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濟瀆廟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濟瀆廟,全稱濟瀆北海廟,位於濟源市濟瀆大街,始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年),是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水神所建。 [1] 
濟瀆廟坐北朝南,總體面積佈局呈“甲”字形,又説為“龜”形,意為金龜探海;主體建築排列在三條縱軸線上,前為濟瀆廟,後為北海祠,東有御香院,西有天慶宮,形成了以濟瀆為主、遷延北海、天人合一、四瀆同祭的格局,是歷代朝廷祭祀水神的地方;總面積86255平方米,現存古建築72間,佔地10萬餘平方米,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羣之一。 [1-2] 
1996年,濟瀆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 
中文名
濟瀆廟
地理位置
河南省濟源市濟瀆大街1396號 [2] 
所處時代
[1] 
佔地面積
86255 m² [1]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 8:00-18:00
編    號
4-0107-3-029
門票價格
30元/人 [2] 
批准單位
國務院

濟瀆廟歷史沿革

濟瀆廟北海 濟瀆廟北海
古時濟水因獨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祭祀之風,古來有之,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中,生產十分低下,科學很不發達,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隨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興雲佈雨,關係五穀收成。
因此,封神祭祀,是歷代天子之禮,且程序繁、禮儀多。自漢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員定期致祭漸成禮儀定製。
淵德門 淵德門
隋開皇二年(582年)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瀆神建廟,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鑑於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於祭祀,故在濟瀆廟後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濟瀆神被封為清源忠護王,北海神被封為北廣澤王 [1] 
宋、元擴建,至明天順四年(1460年)廟宇擴建到400餘間,佔地33萬餘平方米。
自隋起,歷代皇帝遣使蒞臨,舉行盛大祭典活動,唐宋時期,但凡國之大事,如戰爭、政權更迭、祈雨甚至皇室成員的生死都要向濟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間的祭祀活動更是頻繁有加,對祭祀活動更是推波助瀾,一直延續到清代,祭祀未斷,廟貌不衰。
清源門 清源門
因此,一部濟瀆廟興衰史,也是中國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縮影。濟水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濟水源頭,滋養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首都原城;濟水貫黃河而自清,歷曲折而如海的獨特流向,凝鑄了中華民族含貞自潔、威武不屈的高貴稟性;歷代文人仕子對濟水的歌詠之作,也成為中華文學寶庫中永不凋零的奇葩。 [4] 

濟瀆廟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
名稱
年代

清源洞府門
明代中期
清源洞府門為濟瀆廟山門,建於明代中期,系三間四柱挑山造木牌樓,九踩重翹重昂斗栱,比例雄渾,氣度非凡。該門是一座原構純度高,造型奇特,保留古制較多的明代木構建築,為河南省明代木牌樓之冠。
淵德門
清代
淵德門重建於明代中期,清代重修,進入此門,是濟瀆廟的中心祭祀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此門封閉後,曾作為首屆中共濟源縣委辦公場所。
清源門
明代
明代中期重建,用材碩大,構件製作規整,是研究明代建築珍貴的實物資料。
淵德大殿基址
北宋
淵德大殿為濟瀆廟主殿,建於北宋初期,歷代重修,規模宏大。據明天順四年《圖志碑》記載,淵德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宏偉壯觀。兩側各有配殿三間,東為元君殿,西為三瀆殿。淵德大殿與其後的寢宮以覆道迴廊相連接,構成“工”字形佈局,為宋金元時期建築的典型做法。清康熙皇帝題寫“沇濟靈源”,乾隆皇帝題寫“流清普惠”,懸於殿前。惜清同治六年(1867年)該殿被捻軍焚燬,基址猶存。殿上柱礎覆盆表面雕刻卷草花紋,構圖精美,刀法圓活。殿前東西二階為古代禮制“東阼西階”的遺制。
濟瀆寢宮
北宋
濟瀆寢宮建於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造,為濟水神休憩之所。寢宮為河南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它是濟瀆廟內唯一逾千年的單體木構建築,在全國宋代木構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1936年,我國著名古建專家劉敦楨考察時評價説:“此殿檐柱比較粗矮,其上再加雄巨疏朗的斗栱和坡度平緩的屋頂,無一不是宋代初期建築的特徵。在著者知道的河南省木構物中,要算它的年代為最早”。
臨淵門
臨淵門為北海祠的山門,意為“臨水之門”。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龍亭
明代
龍亭重修於明代,因北臨濟水之源——龍池而得名。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造。檐柱與額枋特別碩大。此亭結構極為奇特,是一座保留有較多宋、元遺構的明代建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靈淵閣
明代
靈淵閣重建於明代,造型古樸典雅,是研究明代建築珍貴的實物資料
長生閣
清代
清代高台建築,道家祈求長生不老之所。台前天然生出的古柏虯枝盤曲、橫斜逸出,與藤蔓倒垂、鬱鬱葱葱的何首烏均寓意長壽
白虎亭
清代
長生閣建於清代,是一座別具風格的磚石結構建築,檐下磚雕精美絕倫。亭內有泉水一泓,清澈甘洌,可飲可濯,古時傳説有眼疾者汲水濯之即愈,俗稱“眼光池”。
碑亭
碑亭俗稱無樑殿,建於明萬曆年間。亭內存放《邑侯史公重修濟瀆廟記碑》,記錄了濟源知縣史記言率眾重修濟瀆廟的善舉,對研究濟瀆廟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玉皇殿
玉皇殿重建於清康熙年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是一座保留有明代風格的清初建築。檐下斗拱雕刻形態各異的龍頭,精緻靈巧,體現玉皇大帝在道教的尊崇之位。
接官樓
接官樓重建於清代,單檐懸山前廊式兩層建築,為歷代欽差大臣及隨從官員祭祀水神時臨時辦公、休憩和存放供品的場所
廣生殿
廣生殿為歷代香客求神祈子之所。該殿重建於清代,後人多加修葺,是一座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木結構建築。
唐代圍牆
唐代圍牆建於唐代,系糯米湯拌土,層層夯築而成,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與明中期《濟瀆北海廟圖志碑》所示圍牆走向一致,顯示了唐宋之際濟瀆廟的龐大規模。國內遺存較少,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4] 

濟瀆廟文物價值

濟水之源 濟水之源
濟瀆廟內現存歷代碑刻40餘通,記載了自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國1400多年的歷史。這些碑刻有皇帝祭祀水神的祭文,有政府、民間修廟碑刻,有文人的遊記等等。其中有唐代著名文學家達奚珣撰文、書法家薛希昌“金剪刀”隸書的《有唐濟瀆之記》,宋徽宗“瘦金體”書寫的《靈符碑》,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親筆書寫的《投龍簡記》,明太祖朱元璋聖旨、御用書法家詹希元書的《大明詔旨碑》,都是非常珍貴的碑刻精品。碑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反映古代祭祀制度和朝廷政事變動的內容,又有記載濟瀆廟歷史和當地人文等內容,不少碑刻文筆優美、書體美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濟瀆北海廟圖志碑:刻立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碑的內容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碑額,雙鈎楷書“濟瀆北海廟圖志碑”八個大字。中間部分是濟瀆廟的佈局圖,以陰刻線條勾繪出一幅規模宏偉的濟瀆廟建築、古蹟全圖,還標註了主要殿宇的名稱。圖外繪濟水源頭水系圖。廟圖兩側小字詳細記載了濟瀆廟土地數目及分佈情況,共有“官地五頃二十七畝”,即527畝廟地,規模十分宏大。下半部分是對廟圖的説明文字,詳細介紹了濟瀆廟的建築佈局情況。該碑圖文並茂,反映了明代中期濟瀆廟的盛況,是研究濟瀆廟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保護濟瀆廟的重要依據。
大明詔旨碑:刊刻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內容為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國後,為了統一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等國家祭祀的神靈神號,特頒佈的一道聖旨,勒石於廟內以告世人。其中濟水被封為“北瀆大濟之神”,顯示了濟水崇高的地位。此碑對於研究明代初年政治制度、祭祀制度及社會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碑文是明初御用書法家詹希元(字孟舉)親筆書寫,字體工整,筆畫遒勁,氣度非凡,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北宋木構寢宮 北宋木構寢宮
投龍簡記:刊刻於元延佑元年(1314年)。周應極撰文,趙孟頫書丹,郭貫篆額。碑文記述元仁宗剛剛登基,派欽差大臣周應極等人,捧黃金龍、玉符簡,到濟瀆廟祭祀濟水,到王屋山祭祀山神的過程。趙孟頫書寫這通碑刻時,已經年屆七旬,書法功力深厚而純熟,這通碑刻反映了趙孟頫書法的最高水平。碑額“投龍簡記”四字為當時的禮部尚書、著名書法家郭貫篆書。該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濟瀆北海廟祭品碑:刊刻於唐貞元十三年(797年)。記載時任濟源縣令張洗到任後為濟瀆廟完善祭祀用品一事,碑陰詳細開列了新置祭祀名稱及數目,碑中還記載了當時祭祀濟瀆神的禮儀程序,為研究唐代山川祭祀制度及濟瀆廟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北宋石勾欄:位於濟瀆池北靈淵閣前,其盆唇、地栿之間雕有鏤空“萬“字紋,其上鏤刻卷草、寶瓶雕飾等極其精細。該石勾欄為目前全國唯一現存的宋代《營造法式》所記的單勾欄,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4] 

濟瀆廟文物遺存

北海 北海
靈符碑:刻於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上半部為道教符籙,其中含義至今無人能夠破解。下部為道教律令文字,乃宋徽宗以瘦金體親筆書寫,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碑刻四周刊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刻畫精細傳神。
有唐濟瀆之記:刊刻於唐天寶六年(747年),達奚珣撰文,薛希昌書。碑陰為《宴濟瀆序》。碑文記述當時濟源縣令寇公陪同好友新安主簿高侯等人到濟瀆廟來遊玩的情景,對濟水的精神品德進行了歌詠,對濟瀆廟的美景進行了描寫,文章辭藻華麗,文筆優美。此碑是薛希昌以“金剪刀”隸書體書寫,古樸中透出秀麗之氣,是唐隸中的精品。
濟瀆晚霞 濟瀆晚霞
皇太子祭祀碑:刊刻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碑文記載當年“蝗妖滅息,年穀豐登”,皇太子燕王真金受皇帝忽必烈之命派遣官員,前來濟瀆廟向濟瀆神表示感謝。
大朝濟瀆投龍簡記:刊刻於元至元七年(1270年)。懷孟路總管楊果撰文並書丹,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官員及著名道士來濟瀆廟祭祀,投沉金龍玉簡,祈求“國祚延長,五穀豐登,邊境寧謐”。
御製祝文碑:立於明景泰六年(1455年)。記載當時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明代宗派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馬謹前來濟瀆廟祭祀求雨之事。
御製祭文碑:立於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記載當時多方發生嚴重旱災,明孝宗派遣巡撫河南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趙文博來濟瀆廟祭祀求雨之事。
“天下第一洞天”石刻:元代大學士許有壬書,原存王屋山,明嘉靖四十一年蔡汝楠重置於此。“天下第一洞天”即王屋山,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小有清虛之天”。
北宋玉簡:“投龍簡”是古代祭祀山川的最高禮儀。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趙頊登基之後派遣使者祭告濟水神時投送。在此次祭祀活動中,專門開啓了“金録道場”向神靈祈願,並在濟水源頭投入金龍玉簡進行祭祀。簡文有所殘缺,大致如下:“大宋嗣天子”、“三七人開啓同天節金録道場”、“水府投送金龍玉簡,願神願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奏上聞,九天謹指水府金龍驛傳。熙寧元年太歲戊申四月……”。該玉簡於2003年7月濟瀆廟搶救整修工程中被發現,現藏於濟源市博物館。 [4] 

濟瀆廟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濟瀆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濟瀆廟旅遊信息

濟瀆廟地理位置

濟瀆廟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濟瀆大街1396號。

濟瀆廟交通信息

濟瀆廟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區西北2公里處,距火車站500米,交通十分便捷。 [2] 

濟瀆廟門票價格

30元/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