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濟南之屠

鎖定
濟南之屠,為清初屠城事件的一部分。1638年,十多萬清軍攻打濟南,城中濟南城內老弱鄉兵500人、萊州增援的700名兵士和平民百姓全力防守,堅守60多天。 [1]  正月初二,濟南城破。濟南城破後,山東左佈政史張秉文、副使周之訓、濟南知府苟好善等皆被殺。清軍撤退時將德王朱由樞及所有被俘官兵盡數帶走,然後放火焚城,整個濟南被焚掠一空,,被屠殺平民十萬人以上。
中文名
濟南之屠
地    點
濟南
屠殺人數
十萬人以上
參與勢力
清軍
發生時間
1639年農曆1月2日

濟南之屠主要經過

1638年,十多萬清軍在多爾袞、嶽託的率領下攻到濟南。駐守濟南的明朝主力部隊已奉命調往德州,濟南城中能打仗的僅有老弱殘兵500餘人和由萊州趕來增援的700多人, [1]  面對敵眾我寡的嚴重局勢,濟南人民在巡按御使宋學朱的帶領下,進行了長達六十多天的頑強抵抗。
在清兵圍城的60天裏,山東巡撫宋學朱親自登城作戰,“不解帶、不交睫、頭髮盡白”,日夜堅守在城牆上,激勵士兵與城共存亡。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初二,濟南破城,他受傷被俘,被清兵綁在城門樓上縱火燒死,犧牲場面英勇悲壯。後人因懷念他,長時期內傳説他並未死,而是遁去為僧。 [1] 
濟南參政鄧謙,在戰役最激烈的關頭,在城牆上堅守10晝夜,親自架炮向清軍轟擊,直至“矢盡石窮”,城陷後,他仍執勁弓射殺清兵多人,後負傷為清兵殺害。 [1] 
山東布政使張秉文,城破後與清軍展開巷戰,最後被亂箭射死,壯烈殉國。
歷城知縣韓承宣,德王府明朝宗室寧海王等守城官吏均毫不退縮,戰到最後。
此外還有很多人散盡家財招募鄉鄰組成鄉兵抵抗清軍,直至戰死,“總之濟南軍民,與清軍血戰60日,譜寫了一曲英勇悲壯的剛烈之歌”。 [1] 

濟南之屠遇害人數

經六十多天的英勇抵抗後,正月初二,濟南破城。 [1]  濟南被害官兵和百姓多達13萬人,清軍撤走時,又帶走了所有被俘的官兵和德王,然後將濟南城付之一炬。 [1] 
除了守城殉國的宋學朱等官員外,濟南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劉敕(歷城最早縣誌《歷乘》編著者)、劉檄兄弟,在此役中不屈而死,家人皆被殺;西關回民在陳、金二教長的帶領下保衞西關,戰死二百餘人,巡守四城的秀才戰死三百五十二人;城內婦女為避免城破被辱,“溺明湖者數萬人,投井自縊者半之”。
關於這場戰役中濟南城中的死亡人數,並沒有明確的説法。據《明實錄·崇禎實錄》記載,山東巡按御史郭景昌事後“瘞濟南城中積屍十三萬餘”,另據蒲松齡《聊齋志異·鬼隸》中側面記述:“北兵大至,屠濟南,扛屍百萬”,而崇禎《歷城縣志》描述戰役之慘烈:清兵“焚殺官兵紳弁數十萬人,踞城十有四日乃去。家餘焦壁,室有深坑,湖井充塞,衢巷枕藉。蓋千百年來未有之慘也!” [3] 

濟南之屠主要影響

它給濟南的城市、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勞動力大量減少,房屋被燒燬,百姓流離失所,其破壞性幾乎稱得上史無前例。 [1] 

濟南之屠後世紀念

清康熙四十五年,為了紀念山東巡撫宋學朱和歷城知縣韓承宣的英勇抵抗,後世在濟南市雙忠祠街西端與啓明街交界的丁字路口東北角建立雙忠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