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澤口

鎖定
澤口是湖北省潛江市東北部的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25.5平方公里,人口2.3萬。
中文名
澤口(經濟技術開發區)
地理位置
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潛江市東北部
所屬行政區
湖北省潛江市
面    積
25.5 km²
人口數量
2.3萬
建立時間
1991年10月

目錄

澤口經濟開發區

澤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於1991年10月, 地處江漢平原腹地,位於中國市--潛江市東北部,有區域面積25.5平方公里,人口2.3萬。這裏北倚漢水,南接宜黃高速公路,毗鄰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這裏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地質儲量達2億噸,天然氣儲量9715億立方米;以開發區為湖心的潛江大鹽湖岩鹽儲量8000億噸,滷水227億立方米,富含溴、鉀、碘、硼、硅、鍶、錳等18種稀有元素,其礦化度均達到或超過國家開採標準。這裏基礎設施完備,區內有長8公里、寬45米的主幹道--章華北路,串通市區三大組團的五七大道和潛江大橋有年吞吐量100萬噸的澤口港。區內程控電話容量達1萬門,移動電話、無線尋呼全部開通。區內有日供水量10萬噸的自來水廠,有110千伏和35千伏的變電站各一座,有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 這裏產業特色鮮明,開發區按照“以鹽為本,從鹼起步,以肥導向,全面開發”的方針,着力建設大重化工項目,投資總額均超過億元的4萬噸燒鹼工程、5萬噸石油催化裂解工程、6萬噸尿素工程相繼建成投產。1996年,區內工業企業發展到69家,其中大中型化工企業20家,三資企業8家,工業產總值已超過10億元。 [1] 
澤口閘管所
圖片 圖片

澤口由來

襄河邊上的澤口,在今人看來,真有點像個謎,它一忽兒叫“澤口”,一忽兒又叫“策口”;還有什麼“大策口”“小策口”混淆其間,弄得人丈二和尚般摸不着頭腦。更有甚者,對岸江北,也有澤口,兩地同名,隔江相望。潛江舊志上,還有“策口興隆鎮”“澤口鄢家集”等記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要説清楚澤口地名的演變過程,確是一件很犯難的事,現代人編寫的許多資料上也只是説:澤口,古名策口。迴避了直接回答問題。那麼究竟為什麼古名策口現今又叫了澤口,方言或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漢江在流經澤口這一地帶時,舊有兩處分流口:一為東荊河口,一為蘆洑河口。東荊河古稱夜叉河,夜叉河口便是所謂大策口;蘆洑河即潛水,潛水河口即所謂小策口。兩處河口都有集鎮,大澤口的集鎮名興隆鎮,故有“策口興隆鎮”之説;小策口的集鎮名蘆溪市,又名蘆洑頭,就在現今的楊林洲和沙街之間的某處。這兩座集鎮都是明朝和清朝初期全縣43座市鎮之一。
我們所説的澤口是由舊時的“澤口鄢家集”而來,介於大小策口之間。古策口作為潛江境內的漢江碼頭,本位於漢江之北,現今天門市張港鎮羅巷鄉澤口村即其舊址。潛江自宋乾德三年(965年)建縣後,包括策口在內的江北大片地區一直屬於潛江所轄,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5年7月劃屬天門。明朝在這裏設過白洑水驛,津渡可直通安陸府。清朝在這裏設過軍隊建制的塘汛,常駐兵丁若干。乾隆三十二年(1762年),河形改變,北岸策口的一些官府設施全遷至了南岸的鄢家集。
據有關資料記載,鄢家集是一位姓謝的人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興建的。北岸的策口碼頭南遷至此後,但地名卻保留了下來;南岸的鄢家集遷來了官府和碼頭的種種設施後,地名也便成了“策(澤)口鄢家集”或“鄢家集策(澤)口”,以示與北岸策口的區別。時間一長,鄢家集、策(澤)口兩名也便分別通用了。民國時期,官場上叫澤口的多,而民間卻叫鄢家集或鄢家場的人多。1958年以後,隨着鄢家集的消失,僅存澤口一名了。
策口南遷後,不僅使得鄢家集的市肆繁榮起來,而且也成了往來官員和文人雅士到潛江的必經通道,所以縣衙門還出了不少錢在這裏修了一座極富民族風韻和官場迎送的接官亭,現今澤口衞生院後的兩個石制“繫馬樁”,大約就是殘存的遺物之一。鄢家集舊屬黃獐垸,黃獐垸內曾先後興建了太安寺、萬壽寺、新洲寺等佛寺建築。這三座古寺中的萬壽寺後來遷往東荊河西今黃場下約兩裏的雷潭村;新洲寺建成後經過多次復修,保留至建國之初,併成為澤口小學最早的校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