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濯水古鎮

鎖定
濯水古鎮,位於重慶市黔江區南部濯水鎮東南角,地處烏江主要支流、中國最大的由東向西流之河流阿蓬江畔。南距黔江主城26千米,北離阿蓬江鎮21千米;距舟白機場26千米。 [3] 
濯水古鎮街巷總體上呈“五街七巷三宮七院”的格局,“五街”南北分佈,自南向北分別是半邊街、江西街、中街、老鹽行、李家老街;“七巷”都是東西走向,分別是醉巷子、水巷子、汪家巷、萬天宮巷、染漿巷、餘家巷、譚家巷;“三宮”自南向北依次是萬天宮、禹王宮、萬壽宮;“七院”沿街分佈,自南向北分別是八賢堂、龔家抱廳、煙房錢莊、汪本善舊居、汪氏油號、光順號、濯河壩講堂。 [3] 
2018年8月16日,濯水古鎮獲“重慶市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稱號。 [5]  2018年12月,濯水古鎮入選首屆重慶文化旅遊新地標名錄。 [4] 
2022年9月,濯水古鎮入選2022年全國“非遺旅遊小鎮”名錄。 [6]  2022年12月3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告,正式確定黔江區濯水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2-13] 
中文名
濯水古鎮
地理位置
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東南角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2] 
景點級別
AAAAA級 [12] 
門票價格
免費 [7] 
著名景點
古鎮老街
土家吊腳樓羣
風雨橋
八賢堂
汪家作坊 展開
著名景點
古鎮老街
土家吊腳樓羣
風雨橋
八賢堂
汪家作坊
濯河壩講堂等 收起

濯水古鎮發展歷史

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13張)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耿壽平到酉陽“改土歸流”,酉陽宣慰司改為酉陽縣,隸黔彭廳,濯水屬酉陽縣上際裏北三鄉,並從此興起集市。 [1] 
光緒元年(1875年),酉陽州境劃為四路十八鄉,濯水為北路五鄉之北三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濯水由濯河壩始更為酉陽縣第三區濯水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濯水鄉改為濯水鎮。
1952年7月3日,濯水(前為酉陽縣第九區)和兩河口、馮家、馬喇湖、學堂坪等地劃歸黔江縣。
1953年,更名為濯水鄉。
1958年,更名為濯水公社。
1985年7月30日,更名為濯水鎮。 [3] 

濯水古鎮建築格局

濯水古鎮街巷總體上呈“五街七巷三宮七院”的格局,“五街”南北分佈,自南向北分別是半邊街、江西街、中街、老鹽行、李家老街;“七巷”都是東西走向,分別是醉巷子、水巷子、汪家巷、萬天宮巷、染漿巷、餘家巷、譚家巷;“三宮”自南向北依次是萬天宮、禹王宮、萬壽宮;“七院”沿街分佈,自南向北分別是八賢堂、龔家抱廳、煙房錢莊、汪本善舊居、汪氏油號、光順號、濯河壩講堂。 [3] 
濯水景區位於黔江區濯水鎮,在位於神秘北緯30°的武陵山區,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阿蓬江上,串聯起濯水古鎮、蒲花暗河和蒲花休閒農業體驗園,涵蓋8個主類,28個亞類,86個基本類型,189個資源單體,已經成為頗負盛名的綜合型旅遊景區。景區內,更有白虎雕塑、水師城門、道德碑、石牌坊、赤穴、蒼天有眼、暗河天生三橋等核心景點,讓遊人觸動靈魂、濯身濯心。
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主要景點

濯水古鎮古鎮老街

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34張)
老街由青石板鋪就,長1000米,寬2~3.5米,街道兩旁的商號、民居、會館、學堂均為木質結構,有吊腳樓、四合院、撮箕口,錯落有致。民居之間有畫有精美壁畫的封火牆,窗花為木雕,磉墩上有精湛的石刻。濯水古鎮建築是土家族吊腳樓與徽派建築的結合。古鎮入口處的遊客接待中心是一座有300多年曆史的古老戲台,檐上的人物雕刻惟妙惟肖,保存較為完好。 [3] 

濯水古鎮土家吊腳樓羣

現存最為完整的建築是古鎮靠河沿建的民居,是古鎮下街龐大的土家吊腳樓羣。吊腳樓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用條石砌建,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依然完好無損。 [3] 

濯水古鎮道德碑

道德碑 道德碑
道德碑位於街道中段,碑高1米,寬50釐米。道德碑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已有100多年曆史。石碑陰刻“天理良心”4個大字,警示古鎮商賈,經商、為人、處世之道在於“天理良心”。道德石碑在武隆山地區少見。 [3] 

濯水古鎮風雨橋

風雨廊橋 風雨廊橋
風雨橋橫跨於阿蓬江上,濯水風雨廊橋全長658米,因其造型和修建年代不同,可分為4段。第一段為“濯河懷遠”,橋長310米,橋上建有層塔亭,最高處為中心閣樓。整座橋體應用重檐、歇頂、土家點將台、檐口升起與多層舉折等手法形成統一而有變化的橋身形態,造型尤為古樸典雅。第二段“唐鍾長韻”長105米,中央鐘樓部分高26米,分4層。由廊道與鐘樓構成,中心位置為高聳的重檐歇山頂式鐘樓,懸掛仿唐銅鐘一口。第三段“彩虹伏波”長97米,橋跨越蒲花河,單拱橋體與曲直結合的橋身線條柔美,宛如一道彩虹。第四段“蒲花飛龍”長146米,以曲線屋頂與現代格柵橋墩相結合,立面以龍的整體形態為創作原型,隱喻與水相生的飛龍跨河騰飛。 [3] 

濯水古鎮濯水花田

濯水花田緊靠風雨廊橋,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南接濯水景區遊客中心,北區西臨農業園。整個花田由樂賞花海、樂享花海、樂遊花海三部分組成,設有七彩花田、靜謐荷塘、婚紗攝影、星空花園、摸紋迷宮、採摘樂園等景點。 [3] 

濯水古鎮八賢堂

八賢堂
八賢堂(2張)
八賢堂又名餘家大院,是濯水古鎮的一個重要古建築,原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進士宅第。八賢堂建築面積800平方米,規模僅次於光順號,為古鎮第二大古民居,是三進合院磚木結構民居建築(最後一進和天井已經損毀)。左右兩側有封火山牆,牆體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牆角、天井用青石條築就。牆上有獸頭裝飾,避邪鎮煞。夾泥牆是八賢堂的一大造型特色。院內為穿鬥架全木結構,樑架髹以桐油,古樸典雅,灰、白、木色為主要色彩。
大院第一進為九柱,第二進祠堂為十一柱,第三進為七柱,均為橫向五列四間。共有5個天井,這是古鎮上天井最多的一個大院。沿大院中軸為3個天井,靠南面封火牆有2個掛壁天井,封火牆只有3面,一面由牆代替,故名“掛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掛在牆上的意思。整座宅第共有90根立柱、68座雕花柱磴、183朵雕花窗、33扇門。各進正門均為6扇3開,大院前後設有側門。大院地下設有水道,水道使5個天井的地下水相通,然後從地下暗溝排入河邊。大院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兩端雕出圓形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第一進的最中間一根棟樑上畫着太極圖,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梁託、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樑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餘家是書香之家,餘公安中進士之後,皇帝賜有頂戴花翎。現存賜匾一塊。餘家祖上訓誡子孫要世代學文從醫。在八賢堂的臨街前堂開有診所、藥房。臨街共設櫃台3個,大院門廳內兩邊各設櫃台1個。今因多户居民分住大院,大院門廳內兩邊櫃枱已改裝。 [3] 

濯水古鎮龔家抱廳

龔家抱廳
龔家抱廳(2張)
龔家抱廳是鎮上最具建築空間特色的古民居之一,位於老街“三倒拐”處,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天井合院建築,坡屋頂,全木結構四層,結構上穿枋有少數做成弧形的“貓拱背”式樣。建築依山勢而建,臨街為一層,平層之下兩層沿江面採用吊腳接地。平面佈局靈活端正,為利於通風,院落和天井開敞的過廳、穿堂等加以聯繫,內部家居環境十分通透。建築最具特色之處在於有一層在過廳上端撐其歇山式屋頂形成的“抱廳”。臨河建造的龔家抱廳,正屋臨街,為11柱4列3間。正門為6扇3開,左右各有櫃枱1個。臨河的吊樓實際上在正屋的背面,而到了河流這邊成了正面。臨河一面有二層設有幹欄式陽台,支撐陽台的10根特別高大的柱子錯落着排列。這種一進一抱廳式的幹欄式建築,在中國民居中少見。 [3] 

濯水古鎮光順號

光順號
光順號(2張)
光順號是明清時期濯水“十大號口”之一,建築面積880平方米,為濯水古鎮第一大徽派古建築。光順號是濯水古鎮七大院中唯一採用兩開大門的大院,也是鎮上唯一使用三方青磚青瓦牆的大院。臨街一面為全木構架,兩邊封火牆和院後為磚砌;其大門是鎮上唯一的卷斗門。全院三進二天井合院建築,坡屋頂,三層木結構。各進之間沒大門,留有一片室內平地。其建築格局在院內形成一條很長的通道,而且採光很好。大院第一進為9柱4列,第二進為7柱4列。左右兩廂三樓各有一個沖天閣樓。內院二、三層共設有7段欄杆陽台,具有典型的會館式商號特徵,非純粹的民居式建築。廣泛運用木雕、石雕裝飾,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杆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上有形象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內容豐富,手法多樣,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的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質樸高雅。大院原本是安徽詹姓商人在鎮上的一家客棧,後來詹姓商人與鎮上汪家合作開辦錢莊和其他企業,把院子賣給當地盲人醫生俞光順,大院改名叫“光順號”。 [3] 

濯水古鎮汪本善舊居

汪本善舊居 汪本善舊居
汪本善舊居是中國有機地球化學家汪本善的舊居。位於汪家榨油作坊的對街靠河岸處,是古鎮上唯一一棟有封火山牆的臨江五層吊腳樓,也是唯一一棟站在街面上透過大門和地下通道可以看到江景的建築,是鎮上最高的吊腳樓,故被稱為“濯水第一樓”。建築依河岸坡地而起,高五層,建築面積760平方米,除山牆外,全為木結構穿鬥構架。室內結合地形,中庭豎向產生豐富的空間變化,靈活解決交通與採光,檐廊空間與庭院天井之間以通暢的過道、穿廊直接相連形成宅院四通八達的交通系統,體現山地民居建築的風貌特色。兩進合院吊腳樓臨街一進為7柱4列3間,臨江二進為11柱4列3間偏挑兩層欄杆式吊腳陽台。天井處於平街之下的一層,平街層四面為內欄杆相圍,沿院內平街層有16級台階三跑下天井底部,然後有石級下另外一層,再下一層就可以直通江邊。從江邊仰觀整棟吊腳樓,綠樹掩隱之中,高聳的樓宇顯得壯觀。 [3] 

濯水古鎮汪家作坊

汪家作坊 汪家作坊
原大院主人汪世富是當時鎮上最大的地主,汪家擁有的房產佔當時整條街的建築的三分之一。民國時期,汪家有三家榨房,有釀酒、煙墨等產業,還經營票號、錢莊、運輸等業。汪家作坊是汪家經營的三個榨油作坊之一,建築面積680平方米,四進三天井合院建築,坡屋頂,磚木結構,仍是前店後坊的形式。院內雕樑畫棟、飛檐翅脊,純木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全用卯榫嵌合,平面佈局靈活,空間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建築雕刻融石雕、木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汪家作坊大院南邊與錢莊共用山牆。第一進為9柱4列3間,第二進為10柱4列3間,第三進為9柱4列3間,作為作坊的第四進為9柱4列3間。院子的大門特別多,天井特別大,而且各道大門和三個天井都安排在一條中軸線上,站在門口往裏面望去,有庭院深深的感覺。從建設的空間佈置上看,作坊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前店與街平,而後坊和居住的兩進卻高出街面幾十釐米。 [3] 

濯水古鎮煙房錢莊

煙房錢莊是濯水古鎮早期的一家經營規模較大的信用機構,由汪氏家族與徽商詹氏家族共同開辦,主要投資方為濯河壩煙房老闆、徽墨製造商詹信安。錢莊坐落在整個古鎮的中心位置,錢莊除辦理存款、貸款業務外,還發行錢票,憑票兑換銀圓、貨幣,老百姓稱其為“錢店”。由濯河壩煙房錢莊發行的錢票,多采用十孝圖為主圖,有上十外背書,雕版印刷。錢票被編入多部大學貨幣學教材,是中國早期錢票的典型。民國年間,銀行逐漸興起替代錢莊,煙房錢莊從此停業。
煙房錢莊 煙房錢莊
煙房錢莊原為汪姓宅院,建築面積570餘平方米,全為木結構穿鬥樑架,榫卯嵌合,木色為主要色彩。大院南北兩面有封火山牆,北面與汪家作坊共牆。檐廊空間與庭院天井之間多以通暢的過道、穿廊直接相連形成宅院的交通系統。煙房錢莊為三進兩廂三天井佈局,第一進為9住7列6間,第二進為9住7列5間1通道,三個天井呈倒“品”字形排列。三個天井中兩個相通,另一個則比較隱秘。第一進與第二進的天井略大,第二進與第三進的天井略小些,均為橫向;另在一廂設有縱向小天井。在錢莊建築中,天井很有講究,首先是遵循寧小不大的風格,過大,在風水中叫泄氣,所以,木工師傅採取保守的做法,尺寸上嚴格按照《魯班經》上的尺寸;天井的排水方向也很有講究,錢莊按照“三神放水式”的規定做天井,除採光、通氣,也是吸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之所,講究“四水歸堂”“財不外流”。三個天井形成三個小院,將整個錢莊分成前店、起居、銀庫三個功能區。錢莊第二進後面的兩個天井之間有一沖天小閣樓,小閣樓上下兩層,從底層內梯上樓,頂層四周有欄杆陽台。煙房錢莊是鎮上開間最多的大院,臨街開有八扇四開大門,二、三進之間只設有過道,而未設置大門。第二個天井的太平缸為整石打製,而非五面合成,缸體為橢圓柱形,主要用於消防。 [3] 

濯水古鎮濯河壩講堂

濯河壩講堂
濯河壩講堂(2張)
濯河壩講堂原為樊家宅第和古鎮第一所義學講堂。建築面積386平方米,三進合院建築,坡屋頂,磚木結構,縱深佈局,宅院空間具有較為嚴謹的空間序列,各進呈梯級移位,以大門、二門、過廳、堂屋直至後院,遞次變化,呈現出由寬敞到緊湊的規律和特色。正院前有跨越老街而建的涼廳,涼廳與正院連建,有八根落地柱支撐。大院坐東朝西,南北兩邊有封火磚牆。第一進為7柱4列3間,第二進為9柱4列3間,第三進為7柱4列3間。院內錯落着建有大小天井兩個作為義學講堂,建築臨街一面為全開放式門廳,不設大門,這也是鎮上唯一沒有大門和售貨櫃台的大院。門楣木雕極其精緻,院內門廳與大天井之間,後花園與小天井之間,各設有六扇三開大門一道。兩個天井之間則沒有門,是一片適合學子活動的空地。涼廳外還有一片開闊地,是擁擠的集鎮上很難得的一片活動場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濯水樊家在此開設義學,比黔江區主城最久遠的三台書院早3年,曾有進士和舉人出自濯河壩講堂。民國三年(1914年),時任酉陽直隸州教育會會長的劉澤膏回到濯水後,和龔體之在濯水鎮協同創辦酉陽第三高等小學堂,推行新學,濯河壩樊家義學講堂便逐漸停辦,涼廳從此成為小商小販們趕集聚集之地。民國時期,涼廳一度變成布匹的集中市場。樊家也趁着商業氛圍賣點煙、酒、菜油之類的小東西,做小買賣維持生計。 [3] 

濯水古鎮紅軍渡

紅軍渡是舊時阿蓬江上兩大渡口之一,是兩岸交通運輸的綜合性碼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長賀龍、政委關嚮應率領紅三軍到濯水,從渡口橫渡阿蓬江,奔襲彭水,渡口故名紅軍渡。如今碼頭不再發揮貿易集散地的功能,每年的端午節,濯水在此舉辦大型的龍舟賽,遂成龍船碼頭。 [3] 

濯水古鎮水師城門

水師城門位於紅軍渡小區臨阿蓬江入口處,面朝阿蓬江,東靠政法小區,北接古鎮漫步堤。水師城門為拱形結構,上部為木質閣樓,下部為磚石底座。古時,水師城門是往來客商進鎮的唯一通道,曾為冉土司的第一要塞。

濯水古鎮萬天宮

萬天宮 萬天宮
萬天宮又名江浙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當時在濯水經商的江浙兩省商人共同出資籌建,為磚木結構建築。整個建築羣由大殿、萬天閣、中堂、議事廳、照壁、丹池、大山門、廊舍、側門、殿堂等十多座建築組成,有濃郁的渝東南古鎮特色。萬天宮是古鎮的三大會館之一,也是古鎮的標誌建築。濯水萬天宮實則為川主廟,其建築規模位列三大會館之首,是集川主廟與四川土著會館於一體的綜合性功能建築。供奉萬天川主李冰(封號為“萬天川主崇應惠民大帝”)、蜀漢昭烈帝玄德(劉備)、關聖大帝關羽、桓侯大帝張飛等。民國年間,亦作為濯水民間社團議事、濯水袍哥江湖交流之主要場所。原萬天宮為磚、木、石構結合,會館門楣上用青石斗拱修建至頂,正中陰刻“萬天宮”三字。後損毀只剩下殘牆,今為重建的萬天宮。 [3] 

濯水古鎮禹王宮

禹王宮又名湖廣會館。歷經明代的“趕蠻拓業”和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大批外省移民陸續來到濯水從商。濯水鎮禹王宮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濯水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禹王宮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供奉大禹,為四合院中式磚木結構建築。山門前壁系鏤空青磚浮雕花卉、飛禽、走獸、喜字圖案和白鶴壽星圖等,刻工精美,栩栩如生。來自湖南龍山和來鳳的兩個戲班子長年駐紮於此,定期演出從湖南帶來的南戲。 [3] 

濯水古鎮萬壽宮

萬壽宮 萬壽宮
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萬壽宮是中國古代會館文化的代表,故亦稱江西會館、江西廟、江西同鄉會館、豫章會館等。萬壽宮本為紀念江西的地方保護神,俗稱“福主”的許真君而建。在濯水繁榮的商貿氣氛中,萬壽宮逐漸成為配合商貿活動的娛樂聚會場所,從江西來的商人們帶來了崑山腔的表演隊伍,與湖廣會館表演的南戲、濯水鎮的後河戲在無意間進行着藝術交流,使三大古戲都有創新和發展。 [3] 

濯水古鎮開發建設

濯水古鎮基礎建設

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10張)
2007年,完成《重慶市黔江濯水古鎮保護性詳細規劃》,按照景區規劃建設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要求,先後開展古鎮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遊覽遊樂設施建設、景區綠化、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等。
2009年10月18日,濯水古鎮正式開街對外開放。 [3] 

濯水古鎮品牌建設

2018年8月16日,濯水古鎮榮獲“重慶市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稱號。 [5] 
2018年12月,濯水古鎮入選首屆重慶文化旅遊新地標名錄。 [4] 
2022年9月,濯水古鎮入選2022年全國“非遺旅遊小鎮”名錄。 [6] 
2022年12月3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告,正式確定黔江區濯水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2] 

濯水古鎮歷史文化

濯水古鎮景區掌故

在濯水鎮上,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樊家的錠子,汪家的銀子,龔家的杆子,餘家的頂子。”錠子是拳頭的意思,杆子是槍的意思。這一句話,概括了清末民初時古鎮上名噪一時的四大家族的特點。
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 [1]
樊氏:樊家曾經有一位身手不凡的武夫,愛打抱不平,只要在街上碰到官宦、豪紳欺負百姓的情況,準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行俠仗義,為鎮上的百姓所愛戴。當時,樊家只是經營些小本生意,賣些煙、酒、菜油之類的小東西,過着平凡的生活。樊家連續幾代女主人都遭遇守寡的經歷,她們細心地照顧老人,哺養孩子,料理生意。現在樊家大院裏還保存着兩張清朝受封獲賜的貞節匾“雲蒸霞蔚”“桂馥蘭芬”。而樊家的男人們,往往很小就學會獨立,練就一身武功,以保護自己和家人,於是有了“樊家的錠子”一説。樊家在街上有一所獨特的建築,那就是涼廳,為客商提供很多方便。
汪氏:汪姓人家相傳由江西遷徙而來,到濯水定居後迅速發展壯大,在濯水近代工商業發展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引入詹氏徽商在濯水發展,開辦錢莊,發行錢票。到民國中期,汪氏進入鼎盛時期,濯水近代的多數工廠、作坊、商號、運輸業都與汪氏家族有關。汪氏族人中又以汪子文所掌控的產業最多。汪子文是當時濯水工商業的代表人物,生意做到湖南、湖北、貴州、安徽等地。當時他有兩個榨油房,還有釀酒、澆蠟、碾米、做面、熬糖、做煙花等生意。民國的時候,政府發行的法幣數額太大,貶值速度也快,銀號在濯水發行找補券。不再使用找補券後,百姓手中的找補券還可以到汪家換取鹽、油、米等物資。1936年,汪家擁有當時渝東南地區唯一的兩台運輸商車(木炭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濯水街上有近半數人家為汪姓。汪氏家族重視教育,人才輩出。汪世太曾中舉人,汪啓祥為補郎,汪子文的兒子汪德祖曾就讀西南軍政大學,汪仕靜創辦濯水鎮第一個女子學堂,汪本善為濯水第一個大學生、中科院研究員、有機地球化學家。
龔氏:龔氏祖上傳説是從柏楊灣趕鴨子來到濯水,當發現這裏適合居住時就住了下來。後來成為鎮上擁有槍支最多的大家族,其武裝在周邊有着很大的影響。在民國末期,龔氏家族迅速發展,在古鎮上擁有多棟江邊房屋(在1982年的洪災中,幾乎全部被沖毀)。古鎮上僅存龔家修於晚清時期的抱廳一棟。抱廳,特點是屋當中有一沖天樓,目的在於採光,對於雨水的流向設計極為科學合理,後濯水有大户仿造沒有成功。“濯河壩袍哥會”就是以龔家為中心集結、擴張的,他們以此組織之名維持地方秩序,解決許多政府都無法解決的事情,同時也為商隊提供保鏢,維護古商道的運輸安全。後又曾經參加過“保路運動”。龔氏後生龔沛光,是中國航天遙感器研究和大氣污染研究的專家和先行者之一,著有《大氣污染》等書。
餘氏:餘氏家族通過做生意、開藥鋪等方式積累財富,買田置地,供子女讀書。餘家宗祠“八賢堂”即有祖先中曾有很多高官的意思。“一門三進士,四代五尚書”是身為餘家人最引以為榮的事情。濯水餘氏中餘公安考取進士,皇帝賜有頂戴花翎,夫人賜鳳冠霞帔,十二面壽屏,現存賜匾一塊。餘公安還有兩兄一弟:餘公文、餘公學、餘公邦,兄弟四人的名字組成“文學安邦”一詞,極具文化色彩。餘公安中進士後,仍然保持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並訓誡子孫要世代學文從醫。他們把鎮上的土特產中藥薄荷、馬蹄香、芍藥等運出去,然後將鎮上沒有的犀角、阿膠、當歸、黨蔘等從外面運回來。清末,餘家醫生中有一位盲人醫生叫餘光順,光順號醫館便是以他之名命名。 [3] 

濯水古鎮古鎮風俗

濯水古鎮風俗
風俗
介紹
貼對聯
貼對聯是濯水古鎮上的一大特色,對聯在各大院子多有散佈。在修復古鎮期間,黔江區在全國共徵集556副對聯,用於裝點古鎮的老建築。
銅鈴舞
又稱八寶銅鈴舞,最初是土老師祭祀時的一種儀式舞,宗教色彩較濃,後經土家人不斷改進、提高形成一種舞蹈。舞蹈者雙手持八寶銅鈴左右舞動拍打,隨着舞姿的變化,鈴聲叮噹作響,悦耳動聽。其舞步一般按人字形路線來回舞動,單腿獨立身子旋轉,羅裙飄展似孔雀開屏,姿勢優美動人。
板凳龍舞
在黔江流行較廣,是土家族的傳統喜慶節目。在一根長板凳上用竹篾、彩布扎一小龍,由二人或三人手持板凳的四隻腿,一般是數條小龍一齊舞動,表演出左突、右衝、跳躍、俯卧、穿花、拜四方等動作,舞態雄壯快捷,高潮時只見羣龍飛舞,不見舞者。
毛古斯
是土家族的一種原始戲劇活動的名稱,原意是毛人的故事,反映土家先民原始的生存狀態。毛古斯是土家族在跳擺手舞的間隙進行的一種具有故事情節的表演,與擺手舞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擺手舞是純粹的舞蹈,毛古斯則重戲劇表演,伴有歌舞。其表演有具體人物上場,一般有一個老毛古斯和若干小毛古斯,表演者全身裹着稻草或茅草(故又叫茅古斯),頭上扎有辮子,看不清臉面,象徵遠古的祖先毛人。表演中隨祖先的生產、生活內容安排,有表演過程,有人物對話、故事情節和簡單的場次。有的劇目還表現出戲劇衝突,內容包括土家先民的“打獵”“挖土”“過年”“接新娘”“讀書”等生產生活場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毛古斯沒有形成一種劇種,而以民族風俗習慣加以保留,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萌芽狀態的戲劇。
水龍舟賽
自2010年以來,濯水景區每年開展魅力阿蓬江·濯水古鎮土家龍舟賽,慶祝端午。在阿蓬江濯水大橋至風雨廊橋河段進行龍舟1200米競速,比賽分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進行,每隻龍舟由劃手、鼓手、舵手、領隊、工作人員等20人組成。
摸秋節
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黔江區的土家族人有“摸秋”習俗。黔江區以土家族人摸秋習俗為由頭,每年舉辦土家摸秋節活動。2015年,摸秋節舉辦有“摸秋”尋寶、千盞荷花燈齊放阿蓬江、千人團圓宴、對歌賞月、餈粑創意比賽、民俗風情表演、恐龍嘉年華、特產展會等10項子活動。
土家女兒會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區域性的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在七夕之際舉辦。2015年,舉辦“牽手廊橋 情定濯水”黔江區首屆土家女兒會,設置有浪漫旅行·小南海一日遊、“牽手廊橋 情定濯水”相親會、長街宴及篝火晚會等活動。
注:以上內容來源 [3] 

濯水古鎮文化活動

2018年5月12日,2018黔江首屆旺旺向前衝暨萌寵相親大會在濯水古鎮舉行。 [10] 
2021年6月4日,第六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黔江濯水古鎮開幕。 [11] 
2021年12月19日晚,2021中國原生民歌節閉幕式在黔江區濯水古鎮舉行。 [9] 
2022年6月24日,第三屆中國黔江雞雜美食文化節,在濯水古鎮舉行。 [8] 

濯水古鎮特產美食

  • 古鎮特產
濯水往事酒、黔江干香菇、黔江小河蝦、濯水綠豆粉、黔江雞雜、濯水蜂蜜、濯水苦蕎茶、濯水苦蕎麪、濯水苦蕎酒、濯水苦蕎米。 [3] 
  • 特色美食
名稱
介紹
葉兒粑
又名香草粑,用糯米粉面包餡心,外裹新鮮綠色粑葉,置旺火蒸制。其色潔似乳,味道香醇可口,不粘盤、不粘筷、不粘牙,被稱作三不粘葉兒粑,為天然美味綠色食品。
馬打滾
湯圓的一種獨特的吃法。由炒過的黃豆粉拌芝麻、白糖等製作成拌料,湯圓蘸滿黃豆粉和白砂糖後即可食用。吃時滿口黃豆末香,兼有臘麪餅的嫩軟和白砂糖的甜蜜,其口味香中帶甜、温潤香糯。
豆醬粑
將豆腐渣煙燻發酵,拌以苞谷面曬乾,製成豆醬粑,可存放。用以煮菜,可少放油或不放油,味道極佳,最能下飯。
團撒
將糯米蒸熟後置於一圓形的模具內,攤開曬乾,便成為熟糯米糰餅,再將其油炸。成品香脆可口,可貯藏在壇內。
大鍋燴菜
將所有的菜都倒在鍋裏煮好,撒上辣椒、花椒、葱花、薑末等作料,然後家人各盛上碗,圍着火炕吃飯。
雞蛋茶
用油炸花生米、核桃仁、黃豆、米泡、苞谷泡等,打上三四個雞蛋,放入煮開的油茶內,味道鮮美,具山村風味。
懶豆腐
將大豆浸泡、磨細,帶渣煮熟,再放入切碎的南瓜葉或其他菜葉中,製成懶豆腐,又叫“合渣”。是土家族的家常菜。過去,土家族人生活以“(苞谷)面飯懶豆腐,草鞋家機布”為基本標準。
五香豆豉
須春末夏初釀製。發酵時用黃荊軻葉子鋪墊和覆蓋;發酵後裹上辣椒粉,配花椒、胡椒、桂皮、橘皮、茴香、藿香、生薑、大蒜,曬乾。久存其味不變,其香不衰。
金包銀飯
將大米煮半熟,拌以苞穀粉,用木甑蒸熟,做成苞穀粉夾米飯,俗稱“金包銀”。其色鮮亮,黃裏透白;其味可口,鬆軟清香。過去是農人改善生活的上品,今為補食粗糧的佳餚。
酸鮓肉
將豬五花肉切片,加鹽醃製後加鮓粉拌勻,裝入壇內,塞滿稻草或竹葉,密封倒扣,醃製15~30天,使肉與調料充分發生反應,微微發酸。食用時取出,蒸、炸、煎均可,還可在蒸、炸、煎之後再加各式配料炒食,是土家苗鄉特有的開胃美食。
油茶湯
用油把茶葉炸黃後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成褐色茶漿時再加水稀釋,燒開,投入食鹽、大蒜、胡椒和其他作料,味道可口。
注:以上內容來源 [3] 

濯水古鎮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入選第十一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名單。 [14] 

濯水古鎮旅遊信息

濯水古鎮地理位置

濯水古鎮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

濯水古鎮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2] 

濯水古鎮交通線路

從重慶可通過高速公路、鐵路或乘坐飛機到黔江區,再在黔江汽車南站乘坐公交車到達景區。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