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濠鏡澳

鎖定
澳門,本名濠鏡或者濠鏡澳,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廣東地方政府手裏取得了在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葡萄牙趁着清朝衰朽之際,正式將澳門變成了殖民地。直到1999年,澳門迴歸祖國懷抱。 [1] 
中文名
濠鏡澳
別    名
濠鏡(澳門
行政區類別
澳門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珠江三角洲西南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距今歷史
6000多年

濠鏡澳名稱由來

“濠鏡澳”是澳門的古稱。 [2]  據文物考證,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史前時代,已有中國內地居民移居澳門;至秦朝(前221-前206)統一中國,澳門就正式劃入南海郡番禺縣的版圖。大約在16世紀前朝,當地漁民為求出海平安歸來,修建了供奉海神、天妃的“天妃廟”,當地人稱之為“媽閣廟”,葡萄牙語“澳門”(MACAU)的音譯,即源於“媽閣”。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問當地人這裏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中國內地多拼寫為Macao。 [3] 

濠鏡澳歷史沿革

濠鏡澳古代時期

澳門,一個和上海有點同命相連的城市,一樣是從一窮二白的安靜漁村走到今天繁華競放的擾攘都市。一個曾在葡萄牙的鐐銬下,高昂着頭顱自由舞蹈;一個在歐美眾國的分割下,不可阻擋的美麗綻放。
1152年 中國政府設立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範圍,舊稱香山澳、濠鏡澳。 [4] 
1590年即萬曆十八年,澳門因為盛產蠔(即牡蠣),蠔殼內壁光亮如鏡,得名濠鏡澳的時候。
16世紀初,葡萄牙武裝船隊闖入澳門及附近海域並引發了“屯門之戰”,但被中國守軍擊退。
1535年(明朝嘉靖14年),明政府將市帕提舉司(貿易管理機關)移至澳門,允許葡人和其他外國商船在澳門附近海上進行貿易。

濠鏡澳葡治時期

1553年明海道副使汪柏接受葡商人賄銀500兩,批准葡萄牙人以晾曬水浸貨物為由的上岸要求,從此葡萄牙人進入澳門居住,而貪官收取賄銀達19年之久。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
1572年,葡商人送賄銀時,因有其他明朝其他官員在場,貪官謊稱為地租銀,要求加15兩火耗銀,把私賄變成公租。葡人便在澳門的聚居村,構城築牆,擴大居住地區,並在租居地實行葡式政治法律制度,與此同時,明清政府也以各種形式在澳門行使主權,對葡人實行有效管治,收取税賦,一直到延續近300年。
1840年鴉片戰爭後,葡乘清政府戰敗之機,向清朝提出領土要求,未果,便武裝進犯。
1849年葡軍襲擊澳門海關行台,搗毀香山縣丞衙門,驅逐清朝官兵,拒交地租,佔領澳門半島,1851年侵佔口仔島,1864年再佔路環島,逐步佔領了整個澳門。
1887年,葡萄牙與中國清政府在北京簽訂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迫使清政府允許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但該條約涉及的勘界問題經多次會談一直無法達成協議。1887年,葡萄牙將澳門闢為殖民地,
1928年,當《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第四次期滿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曾照會葡萄牙政府,聲明中止該條約,並與葡萄牙政府簽訂了新的《中葡友好通商條約》。新條約沒有提及澳門問題,葡萄牙佔領澳門的現狀沒有得到任何改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宣佈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1955年,葡萄牙頒佈了《澳門海外省組織法》,擅自將澳門視為其“海外殖民地”。
1972年中國代表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港澳問題的原則立場。
1972年11月,聯合國大會以99票對5票的絕對優勢,通過了將香港和澳門從世界殖民地名單上除去的決議。 1974年,葡萄牙國內發生了康乃馨革命,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並於1976宣佈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
1979年頒佈了《澳門組織章程》,規定澳門地區屬葡萄牙管治下的特殊地區,享有行政、經濟、財政及立法自治權
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時達成諒解,確認澳門是中國領土,由葡萄牙管理;適當時候將通過友好協商解決。
1984年香港問題解決後,澳門問題即提上了日程。
1986年6月,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談判開始,至1987年3月,先後舉行了四輪會談。
1987年4月13日,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簽署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兩國總理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聯合聲明文本上簽字,鄧小平親自出席了簽字儀式。聯合聲明簽署後,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和葡萄牙國會分別於當年6月和10月予以批准。
中國堅持一定要在本世紀末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否定了葡方希望下世紀、或1999年12月31日才把澳門交回中國,在中方堅定立場影響下。
1987年3月初葡萄牙最高國務會議研究接受了中方提出12月20日為澳門主權迴歸中國的確實日期。並寫進中葡聯合聲明

濠鏡澳迴歸祖國

1999年,澳門已經連續4年經濟負增長,失業率高達6.4%,居民月收入中位數僅有4900澳門元(以下簡稱元)。第一屆澳門特區政府正式成立時,連土地儲備金在內,僅接收了120多億元。
1999年12月20日迴歸。
從1999年到2013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人均生產總值由1.5萬美元增至8.7萬美元,列亞洲第二、世界第四;財政收入由169.4億元增至1759.5億元,增長了9.4倍;失業率下降至1.8%,月收入中位數增至1.2萬元。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澳門旅遊業陷入低迷,中央政府開放內地部分省市居民赴港澳“個人遊”,大大提振了當地旅遊市場;
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中央政府及時採取六大類九項措施力挺澳門,金融、基建、服務業、中小企業等悉數納入其中,澳門得以逃脱經濟衰退的噩運;
2011年,廣東與澳門共同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在橫琴共同打造5平方公里的“粵澳合作產業園區”,解決澳門土地緊缺的矛盾。
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適度開放博彩經營權後,博彩業很快呈井噴式發展。
2013年,澳門博彩業總收入達3600多億元,本地生產總值的60%、政府財政收入的近80%來自博彩業。
2013年澳門零售行業收益按年上升24%至659.1億元,較上年的147.89億元,增長逾4倍。
2014年向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9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5400元,敬老金7000元;
2014年,澳門特區政府應社會要求,修改填海造地新城A區規劃,大幅增加住宅用地,提供3.2萬套房屋,其中2.8萬套為公共房屋。 [5] 
2019年澳門人均GDP92萬美元! [6] 

濠鏡澳文化故事

明代以寫《牡丹亭》著稱的戲劇家湯顯祖被貶廣東。次年他特地繞道來到澳門遊覽,把他對澳門的新奇印象寫進題為《香山逢賈胡》等五首詩中。後來他還把“番鬼”(洋商人)、“通事”(翻譯官)寫進傳奇《牡丹亭》。這個生者可以死,亦可復生的故事就這樣和澳門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成為了澳門傳奇的最確切註腳。但太多的人把這裏誤當作是銷金窟,生生死死就變得有點蒼茫的江湖味道,紅的眼睛和慾望,一副拉開架勢就要幹幾招的味道。這不過是太多的人忘記了,《牡丹亭》是一個關於愛與重生温暖的故事,是柔情似水的眼波對冰冷固執的勝利。其實在明媚陽光裏的澳門並不滄桑好鬥,相反那是一個悠閒的有點過分的城市。你可以顧一輛三輪車在人工填了的海上跑那麼一圈,想象大海在腳下的暢快。黑色與奶黃相間的出租車像身邊的熱帶魚。如果是下午就更好了,空氣中改良版葡式點心的香氣就這樣把人間煙火帶到你的心裏,於是那裏開始癢癢的,可是路邊喝下午茶的當地人並不理會你的着急,還是悠閒悠閒的慢動作完成對一塊多士的攻陷。又天真又世故,不得不承認在這一點上,上海的魅力是遠遠不及的。

濠鏡澳海戰史實

據其介紹,宋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宋端宗在左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傑護衞下,率領48萬大軍離開福州,從水路南撤廣東尋求出路,於次年十月移駐香山縣南十字門,香山人擁宋抗元。不久,元軍發動十字門海戰。對於這段撼天動地的史蹟,趙振武侃侃而談:“當年一個多月時間就在這裏打了四仗,第一仗是井澳(大橫琴島)初戰,元水師在當年十一月中突襲井澳,獲勝後撤出,第二仗是十一月下旬,元將哈喇歹、宣撫使梁雄飛、招討使王天祿合兵圍攻香山島南端的濠鏡澳(今澳門)。宋軍大敗,被奪去大批戰船和軍資器械。陳宜中、張世傑帶領數千官兵和800艘戰船突圍而出。第三仗,井澳反擊戰。時在十二月中,元將劉深襲井澳。宋師順風放火反攻,擊退元軍,取得一次難得的勝利。第四仗是謝女峽(小橫琴島)追逐戰。十二月下旬,劉深重整隊伍攻謝女峽,宋軍潰敗向大洋逃跑。元軍追至七洲洋(今澳門東北部九洲洋),再奪宋船200艘。宋軍在十字門遭受重創,損兵折將近半,元氣大傷,翌年二月,剩下的20萬宋軍離開香山,先遷石岡洲(今香港大嶼山),後駐新會縣崖山。”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