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濰水

鎖定
濰河,又稱淮河,古稱濰水,山東省獨流入渤海河流。有二源。北源為箕山河,亦稱淮河,發源於沂水縣官莊鄉箕山西麓寶山坡村東北,為濰河正源,曲折東南流至莒縣庫山村南與南源匯合。南源亦名石河,發源於莒縣龍王廟鄉大沈莊村西北屋山,蜿蜒南流,到庫山鄉源河村轉向東北流,左會北源。兩源匯合後又東南流,至五蓮縣管帥鎮,屈而東北流,經過牆夼水庫,至諸城北轉向北流,經峽山水庫,又北流經高密安丘坊子、昌邑(寒亭)等縣區,於昌邑下營鎮北注入渤海萊州灣。河長233公里(一説246公里 [9-10]  ),流域面積6493.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04/1000。流域河網密度0.41公里/平方公里。 [1] 
濰河流域,不僅古老的經濟發達地區,而且是中華民族古老東夷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濰河兩岸,歷代有很多政治名人和文化大家。
濰河上游山嶺疊嶂,每逢大雨滂沱,山洪爆發,給下游人民帶來災難,又有“壞河”之稱。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流域內建成許多水庫,以蓄洪、灌溉、發電,較大的有牆夼水庫、峽山水庫、高崖水庫等,較大的灌溉工程有昌邑的引濰灌區。在流域的上游河道上,還建有牟山水庫電站、於家河水電站等水電工程。
濰河安丘山往下,河牀比降明顯變小,有汶河匯入,水流平緩,易於航行。清末至民國初期,濰河航運已具一定規模,離海口不遠的下營逐漸形成有着南北兩個碼頭的港口。新中國建立初,濰河仍正常通航。至1985年,僅下營港至海口段20公里可通航。 [22] 
中文名
濰河
別    名
淮河、濰水
所屬水系
獨流入渤海萊州灣河流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中西部
流經地區
沂水、莒縣、五蓮、諸城、高密、安丘、坊子、昌邑(寒亭)
發源地
山東省沂水縣箕山西麓寶山坡村西北
主要支流
汶河、渠河、涓河
河    長
233 km
流域面積
6493.2 km²
入海口
昌邑下營鎮北
領    導
凌文 [23] 

濰水名稱演變

濰河,古稱濰水。《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濰淄其道”。《水經》雲:“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水以山名。清乾隆《萊州府志》載:“淮河即濰水”。《漢書》“濰”字作“淮”。濰河上游沿岸百姓仍習稱淮河,在牆夼水庫岸邊有南、北淮河村名。
有關濰河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濰淄其道”,它只簡單記載了濰河和淄河兩條河的名字,發源和流經均沒有記載。其後的史料就有了關於濰河發源、流經的記載了。《漢書·地理志》、《説文》皆謂“濰水出箕屋山”;而《淮南子》説“濰山曰箕屋山、覆舟山,蓋一山三名也”;《水經》謂“濰水導源濰山”;《太平寰宇記》雲:“濰水源出莒縣東北濰山,去縣八十三里,東北流入諸城縣境”,沿襲了《水經》説。元代的《齊乘》載:“箕縣濰山,今清風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東通志》載:“濰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發源,東北流經古箕城又東北。”以上記載,先有箕屋山之説,後有濰山説,後又記為箕屋山。《淮南子》釋濰山曰箕屋山、覆舟山,覆舟山一説僅見於此。濰河所流經的各縣縣誌記載濰河的發源地,也都指稱莒縣北部的濰山、箕山或箕屋山。1980年版《辭海》説:“濰河,水名,源出五蓮縣西南箕屋山”。這一説法與其它記載山名相符,但境界和方向就相去甚遠了。 [2-3] 

濰水幹流情況

濰水河道走向

濰河位置及流向 濰河位置及流向
  • 莒縣、五蓮段
濰河發源於箕山,徑流於東莞鎮,南至庫山鄉庫山村匯石河水轉而東流入五蓮、諸城縣境。是濰水的北源,始出自沂水縣官莊鄉和莒縣東莞鎮境內的箕山西北麓,至後石崮後村流入莒境。曲折南流,到庫山鄉庫山村南與其南源石河水匯合後,東南流入五蓮縣境。莒縣境內段長18公里,流域面積162平方公里。此段河一般標註為淮河。 [5] 
濰河上源莒縣東莞鎮後石崮段 濰河上源莒縣東莞鎮後石崮段
濰河上源莒縣東莞鎮段 濰河上源莒縣東莞鎮段
五蓮縣 牆夼水庫庫區段 五蓮縣 牆夼水庫庫區段
  • 諸城段
濰河由枳溝鎮牆夼村西南經牆夼水庫入諸城市境,總向東北流,經枳溝、箭口、呂標、城關、萬家莊、昌城、解留、相州、芝靈、曹家泊、涼台等11處鄉鎮、107個村莊。至涼台鄉尚家莊村北與渠河交匯出境。境內流程78公里,流域面積1908.2平方公里。河牀比降為1/1100~1/2000。河牀最寬400米,最窄250米。最大泄洪量5000秒立米。濰河沿岸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第四紀覆蓋層較厚,多有砂層,地下水較豐富。濰河水系在境內的特點是:河牀比降大,水流湍急,侵蝕力強,河谷下切深邃,水土流失嚴重。同時河道彎曲,寬窄不一,行洪能力差,每到汛期常常釀成災害,解放後歷經治理,已逐步變害為利。 [6] 
維河諸城市區段 維河諸城市區段
  • 高密段
濰河從李家埠西南入高密市境,經田莊鄉注入峽山水庫。境內長22公里,流域面積107.7平方公里。 [7] 
  • 安丘段
濰河位於安丘市境東緣。流經五蓮、諸城入安丘縣境,沿王家莊、趙戈兩鄉和黃旗堡鎮境東緣,至夾河套村東北角出境入昌邑縣,流經本縣36.5公里。因上游山嶺多,落差大,歷史上最大洪峯7850立方米/秒,過去每至汛期山洪暴發,經常氾濫成災,沿河村民深受其害,故有“壞河”之稱。1959年建成峽山水庫,濰河變害為利。 [8] 
  • 坊子區
濰河由安丘市入區境,自穆村鎮小沼於家村東沿區境東側北流,在眉村鄉王家莊子東北出境,境內長14.0公里。濰河昔有“壞河”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開發濰河,發展生產,造福於人民,截彎取直,疏擴河牀,整險護堤,進行綜合治理。從此“壞河”變“利河”。濰河河牀內大量黃沙是良好的建築材料;濰河鯉魚,獨具特色;沿岸條柳編織,名揚四鄉。 [9] 
濰河坊子區黃旗堡段 濰河坊子區黃旗堡段
坊子區維河和汶河匯合處 坊子區維河和汶河匯合處

濰水昌邑段

濰河北至下營泄入萊州灣。流經昌邑市境86公里(有短流為昌邑、寒亭界河)。流域面積6367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河牀寬度在300~500米之間,河水最大流量7850立方米/秒(1957年)。屬季節性河流,每年1~2月為結冰期。從1974年以後,金口大閘以北,河道乾涸,常常終年無水。 [10] 
濰河昌邑段 濰河昌邑段
濰河入海口 濰河入海口

濰水河道特徵

濰河由源地至五蓮縣汪湖河口為上游段,河長47.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42/1000。河流經行於山丘區,流水下切明顯,河槽狹窄,基岩出露,水流湍急。汪湖河口至汶河口為中游段,河長119.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57/1000。濰河進入緩崗地區,河槽逐漸開闊。汶河口以下至入海口為下游區,河長65.7公里,河流經行於山前平原及濱海平原區,河道平均比降0.23/1000。 [4] 
[11] 

濰水水文特徵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濰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47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226.4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14.7億立方米。根據輝村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6213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39.2億立方米,最小值在1968年,為2.93億立方米,兩者比值為13.4。
濰河中上游山地區,易發生大暴雨洪水,建國以來,以1974年洪水為最大。該年8月13日,流域中上游普降暴雨,在安丘南部山地區石埠子水文站,日雨量達466.2毫米,山洪暴漲。由於水庫攔洪蓄水,洪峯流量大為削減,大大減輕了下游洪水災害。據估算,倘無各水庫層層攔蓄,峽山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4210平方公里)將出現特大洪水,洪峯流量可達15800立方米/秒。濰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2~3公斤/立方米。據輝村水文站1952~1959,1962~1965年實測資料,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342萬噸。 [4] 

濰水主要支流

濰河支流眾多,較大支流多以左岸注入。主要支流有汪湖河、洪凝河、賈悦河、涓河、扶淇河 [6]  、蘆河、百尺河、渠河、浯河、汶河等。
石河東莞鎮段 石河東莞鎮段
石河,濰水南源。發源於莒縣東莞鎮大沈莊村西北屋山,蜿蜒曲折,到庫山鄉源河村前折而東北流,至庫山村與濰水合流。境內段長25公里,流域面積172.2平方公里。 [5] 
汪湖河,是濰河上游較大支流,發源於五蓮縣法牛山,東南流由左岸注入濰河。河長15公里,流域面積62.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86/1000。 [4] 
洪凝河,發源於五蓮縣楊家庵,向北流,在五蓮縣牆夼北由右岸注入濰河。河長40公里,流域面積386.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6/1000。 [4] 
賈悦河,發源於諸城文墨官莊,南流,在諸城金家埠南由左岸注入濰河。河長24.5公里,流域面積188.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18/1000。 [4] 
涓河,發源於五蓮縣房家窪(一説馬耳山北麓 [6]  ),由南而北流,在諸城大慄園由右岸注入濰河。河長42.5公里,流域面積286.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3.5/1000。 [4]  [6] 
蘆河,亦名蘆水,發源於諸城南部馬山北麓,西北流,在諸城小王家河北由右岸注入濰河。河長53公里,流域面積161.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1.9/1000。 [4]  [6] 
百尺河,古稱密水,又名百尺水、百尺溝,發源於諸城東南滷山西南望馬墩的北麓,西北流,於諸城王家巴山西由右岸注入濰河。河長51公里(一説45.6公里 [6]  ),流域面積337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12/1000。 [4]  除汛期外,長期乾涸斷流。 [6] 
渠河,古稱浯水,又名浯河、清河。西漢時人們在下游開渠灌田,又有上浯下渠之稱,後統稱渠河。清乾隆《諸城縣誌》載:“吾水經葛崗南,其南岸有廢渠,經霞崗東通長阡溝。至今浯水下流土人名為渠河”。是濰河大支流之一,發源於臨朐太平頂山西南麓的大官莊(一説沂水縣圈裏鄉太平山 [12]  ),東南流進入沂水境內,在沂水縣松林轉而東流,至安丘縣張解東南屈而東北流,沿着安丘、諸城交界處,於安丘、諸城交界處河套村北由左岸注入濰河,北接峽山水庫。河長100公里,流域面積967.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62/1000。 [4]  主要支流有大苑河、秋峪河、古廟河、孝廉河、清河、店子河、漫流河、林頭河和圈裏河等。建國後,上游建於家河水庫,中、下游建兩座攔河壩,汛期水患自此少見。 [4]  [6]  [8]  [12]  [15] 
洪溝河,位於縣境東南部,因上游水帶紅砂俗稱紅溝河。發源於白芬子鄉寒登山東麓,流經金冢子、官莊、宋官疃、臨浯、景芝等鄉鎮,於王家莊鄉大孫孟村東入濰河,全長51公里。主要有羊角河、運糧河、小浯河等支流,流域面積376平方公里,最大流量400立方米/秒。60年代在河道上建成伏留、羅家莊兩座小型水庫。後截彎取直加寬加深河道,提高了泄水能力。 [8] 
史角河,位於縣境東部,原名駛澗河,俗稱施家河,後演變為史角河。源出金冢子鄉團埠村北,向東北流經石堆、賈戈、擔山3鄉至趙戈鄉北凌家院村東入濰河,全長25.5公里。有珍珠河、下窪河兩條支流,流域面積137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20立力米/秒。建有馬家莊子、邢戈莊兩座小型水庫。 [8] 
汶河,也稱濰汶河,也區別於大汶河、東汶河,是濰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臨朐縣沂山東麓百丈岸瀑布桑泉,因桑泉水俗稱汶水,故名汶河。東流經大吳水庫,折而北流,至臨朐蔣峪轉向東北,經高崖水庫,流經昌樂南部、安丘北部,於安丘東北角夾河套由左岸注入濰河。河長104公里(一説109公里 [15]  ),流域面積151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81/1000。 [4]  主要支流有孟津河、鯉龍河、温泉河、紅河、淩河、小汶河、墨溪河、渭水河。上游多山丘,水流湍急,下游為平原,河寬流緩。汛期最大流量5550立方米/秒,安全泄量1000立方米/秒,春季最小流量0.5立方米/秒。夏秋多洪水氾濫,冬春易風沙毀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次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先後在中、上游建起牟山、高崖、沂山、大關4座中型水庫和攔河壩、揚水站等,沿岸封沙造林,加固堤防,變害為利。河牀內大量黃沙是良好的建築材料。 [9]  [15] 
扶淇河,源出有二:東源為扶河,原名注輔河,源於五蓮縣之鳳凰山北麓;西源為淇河,源於寨山北麓。二源於城南三里莊匯合,稱扶淇河,全長29.5公里,系境內河,流經皇華、郝戈莊、壽塔、朱家村、石門、城關6個鄉鎮、50個村莊,至城關鎮白玉山子村西北入濰河。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河牀比降1/2000。 [6] 
太古莊河,古稱西尚溝河。因河之二源交匯於太古莊故名。南源出於范家官莊鄉花園村東;北源出自馬莊鄉文墨官莊村西,流經馬莊、范家官莊、賈悦、樓子、箭口5個鄉鎮、30個村莊,至箭口鄉金雞埠村東入濰河。全長24公里,流域面積188平方公里。河牀寬50~80米。比降1/1400。 [6] 
非得河,古稱飛得河。發源於解留鎮抱角埠村南,流經解留、相州、曹家泊、涼台4個鄉鎮、15個村莊,至涼台鄉南戈莊村前入濰河。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河牀寬25~35米。 [6] 
尚溝河,古稱為東尚溝河。境內河,發源於程戈莊鄉駐地北嶺,流經程戈莊、解留、萬家莊3個鄉鎮、12個村莊,至萬家莊鄉李家莊村西入濰河。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河牀寬25~40米。 [6] 
哨子河,因河流經4個哨子莊而得名。發源於金牛墩山東北麓,花園村西南,流經馬莊鄉的13個村莊,至朱馬院村西南入五蓮境,並改名方城河,南流約8.5公里入濰河。總長20公里,境內長11.5公里,境內流域面積88.4平方公里。河牀寬35~55米。 [6] 
中至河,發源橫山南麓。境內主河長25.2公里,來水面積124平方公里。水北流,經中至、高澤鎮黃龍汪村東入牆夼水庫。所屬濰河水系。
洪凝河,發源青山東麓。境內主河長18.4公里,來水面積99平方公里。水北流,經洪凝至高澤鎮西樓村東入牆夼水庫。所屬濰河水系。
山陽河,發源於七連山北麓。境內主河長14公里,來水面積68平方公里。水北流,經馮家坪、大堯、高澤入牆夼水庫。所屬濰河水系。
院西河,發源於分嶺山南麓。境內主河長17.3公里,來水面積48平方公里。水北流,經許孟鎮西樓子後轉向東北入涓河。所屬濰河水系。
許孟河,發源於九仙山北麓。境內主河長24公里,來水面積115平方公里。水流向北,經松柏、許孟鎮小茅莊入涓河。所屬濰河水系。 [13] 
向陽河,發源於諸城大宋溝,自刁家莊東南入縣境,至新華村西北入濰河。全長8公里,流域面積28.5平方公里。 [7] 
紅繡河,起於秦王冢,至曲家大滸西入濰河。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40.8平方公里。 [7] 
濰河故道,南起眉村鄉望莊村北,北至寒亭區朱裏鎮北港村東,長11公里,寬1公里左右,曾為秦、漢、北齊時濰河流經故道。地形低窪,沙層厚達10米以上,是較好的富水地區。眉村鄉西李家莊窯灣,李家莊北新堤和寒亭區東於渠村北方家口子,皆系濰河決口改道處,遺址尚存。 [9] 
渭水河,古稱渭水溪,又名渭陽河。汶河支流,西東流向。其源有二,南源發自安丘縣南流鎮於家石埠九龍口;西源出自車留莊鄉南店村東。兩源在渭陽村匯為一水東流,在穆村鎮大馬村東入汶河。全長18.6公里,河牀寬70米。沿河建有橋樑11座,攔河壩2座。屬雨源型季節性河流,因連年乾旱,現河水斷流,河道乾涸。 [9] 
甘棠河,發源於岞山鎮主家埠。向南流經甘棠村,再折西北,流入濰河。河道長7.5公里,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屬季節性坡水河道。 [10] 
太祖河,發源於岞山鎮惺惺山東麓,繞山北穿東惺惺村向西北流,經皂角樹村西注入濰河。河長8.1公里,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屯兵於此,故名。沿河建有6座小橋。為季節性坡水河道。 [10] 
九曲河,發源於岞山鎮盤馬埠。河長7公里,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經飲馬鎮輝村匯入濰河。古河道有9個彎,故名。 [10] 

濰水治理開發

濰水幹流治理

有關濰河治理的記載始見於晚清。1881年(光緒七年)濰河大水決堤,是年重修下灣、官莊社堤,山陽堤,田家灣堤,碌碌灣堤,於莊社堤。1891年(光緒十七年)重修紅巖堤。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重修扶寧、興海、老岔河、立本、馬疃、務本社、密城社、金家口等堤。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復修下伍社堤,用三合土重修紅巖堤。
1949年春,在膠濟鐵路山大橋以上裁彎3處,在中、下游護岸3處。1951年昌濰專署成立濰河導治工程指揮部,組織8縣民工15萬人,於4月19日開工,40天內築堤100餘公里,河道裁彎3164米,疏浚河道1840米,築護村圍埝7113米,護砌孫家岔河、韓家扶寧、曲家流、吳家漫、馬老莊5處險工。國家撥賑糧400萬公斤。這次治理後,抗禦了1957年特大洪峯7850立方米每秒。1976-1977年以諸城縣為主,進行了疏河築堤,裁彎取直,河道清障,險工護砌等工程,組織10萬民工經兩期施工,培修濰河大堤75公里(頂寬6米、平均高6米),幹砌石護坡3100米,建排水涵洞35座。治理後,諸城段河道安全泄量達5000立方米每秒。
1958年以後,濰河中上游及主要支流建峽山、牆夼、牟山、高崖4座大型水庫。建三里莊等中型水庫14座。建小型水庫420座,塘壩2287座。僅大、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5472平方公里,總庫容達23.9億立方米。在河道中、下游修建了諸城縣粟元、掘村、古縣,高密縣西窪溝,寒亭區穆村及昌邑縣金口等6座攔河閘壩用於蓄水灌溉和發電。設計蓄水量共1078萬立方米,灌溉和發電引水閘設計流量共84立方米每秒。諸城縣段以下,濰河兩岸共建有排水涵閘45座。 [14] 

濰水支流治理

渠河治理。1974年8月13日大水,洪峯流量4560立方米每秒,下游受峽山水庫庫水頂託,河道排泄不及,幾乎全線漫溢,西古河、西阡裏、東阡裏、小油房、郭崗、店子等處河堤決口。當年冬及次年春由沿河歧山等5鄉鎮出民工2萬餘人挖河築堤,自丈裏橋過彭王橋和峽山水庫圍堤相接,並完成上游自丈裏橋至西利見、泥溝至橋北頭、陳家樓至殷家清河、王家莊至河北營子、張解至車苗莊等局部河段復堤工程,共築堤31.5公里。建成吳家樓、於家河、下洙浯3座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65平方公里,總庫容8972萬立方米。沿河建有小水電站6處,共裝機14台1563千瓦。
濰汶河治理。1928年農曆6月7日暴雨,濰汶河於高崖決口,15個村莊被淹,沖走淹死300餘人。建國後才開始治理。1952年昌樂縣修濰汶河北堤15.8公里,平均堤高2.5米,頂寬4米。1982年漳河、紅河兩鄉共修濰汶河北堤18.6公里。安丘縣自1950年開始治理濰汶河,對城後村、西門口、石佛寺、於家汶畔等險工進行培堤、護岸。1976年春,安丘縣集資30萬元,組織民工4萬人清障170多畝,並挖河築堤,兩岸在東風橋上下裁彎、清淤、築堤共長8公里,並在東風橋左右岸500-1000米地段用漿砌石護岸。1977年冬和1978年春又在濰汶匯濰處幹砌石護岸3000米,在城後段漿砌石護岸600米。以上工程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解除了沿河羣眾的洪水威脅。
1959年後,濰汶河上、中游共建成牟山、高崖2座大型水庫,尚莊、大關、沂山3座中型水庫以及小型水庫50餘座,塘壩150餘處,總庫容達3億立方米。 [15] 

濰水攔蓄工程

牆夼水庫 牆夼水庫
牆夼水庫,位於諸城市枳溝鎮牆夼村西南濰河上游,由東、西兩庫以溝連通而成。總控制流域面積656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2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85億立方米。1959年10月26日開工,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等工程於1960年8月15日竣工。水庫投入運用後,相繼完成東壩粘土心牆加高及部分幹砌石護坡,東、西兩壩加高,建水電站,加寬溢洪道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方246萬立方米,石方51萬立方米,混凝土1.1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674萬元。西庫大壩為均質土壩,長890米,最大壩高27.7米,頂寬10米。西庫輸水洞最大流量4.4立方米每秒。東庫大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長890米,最大壩高27.7米,頂寬10米。東庫輸水洞設計流量34.0立方米每秒。洞後建1站1座,裝機4台900千瓦。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量3960立方米每秒。水庫防洪能力達到萬年一遇。年平均淤積量61.50萬立方米(1980年測算)。1974年8月遇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峯流量79%。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0萬畝,年平均發電量55.6萬千瓦時。 [16] 
峽山水庫 峽山水庫
峽山水庫,位於濰河中游的昌邑、高密、安邱、諸城4縣交界處,是山東省最大的山谷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210平方公里。總庫容13.7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01億立方米。水庫工程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昌濰專署峽山水庫工程施工指揮部組織施工(邊設計,邊施工),於1958年11月開工,1960年9月,主、副壩,5個放水洞,11孔溢洪閘等工程基本完成。1963年以後,主要續建加固工程有:建發電站、主壩和副壩護坡、主壩1級電站防滲灌漿、擴開溢洪道、改建溢洪閘等。至1985年,共完成土方2217萬立方米,石方403萬立方米,混凝土7.9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4684萬元。水庫主壩由500米粘土心牆砂殼壩和2250米均質土壩組成,全長2750米,最大壩高21米,頂寬7米。副壩系均質土壩,由三段組成,全長28881米,最大壩高14.5米,頂寬6米。溢洪閘15孔,最大泄量1.85萬立方米每秒。輸水洞共有5個,最大流量分別為41.0、4.2、54.0、29.5、10.0立方米每秒。水電站裝機容量8台2675千瓦。水庫達百年一遇設計防洪標準。年平均淤積量223.50萬立方米(1976年測算)。為全國重點險庫之一。1974年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峯72.3%。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4萬畝,同時,解決了灌區北部沿海地區羣眾的吃水困難。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312萬千瓦時。有養魚水面9.1萬畝,年產魚150-200噸。並辦了機械加工廠等工副業。水庫管理局共有職工390人,達到經費自給。被水電部評為全國水利管理先進單位和全國小水電先進單位,獲省水利廳基本建設安全獎、工程管理先進獎。 [16] 
高崖水庫,位於昌樂縣高崖鎮西濰河支流汶河上。控制流域面積355平方公里。總庫容1.51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58億立方米。1959年10月開工,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等工程於1960年5月基本建成。自1963年以後,相繼完成加高大壩粘土心牆,建溢洪閘、發電站、防浪牆,開挖非常溢洪道及加高大壩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269萬立方米,混凝土1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750萬元。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長1200米,最大壩高26.7米,頂寬6米,溢洪閘4孔,設計最大泄量2400立方米每秒。非常溢洪道為開敞式,最大泄量824立方米每秒。輸水洞設計流量27.90立方米每秒。水電站裝機容量3台600千瓦。水庫達到500年一遇防洪能力。年平均淤積量43.70萬立方米(1973年測算)。1974年8月,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峯49.32%。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1.2萬畝。年平均發電量14.7萬千瓦時。 [16] 
牟山水庫,位於安丘縣城西濰河支流汶河中下游。控制流域面積1262平方公里。總庫容1.49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21億立方米。1959年10月開工,主壩、副壩、溢洪閘、輸水洞等工程於1960年6月基本竣工。當年投入運用後,完成溢洪閘續建,主、副壩翻修,主壩加高、副壩迎水坡鋪蓋加厚及建水電站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807萬立方米,混凝土2.2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425萬元。水庫主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長1000米,最大壩高19.3米,頂寬6米。副壩為均質土壩,長4500米,最大壩高14.8米,頂寬6米。溢洪閘8孔,最大泄量2955立方米每秒。南輸水洞最大流量54.0立方米每秒,北輸水洞設計流量18.7立方米每秒。水電站裝機6台750千瓦。水庫達百年一遇設計防洪標準。年平均淤積量59.50萬立方米(1982年測算)。1970年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峯58.2%。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4.1萬畝。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18.1萬千瓦時。 [16] 
牆夼水庫,位於城西南30公里與五蓮縣接壤處。1959年10月始建,1960年8月峻工,當年蓄水。總庫容3.2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為0.85億立方米。東西大壩均為粘土芯牆沙殼壩,總長1415米,最大壩高27.7米,頂寬10米,設計灌溉面積3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31萬畝。分東、北兩大幹渠,總長69公里,分乾渠6條,長64公里,支渠21條,長125公里。 [17] 
三里莊水庫,位於城南1.5公里,扶河淇河匯流處。1958年3月興建,8月峻工。水庫上游流域面積240平方公里,總庫容0.543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2364億立方米。庫壩為均質土壩(主副壩),總長4594米,最大壩高18.5米,頂寬5米。設計灌溉面積8萬畝,實際灌溉面積4萬畝。乾渠2條,長24公里,支渠10條,長29公里,土渠改防滲渠總長64.24公里。 [17] 
青墩水庫,位於城南9公里處之青墩子村南。1959年11月興建,1960年7月峻工。水庫上游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總庫容為0.433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245億立方米。大壩為粘土芯牆沙殼壩,總長500米,最大壩高17.28米,頂寬5米。設計灌溉面積7.1萬畝。實際灌溉面積4.5萬畝。修建乾渠2條,長20.5公里,支渠9條,26.8公里,斗渠38條、長34公里。 [17] 
石門水庫,位於城東南30公里之石門村南,蘆河上游。1959年2月興建,1960年6月峻工。水庫上游流域面積22平方公里,總庫容0.115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0604億立方米。粘土芯牆沙殼壩,長715米,最大壩高15.6米,頂寬4米。設計灌溉面積1.92萬畝,實際灌溉面積0.8萬畝。乾渠2條、13公里,支渠5條、13公里,其中建石渠4條,長12公里。 [17] 
郭家村水庫,位於城東28公里之郭家村南,百尺河上游。1959年建成小型水庫,1966年擴建成中型水庫。水庫上游流域面積32.5平方公里,總庫容量0.13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089億立方米。大壩為均質土壩,總長2007米,最大壩高17米、頂寬3米。有效灌溉面積0.6萬畝。乾渠2條、12.44公里,支渠3條、8公里,防滲渠2條、5.3公里。 [17] 
吳家樓水庫,位於縣城西北26公里處,吳家樓村西。1959年10月興建,1960年10月峻工。上游流域面積33平方公里。總庫容0.203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043億立方米。庫壩為均質土壩,總長500米,最大壩高15.5米,頂寬10米。該水庫源近流短,一般年份蓄水很少,自開灌到1985年共澆地11.5萬畝次。水庫配有乾渠1條,長3.5公里,支渠2條,長5.5公里,支渠以上建築物15座。 [17] 
於家河水庫,在召忽鄉於家河村西,渠河支流秋峪河入口處。1966年10月動工,次年5月大壩合攏蓄水。1968年5月建成。上游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總庫容531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920萬立方米。1974年洪水,最大攔蓄量3310萬立方米,最大入庫量1300立方米/秒,溢洪流量174立方米/秒,削減洪峯86.6%。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東西長440米,最高27.8米,頂寬5米,前幹砌石,後植草,有排水溝。開敞式溢洪道設在右岸兩小山頭之間,寬80米,設計最大泄量1590立方米/秒。廊道式放水洞直徑2米,設計過水能力8.3立方米/秒。該庫累計投資220.27萬元,投入工日201.73萬個,完成工程量126.42萬立方米。自1967年至1981年,淤積334.4萬立方米,年平均淤積23.9萬立方米,年浸蝕模數2390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其上游河道淤積,蓄水工程淤積未計算在內)。 [18] 

濰水灌溉

涓河攔河引水工程,位於城西11公里西見屯村西涓河之上。1964年興建,1968年平毀渠道,1985年重建攔河壩。壩長160米,高2米。灌溉面積0.8萬畝。
高疃引水工程,位於城東南18公里大高疃村東南的蘆河上。1968年興建,為木質立轉閘門。1980年改建為混凝土自動翻板閘門。共建閘13孔,長40米。灌溉面積2000畝。
慄園引河灌區,渠首位於城關鎮大慄園村東的濰河南岸,興建於1968年。主要設施有攔河閘一座,長200米,引水渠1條,長7公里。澆地4000畝。1976年後,扶淇河改道,原渡槽廢,只澆地2000畝。 [17] 
牟山水庫灌區,位於縣東北部的汶河下游,包括縣境北部的安丘、賈戈、擔山、黃旗堡、南流、劉家堯、關王及縣境東部的金冢子、宋官疃、石堆、王家莊、景芝等12處鄉鎮的部分土地。1960年開發,原設計灌溉面積為46.3萬畝,後核實為39萬畝,已配套30萬畝。有南北兩乾渠,總長108公里,支渠78條,長235.25公里;斗渠782條,長796.1公里,幹、支排水溝207條,長307公里。乾渠主要建築物171座,幹、支、鬥、農各級建築物12755座,總計完成工程量2936.8萬立方米,用工3849萬個,累計國家投資361.59萬元。 [19] 
於家河水庫灌區,1970年開發,包括召忽、石埠子、庵上、臨浯、官莊、管公6個鄉鎮的7.6萬畝土地,已完成乾渠3條,長29公里,支渠10條,長21公里,斗渠87條,長71公里,農渠430條,長150公里,各級建築物1396座。投資133萬元,動用工日344萬個,完成工程量364萬立方米,完成配套面積4.5萬畝。 [19] 
引濰灌區。1955年冬季,昌邑縣首先在姜家堤子攔濰河築壩(臨時堆土壩)引水灌溉農田。1956年春,河西姜家堤子、河東馬疃村處兩岸,分別挖開河堤,引水灌溉農田14萬餘畝,除少數窪地積水受澇,小麥減產外,其餘每畝都增產30—70斤,併為濰北農場引淡水壓鹼1.9萬畝,灌溉麥田3000畝。1956年10月至1957年7月,國家投資88.9萬元,在城關區東大營村東修建了石砌溢水堰,並在東岸北金口村前和西岸小營口建了引水閘洞(東岸8孔、西岸5孔,管徑1.2米),興建了渠系工程。1957—1958年,國家投資186.1萬元,修建了濰河西岸64595畝(不包括濰北農場)的自流灌區工程,修渠系176公里。嗣後,又開發了河東灌區,共修了引水渠2條、乾渠6條、支渠35條、農渠103條,全長193公里,控制灌溉面積45萬畝。1959年試放濰水,使沿海一帶人民喝上了甜水。1960年搞“廢渠還田”,國家投資近300萬元建成的45萬畝的引濰灌區,除保留了溢水堰、進水閘、引水渠外,其餘渠系及田間大小建築物全部平掉,造成了很大損失。 [20] 
峽山水庫灌區。從1964年開始。1965年,在地委、行署的領導下,對峽山灌區全面開發。當年投資128萬元,發展灌區16.3萬畝,種水稻9.5萬畝,奪取了豐收。年均增產糧食4500萬斤,平均每元投資可收益3.6元。從此,灌區建設發展得更加迅速。到1969年,灌區面積增加到30萬畝。自1976年峽山灌區逐年配套、挖潛,提高了效益。按照排灌系統化、土地園田化、道路正規化、溝渠路綠化四條標準,78萬畝灌區,當年即配套了57萬畝。共修成乾渠42條、支渠449條、鬥農渠6770條,全長4354公里。毛渠23300條,長10584公里。 [20] 
金口攔河閘工程,是峽山水庫昌邑北灌區的樞紐,建於原溢水堰下游50米處。南距峽山水庫39.5公里,北至入海口40公里,有蓄水、灌溉、防洪、交通綜合效益,控制灌溉面積60萬畝,有11處公社受益,設計為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行洪流量6600立方米/秒。全閘共70孔,總長425米,其中鋼筋混凝土水力自控多鉸翻板閘92孔;鋼筋混凝土梁格式閘門捲揚啓閉直升衝沙閘8孔,閘基為混凝土灌柱基礎。閘後附交通橋,橋面寬7.5米。東岸設堤閘1座,管理樓房1幢。工程總造價279.4萬元,自1979年動工,於1981年竣工。 [20] 

濰水水電工程

牟山水庫電站,該站為壩後式,位於南輸水洞後。1972年7月施工,次年9月利用灌溉用水和汛期蓄水調洪季節發電。裝機6台750千瓦。設計年發電128萬度,由於1975年以來連續乾旱,蓄水達不到水位高程,加之中幹改建,南大幹比降僅1/8000,放水灌溉時流量過大,尾水落差太小,上游水頭相應減低,年實際最大發電量56.3萬度。電力並於濰坊電網。 [21] 
於家河水電站,該站為壩後式,1973年11月施工,1979年7月運行發電。裝機3台,375千瓦,年設計發電63萬度。1980年電力並於國家電網。1974年8月,建成於家河水庫壩後微型電站2座,各裝9千瓦發電機1台,常年發電,年平均發電1.5萬度。 [21] 

濰水航道航運

濰河源出臨沂地區的箕山、屋山,北流經五蓮、諸城、高密、安丘、寒亭等縣區,至昌邑縣注入渤海,長194.6公里。濰河上游穿行山區,河牀比降大,汛期最大流量可達5500立方米/秒;安丘山往下,河牀比降明顯變小,有汶河匯入,水流平緩,易於航行。 [22] 
清末至民國初期,濰河航運已具一定規模,離海口不遠的下營逐漸形成有着南北兩個碼頭的港口。夏秋時節,小於10噸的木船可逆水行至黃旗堡與膠濟鐵路濰河大橋一帶。安丘、濰縣等地的農作物可順水運至下營後轉海路輸出。1922年煙濰公路建成後,濰河出現了公路渡口。新中國建立後,濰河仍正常通航。1958年修建峽山水庫,濰河下游除汛期外,河中很少有水。至1985年,僅下營港至海口段20公里可通航。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