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濂溪墓

鎖定
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周敦頤的墓葬——濂溪墓2007年6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廬山景區又一新的旅行亮點。
中文名
濂溪墓
特    點
經歷代規修葺,劃龐大
級    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2007年6月19日

目錄

濂溪墓簡介

濂溪墓
濂溪墓(10張)
周敦頤,號濂溪,湖南省道縣人,1071年來星子縣任職,1073年病逝葬於廬山區慄樹嶺。濂溪墓經歷代規修葺,劃龐大,曾是“江州八景”之一,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時間被摧毀。1998年3月,九江市撥款10萬元,香港周氏宗親總會捐資15萬元,現已修正了濂溪墓墓冢和圍牆。此次重修濂溪墓將有利於深化發掘該文物見識,效勞經濟建設。

濂溪墓發展歷史

周敦頤曾在廬山北麓建濂溪書堂,並在這裏寫下了婦孺皆知的《愛蓮説》。1073年去世後,後人遵其遺言,將他與媽媽鄭太夫人和老婆同葬於廬山腳下。至明清時,墓葬規劃已適當龐大,為“江洲八景”之一。後因戰亂、文革等緣由,墓區遭到嚴重破壞。1959年,濂溪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過修正,當前現已建成了牌樓、門樓、濂溪祠、愛蓮池等景點。
濂溪墓的墓址是按傳統的“四神形式”和“風水”學説而選定的。墓背倚慄樹嶺,左右兩山夾持,墓前方數十米,淙淙濂溪長流不息。放眼南望,崎嶇的蓮花峯層巒疊峯,山水一色,構成地形高爽,環境幽靜,合回內向的空間格式。濂溪墓其實是一個墓葬羣,左為濂溪墓,中為其母墓,右為其夫人墓。墓左立有“太極圖碑”,右立有“像圖牌”。墓旁建有濂溪祠,祠前有兩蓮池,附近樹木參天,呈現出一種“悟道”的特殊氣勢。明代時,曾被稱“江洲十景”之一。清咸豐年間,湘軍水師彭玉麟(衡陽縣人)督師潯陽,出銀重修濂溪墓,傳其愈加集自然美、建築美和繪畫美於一體。
濂溪墓景區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周圍以石條砌成圍牆,綠樹成蔭,環境清幽。進門處立有石坊,上刻“周濂溪夫子墓”。墓冢前五碑相連,居中最巨大的是周敦頤的媽媽鄭氏墓,右為濂溪墓,左為周敦頤的兩位夫人陸氏、蒲氏墓,再兩頭則是圖碑,刻有其老友潘興嗣編撰的墓誌銘。墓後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塊,別離鐫有周敦頤的代表作《黃曆》、《愛蓮説》和《太極圖説》。濂溪祠由九江知府童潮於明弘治三年(1490)始建。愛蓮池碧波盪漾,紅蓮綠荷相映成趣。還有墓道、狀元橋、愛蓮堂、霽月亭、碑廊等修建。
惋惜終因年代久遠,蒼桑改換,當年的濂溪墓和濂溪書院等已不復存在。直至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港澳和旅居東南亞的周氏後嗣集資數十萬元,在蓮花鎮、馮家村購地六、七畝,重修濂溪墓。脱離濂溪墓。咱們冒着滂沱大雨,驅車數公里,才抵達新建的墓地。在車上,我就靜靜禱唸:“周老夫子,我在您的故土生活了二十多年,可算得上半個道州人,帶着家園後人的敬慕,來此憑弔您的英靈。”説來也怪,咱們的車在墓旁的公路停下來後,雨水停了。走過約300米的田埂小道,就到了新修墓地。墓羣是鑲有白色瓷磚的圍牆圍起來的,有鐵門鎖着。來到石碑前,見那裏堆放着一些已被雨水澆淋過的舊紙花和花籃,可能是清明節時間祭掃留下的。新墓雖然是徹底依照文前所述的規劃和規劃建築的,石碑是用的黑色大理石,其他的都是用的水泥,附近也只要荒草和小樹,所以也就很難領會那種“悟道其間”的古風遺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