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珍珠泉

(山東省濟南市珍珠泉)

鎖定
珍珠泉,為七十二名泉中第十四泉 [5]  ,因濟南舊城東南隅護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該泉又稱北珍珠泉 [1]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泉城路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大院內西南側。因泉池中泉眼甚多,湧出串串水泡,參差錯落,日光相映,如同珠璣,故稱珍珠泉。 [16]  泉池為長方池,石砌,長43米,寬29米,深3.8米 [12]  ,珍珠泉與大明湖路以南泉城路以北約1.5平方公里的長方形地帶內的43處泉池構成珍珠泉泉羣,為濟南四大泉羣之一。 [16]  珍珠泉泉水由玉帶河北流進濯纓湖,經百花洲注入大明湖 [15]  湖水從鐵公祠東出水口和北水門流出,經濼河(北護城河、菜市莊河 [6]  )入小清河 [7] 
北魏時,這裏溪流縱橫,稱流杯池。宋朝曾鞏知齊州時於此建別墅“名士軒”。歷代為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張榮、明英宗朱祁鎮次子朱見潾府第、清山東巡撫衙門、民國省督軍、督辦公署和省政府駐所。濟南解放後,人民政府進行整修,先後在這裏建起隸屬於省級機關的人民會堂和珍珠泉招待所,成為山東各界代表經常聚會、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1979年底,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設立於此。 [14] 
中文名
珍珠泉
外文名
Pearl Spring
別    名
北珍珠泉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大院內西側
所屬水系
小清河流域大明湖水系
平均流量
0.15 m³/s
類    型
岩溶泉

珍珠泉名稱由來

珍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銀色水泡自水底翻湧而上,日光相映,如瀉萬斛珠璣。正如清代人王昶在《遊珍珠泉記》中所述:“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面。瑟瑟然,累累然。”珍珠泉氣勢頗大,清人王運在《珍珠泉銘序》中描述説:“瀠泓衝融,清瀾百步,旁流帶垣,通舟二里,魚鳥荇藻,怡怡悦性。”因濟南舊城東南隅護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該泉又稱北珍珠泉。 [1] 

珍珠泉位置境域

珍珠泉在濟南市區的位置 珍珠泉在濟南市區的位置
珍珠泉在泉羣中的位置 珍珠泉在泉羣中的位置
珍珠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院前街(一説泉城路 [16]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院內西側。 [8]  1980年泉池整修,長43米,寬29米,深3.8米。 [5]  [12]  略成長方形,面積1240餘平方米,深廣清澈。 [1] 
珍珠泉 珍珠泉
珍珠泉 珍珠泉
珍珠泉周邊環境 珍珠泉周邊環境

珍珠泉水文特徵

據《濟南泉水志》,濟南珍珠泉年平均流量(1976)為1.26萬立方米/日(摺合0.15立方米/秒) [18]  ,水流狀況:1983.7湧水,1997.8積水 [12]  。泉池溢水標高26.28米 [1] 
濟南各泉,降水量的多少和季節分配直接影響着泉水的變化。濟南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常年平均降水量為650~700毫米。由於夏季季風的影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三分之二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五分之一,冬春兩季降水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體情況是:春季(3~5月)86.9毫米,夏季(6~8月)448.2毫米,秋季(9~11月)124.9毫米,冬季(12~2月)25.2毫米。隨着降水量的季度變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應地出現季節變化,不過在時間上較降水的季節變化推遲一些。一般年份,泉水變化過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漸減少,至6月出現最小流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隨降水量增加而流量開始增大,8、9月出現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雨季過後,流量開始變小,直至次年初夏。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同樣影響着泉水流量和水位。一般規律是年降水量多,當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當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19] 
大氣降水對泉水動態變化所起的主導作用,是人工開採量不超過泉水流量的情況下顯示出來的,如果開採量大於泉流量,雨量因素則處於次要地位。開採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泉水的動態變化。1972年1月20日6時40分,市區發生大面積停電4小時50分鐘的事故,提水系統全部停機,這段時間市區水位回升40釐米。1968年,開採量與泉流量大體相當,被稱為二者的轉換年。在此以前,開採量小於泉流量,因此泉水錶現一直很好;在這以後,由於開採量超過泉流量,並不斷增大,泉水流量變小。為了證明這一點,1980年9月24日,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市區停采地下水8小時,比平日少採水135600噸,市區地下水位回升44~45釐米。據山東省水文地質隊資料,1973~1977年,市區水位下降2.25米。從1976年以後,雨季後不到1個月,泉水流量就逐漸減少。 [19] 

珍珠泉地質地貌

岩溶泉發育是山東岩溶地貌的顯著特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大小泉計有308處。其中的大泉如濟南的四大泉羣(趵突泉羣、珍珠泉羣、黑虎泉羣、五龍潭泉羣),章丘的明水泉羣,淄博諸泉(神頭泉、秋谷泉、龍灣泉、城子泉、灃水泉等),臨朐冶源老龍灣泉羣,泗水泉林泉羣,萊蕪郭娘泉、鵬山泉,滕縣羊莊泉羣、荊泉、魏莊泉羣,棗莊的十里泉、大泉,以及新泰樓德泉羣等,都是歷史上曾負盛名的大泉。 [15] 
古時,人們對濟南泉水成因的説法很多。有的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説:濟水自王屋山東流,有時隱伏地下,至濟南冒出地面而成諸泉。明代胡纘宗詩云:“王屋流來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關於濟南泉水來源的正確説法,如宋代曾鞏、金代元好問等人認為,濟南的泉水並非濟水之出露,而是來自濟南城南的山區。曾鞏在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摸清泉水來路,曾進山調查,認為南部山區的水下滲潛流至市區而出露成泉。他在《齊州二堂記》中説:“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於黑水之灣(即錦陽川水),又西北匯於柏崖之灣(疑在柏崖山處),而至於渴馬之崖(在今黨家莊鎮東、西渴馬崖村一帶)。蓋水之來也眾,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於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於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蓋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復出也。”現代地質工作者調查研究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市區南部山區,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岩層傾斜方向北流,至城區遇到侵入岩體阻擋,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17] 
濟南市的地貌特徵 濟南市的地貌特徵
濟南南部山區,為泰山餘脈,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區變為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帶,高差達500多米,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彙集。在地質構造上,南部山區屬泰山隆起北翼,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由於北側斷裂切斷,形成許多斷塊,其中千佛山斷塊是構成城區泉羣的構造基礎。山區以前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岩層以3~15度傾角向北傾斜,至市區埋沒於第四系沉積層之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可溶性灰巖,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岩溶地貌發育,形成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組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市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岩~閃長巖侵入體,質地細密,巖質堅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斷塊西有通過緯一路的千佛山斷層;東有穿過解放橋和老東門的羊頭峪斷層,這樣就組成了東西北三面阻水巖體,構成了三面封閉的排泄單元。南部山區,在灰巖出露和裂隙岩溶發育的地方,吸收了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滲入地下形成了豐富的裂隙岩溶水。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變質岩的隔阻,沿岩層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運動,形成地下潛流,至城區遇到侵入岩巖體的阻擋和斷層堵截,地下潛流大量匯聚,並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岩溶發育和水位抬高,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在灰巖和侵入岩體的接觸地帶及第四系沉積層較薄弱處奪地而出,湧出地表,形成天然湧泉。 [17] 
根據鑽探得知,珍珠泉一帶的地質情況是:最上面為11米厚的第四系粘土礫石層,其下為40米厚的閃長巖,閃長巖下面為奧陶紀白雲質石灰岩,這泉水即從白雲質石灰岩中湧出。 [2] 

珍珠泉水系構成

珍珠泉在小清河水系中的位置 珍珠泉在小清河水系中的位置
珍珠泉泉水由玉帶河北流進濯纓湖,經百花洲注入大明湖 [15]  湖水從鐵公祠東出水口和北水門流出,經濼河(北護城河、菜市莊河 [6]  )入小清河 [7] 
濟南護城河,是在舊城四周修建的人工河,全長6260米,轄區5534米。河水源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羣。趵突泉羣、五龍潭泉羣水入西護城河,經北護城河,西濼河入小清河;黑虎泉羣水入南護城河,經東護城河,菜市莊河入小清河;珍珠泉羣水經曲水亭河入大明湖,出小北門,經北護城河、菜市莊河入小清河。大柳行頭河彙集東圩子壕溝等排水溝之水入小清河。護城河1985年闢為環城公園的遊覽河。 [6] 
珍珠泉泉泄水口 珍珠泉泉泄水口
曲水亭河 曲水亭河
百花洲~大明湖 百花洲~大明湖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小南湖,位於大明湖正門牌坊以南。古時水域很大,是大明湖畔的重要風景區。水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彙集而成,然後注入大明湖。 [13] 
大明湖,位於歷下區西北部(舊城北部),東臨北門裏街,南至大明湖路,西、北臨護城河。湖水面積46公頃,水深平均3米。水源來自珍珠泉羣。 [7] 

珍珠泉園林建設

珍珠泉建設歷程

珍珠泉,位於泉城路路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大院內。俗稱“珍珠泉大院”。 [11]  區內有珍珠泉、溪亭泉、散水泉、騰蛟泉、濋泉、雲樓泉、灰泉、硃砂泉等,是濟南珍珠泉羣的主要分佈區。 [14] 
北魏時,此地溪流縱橫,依照古代風俗,每逢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消災去憂,人們常在環曲的水渠旁流觴取飲,故隋唐以前,稱流杯池。《水經注》記載説:“歷祠下,泉源競發,其水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宋朝曾鞏之別墅也曾在此,內建“名士軒”,以杜甫“濟南名士多”詩句取名。(一説曾鞏“名士軒”建於今西公界雪泉處)元代,為山東行尚書兼兵馬都元帥張榮的府第。明代,英宗的次子朱見潾被封為德王,在這裏建德王府。清代,設駐為山東巡撫衙門。民國後,又為省督軍、督辦公署和省政府駐所。 [11] 
1937年12月,日軍逼近濟南,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部棄城而逃,建築多被焚燬,僅存清朝的巡撫院署大堂。 [14] 
1946年,10月4日《華北新聞》報道,抗戰勝利後改稱的中山公園恢復“五三公園”名稱;省綏靖統一指揮部議決,將院前舊省政府故址珍珠泉闢作“中山公園”。 [10] 
1951年起,人民政府進行整修,先後在這裏建起隸屬於省級機關的人民會堂和珍珠泉招待所,成為山東各界代表經常聚會、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1979年底,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設立於此。 [14] 
珍珠泉水榭 珍珠泉水榭
珍珠泉水榭 珍珠泉水榭
1980年,對泉池進行整修。池岸以青石砌壘,四周鐵護欄改飾以漢白玉雕刻石欄。池內水中偏東立石碑一方,上刻泉名“珍珠泉”,字塗硃紅色,為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啓雲1980年書。南岸,1983年建一水榭,造型優美,如展翅大鵬。榭內懸匾額“浮璣”,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予昂1983年題書。池內荇藻浮動,錦鱗戲遊;泉周植以花木,妖嬈多姿。 [4]  [16] 
歷經建國後的多次整修,景區面貌煥然一新。珍珠泉北岸,假山危立,綠柳成蔭。山腳,池塘環抱,小溪潺流,荷花豔開,小橋橫卧。泉水由玉帶河注入景區北部濯纓湖。湖南岸為海棠園。園東側一泓碧水,自然石駁岸,槐柳雜生,百花爭輝。水中有島,島上有亭,亭由曲橋相連。南側隔溪與亭相對,為清巡撫院署大堂。整個亭園,濃廕庇日,溪水長流,鳥語花香,清幽宜人。 [14] 

珍珠泉主要景觀

清巡撫院署大堂,在珍珠泉東側。原為明德藩故宮承運殿,清代進行修葺,改為巡撫院署大堂,為山東巡撫及民國山東軍政長官施政、斷獄的場所。面闊五間,進深16米,歇山九脊,翹角飛檐。前為捲棚式,六根大紅柱支撐着錯落的雲頭斗拱。紅柱之間,為落地屏扇。檐角脊端,皆飾吻獸。堂前月台廣闊,松柏鬱森。整個建築金碧交輝,宏偉壯觀。1979年被列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海棠園·桂香柳海棠園,在清巡撫院署大堂西北隅,珍珠泉的北側。此處原為宋代曾鞏所建“名士軒”址,現僅存一株海棠,相傳是宋代大文學家曾鞏所植。這株海棠,1954年西移50米,主幹枯殘,又從樹墩處萌生幼芽數叢。如今,新生的樹幹已長至直徑35釐米,老樹新幹,枝繁葉茂,冠徑已達8米。民國時期,此處稱“珍珠精舍”,為省政府西花廳,是貴賓蒞臨宴聚之處。後以宋海棠命名為“海棠園”。該園是一古典形式的二進院落。北院靠濯纓湖,南北各為廳房,棕紅柱,青磚瓦,白粉牆,前出廈,脊飾吻獸,古樸典雅。南院以花木配植為主,中有樹池,池中即為宋海棠,葱葱蘢蘢,盛花時節,芳香四溢。周有翠竹,鬱森成林;近有桐樹,濃廕庇日,使庭院顯得越發清幽。 [14] 
海棠園南側,隔溪在假山的兩端各有兩株奇異的樹,相互顧盼,軀幹茁壯,鱗盤虯結,枝條椏杈。此樹,學名沙棗,又名銀柳、香柳,扁葉對生,葉形似柳,花香如桂。每屆初夏,枝條上密生白色小花,香飄醉人。1960年5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視察濟南,一日,於珍珠泉禮堂開會,休息時,緩步走到珍珠泉邊,憑欄賞景,忽有微風吹來,雜有馨香,便向溢香處走去。不遠,見有幼樹,開有小花,乃以手拈枝嗅香,繼而向他人詢問:“樹叫何名?”隨者請老花工向主席作答:“這樹名叫桂香柳,是濟南地區稀有品種,於1954年栽植。”毛澤東主席聽後,面帶笑容,親切叮囑:“要好好保護。”此後,人們精心護理,遂成合抱大樹。 [14] 
乾隆題詩碑 乾隆題詩碑
珍珠泉自古以來頗負盛名,歷代多有文人題詠。金朝的雷淵,明朝的晏璧、邊貢、李攀龍,清朝的蒲松齡等文人,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陰曆正月十六日,清聖祖玄燁南巡經過濟南,御覽珍珠泉後,也賦《觀珍珠泉》詩一首,並題“作霖”二字(已失傳)。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四日,清高宗弘曆題《珍珠泉》詩一首,刻碑立於泉北岸。 [3] 
德王府,位於珍珠泉院內。1457年(明代天順元年),英宗皇帝封第二子見為德王。1466年(明代成化二年)在濟南建德王府。1639年(明代崇禎十二年),德王府被清兵焚燬。1666年(清代康熙五年),山東巡撫周有德在此建巡撫院署大堂,民國時期改為都督府、督軍公署和山東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韓復榘棄城逃跑時,縱火焚燒,惟巡撫院署大堂倖存。建國後,為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珍珠泉飯店駐地。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