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澮北村

鎖定
澮北村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南坪鎮下轄村。 [1-2]  澮北村位於南坪鎮鎮政府所在地北四公里,全村人口約3706人,其中常駐人口2880人,外出務工人口826人,外出人員主要流動方向為浙江、江蘇等地,主要從事工作為建築工地、進廠,11個自然莊,面積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00畝,流轉土地1500餘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 [10] 
中文名
澮北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安徽
地理位置
南坪鎮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8公里
面    積
7.5 km²
政府駐地
濉溪縣南坪鎮花園街1號
電話區號
0561
郵政編碼
235126
氣候條件
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706 人 [2]  [8] 
車牌代碼
皖F
方    言
中原官話
行政代碼
340621107
村內單位
澮北村黨支部,澮北村糧站
辦公地點
澮北村村委 [11] 
辦公時間
工作日上午8:30—11:30   下午2:30—5:30 [11] 

澮北村村莊介紹

澮北村位於南坪鎮北,305省道西側。黨總支共五人,下設三個支部,六個黨小組。 [11]  澮北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型村落,全村人口2890人,户數813户,散居着10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7164畝耕地,面積7.5平方公里。

澮北村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澮北村下轄王家莊、朱家、肖家等11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 [10] 

澮北村地理位置

該村位於南坪鎮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8公里,東與路東村以路為鄰,南倚澮河,同南坪村隔河相望,西接壤於朱口村,北側連着半鋪村。

澮北村人口

截止2022年,全村人口約3706人,其中常駐人口2880人,外出務工人口826人,外出人員主要流動方向為浙江、江蘇等地,主要從事工作為建築工地、進廠,11個自然莊。 [10] 
澮北村隨拍

澮北村經濟狀況

澮北村坐落在澮河北岸,全村約3706人 [10]  ,7000多畝小麥 [2]  。該村工業經濟發展不快,沒有規模型企業,以農業生產以小麥、玉米為主。2007年4月區劃調整後,新的村班子重新確定經濟發展思路,從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入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本村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推廣地膜和複式種植,擴大糧食作物的高科技含量,把一產收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擴大養殖業規模,堅持走自繁自養之路,降低養殖成本和市場風險,是澮北村又一發展舉措,豬、牛、羊以及家禽和水產養殖的興起已成為澮北村區域特色的板塊經濟優勢。
蒸蒸發展的各項事業正改變着澮北村的面貌。

澮北村氣候特徵

該村地處淮北平原腹地,又處在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勢平坦。

澮北村產業發展

2017年9月,在鎮委、政府的支持下,南坪鎮扶貧產業園在澮北村建立。產業園以“園區+合作社+農户”的發展模式,主要發展特色養殖和種植,其中種植業佔地100畝,共建節能温室18棟,總投資220萬元,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60萬元,致力於打造扶貧開發的精品示範區,示範引導發展特色種植業,帶動貧困户脱貧致富。 [12] 

澮北村傳統飲食

澮北村死麪鍋餅

死麪鍋餅 死麪鍋餅
死麪鍋餅,是淮北地區一種常見的麪食,尤其在農村較為常見。死麪鍋餅,做法和地鍋雞中鍋餅一樣,只是稍厚點,除了白麪的,還有玉米麪的,豆麪的,雜麪的,一般在燉雞、燉豬肉的鍋裏貼。
饃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慣好吃饃。與百善硬麪大卷齊名的麪食就是南坪槓子饃。南坪槓子饃是長溜溜

澮北村槓子饃

槓子饃 槓子饃
槓子饃的圓柱狀,外形酷似槓子,饃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槓子饃選料嚴格認真,所用的麪粉必須達到細、幹、白、筋、香的標準。南坪槓子饃自有其獨特的製作工藝,那是其他人學也學不來的。在和麪、趕製和蒸籠等方面都十分講究,恰當的温度調適,保證面發得透,發到火候。南坪槓子饃發麪的方法為傳統的酵母發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麪上。發好的麪糰比較鬆軟,然後要用槓子千百次地碾壓,不停地灑上面粉,麪糰也就越來越硬,做出來的饃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鍋進行籠蒸。槓子饃味道純正,軟硬適口,色澤漂亮。

澮北村烙饃

烙饃 烙饃
烙饃是皖北的一種食品,類似煎餅又和煎餅不同。烙饃是用未發酵的麪粉和成柔軟的麪糰,用擀麪杖擀成厚度約0.1釐米,直徑約30釐米左右的圓形薄餅。在一塊圓形中間稍微突起的鐵板上烙熟的,一般管這種鐵板叫
做“鏊”。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也有健齒作用。小孩子有時候會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也有卷饊子吃的習慣,裏面脆,外面軟,相當美味。後來又發展出了水烙饃和菜合子。水烙饃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鍋蒸熟的而已。菜合子是用兩片未烙熟的薄面餅,中間加上韭菜、菠菜、薺菜、大白菜或者南瓜絲,再加上雞蛋及鹽油調味品後,放在鏊上烙熟即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營養全面,深受濉溪南坪人民喜愛。

澮北村手擀麪

手擀麪 手擀麪
該村百姓平時以手擀麪為主食,麪條源於漢代,據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是大眾的重要主食之一,並深受人們的喜愛。近年來,麪條的品種越來越豐富,但家常手擀麪卻被忽視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場上包裝好的掛麪,但是口感不低手擀麪。

澮北村方言

該村隸屬安徽省濉溪縣,而濉溪地處黃淮平原,濉溪方言屬於中原文化。濉溪的口音與宿州幾乎相同,與徐州、商丘、阜陽、蚌埠等周邊地區相通,但其個性仍很鮮明。在上述周邊地區,你只要一張嘴,當地稍有經驗的人就能把你區別開來 [3] 

澮北村禮儀風俗

澮北村婚嫁

婚嫁禮俗,境內各地大同小異。
一、説媒
舊社會男女婚姻全聽命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成婚,先由男家父母通過媒人持庚貼至女家説親,謂之“求婚”。女家同意後即將庚貼留下,並把女兒的年庚八字交於媒人帶回,以便請算命先生佔算二人是否合婚。
二、過啓
過啓古稱“納采”。男女年庚八字佔算合婚,雙方同意結親後,男方即可向女家“過啓”。啓上寫有“白玉種良田,千年合好;紅絲牽繡幕,百世良緣”字句,以示誠意。遣媒人擇定吉日帶絲帶2副、針2包、線2團、紅布6尺、銀耳墜2副及酒、魚、肉、雞、糕點等聘禮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禮,除回送男家筆、帽等物外,另寫“回啓”。啓貼上寫有“蘭桂同榮,山河永固;陰陽定位,地久天長”的語句,以示允諾。
三、看日子
過啓之後,男方請來“算命先生”按雙方生辰進行“推算”,擇定迎娶吉日,俗説“看日子”。大都選擇二、四、六雙日。喜日定後,用紅紙寫上書貼,再遣媒人送至女家求娶。此後,雙方家中則忙於籌備結婚事宜:男家備新房,置衣物,給新娘做紅衣(謂之“上轎紅”),並約好鼓樂、彩轎等。女家為女兒做嫁妝,添置衣物等。嫁妝多少隨家庭條件各異,多為4件、8件、13件。
四、迎娶
成婚前一天,男家門前張彩掛紅,貼上喜對聯。鼓樂、彩轎發至女家,謂之“過轎”。有一男孩壓轎前往,後面跟着兩個抱雞的,先抱去一隻公雞,回時女家送一隻母雞一同抱回,以求吉利。轎杆上掛豬肉一塊,謂之 “離娘肉”。富豪之家還備有三洋槍、對子馬、金瓜鉞斧朝天蹬,雞鴨鵝籠高提燈等。女方親朋都到女家送禮,俗稱“添箱”。出嫁女子則少吃飯食,謂之“餓嫁”,母親還要向女兒交待一些婆家規矩。晚飯後,嗩吶鼓樂齊奏,至中夜。
次日凌晨,出嫁女子則梳妝打扮,穿上男方送來的“上轎紅”,謂之“上頭”。由女方叔伯或兄長背上轎子,也有用椅子抬到轎前上轎的。關上轎門後,嫂子要端來一碗麪水潑向轎腿,俗謂:“潑出去的水,嫁出門的女”,以示能安分守己過日子。這時?女家要送給轎伕“上轎禮”,否則,轎伕遲遲不發轎。轎起登程,要鳴炮奏樂,新娘往往放聲哭出村外。女之兄弟兩人隨轎左右送行,謂之“押轎”,半途方回。陪辦的嫁妝由人抬着一溜排開跟隨其後。沿途遇村、橋、廟宇、岔路口則燃放爆竹驅邪。
五、拜堂
花轎來至男家村前,要放炮迎轎。轎至大門口,男家還要給新娘“下轎禮”。新郎至轎前,朝之三揖,謂 “拜轎神”。然後由女儐兩人攙扶新娘出轎,由“胭粉客”引路,慢慢走在由兩條蘆蓆輪番鋪墊的路上,使之腳不沾土。此間,由男家兄長抓着盛放在竹篩中的紅棗、花生、核桃、栗子、杆草等物不住往新娘頭上、身上拋撒,謂之“撒帳”。至香案前,新郎、新娘分左右站定,由贊禮主持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後入洞房。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矇頭紅”,意為“新人見面、稱心如意”。
待親朋滿座、賓客盈庭之際,新郎、新娘再同到香案前,向親朋尊長一一跪拜,大家送給“磕頭禮”。禮畢,再酒宴開始,親朋歡聚一堂。
六、洞房
酒宴過後,由兩個兒女雙全的婦女為新郎新娘鋪牀,把早已準備好的紅棗、栗子等物置於鋪蓋之下,意為 “早立子”。然後為新娘“開臉”,由妯娌們用紅絲線將新娘臉上不規則的毛髮揪掉,邊揪邊唱:“揪臉人不怠慢,揪臉還得紅雞蛋。紅雞蛋,滿臉轉,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妯娌嬉鬧,煞是有趣。晚上,不論長輩、晚輩、年齡大小,均可鬧新房,謂之“三天不分大小”。待鬧房人退後,新郎拜過雙親及長輩才可回房就寢。好事者,常藏於室內或門外竊聽竊看二人談話與舉動,以資談笑。
七、認祖 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們陪同前往男家祖墳祭拜,謂之“認祖”。然後回家拜見長輩、平輩,受拜者均需送新娘“磕頭錢”,稱“拜三朝”。是日,新娘兄弟多前來會見,告知回門日期。
八、回門
三朝後,大都選擇婚後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往女家拜見岳父母和女方親友,謂之“回門”,女家盛宴招待“貴客”。午後則回,不準在孃家過夜。至此,婚嫁即告結束。
以上系建國前後縣境內婚嫁禮俗之大略。除此之外,境內還有其他婚姻雜俗。
童養媳。俗稱“團兒媳婦”。舊時,窮苦人家將無力撫養的童年女孩許給人家為妻,因年小不能舉行婚事,故養在男家。待女孩長至16歲後,便完婚,謂之“圓房”。建國以後,此俗禁絕。
寡婦改嫁。舊時,寡婦改嫁倍受譴責,認為有失貞操。要受到婆家各種刁難、凌辱,連各式禮儀也被廢除,不能坐轎,不放炮,不宴請賓客。有的被公婆轉賣他人,如不從則施行搶親。
招女婿。舊稱“入贅”,俗稱“招養老女婿”。有女無男孩之家,為傳宗接代,繼承家業,故招婿為子。舊社會,應招為婿者多被人歧視,特別是女家父母死後,女方叔伯多給予刁難,無法繼承家業,甚至有的被趕出家
兩換親。兩家男子因家貧無力娶妻,又均有姐妹未嫁,則互換成親,稱“兩換親”。這種婚姻多不遂心願,為此哭鬧者甚多,有的則以死抗婚。後此俗漸除,但未絕跡。
民國以來,機關、學校少數人中始興自由結婚。婚儀較簡單,新郎新娘以鞠躬答謝來賓,然後宴客。但民間多數仍沿用舊習。自從國家頒佈了婚姻法,男女婚姻才得到自主。一般經人介紹,雙方先見面,再互到家中相看,中意後,再定親。有些青年不須別人介紹,雙方在共同的生活勞動中,建立了感情,自由戀愛。包辦婚姻的習俗已逐漸革除,寡婦再嫁為政府所提倡,不再受人歧視。今日男女戀愛婚姻,不計錢財,重在品德,重在相敬相愛。婚禮也不遵循舊俗,坐轎逐步改為徒步和坐車。出現了茶話結婚、旅行結婚和舉行集體婚禮的新風尚。80年代以後,又提倡“女娶男嫁”,男至女家落户受到歡迎,權利平等,不再受到歧視和刁難。
近幾年,少數家庭出現了父母干涉兒女婚事的不良現象,而且索要彩禮之風漸盛。彩禮,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還要男方置辦高級衣物、蓋新房。男方為娶親往往負債累累,“喜”事變成了“愁事” [4] 

澮北村誕生

一、催生
女子婚後第一胎,臨產前一月,孃家備上紅糖、雞蛋送至婆家,名日“催生”。婆家以紅雞蛋饋贈。
二、報喜
孩子生後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親即去孩子外婆家報喜。生男孩則帶書1本(紅繩系之)、紅糖2斤、單數紅雞蛋若干;生女孩則帶紅花1朵、紅糖2斤、雙數紅雞蛋若干。外婆見到禮物即知生男生女。然後回贈紅糖2斤、母雞1只,稱“開生”。
三、送米麪
孩子生後12天,外婆家則備上小孩衣物及紅糖、雞蛋、米花、饊子和幾段彩幛等,裝在專門用來送米麪的盒子裏,貼上寫有“×月×日喜封”的紅對聯抬着送去,以示賀喜。外婆和親朋數人同去。尊輩要一一送給嬰兒“見面禮”。主人將所送衣服、彩幛懸掛於門楣之上。中午,點燃炮竹,設宴款待來客。賓客去時,要送饅頭和紅雞蛋之類,以示謝意。嬰兒外婆一般留下住幾日,如若有事不能留住,須脱一件褂子留下。
四、接滿月
嬰兒滿月,外婆家要去人把女兒和嬰兒一同接回住上10天半月,謂之“接滿月”。去時,嬰兒臉上要抹點黑灰,回時臉上搽點白粉,俗稱“黑臉去,白臉來,嬰兒越養越富態”。外婆還要送一隻“鉸頭雞”,用一塊紅布挖孔套在雞脖子上。也有送“鉸頭羊”的。不管是雞是羊,只許飼養,不興宰殺。舊時,頭胎生女孩,孃家多在28天“接滿月”,有“接得早,生個小(指男孩)”之説。
五、揭花疤
嬰兒多在年內種花,即種牛痘。舊時種花為險期,要用紅布條掛於門前避邪。傷疤愈後,外婆家送紅糖和紅點饅頭祝賀嬰兒安全“過關”,俗稱“揭花疤”。
舊時,貧窮人家子女多無力撫養,加之重男輕女,故有棄嬰和溺嬰的現象存在。建國後,人民生活改善,婦女、兒童受到法律保護,這種現象已不多見。誕生習俗,民間依然盛行 [5] 

澮北村慶壽

舊時,人到60歲便可稱“壽”。生日那天要慶賀一番。建國前,富家祝壽較為隆重。做壽時,家中設壽堂,張燈結綵,懸掛“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對聯。堂中置案,擺供果,燃燭焚香。拜壽時,壽者坐予正堂,子女親朋依次禮拜。一般人家做壽,多為送禮品祝賀,不舉行儀式。窮苦人家一般不做壽。而地方豪紳常以慶壽為名,廣發壽帖,索取財禮。建國後,境內仍保留為老人做壽的習俗,但不是每年都做,多在66歲、71歲、73歲時做壽。
一、六十六
老人66歲生日時,女兒和至親好友備上66個紅點饅頭、66個扁食或水餃、6斤6兩豬肉,以及糕點、酒之類禮物前往祝壽。俗稱“六十六吃塊肉”。女兒所送數量一般超過66個,以祝老人延年益壽。另外還給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設宴招待親朋。
二、七十一
“人活七十古來稀”,老人活到70歲即為大壽了。本地大都在老人71歲生日時為其祝壽,因有“七十一吃只雞”之説。所以女兒和親朋前來祝壽必備雞1只,饅頭、扁食各71個。
三、七十三
俗説“七十三,吃個鯉魚猛一竄。”舊稱“七十三不死鬼來纏”,老人吃條鯉魚,即可度過生死關。因之老人73歲生日時,女兒和親朋都備鯉魚1條及饅頭、扁食各73個為老人祝壽。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本地為老人祝壽已形成風氣。現時城鄉祝壽禮物已時興蛋糕、長壽麪,少數農村仍沿用舊俗 [6] 

澮北村喪偶

老人死去,稱“正寢”,喪事則稱“白事情”。舊時均用棺葬,俗稱“墳葬”,喪禮甚是繁瑣。
一、送終 報喪
老者臨終,家屬到場送別,嚥氣後,即燒紙箔,謂之“燒落地紙”。替死者抹身、梳頭、更衣後,將屍體移至堂前(靠左邊),覆以被單,同時燒香焚紙點油燈。在路口燒燬死者被褥、席草之類,門上貼白紙,門前插白幡,以示鄰里。然後向親友報喪。
二、人殮 守靈
棺木放置屋正中,將死者殮入棺木。入殮時,死者背墊銅錢,口含銅錢,手拿餅子,臉蒙1紙。棺頭點長明燈,置1小罐,插筷1雙,謂之“密封罐”。地上放1土盆,謂之“老盆”,以備親屬弔唁燒紙之用。孝子輪流侍守棺側,朝夕不離。親友前來弔孝,由孝子跪迎,跪送。若來者為女眷,則由死者兒媳或女兒至孝堂跪迎。
三、出殯 安葬
死者全家都穿白色孝服,親屬多給死者扎紙物;死者為男,則扎紙馬、紙人;為女,則扎彩轎、紙人。另扎4筒彩幡。親友奠儀以紙箔為主,交厚者多送挽幛(6尺黑布)。至第三日晚上,由兩人抬土罐,內裝麪湯,帶上端菜托盤,全家人隨之,哭入附近神廟,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稱“送湯”。禱告後,打碎土罐,舉家痛哭,盡哀始還。出殯前,打開棺蓋,讓全家與至親圍棺一睹死者遺容,然後封棺出殯。棺起身,長孫持白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領棺下地。家屬親友持紙人、紙馬、幡幛等隨後。本地有女眷不能隨棺下地的習俗。至墓地,長子引棺先繞墓穴向左向右各轉3圈,然後引棺入穴。葬畢回家,宴謝弔唁親朋。次日,孝子到送禮各家叩頭“謝孝”。
四、圓墳
葬後第三日,全家同往墓地,添土築墓,並焚燒紙箔,圍墳跪哭,稱為“圓墳”。
五、守孝
老人死後,兒女要穿孝3年。百天之中,孝子見人不分長晚輩,均向人叩頭,以示行孝。守孝期間有3忌:百日內不剃頭;3年元宵節不蒸燈;3年春節不貼紅對聯<當年不貼,第二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黃對聯 [7] 

澮北村自然資源

澮北村野生物

一、野生動物
野生獸類有野兔、野貓、獾狗、刺蝟、松鼠、黃鼠狼等。50年代,東北部山區(後劃歸淮北市烈山區)有狼出現。1981年,在澮河和閘河各捕到1只揚子鱷。
鳥類有野鴨、野雞、野鴿、喜鵲、斑鳩、大雁、鵪鶉、啄木鳥、貓頭鷹、燕、麻雀、布穀鳥、黃鸝、鷂、鷹等。
蟲類有蛇、青蛙、蟾蜍、蜥蜴、蠍子、蟋蟀、土鱉蟲、蚯蚓、蜈蚣等。
鱗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鮎、青、鰱、鱅、鯇、鯿、鱖、黃桑魚、赤眼鱒、烏魚、黃鱔、白鱔、鱉鰷、泥鰍、戈魚等。
甲殼類有龜、鱉、蝦、蟹。
貝類有蚌、螺、蛤蜊。
二、野生植物
林木科類有黃連木、山槐、朴樹、楸樹、白榆、山棗。
草類有劉寄奴、尋骨風、竺錦草、杜衡、敗醬草、金牛草、金佛草、浮萍、鴨跖草、鐵莧菜、貓眼草、瞿麥、益母草、柴胡、車前草、小薊、透骨草、旱蓮草、扁蓄、翻白草、龍葵、葉下珠、六月雪、瓦松、鳳尾草、馬齒莧、大薊、夏枯草、地丁、澤蘭、薄荷、爬根草、扁扁草、毛抓秧、腥腥草、掐不齊、苜蓿、三稜草、節節草、打鼓條、毛草葉、紅腚猴、螞蚱膀、萬根草、蒲草、灰灰菜、羊蹄棵、麪條菜、澀拉秧、蒼耳、王不留行、蒲公英、絞股藍、蒺藜、青蒿、苗掃帚、紅蓼草、蓑衣草、鬼針草、牛蒡、小蒜、富苗秧、菟絲子等 [8] 

澮北村農產品

芹菜,西洋菜,穀子,栗子,油桃,洋薊,芫荽葉,菠菜

澮北村礦產資源

銅,碲銀礦,鋁,翡翠

澮北村村內企業

酒廠,玻璃鋼製品

澮北村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莊道路難行,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該村王家莊,莊內道路坎坷,每逢下雨天氣,道路難行。

澮北村產業扶貧

濉溪縣南坪鎮大力扶持有條件、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户發展特色種養業,採取入股經營、園區就業、特色產業、光伏發電、建設扶貧車間等方式,充分調動全體羣眾特別是貧困户積極性,努力形成鎮有主導產業、村有富民項目、户有增收門路的產業增收新格局。
合作社帶動保脱貧。村與合作社簽訂扶貧項目資金使用協議,合作社按照投資額7%的收益分紅上繳村集體,分紅收益由村發給貧困户實現全覆蓋。澮北村保成蔬菜合作社利用扶貧資金建大棚18個,共70畝,帶動貧困户5户,有4名貧困人口在大棚打工。貧困户惠要好建棚,到2018年5月初營業額已達到3.5萬元,全年有望收入6萬元以上。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