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澧州古城牆

鎖定
澧州古城牆,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關鎮,為古澧州故城遺存。始築於隋代,現存古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經明清兩代擴建,加固、修復而成。 [1]  [3] 
澧州古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殘長1500米,南北殘寬約500米。澧州古城牆用條石青磚疊砌而成,黏合材料用糯米漿,水、石灰加少量桐油調製而成,基腳條石之間鑿有束腰形深槽,澆上鐵水銜接加固,牆體中間用泥土夯實。明洪武初年所修城牆系壘土而築,永樂年間改為磚城,並用石頭做牆基。 [1]  澧州古城牆兼具城防和防洪兩大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是研究澧州歷史變遷及古建藝術寶貴的實物資料。 [3]  [5] 
2013年3月5日,澧州古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澧州古城牆
外文名
Li Zhou ancient city wall
地理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關鎮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45-3-54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澧州古城牆歷史沿革

澧州古城牆始築於隋代。
明洪武五年(1372年),澧州府治從新城(新洲)遷現址,總督肖傑壘土為城,後多次潰於水患。 [4] 
明永樂二年(1404年),澧州古城牆土城改為磚城。
明末,澧州古城牆因水患維修加固3次。
清代,澧州古城牆進行10多次修繕。 [1] 
1950年,整修故樓拐至大西門外城牆,後又經幾次修繕。 [3] 
2011年,澧縣文物處啓動澧州古城牆維護工程。 [4] 

澧州古城牆建築格局

澧州古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殘長1500米,南北殘寬約500米。澧州古城牆用條石青磚疊砌而成,黏合材料用糯米漿,水、石灰加少量桐油調製而成,基腳條石之間鑿有束腰形深槽,澆上鐵水銜接加固,牆體中間用泥土夯實。明洪武初年所修城牆系壘土而築,永樂年間改為磚城,並用石頭做牆基。後經過多次維修,牆體上現存塊頭稍大、色淺而風化較嚴重的老城磚是明代的遺存,遇仙樓西側下層5和米左右、南門及二牌樓一段下層牆身為明末或清早期所築。 [1] 
澧州古城牆均用條石、青磚和石灰桐油材料疊砌而成,基腳均用條石,石與石之間,鑿有束腰形的深槽,澆上鐵水銜接加固。牆體中間填土夯實,設有六門(東門、北門、金牛門、西門、南門、小南門),門道均為單圓拱,並建有門樓,門樓前護城河上架有吊橋。南城牆保持較好,即東起敵樓拐,西南達澧縣一中長約2000米。 [3] 
澧州古城牆

澧州古城牆文物遺存

澧州古城牆城門

澧州古城牆6座門均為單圓拱,並建有門樓,門樓前護城河上架有吊橋,同治大修時,城牆上有垛口1142個,垛寬3米,高1.7米,厚0.7米,另還修築了12座炮台,現在基本上譭棄不用。 [1] 

澧州古城牆水井

澧州古城內用水,主要靠井。城內的井有:鐵井、狀元井、長壽井、絲瓜井、桂花井、蓮花井、叢夾井、道街井、牌樓街井、洲后街井、吉祥寺井、芬司街井、八角井等。較為出名的是:建於明代超過600多年曆史的“八角井”和清代的“芬司街井”。八角井在棚場街,是澧縣最早的古井。該井全用青石砌成,井口直徑1.5米,深9米。相傳八角井的水質清澈明亮,井水長年不枯。每年“立春”日,把羽毛放入水井中,羽毛從井中升起時,就是“立春”時刻。因此有古諺雲“常德更鼓澧州春”。清時,城內有水井48口,井深均在9米左右。至1949年時,水井尚存27口。 [3] 

澧州古城牆銘刻

澧州古城牆或牆磚上留有不少記事銘刻,如“太”“太平”“咸豐元年”“仁和里人口”“九中所”“崇禎十二年菊月(秋季)”“官”“宣統元年”等。 [1] 

澧州古城牆文物價值

澧州古城牆佈局嚴謹,體系完整,與其它城牆不同的是同時兼具城防和防洪兩大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是研究澧州歷史變遷及古建藝術寶貴的實物資料。 [3]  [5] 

澧州古城牆保護措施

2006年,澧州古城牆被湖南省人民改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5日,澧州古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保護範圍:以城牆牆基為起點,四向各至30米處。
建控地帶:四向各至保護範圍外20米處。 [5] 

澧州古城牆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澧州古城牆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關鎮。
交通指引
常德市一S311到二廣高速一澧縣一前往澧州古城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