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南沙錐

鎖定
澳南沙錐(學名:Gallinago hardwickii):小型涉禽,體長25-30釐米,嘴肉色、尖端黑褐色,腳黃綠色。上體淡褐色具4條細而不甚明顯的黃白色縱帶。中央冠紋、眉紋黃白色。下體白色,兩側具褐色橫斑。虹膜褐色,嘴肉色或橄欖褐色;腳和趾橄欖灰色或草青色沾黃。
棲息於低山丘陵、山腳平原草地、湖泊與河流岸邊,以及農田和沼澤地帶。常單獨活動,遷徙期間集成大羣。多在夜間和黃昏活動。在植物茂密,隱蔽條件好的地方,白天也常活動。有時也棲息於樹上和電杆上。主要以環節動物、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部分植物種子與果實。僅發現繁殖於日本本洲和北海道;也發現於鄰近的薩哈林島和國後島,但未見繁殖;越冬於澳大利亞。遷徙期間見於菲律賓和新幾內亞。中國分佈於東北等地,僅偶見於東北吉林、河北和台灣。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澳南沙錐
拉丁學名
Gallinago hardwick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鴴形目
鷸科
沙錐屬
澳南沙錐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Gray,1831
外文名
Latham's Snipe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澳南沙錐形態特徵

澳南沙錐
澳南沙錐(15張)
澳南沙錐上體主要為淡褐色,具黑色縱紋;頭部中央冠紋、眉紋和頰淡黃白色;側冠紋、貫眼紋與頰紋黑褐色。背、肩及翼上覆羽黃褐色,具黑褐色斑紋及淡色羽緣。背與肩具4條較細而不甚明顯的縱形帶斑;腰與尾上覆羽淡棕色,具細的黑色橫斑。尾羽18枚,外側兩對較窄,大約5毫米寬。尾羽顏色為淡棕色,具黑褐色橫斑和具一寬的棕紅色亞端斑,末端白色。飛羽暗褐色。頸側和胸測乳白色,具細的黑褐色縱紋;喉和胸淡褐色,胸具黑褐色縱紋;下胸和腹淡灰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淡灰色,具黑褐色縱紋;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密被褐色斑紋。 [4] 
虹膜褐色,嘴肉色或橄欖褐色;腳和趾橄欖灰色或草青色沾黃。 [4] 
大小量度為:體重113-136克;體長250-300毫米;嘴峯64-80毫米,翅141-168毫米;尾52-72毫米;跗蹠34-39毫米。 [4] 

澳南沙錐近種區別

澳南沙錐外形和扇尾沙錐、針尾沙錐、大沙錐非常相似,野外鑑別較困難。但該物種個體比例看起來較大而粗笨,翅和尾亦顯得較大。針尾沙錐、扇尾沙錐和大沙錐體型相對較小,站立時澳南沙錐尾明顯超過翅尖,而其他三種沙錐超過很少或不超過。飛翔時扇尾沙錐次級飛羽末端白色,翼下覆羽亦較白,較少橫斑,大沙錐腳本不超過尾端,而澳南沙錐下覆羽密佈黑褐色橫斑,腳超過尾端。 [4] 
澳南沙錐與近種

澳南沙錐棲身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山腳平原草地、湖泊與河流岸邊,以及農田和沼澤地帶。繁殖期間多在乾燥的草地、灌木林和疏林地帶活動。非繁殖期則主要在淡水水域岸邊和附近的濕地及農田地帶活動。有時也出現在河口沙洲和泥地上活動和覓食。 [4] 

澳南沙錐生活習性

常單獨活動,遷徙期間集成大羣。多在夜間和黃昏活動。在植物茂密,隱蔽條件好的地方,白天也常活動。有時也棲息於樹上和電杆上。性膽怯、受驚時常蹲伏於地,有時危險臨近時才突然衝出飛起,並伴隨着高聲鳴叫。飛行姿態顯得笨重,但飛行快而敏捷,飛行方向變換不定,常呈一種特有的波浪式飛行。通常沿地面低空飛行,而且飛不多遠又落入地面植物叢中。 [4] 
主要以環節動物、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部分植物種子與果實。常單獨或成鬆散的小羣覓食。覓食活動主要在黃昏和夜間。在干擾小、隱蔽條件好的地方,有時白天也覓食。 [4] 

澳南沙錐分佈範圍

原產地: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巴布亞新幾內亞、俄羅斯聯邦(東亞區)和中國台灣。
遊蕩:韓國、馬紹爾羣島和新西蘭。
不確定:北马里亞納羣島、中國大陸及香港。 [3] 

澳南沙錐繁殖方式

澳南沙錐的繁殖期為4月末至8月初。營巢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巢多置於富有灌木的落葉松疏林中乾燥的草地上,也在農地,牧場和荒草地上營巢。通常距水域較遠,巢四周有草或灌木掩護,一般較為隱蔽。巢較簡陋,多為地面的凹坑,內墊有枯草和苔蘚。繁殖初期常作求偶飛行表演。通常飛得很高,在空中邊飛邊鳴叫。每窩產卵通常為4枚。偶爾3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黃色或褐色,被有黑色、橄欖褐色或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0-45毫米×29-31毫米。 [4] 

澳南沙錐物種現狀

澳南沙錐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澳南沙錐種羣現狀

全球物種數量估計為平均25,000-100,000只(2006年),日本的數量平均為100-10,000只繁殖對,遷徙途經 俄羅斯的有1,000-10,000只(2009年)。 [3] 
由於持續的棲息地破壞和退化,該物種數量在減少。澳南沙錐在中國為迷鳥,不常見。在日本,由於農業開發和干擾,使澳南沙錐種羣數量也明顯下降。澳南沙錐分佈區域較窄狹,數量稀少,應注意保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