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激光核聚變

鎖定
激光核聚變 [1]  (laser nuclear fusion)是以高功率激光作為驅動器慣性約束核聚變。在探索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過程中,隨着激光技術的發展,1963年蘇聯科學家N.巴索夫和1964年中國科學家王淦昌分別獨立提出了用激光照射在聚變燃料靶上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反應的構想,開闢了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反應的新途徑激光核聚變。激光核聚變要把直徑為1毫米的聚變燃料小球均勻加熱到1億度,激光器的能量就必須大於1億焦,這在 技術上是很難做到的。直到1972年美國科學家J.納科爾斯等人提出了向心爆聚原理以後,激光核聚變才成為受控熱核聚變研究中與磁約束聚變平行發展的研究途徑。 [2] 
中文名
激光核聚變
外文名
laser nuclear fusion
特    徵
以高功率激光作為驅動器的核聚變
領    域
核能、核物理
學    科
核物理

激光核聚變原理

激光核聚變中的靶丸是球對稱的 [3]  。球的中心區域(半徑約為3毫米)充有低密度(≤1克/釐米3)的氣體。球殼由燒蝕層和燃料層組成:燒蝕層的厚度為200—300微米,材料是二氧化硅等低Z原子序數)材料;燃料層的厚度約300微米,材料是液態氘、氚,其質量約5毫克。有的靶丸的中心區域是真空,球殼由含有氘、氚元素的塑料組成。有的靶丸則用固體氘、氚燃料,球殼由玻璃組成。 [2] 
當激光對稱照射在靶丸表面上時,燒蝕層表面材料便蒸發電離,在靶丸周圍形成等離子體。激光束的部分能量在臨界密度層處(該處的等離子體頻率與入射的激光頻率相等)被反射掉,另一部分能量則被等離子體吸收並加熱等離子體。等離子體的熱量通過熱傳導穿過臨界密度層向燒蝕層內傳遞,燒蝕層材料蒸發並向四周飛散產生反作用力(類似火箭推進原理),將靶丸球殼向靶心壓縮(爆聚)產生傳播的球形激波,使靶丸內氘、氚燃料的密度和温度增加,這種效應稱為向心爆聚。如果激光脈衝波形選得合適,則向心傳播的球形激波可會聚到靶丸球心區域,使球心區域一部分氘、氚燃料優先加熱,形成熱斑。當熱斑中的温度高到足以產生聚變反應時,則釋放出的聚變能量就可驅動通過靶丸徑向向外傳播的超聲熱核爆炸波,並在靶丸物質移動之前就能將燃料層的聚變燃料加熱併產生聚變反應,最後將燒蝕層毀掉。因此,激光束的能量僅用於產生向心爆聚和加熱靶心的熱斑燃料上,不需將整個靶丸均勻加熱到熱核聚變温度,從而降低了對激光器功率的要求。 [2] 

激光核聚變方法

實現激光核聚變有直接驅動法和間接驅動法兩種:①直接驅動法是將激光束直接照射在靶丸表面上,驅動器大多是釹玻璃激光器。優點是激光束的能量利用效率高,運行可靠,且可進行時空控制。缺點是必須要求激光束均勻照射在靶丸表面上,否則會造成向心爆聚的不對稱,還可能在燒蝕層等離子體中產生不穩定性,使靶殼破壞 ,造成靶殼和核聚變燃料相互混合而降低壓縮(爆聚)效果。此外激光功率的耦合效率(5%—10%)和重複發射脈衝的頻率(每秒輸出1—10個激光脈衝)都不夠高。研究中的新型激光驅動器有KrF準分子激光器及用激光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等。KrF準分子激光器的優點是:波長較短,激光吸收效率高,波形整形能力強,輸出脈衝幅度可變動範圍大等。但還存在諸多技術問題,如激光器的效率、脈衝的重複頻率、光學傳輸的複雜性、激光器的可靠性與耐用性及高成本等。激光泵浦的固體激光器的優點是重複頻率高、效率高,通過變頻可使波長變短,獲得高功率輸出,運行可靠等。存在的問題是激光二極管造價高,並需要找到長壽命熒光的激光材料。②間接驅動法是將含有聚變燃料的靶丸懸在一個用高Z材料(如金)做成的小腔內,激光束通過腔壁上的小孔照射在腔的內壁上(不是直接照射在靶丸上)。腔壁表面物質吸收激光束的能量温度升高,產生軟X射線。在薄壁層熱材料內,輻射和材料之間幾乎是熱平衡的,因而形成軟X射線的輻射場。輻射熱波向冷壁傳輸,高Z冷壁被加熱併發射軟X射線,成為軟X射線的再發射區。軟X射線均勻地照射在腔內靶丸上將其燒蝕,經過向心爆聚等過程產生熱核聚變反應。間接法的優點是對激光束光斑的均勻性要求不高,且軟X射線能均勻輻照在靶丸表面上,實現對稱爆聚。缺點是激光通過時等離子體會驅動參量不穩定性,而且激光束能量的利用效率不及直接驅動法高。 [2] 

激光核聚變應用

激光核聚變研究目的

各國對激光核聚變研究的興趣並不完全在於獲取聚變功率,而是出自軍事目的。激光核聚變可用於熱核爆炸模擬中的核武器物理的模擬和核爆炸輻射效應的模擬。激光束以很高的功率密度將大量能量集中在靶丸上,能產生與熱核爆炸時相應的高温、高壓條件,因此利用激光驅動的靶丸爆聚可用於研究核爆炸動力學、爆炸穩定性以及其他物理規律,為核武器的設計和驗證數值計算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核武器爆炸時會發射大量的X射線γ射線、中子等,這些輻射造成的破壞效應及其同物質的相互作用,對核武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核爆炸輻射效應的研究主要通過地下核試驗進行,但試驗受到《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的約束。激光核聚變能夠產生與核爆炸相應的輻射環境,可當成熱核爆炸的小型輻射場,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來替代地下核試驗。激光核聚變的靶丸相當於一枚微型炸彈。靶丸的設計,特別是新的設計思想對核武器的設計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激光核聚變等離子體會產生新的不穩定性模式和強耦合作用,這對等離子體物理的研究極為重要。 [2] 

激光核聚變軍事意義

激光核聚變在軍事上的重要用途之一是發展新型核武器,特別是研製新型氫彈 [4]  。因為通過高能激光代替原子彈作為氫彈點火裝置實現核聚變反應,可以產生與氫彈爆炸同樣的等離子體條件,為核武器設計提供物理學數據、檢驗計算程序,進而研製新型核武器。
20世紀50年代,氫彈就已研製成功。但氫彈是以原子彈作為點火裝置的。原子彈爆炸時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這類氫彈被稱為“不乾淨的氫彈”。
採用激光作為點火源後,高能激光直接促使氘氚發生熱核聚變反應。氫彈爆炸後就不會產生放射性裂變產物,利用激光核聚變方法的氫彈稱為“乾淨的氫彈”。傳統的氫彈屬於第二代核武器,而“乾淨的氫彈”則屬於第四代核武器。由於不產生剩餘核輻射,可以作為“常規武器”使用。
激光核聚變技術上的成熟,製造“乾淨氫彈”的成本大為降低。因為核聚變的燃料氘幾乎取之不盡,而且使熱核聚變反應更加容易。通過激光核聚變,可以在實驗室內模擬核武器爆炸的物理過程及爆炸效應,為研究核武器物理提供依據,可以在不進行核試驗的條件下,擁有安全可靠的核武器,改造現有核彈頭,並保持核武器的研究和發展能力。激光核聚變可多次重複、便於測試、節省費用等。

激光核聚變技術的發展

對於模擬核試驗技術,美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諾瓦”激光器、世界上功率最大的X射線模擬器。1998年,美國能源部就開始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啓動“國家點火裝置工程”。這項軍民兩用的高能激光核聚變研究工程計劃於2003年投入運行。其中的20台激光發生器是研究工作的大型關鍵設備。法國激光核聚變研究以軍事化為主要目標。為確保法國TN-75和TN-81核彈頭能始終處於良好狀態,1996年,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就與美國合作實施一項龐大的模擬計劃—— “兆焦激光計劃”,即高能激光計劃。其主要設施是240台激光發生器,可在20納秒內產生1.8兆焦能量以及240束激光,集中射向一個含有少量氘、氚的直徑為毫米級的目標,從而實現激光核聚變 [5] 
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和物力進行激光核聚變研究。1998年,日本研製成功了核聚變反應堆上部螺旋線圈裝置(LHD)和高15米的複雜真空頭,已突破建造大型核聚變反應堆的技術難點。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於1964年提出激光核聚變的設想,處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74年,中國採用一路激光驅動聚氘乙烯靶發生核反應,觀察到氘氘反應產生的中子。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于敏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了激光通過入射口、打進重金屬外殼包圍的空腔、以X光輻射驅動方式實現激光核聚變的設想。1986年,中國激光核聚變實驗裝置“神光”研製成功。
參考資料
  • 1.    萬水. 激光核聚變[J].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1979(3):49-50.
  • 2.    詞條作者:柴之芳.《中國大百科全書》74卷(第二版)物理學 詞條:激光核聚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07:249-250頁
  • 3.    林尊琪. 激光核聚變的發展[J]. 中國激光, 2010, 37(9).
  • 4.    N/A. 激光聚變的武器應用[J].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2013, 14(9).
  • 5.    杜祥琬. 激光核聚變物理概述[C]// 中國物理學會, 200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