鐵結構的城市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瀋陽藍”漸成日常,成功進入國家衞生城市行列,全國文明城市實現“三連冠”。城市影響力顯著增強,成功舉辦首屆工業互聯網全球峯會、第十八屆世界冬季城市市長會議以及全國田徑錦標賽、國際賽艇公開賽、中國青少年滑雪大獎賽等重大會議和賽事活動,瀋陽馬拉松連續三年榮膺中國田協金牌賽事、2020年榮膺世界田聯標牌賽事,成為足球世俱杯承辦城市。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741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598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6連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連續16年提高。
(四)面臨形勢。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站在“十四五”的歷史新起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展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瀋陽正處於戰略機遇迭加期、調整轉型攻堅期、風險挑戰凸顯期、蓄勢躍升突破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挑戰具有複雜性、全局性,但機遇更具戰略性、可塑性。一是戰略機遇全面迭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興起,創造出巨大需求和重大商機;國家出台中發37號文、《東北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為謀劃高質量項目提供了空間和平台。二是調整轉型面臨攻堅。瀋陽傳統產業佔比高,數字化程度低,新動能不足,城市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要以數字賦能為抓手,強力推進產業轉型,帶動城市轉型、社會轉型。三是風險挑戰不斷凸顯。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發展的外部風險時刻存在;城市內部財政金融、安全穩定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風險點,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四是蓄勢躍升亟需突破。經過多年改革發展積澱,瀋陽區位樞紐、科教人才、產業基礎、生態文化、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正在不斷釋放出新的發展動能,亟需錨定奮鬥目標,保持競進姿態,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
二、擘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藍圖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聚焦補齊“四個短板”和“六項重點工作”,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高質量項目和高水平制度創新“兩個抓手”,加快“一樞紐、四中心”建設,紮實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突出抓好“四個行動”,大力發展“五型經濟”,着力提升城市“四個品質”,傾力打造民生品牌,推進產業、城市、社會“三個轉型”,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生態化的國家中心城市,引領瀋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質增效,努力由工業文明時代裝備製造的“優秀生”蝶變為生態文明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模範生”,為全省作出“四個示範”,在實現遼寧振興發展新突破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當好先鋒,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黨領導瀋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力保障。
堅持創新引領。面向全球聚合創新資源,加快建設開放型創新網絡,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堅持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深化開放合作,全面增強經濟發展活力,輻射帶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堅持生態優先。嚴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明確城市開發邊界,合理佈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設天藍水綠、綠水青山的美麗瀋陽。
堅持以人為本。牢牢把握共同富裕方向,切實增進羣眾福祉,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功能定位。
1.國家現代綜合樞紐。發揮瀋陽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信息樞紐等優勢,以臨空經濟區建設為引領,匯聚更廣範圍、更高層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打造服務東北、融入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的門户樞紐。
2.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發揮瀋陽製造業基礎雄厚、體系完整優勢,着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提升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水平,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
3.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揮瀋陽高校院所集中、科技人才資源豐富優勢,依託渾南科技城建設,爭取國家重大科創資源佈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建成輻射全省乃至東北亞的科技創新高地。
4.區域性金融中心。發揮瀋陽金融產業基礎優勢,高標準建設金融集聚區,推動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金融體系、金融科技、金融制度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5.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發揮瀋陽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優勢,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打造中華文化標識,培育壯大文創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和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
(四)戰略步驟。
到2025年,建成東北地區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重要中心城市。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輻射帶動更加有力、創新驅動更加強勁、改革攻堅更加深入、動能轉換更加高效、文化發展更加繁榮、綠色轉型更加全面、城市品質更加精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綠色低碳發展、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和“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上為全省作出示範,打造一個有活力、有品位、有顏值、有温度的現代化都市。
到2035年,建成國家戰略佈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00億元,人口規模達到1200萬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以上。城市發展能級顯著增強,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功能凸顯,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躋身東北亞國際化大都市行列,成為東北亞重要經濟中心,彰顯瀋陽魅力的世界文化創意之都和生態宜居典範。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標體系表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三、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
統籌交通、物流、信息基礎設施通道網絡和樞紐平台,高水平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信息樞紐,高質量發展樞紐經濟,構建國際國內戰略通道,打造便捷高效、智慧先進、宜居宜業的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城市。
(一)構建暢通發達樞紐網絡。
1.打造高效便捷的航空樞紐網絡。加強與機場集團戰略合作,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加快機場二跑道建設,完善空側基礎設施,提升機場綜合運輸能力。開拓國際航線網絡,加大對俄羅斯遠東地區以及日韓、東南亞國家主要經濟中心的覆蓋,拓展中亞、西亞航線網絡,開闢遠程航線,實現東北亞3小時和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到達。優化國內航線網絡,拓展“經沈飛”航線,增加與國內各區域中心城市間航線數量,穩步提升桃仙機場中轉能力。積極爭取第五航權,吸引基地航空和過夜航班,推進國際航空貨運企業發展全貨機業務,探索建立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機場聯盟。
2.構築“內客外貨”的鐵路樞紐網絡。積極推進沈白高鐵建設,規劃京哈直通線等聯絡線,形成以普速幹線鐵路為骨架的環形放射狀鐵路網絡。規劃沈營、沈鐵、沈丹、沈撫等4條城際鐵路及沈遼、沈新、沈康等3條市域快線,強化區域城市羣協同互動,實現城際普鐵互連互通。推動沈丹鐵路外遷、沈山增線工程,做好沈金鐵路前期工作,建設西南、東南貨運環線,完善貨運鐵路網絡。新增田義屯樞紐,推動形成“四客六貨兩編組”鐵路樞紐格局。
3.建設全域一體化公路網絡。推動京沈高速擴容改造,規劃新增瀋陽—秦皇島國家高速公路,強化京沈高速通道聯繫。推動瀋陽都市圈環線高速新建項目,完善瀋陽高快速路網布局,提升通行能力。快速化改造三環、四環間的綏沈線、京沈線等城市出口路,實現城市內外交通順暢銜接。加密放射干道,建設沈黑線、沈新產業大道等放射性幹線,強化外圍城鎮聯繫,形成四通八達的城市出口路體系。
4.完善物流場站樞紐網絡。依託鐵西區沙嶺供應鏈物流基地,聯動遼中區瀋陽綜合保税區近海片區,服務區域製造業供應鏈系統化、平台化發展,促進區域生產製造業降本增效,打造瀋陽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于洪區蒲河鐵路綜合貨場和深國際公路綜合物流港,強化分散商貿物流資源公共化、組織化、規模化集並整合,增強區域現代商貿物流服務能力,打造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瀋陽港多式聯運中心,並在周邊區域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國際經貿、智能製造、國際科創等產業,形成臨港產業集羣,打造瀋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瀋陽物流節點示意圖 瀋陽物流節點示意圖
圖1瀋陽物流節點示意圖
5.搭建信息樞紐網絡。加快5G網絡建設和窄帶物聯網部署,推進渾南區“國家級下一代互聯網(IPv6)示範區”項目建設,實現市域5G全覆蓋、家庭千兆光纖網絡全覆蓋。加快建設“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和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遼寧分中心建設,建設東北區域計算中心,打造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推動互聯網根服務器鏡像節點、國家頂級域名節點、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等在我市落地建設,爭創國家“雙千兆”示範城市,全力打造東北數字經濟“第一城”。
(二)建設高質量樞紐載體。
1.高起點建設臨空經濟區。以航空物流為驅動,加快瀋陽國際空港建設,聯動瀋陽港多式聯運中心建設,構建集航空口岸、陸路口岸、海港口岸“三位一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聯運樞紐,提升貨運中轉和集疏能力,打造東北亞航空物流樞紐。以臨空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生產性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強化海關監管、政務服務、法制、金融等領域制度創新,打造產業升級與創新中心。依託自貿區、綜保區,搭建利用全球資源和國際市場的高端平台,持續提升“口岸+海關監管+物流+多式聯運+供應鏈金融”的口岸服務功能,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協作,打造東北對外開放重要門户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開放樞紐,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成為東北最具競爭力的臨空經濟示範區。
2.大力發展中歐班列。規劃建設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構建“干支結合、樞紐集散”集疏運體系,加大國內貨源和回程貨源組織力度,增加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全面提升沈滿歐、沈連歐、沈新歐國際運輸通道服務能力。創新瀋陽空運中轉聯程和“中歐班列”快速通關監管方案,最大限度壓縮通關時間、降低物流成本,保持班列規模、重箱率、關鍵指標兑現率等關鍵指標領先優勢。擴建瀋陽鐵路綜合貨場,擴能改造裕國編組站,促進班列開行由“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加強與國內外班列樞紐、貿易中心聯繫,推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申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強化通關保税等國際物流服務功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集聚發展。
3.加快發展綜合保税區。推動綜合保税區(桃仙園區)與桃仙國際機場實現無縫對接,加快推進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國際貿易等業務發展。建立瀋陽綜合保税區(桃仙園區)、桃仙國際機場航空口岸、中儲物流基地國際快件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港區一體化”聯動機制,加快聯檢服務中心二期、保税倉一期等項目建設,增強綜合保税區(桃仙園區)1210業務容納規模和跨境電商孵化能力。加快綜合保税區(近海園區)發展,做強保税物流業態,引培物流企業,推進近海園區保税物流分撥中心建設;發展進口糧食保税加工業態,招引國內外知名糧食加工企業入駐。
4.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推動知名進出口跨境電商平台落户瀋陽,集聚跨境電商產業鏈資源。建設跨境電商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開通跨境電商“9710”“9810”業務。完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功能,建設跨境電商特色園區,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加快佈局北美、歐洲、日本、韓國、俄羅斯等海外倉,助推“瀋陽智造”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三)發展高能級樞紐經濟。
1.加快發展航空經濟。依託瀋陽臨空經濟區建設,大力發展航空物流、高端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臨空、臨港產業,帶動金融信息、商貿物流、科技服務、旅遊文化以及數字經濟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打造以航空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依託沈北航空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航空新材料、無人機、航空器組裝及零部件等產業,推動航空零部件、機載系統及其關聯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法庫通航產業基地建設,拓展通航產業、通用飛機研發製造、航空會展等服務功能。
2.積極培育總部經濟。圍繞現有產業集羣優勢和上下游產業鏈關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央企、行業龍頭在沈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聚焦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航空等優勢產業鏈本地頭部企業,壯大已落户總部企業。依託35個城市核心發展板塊,培育形成金融、現代裝備製造、現代商務、現代物流、健康醫療等總部型經濟產業集羣,提升產業集聚功能。培育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等億元税收總部樓宇,形成樓宇經濟發展新格局。
3.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進境免税店、免税購物中心、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集散分拔中心建設,將瀋陽建成緊跟時尚潮流的活力之都、知名品牌的世界櫥窗。吸引國內外高端知名品牌、設計師品牌、高級定製品牌和旅遊、娛樂、文化、體育等服務品牌來沈首發新品,加大遼寧地區名師、名品、名店推廣力度,發展壯大品牌經濟。培育中街—古城國際商圈、東中街國際文商旅融合商圈、泛太原街國際智慧商圈、西塔—北市—南市國際風情商圈、渾南國際消費體驗商圈,打造國際時尚消費集聚地。打造“盛京夜經濟”品牌,培育建設以夜遊、夜購、夜娛等為特色的夜經濟街區,活躍消費市場。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四、建設國家先進製造中心
實施“工業立市、製造強市”戰略,着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構建“5+3+7+5”製造業產業鏈,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着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力爭製造業突破萬億規模,在打造數字遼寧智造強省、解決“老字號”問題上為全省作出示範,在解決“新字號”問題上為全省作出表率。
(一)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
1.做好製造業“三篇大文章”。圍繞產業鏈圖譜、區域分佈圖譜,以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為重點,培育壯大“5+3+7+5”產業鏈。改造升級“老字號”,重點推進汽車及零部件、通用機械裝備、石化重礦軌道交通及專用裝備、機牀及功能部件、電力裝備等5個傳統產業發展,提升“老字號”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深度開發“原字號”,重點發展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和農產品深加工等3個產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產業轉型步伐。培育壯大“新字號”,佈局國家領勝長期賽道,發展壯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航空、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機器人、新材料、節能環保等7個新動能產業,提升“新字號”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堅持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裝備製造業賦能增效,加快推進網絡信息安全、5G基礎設施及應用、人工智能、智能終端製造和智能傳感器等5個產業發展。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引領,依託沈飛、沈鼓、北方重工、機牀、華晨寶馬、德生生物、儀表院公司等龍頭骨幹企業,謀劃建設一批重點製造業新型配套園區,形成上中下游產業鏈集羣,提升我市工業頭部企業本地配套率。依託“龍頭企業+專班”鏈長制,培育形成資本規模大、產業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明顯的企業集團,保證產業鏈和供應鏈配套穩定。實施一批重點新產品產業化項目,促進新產品儘快投產達效形成規模,加快補齊產業鏈斷點。聚焦國際國內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策劃儲備一批產業鏈招商項目,通過龍頭企業招商、園區建設主體招商、產業投資基金招商等市場化手段招引重大項目,形成大項目帶頭、大中小融通、上下游聯動的格局。
3.全力打造一批“大國重器”。以實現重大產品和成套裝備智能化為突破口,培育認定填補國內空白、首次實現產業化的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產品,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重點研製140萬噸乙烯三機、新一代6+1軸流+離心10萬等級以上空分壓縮機組、大功率集成式壓縮機組、大型PTA裝置壓縮機組、高壓儲氣庫壓縮機組、五座標雙龍門數控加工中心、葉盤銑五軸複合專用加工中心、高速落地銑鏜加工中心等戰略核心產品,持續加強“三輕一重”燃機產品研發投入,提升特種機器人技術水平,打造更多“大國重器”,夯實裝備製造業基礎,維護國家產業安全,重振瀋陽製造業國際地位。
4.推進製造業集聚發展。創新發展南部片區,圍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IC裝備、民用航空維修和服務、新材料、健康醫療、生物製藥、智能家居等產業,發展壯大渾南軟件及電子信息、蘇家屯汽車零部件、金屬新材料、家電製造等產業集羣。鞏固提升西部片區,圍繞高端數控機牀、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及專用汽車製造、電力裝備、通用石化重礦裝備等先進裝備製造業,推進鐵西裝備製造和醫藥化工、於洪智能製造和特種機牀、遼中鑄鍛造及深加工、新民藥業和造紙包裝印刷等產業集羣轉型升級。優化佈局北部片區,積極佈局航空產業園,串聯法庫通航產業園、沈北航空產業園、大東航空研發製造園、渾南航空產業園,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航空產業基地;依託大東汽車城建設,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培育汽車後市場服務功能,打造汽車產業創新高地;依託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推動“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全產業鏈開發。
5.加強軍民統籌發展。強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圍繞先進材料、機器人與智能製造、航空發動機及相關交叉前沿領域,開展軍民戰略技術合作研究。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大型民用科研設施和軍工科研設施雙向開放。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產品對接活動,鼓勵軍民企業相互採購零部件、配套產品和加工服務。共建瀋陽軍民產業協調發展公共服務平台,探索“軍工集團+地方政府+社會組織”軍民產業協調發展模式,精準推送民參軍技術和產品推薦目錄、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研究設立軍民產業協調發展投資基金,引導民營資本積極參與。
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產業佈局示意圖 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產業佈局示意圖
圖2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產業佈局示意圖
(二)加快智造強市建設。
1.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新突破。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為核心,積極培育“鯤鵬+昇騰”產業生態。依託瀋陽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基礎、產業特點和人才優勢,“聚焦機器人+”、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語言、新基建等領域,建設瀋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積極培育自動駕駛算法、車載內容服務等軟件信息產業,引入感知設備、通信模組等關鍵元器件製造,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發展面向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型移動智能終端和可穿戴設備,推動智能終端產業多元化發展。依託儀器儀表及關鍵元器件智能製造產業園建設,推動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物聯網芯片等新技術集成應用。
2.推動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施企業“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項目,促進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龍頭企業核心業務系統雲化改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業務系統雲端遷移,實現業務、數據和設備上雲上平台。培育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場景,積極謀劃實施5G+智能製造等300個工業應用場景,使瀋陽成為數字化場景應用東北第一城。建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庫,每年滾動實施100個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推動工業企業採用智能裝備、先進工藝和信息化管理系統。
3.推進“互聯網+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建設並運營一批企業級、行業級、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動企業開展“5G+工業互聯網”工廠建設。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在裝備製造、汽車、航空、醫藥等重點領域佈局。加快推進LED、VR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謀劃佈局人工智能產業園等新興產業發展平台,打造東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
4.培育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數字產業集羣。提級擴容瀋陽國際軟件園,積極爭取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地區總部、研發基地、技術支持中心和外包服務中心等落户,爭創“中國軟件名園”。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圍繞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數字孿生等數字經濟新興技術及未來信息技術領域引入和培育優質創新企業,建設“5園+3基地+1小鎮”,打造集聚全市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基地。
(三)積極開展服務型製造。
1.大力發展設計服務。推動“設計+品牌”“設計+科技”“設計+文化”等商業模式和新業態發展,打造“設計+”產業鏈。高標準規劃建設工業設計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面向企業服務的涵蓋技術、工藝、材料、結構、功能、產品創意等內容的設計公共服務平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大工業設計投入,建立相對獨立的工業設計中心,着力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進行開發設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引進高端設計機構,鼓勵國內外知名設計大師、知名設計機構設立工業設計機構。推動創新設計在產品、系統、可靠性、工藝流程和服務等領域應用,鼓勵建設貫穿產業鏈的研發設計、流程及管理制度諮詢等全過程服務體系,引領服務型製造發展。
2.推進製造效能提升。優化供應鏈管理,加快設計、生產、銷售、倉儲、物流、金融等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動倉儲和商貿物流園區智能化建設,形成高效協同、彈性安全、可持續的供應鏈網絡。促進共享製造,推進共享製造平台建設,鼓勵企業圍繞產業共性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強、購置成本高的生產設備,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價值共享。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推動檢驗檢測機構發展面向製造業全過程的專業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為企業提供從產品研發、生產製造到市場營銷的全方位服務,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3.提升客户價值。實施全生命週期管理,鼓勵製造業企業完善服務體系,開展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安裝調試、交付使用到檢驗檢測、故障診斷、數據挖掘、維護檢修、回收利用等全鏈條服務,提升全生命週期服務水平。發展總集成總承包,以價值鏈延伸與再造為重點,引導製造業企業從提供產品向提供系統化、集成化解決方案轉變;深入推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帶動有基礎有潛力的企業向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商轉型。創新信息增值服務,鼓勵企業拓展系統集成和系統運維等新服務領域,推進企業拓展生產領域增值服務,實現從單純硬件競爭嚮應用服務競爭轉變。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五、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堅持創新在振興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定不移走創新路、吃技術飯,發展創新型經濟,叫響“創新瀋陽”,高標準規劃建設渾南科技城,構建“5+4+7+N”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形成“一城一園三區多組團”科技創新空間體系,全面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使瀋陽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讓更多年輕人嚮往瀋陽、紮根瀋陽、圓夢瀋陽。
瀋陽市科技創新空間佈局示意圖 瀋陽市科技創新空間佈局示意圖
圖3瀋陽市科技創新空間佈局示意圖
(一)佈局國家重大科技力量。
1.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高端稀土鋼特種材料研發測試平台、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試驗裝置、高能射線多束源材料多維成像分析測試裝置、未來工業互聯網創新基礎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端稀土鋼特種材料研發測試平台,重點建設材料設計與大數據分析研究及平台、基礎零部件測試評價研究及平台、稀土鋼熱加工研究及中試平台。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試驗裝置,重點建設深部多相多組分複雜地質體模型3D打印系統等平台。高能射線多束源材料多維成像分析測試裝置,重點建設材料表徵與材料製造工藝和多環境服役評價整合的一體化設施。推進未來工業互聯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搭建未來工業互聯網創新實驗環境。
2.積極培育國家級創新平台。推進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師昌緒先進材料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瀋陽燃氣輪機技術創新中心等5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遼寧材料實驗室、遼寧智能製造實驗室建設。瞄準國家戰略性需求,提升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端裝備輕合金鑄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斷面掘進機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農藥創制與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供給能力。依託東北大學工業智能與系統優化前沿科學中心,聯合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東軟集團、華為公司鯤鵬實驗室等單位,創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平台。
3.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打造國之重器、國之利器需求,部署實施重大前沿技術與顛覆性技術研究,進一步夯實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數控領跑世界的技術優勢。在先進製造、IC裝備、機器人等領域,攻克一批對外高度依賴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佔據世界科技前沿的優勢技術。開展重大領域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創新鏈條。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IC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建立“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協同”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提升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
(二)打造科技創新空間載體。
1.大力發展渾南科技城。規劃建設渾南科技城,打造“創新瀋陽”核心承載區、全市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舊動能轉換髮動機、新經濟發展引領區。圍繞先進材料、智能製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數字文創等五大創新方向,打造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研究型院校、新型研發機構、大企業創新中心等“五類”設施,新技術應用場景創新服務平台、新物種企業培育平台、檢驗檢測認證平台、成果轉移轉化平台、科技金融服務平台、人才服務平台等“六類”平台。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在東西兩翼規劃建設兩個核心板塊,綜合配置高端、重大創新和服務資源,建設生產性平台、生活性平台和科研服務(科技創新)平台,打造自由、開放、多元的創新之城。
2.打造“一園三區”空間特色。瀋陽北部科教融合園,依託沈北新區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示範片區,聚焦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產業,突出科教融合發展優勢,打造雙創平台集羣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瀋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前瞻引領、智能製造為牢固根基、新能源汽車為亮點突破、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為特色支撐的“高新”產業體系。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先進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等產業,推進企業、產業、載體、人才、服務等五大創新方向協同發展。瀋陽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食品醫藥、裝備製造、文化旅遊三大主導產業,建設瀋陽現代化都市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3.構建“多組團”發展格局。圍繞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知識技術源,依託現有科技園區、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以產業創新為支點,重點建設一批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閒”於一體的科創組團。以科創組團為基本單元,打造專業化產業園區,着力建設研發服務平台、生活性服務平台、生產性服務平台等“三個平台”,推進單一產品製造向產業集羣轉變,由要素驅動向數字驅動轉變,由功能分區向“三生融合”轉變,由財富驅動向人才驅動轉變,實現企業集中佈局、產業集聚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構建,夯實全市創新基礎。
(三)營造一流創新生態。
1.加強前沿性基礎研究。支持引導高校院所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在人工智能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重大疾病診治、雲計算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強化“0到1”原始創新。面向現代工程技術、未來顛覆技術以及學科和技術交叉融合發展需求,開展交叉學科領域的“智能+”重大科學研究,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源頭供給能力。深入實施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與成套工藝、高檔數控機牀與基礎製造裝備、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爭取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突破。建立基礎研究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多元化投入支持機制,推動應用研究銜接原始創新與產業化。
2.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科技企業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形成不同層次科技型企業的梯度供給能力。支持企業建設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推動創新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科技型企業年增長率,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研發投入獎勵性後補助政策,有效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推動創新型大型企業平台化轉型,促進公共技術平台向配套中小企業開放,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3.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加快建設瀋陽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設立科技創投基金、建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平台、社會資本早期投入科技成果研發、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等方式,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強化東北科技大市場科技成果發佈、創新需求對接、科技成果評價、技術成果交易、科技經紀人服務等市場服務機制,打造成果轉化交易平台。建設和平、瀋河、鐵西、渾南等6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中化新材料等10個科技成果中試平台,增強地區科技成果承載落地能力。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深化市長大學校長(科研院所長)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骨幹企業為盟主的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積極承接北京、東南沿海地區等地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與上海、蘇州等地創新合作。
4.全面打造“人才特區”。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實施海內外高精尖優才集聚工程,對我市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