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澤雅屏紙

鎖定
澤雅屏紙,中國傳統造紙工藝。2000多年過去了,浙江温州西雁蕩澤雅西岸一帶,仍有十幾個村落沿用古法造紙。
在浙江省離温州市區40公里的澤雅山區,還有水碓坑村、西岸村、橫陽村等十幾個村落的許多村民們在以古老造紙術造紙為生。
生產屏紙有70多道工序,其中的一些流程甚至比《天工開物》(明·宋應星)所記載的更原始。2001年,國務院公佈屏紙作坊中的典型代表--四連碓造紙作坊,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中文名
澤雅屏紙
類    別
中國傳統造紙工藝

目錄

澤雅屏紙起源

2000多年過去了,浙江温州西雁蕩澤雅西岸一帶,仍有十幾個村落沿用古法造紙--澤雅屏紙!
在浙江省離温州市區40公里的澤雅山區,還有水碓坑村、西岸村、橫陽村等十幾個村落的許多村民們在以古老造紙術造紙為生。
據水碓坑村的潘氏族譜記載:元末,澤雅先民為避戰亂,從福建南屏一帶逃遷而來,同時也帶來了造紙術。“南屏紙”也就成了“澤雅屏紙”。經明、清,澤雅紙農已近10萬人,約佔當地人口的80%,成為當地經濟支柱。20世紀40年代,澤雅屏紙相繼進入上海、山東、台灣及東南亞等地。解放後,政府先後設立“屏紙收購站”和“温州地區屏紙產銷協作委員會”。當時,澤雅漫山遍野曬滿了屏紙,在陽光照射下,山上山下金光燦爛一片,老人們喜稱為紙山。因此,當地人常説“屏紙能養家”。
那些依山而建的水碓房、撈紙坊和淹竹糟,與古民宅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組組獨特的家庭手工古法紙作坊羣。
據水碓坑村的潘氏族譜記載,600多年前的元末,澤雅的先民為避戰亂從福建遷居而來,同時也帶來了造紙術。從“南屏紙”到“澤雅屏紙”,就這樣沿襲下來。現在,這裏明代時的造紙遺址四連碓還在。這是明代先民為了充分利用水力資源,順河流分級連建的四座水碓,用來把竹子搗成竹絨。碓坊分成兩組,第一組有三座碓坊緊連在一起;第二組為一座碓坊和紙坊連在一起,便於連續操作。上世紀90年代,日本農耕民俗考察團、中國印刷博物館等團體多次到此實地考察,一致認為四連碓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代表。

澤雅屏紙製作

生產屏紙有70多道工序,其中的一些流程甚至比《天工開物》(明·宋應星)所記載的更原始。2001年,國務院公佈屏紙作坊中的典型代表--四連碓造紙作坊,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經明、清和近代的拓展,澤雅紙農有近10萬人,約佔當地人口的80%,成為當地經濟支柱。一到豔陽天,家家户户都把做好的紙拿出來曬,黃澄澄的紙使整座山看起來都金燦燦的。人們把這樣的山稱做紙山。
被譽為中國古代造紙“活化石”的澤雅屏紙造紙地正式被浙江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澤雅紙文化古村落——水碓坑村、黃坑村保護範圍的論證獲得通過。
然而在機械化大生產的衝擊下,古法造紙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如一家子的壯勞力一齊上陣,一天差不多能做一條紙。一條紙共3200張,賣到紙商那裏的價格是21元。又如現代的新聞紙機造6米幅寬的紙,設計速度可達1800米/分,即每秒3米。而古法紙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只能用作冥紙和鞭炮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