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瀋陽大秧歌

鎖定
瀋陽大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舞蹈。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傳統民俗鄉土藝術。可以即興表演而不受步法約束,表演者可靈活地用腰、胯的扭動和步伐變化,採用走、搖、顫、跳、騰、挪、抖、閃等方式,以及扭、逗、浪、俏、哏等藝術手法。同時,還可將許多民間絕活雜耍融於表演之中。
中文名
瀋陽大秧歌
創作年代
唐代
流行地區
瀋陽等東北地區
類    別
傳統民間舞蹈

瀋陽大秧歌歷史沿承

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閒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 到民國初年時,瀋陽大秧歌藝術進一步發展。據文獻記載,當時“大抵前導者反穿皮襖,斜披串鈴,手執長鞭,前行開路。繼其後者為一參軍,靴鞋袍褂,挎腰刀。繼為沙公子,漢裝文生,手執摺扇。繼為老斐,傴倭執杖。繼為老嶇,耳佩紅椒,手持蒲扇。繼則丑旦相匹偶,或十數賣膏藥者殿其後,行列環形,錯綜歌舞,間以科陳白,鼓拔和之,或加鼓吹。

瀋陽大秧歌藝術形式

現行瀋陽大秧歌,除繼承了東北大秧歌原有傳統藝術形式、風格外,已同遼南、遼西的高蹺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獨有的粗擴、豪放、火爆、熱烈、歡快、強勁而自由的藝術特色和時代精神。例如,在舞姿上優美灑脱、熱烈奔放,可以即興表演而不受步法約束;表演者可靈活地用腰、胯的扭動和步伐變化,採用走、搖、顫、跳、騰、挪、抖、閃等方式,以及扭、逗、浪、俏、哏等藝術手法,表演得揮灑自如、活潑、妙趣橫生,既可表現傳統故事人物,又可反映時代精神。同時,還可將許多民間絕活雜耍融於表演之中,如高蹺秧歌,既有高、低、文、武、跑、跳等分別,又有“過街樓”、“倒爬城”、“芙水倒立”、“眾星捧月”、“堅峭蜒”等高難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