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澠池縣

鎖定
澠(miǎn)池縣 [31]  ,隸屬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瀕黃河山西省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陝州區接壤。是聞名遐邇的人類遠祖起源地和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發現地。 [22]  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屬温帶季風氣候。澠池縣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368 [32]  平方公里 [26]  ,全縣總人口35.89萬(2017年)。全縣轄6個鎮,6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23]  ,距省會鄭州190公里,距古都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是河南省經濟管理擴權縣、對外開放重點縣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位於“鄭洛工業走廊”的西端,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基地,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澠池縣常住人口310130人 [25] 
2022年,澠池縣生產總值254.5億元,比上年增長5.2%,增速全市第二,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全市1.2、0.1、0.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總產值23.3億元,比上年增長5.2%,增速全市第一;第二產業實現總產值129.8億元,比上年增長7.1%,增速全市第五;第三產業實現總產值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3.0%,增速全市第二。 [60] 
中文名
澠池縣
外文名
Mianchi County
別    名
黽池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河南·三門峽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部
面    積
1368 km² [26] 
下轄地區
城關鎮、英豪鎮、張村鎮、天池鎮、果園鄉、洪陽鎮等
政府駐地
城關鎮
電話區號
0398
郵政編碼
4724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10130 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25] 
著名景點
仰韶村文化遺址
秦趙會盟台
仰韶大峽谷
火車站
澠池站、澠池南站
車牌代碼
豫M
地區生產總值
254.5 億元(2022年) [60] 
方    言
中原官話-洛嵩片-澠池話
行政代碼
411221 [2] 

澠池縣建制沿革

澠(miǎn)池之名來源於古水池名, [31]  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一種水蟲)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
西周時,為雒都(今洛陽)邊邑,春秋時,屬、屬鄭。戰國時,滅鄭,澠池屬韓。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趙會盟於西河外黽池,今縣城西有古秦趙會盟台遺址。
時,置黽池縣,屬三川郡
西漢,黽池亦名彭池,屬弘農郡
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恆農郡。
代,屬弘農郡。
北魏置澠池郡,轄俱利、北澠池和西新安3縣。置恆農郡,轄崤縣,領有今縣西部一部分。後置宜陽郡,以西新安縣歸屬之,也領有今縣東部。東魏置金門郡(後改宜陽郡),轄南澠池縣,領有今縣南一部分。西魏恆農郡下,復置澠池縣。北周時,澠池縣先後屬同軌郡河南郡,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後改洛水縣),沿革為今宜陽縣
隋初,澠池縣屬熊州,大業二年(606年),改屬河南郡。義寧元年(617年),又改屬宜陽郡
初,在澠池境內置谷州,轄澠池等3縣。貞觀三年(629年),更縣名為“天池”,移治雙橋鎮(即今縣治)。顯慶二年(657年),廢谷州,天池改屬洛州(後為河南府)。
五代時,復澠池之名,屬京西河南府
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
金初,屬河南府(後改中京金昌府),興定元年(1217年),澠池改置韶州,轄永寧、宜陽、沔池、利津4縣,其中後2縣均在今縣境內。
元代,廢韶州,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後改屬陝州
、清,屬河南府。明代縣名亦稱“沔池”。
民國時期,澠池先後隸屬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5年2月,成立澠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豫西二專區。1947年8月,成立澠池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太嶽區第五專區。1948年3月,澠池獲得徹底解放,改屬豫西一專區,又改屬七專區、三專區。
1949年3月,屬河南省陝州行政公署。
1952年,歸洛陽行政專員公署。
1986年4月,歸三門峽市管轄。 [3] 

澠池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澠池縣轄6個鎮、6個鄉:城關鎮、英豪鎮、張村鎮洪陽鎮天池鎮仰韶鎮仁村鄉果園鄉陳村鄉坡頭鄉段村鄉南村鄉。共有行政村236個,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23] 
鄉鎮
人 口
(人)
面 積
(平方公里)
下轄村
城關鎮
67066
34
東關、西關、南街、北街、一里河、孟嶺、塔泥、蘇灣、峪溝、李家窪、十里鋪、西河南、班村
英豪鎮
35689
89
英豪東、英豪西、東馬村、谷水、西曲、槐樹窪、葦園窪、姜王莊、後營、周家山、王溝、
翟延、水源、寺莊、寺莊坪、西英豪、東七里、東城南、王都、西城南、王家坪、富村、
吳窯頭、南馬村、牛王嶺、上渠、孟窯頭、西庵頭、英新、仁靈、新嶺、槐英
張村鎮
21634
52
張村、杜家、河南莊、庵北、漏泉、蘇秦村、荊村、桑樹坪、
三化溝、曹窯、高橋、利津、楊家新村
洪陽鎮
21772
67
東洪陽、上莊、石盆、德厚、北溝、柳莊、雷溝、上洪陽、劉村、
趙窯、義昌、崤店、堡後、胡坑、吳莊
天池鎮
40405
137
西天池、東天池、東坡頭、陶村、下馬筵、東楊村、芮溝、宋溝、馬溝、堡南、楊大池、
水泉窪、篤忠、張大池、竹峪、杜村溝、龍潭溝、北韭溝、陳溝、張呂、南昌、藕池、
鹿寺、南澗、西園、賈溝、桐樹溝、石泉、朝陽
仰韶鎮
34611
96
馬嶺、莊子、劉郭、陽光、禮莊寨、裴窯、樂村、喬嶺、蘇門、仰韶、韶華、西陽、高村、
崇村、張溝、天橋、崔門、中澗、甘澗、後澗、西天壇、天壇、東陽、賀滹沱、韶陽
仁村鄉
17048
131
仁村、東張村、蟠桃、楊河、紅花窩、雪白、大水溝、
東段村、南坻塢、北坻塢、上西村、高堂、台口
果園鄉
35314
124
果園、康窪、北平泉、南平泉、南莊、趙莊、峪峒、蘇莊、南段村、東庵頭、楊村、耿村、
八里寨、東村、孟村、牛峪溝、西村、展莊、劉窯、石堆、孟家溝、石溝、下莊溝、西坡、
毛溝、李家、窯屋、劉頭、杜寺、太平莊、杜家門、路村、東嶺、澗北、澗新
陳村鄉
31564
115
陳村、貫溝、後河、石板溝、範窪、小口裏、五愛、一心、白浪、槐朳、黃花、魚池、
苜蓿、滹沱、萬壽、上南莊、池底、西段村、雍家院、朱城、下馬頭、柳雍、韶興
坡頭鄉
15496
212
坡頭、嶺南、西川、汪墳、觀吊、城頭、泰山、韶峯、不召寨、
茹窯、韓家坑、土嶺、楊樹窪、白羊山、浪地、窯地
段村鄉
9295
204
段村、柏隆、中朝、林場、宋村、上澗、中關、東莊溝、四龍廟、趙溝、南嶺
南村鄉
6478
107
南村、北仁村、青山、柏樹圪塔、西山底、關底、後川、南窪、金燈河、林場
[4] 

澠池縣地理環境

澠池縣位置境域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分水嶺上,地處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是秦、晉、豫三省之結合地帶。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1°33′~112°01′和北緯34°36′~35°05′之間。北濱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等縣隔河相望,南連熊耳與洛寧、宜陽等縣接壤,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界崤函連接陝州區。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國土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1667公頃。縣政府駐地東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洛陽市74公里,西距三門峽市58公里。 [5] 

澠池縣地質

澠池地處秦嶺東西複雜構造帶中,位於秦嶺山脈緯向構造帶東端北分支——崤山一個向斜上。向斜軸在南大嶺一帶,軸向近似東南,不對稱。全縣大部分地區處於向斜之北面。地層由老而新、由北向南排列。位置處於華北陸台之南部,屬華北斷塊區的太行斷塊,在崤山一帶有斷裂地層,且基岩出露。在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影響,地層上折皺強烈、斷裂發育,斷裂以小斷裂和不明性質斷裂為主,個別地層中有岩漿侵入。出露地層有:震旦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灰巖、頁岩,奧陶系白雲質灰巖,石炭系灰巖、砂岩,二疊系、三疊系的砂岩、頁岩。地質總的特點是,構造複雜、斷層極多。較大的斷層有44處,主要有龍鼻斷層、扣門斷層、焦槐斷層、坡頭斷層、義溝斷層、東山斷層等。
澠池地質方面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形成近似東西走向的拱曲隆起和活動斷裂,屬鄂豫地震帶外地區,為地震高發區。澠池地震危險程度為5級(六度),但強震較少,震級一般小於5.5級,頻率也較低。 [6] 

澠池縣地貌

澠池地處黃河流域,地貌屬淺山丘陵類型,海拔200~1500米不等,平均海拔505.8米。北部是以秦嶺餘脈東崤山為主體的中低山區(韶山區,海拔800~1500米),以韶山林牧區為主,佔全縣總面積的52.5%;南部是以西崤山(即南大嶺)為主體的丘陵川區(海拔400~700米),中部為一個向中間傾斜的槽形盆地(澗川區),包括澗河川和洪陽河川(海拔700~300米)。丘陵川區含澗河糧煙區(佔全縣總面積的24.5%)和南大嶺糧油煙區(佔全縣總面積的21.8%)兩部分;北部黃河谷地,海拔在200~250米,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佈。佔全縣總面積的1.2%。黃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時,全部被淹沒。
澠池縣地勢,從果園鄉到南村鄉,自南向北依次為梁前斜地、梁地、河谷盆地、山前斜地、低山丘陵、黃河階地。截至2000年底,小浪底水庫蓄水後,235米高程以下黃河階地全被淹沒。
澠池山區屬秦嶺餘脈的崤山段(嶔崟山),有大山約87座,山頭2270個。主要分南北兩幹:南幹西崤山(南大嶺),自陝縣火石山(亦名谷陽山、谷城山)入界,東西走向,以土山丘嶺為主,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山頭主要有熊耳山(在澠、陝界)、龜山(呂祖廟山)等;北幹東崤山自陝縣馬頭山入界,東西走向,以中低山區為主,主峯韶山,海拔1463.2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還有:位於段村鄉的尖山、筆架山、黃頂山、香爐山、關爺山、書山、羊園山,位於坡頭鄉的三架山、雙慄樹、五朵山、萬古山、鏊山(雷公山),位於仁村鄉的方山、轎頂山、寺大頂、木蘭山,位於西陽鄉的天壇山,位於南村鄉的岱嵋山等,海拔1000米以下的主要山峯有:馬頭山、扣門山(羊耳山)、廣陽山(澠池山)、桓王山(鳳凰山)、青山、鹿抬頭山、鳳凰山(洪山)等。全縣主要山谷有金燈河谷、澗口河谷(含瓦廟溝)、石門溝、佛爺溝和柏隆溝等。 [6] 

澠池縣氣候

澠池縣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壓控制,氣候乾冷,雨雪稀少;春季太陽高度角逐漸增大,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進,氣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由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偏南不同,形成濕熱乾旱、炎熱乾旱和雨澇三種天氣;秋季,太陽高度角逐漸減小,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退,氣候涼爽,雨水減少。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工業快速發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排放量進一步增加,造成大氣温度持續升高,隨之帶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受此大氣候的影響,2000年後,澠池縣氣候也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年平均氣温偏高、年降水時段趨向集中、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幾率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出現次數增加。 [7] 

澠池縣水文

澠池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澗河、洪陽河、澗口河等,統屬黃河流域。黃河自境內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東北的關家村東1.5千米處出境入新安,境內流程58.5千米。 [8] 

澠池縣自然資源

澠池縣植物資源

澠池縣內栽培作物共有糧、棉、油、煙、麻、瓜、蔬、綠肥等40餘類、451個品種。其中,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紅薯、豆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煙葉、瓜菜、花生、油菜中藥材、食用菌為主。此外,還有156科637屬1218種植物。據1986年農業區劃資源調查,境內有野生植物156科、1218種。在這1218種野生植物中,按植物形態可分為:喬木177種、灌木181種、藤本39種、草本821種。按植被類型可分為:以槲櫟為主的櫟林和以栓皮櫟為主的櫟林組成的落葉闊葉林;以側柏和油松為主的點片狀分佈的針葉林;以胡枝子、連翹為主的灌木,以黃櫨為主的灌木,以連翹為主的灌木,以荊條、酸棗為主的灌木和以棠梨為主的灌木等形成的落葉灌叢;以白羊草為主、以黃背草為主、以羊鬍子草為主和以蒿類為主的草甸。按經濟價值分,有以漆樹為主的漆液植物和以栓皮爍等為主的單寧植物等組成的化工原料植物;以柴胡等為代表的根與根莖類藥材、以艾葉等為代表的葉類藥材、以金銀花等為代表的花類藥材、以酸棗仁等為代表的果實類藥材、以杜仲等為代表的皮類藥材等藥用植物;以葛藤、枸樹、桑樹等為代表的纖維植物;以橡子、三葉木通等為代表的澱粉植物;以核桃、黃連木、文冠果為代表的油料植物;以杏、柿、棗等為代表的果皮植物。按植物類譜可劃分為:蕨類植物12科12屬35種;裸子植物9科18屬22種;被子植物134科607屬1164種。
在以上各類野生植物中,縣內的山地樹種有50餘科、79屬、200種;四旁和引進樹種15科、29屬、5個種;花木15個科、17屬、22種。還有藥用植物有702種(其中根莖類53種、果實類32種、全草類18種、樹皮類7種、花葉類5種)、牧草26科428種。 [9] 

澠池縣動物資源

澠池上河曙猿遺址 澠池上河曙猿遺址
澠池縣動物資源計150餘種,除等飼養動物外,還有野生的飛禽,走獸、爬蟲、水生動物等。動物有家畜、家禽15個種:牛、、豬、羊、等。除家畜、家禽和籠養鳴禽外,尚有野生動物120種,其中獸類22種、鼠類6種、鳥禽類38種,稀有動物有:香獐、鹿羚羊等。野生動物中還有爬行類、魚類及大量的蟲類及微生物等。由於林區破壞和濫捕濫殺,野生動物中獸類瀕臨滅絕,一些野生動物如鼠類則因天敵減少而大量繁殖。 [10] 

澠池縣礦藏資源

澠池縣位於華北地台南緣,主要出露地層為中元古代一新生代沉積地層及部分火山岩地層,因而,成礦主要與沉積作用有關,形成了澠池縣境內豐富的沉積礦產。已發現礦產30餘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20餘種,探明資源儲量約30億噸,潛在經濟價值2000多億元。其中,玻璃用石英砂岩、鑄型用砂岩的資源儲量在河南省居首位;資源儲量在三門峽市居第一位的有:玻璃用石英砂岩、鑄型用砂岩、鋁土礦、鎵礦、含鉀砂岩、重晶石等;居三門峽市第二位的有:煤炭、水泥用灰巖、溶劑用灰巖、冶金用白雲岩;耐火粘土居三門峽市第三位。其中,煤炭、鋁土礦在澠池縣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澠池縣的優勢礦產。澠池縣礦產資源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分佈特點,其北部主要為鐵礦、重晶石集中分佈區;中南部為煤、鋁土礦、水泥用灰巖、玻璃用石英岩等礦產集中分佈區。
澠池縣煤礦 澠池縣煤礦
煤炭是澠池縣優勢礦產之一,境內有澠池和義馬兩個煤田,涉及大小井田19個,探明資源儲量119941.03萬噸。(1)澠池煤田西起陝縣高廟山,經澠池縣張村鎮高橋、陳村、仁村、洪陽,東至新安縣鐵門,長約60公里,北臨黃河,南與義馬煤田毗鄰,寬約20-30公里。(2)義馬煤田位於澠池縣城南部的果園、天池兩鄉鎮,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5-11公里,地跨澠池縣和義馬市,在澠池縣境內約80平方公里。義馬煤田是全省惟一可供開採的侏羅紀煤,具有埋藏淺,煤層厚和儲量大的優點。
鋁土礦為澠池縣優勢礦產之一,也是河南省“優質鋁土礦基地”之一。主要分佈在坡頭、仁村、張村、陳村、洪陽五個鄉鎮,此外英豪、仰韶、南村等鄉鎮也有發現,資源較為豐富,具有分佈相對集中、埋藏淺、品位高、適合露天開採等特點,已成為省內及國內重要的鋁土礦供應基地。境內含礦面積達百餘平方公里,探明資源量14780.34萬噸,氧化鋁含量一般在60%~78%範圍內變化,氧化鋁對二氧化硅含量的比值一般為5~15,最高可達40。
2015年底,澠池縣有各類礦山企業59家,其中煤炭礦山19家,鋁土礦礦山13家,重晶石礦山7家,水泥用石灰岩3家,建築石料用灰巖9家,制灰用灰巖2家,玻璃用石英岩2家,建築用砂岩1家,鐵礦1家,溶劑用灰巖1家,鉀長石1家。根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數據統計,全縣境內礦山企業從業人員1.65萬人,年產礦石量881.6萬噸,工業總產值20.5億元,礦產品銷售收入16.6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年檢率達到95%,儲量動態管理動態監測率達到100%。礦產資源補償費累計徵收入庫2090萬元。 [11] 

澠池縣人口民族

澠池縣人口

2015年末,據公安統計數字,澠池縣轄區總人口35767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023人,城鎮化率40.84%。 [1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澠池縣常住人口310130人 [25] 

澠池縣民族

據民族宗教管理機構資料顯示,至2015年底,境內有維吾爾、回、蒙古、滿、彝、苗、土家、朝鮮、傈僳、壯、布依、侗、瑤、傣、黎、納西、畲、藏等18個少數民族,2147人,佔全縣總人口的0.54%。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達1209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6.9%,主要聚居在陳村鄉魚池村城關鎮一里河村。另外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共695人,主要居住在城關鎮和英豪鎮周家山村。其他民族共243人,分佈在12個鄉鎮。 [12] 

澠池縣政治

縣委書記:謝喜來 [27] 

澠池縣經濟

澠池縣綜述

2015年,澠池縣生產總值完成229.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5.6%,為全市第4位。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0.9%,二季度增長5.7%,三季度增長5.6%,四季度增長5.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5億元,比2014年增長2%;第二產業增加值153.4億元,增長5.4%;第三產業增加值55.8億元,增長7.6%。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2.3%、72.7%、25.0%,三次產業比例為8.5:67.2:24.3。 [13] 
2019年,澠池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同比增長8%,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8.9億元,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7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9.8 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現34083 元、17605.5 元,分別增長8%、9.6% [26] 
2021年,澠池縣生產總值238.71億元,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4億元,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3.3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85.33元,同比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6.72元,同比增長9.5%。 [33] 

澠池縣第一產業

2015年,全年澠池縣糧食總產量19.3萬噸,比2014年增加2.5萬噸,增長14.8%。其中,夏糧產量10.8萬噸,增長22.7%;秋糧產量8.5萬噸,增長6.3%。 [13] 

澠池縣第二產業

2015年,澠池縣工業增加值增長5.3%,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增長8.6%)相差3.3個百分點,增速比2014年回落7.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1.5億元,比2014年增長5.5%,位居三門峽市第4位,增速比2014年回落8.8個百分點。 [13] 

澠池縣第三產業

消費品市場
2015年,全年澠池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7億元,比2014年增長11.6%,居全市第3位。全年澠池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保持在11.5%左右,波動較小,總體增長平穩。 [13] 
金融信貸
2015年,12月末,澠池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9.1億元,較年初增加12.9億元,較年初增長12.17%,其中住户存款餘額87.5億元,較年初增加15.3億元,增長21.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1.2億元,較年初增加6.9億元,增長12.7%。 [13] 

澠池縣社會事業

澠池縣教育事業

2012年,澠池縣普通高中在校學生5417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4498人。澠池縣普通初中在校學生14521人,普通初中入學率達100%,小學在校學生31542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幼兒園在園幼兒數11083人。 [14] 

澠池縣文化事業

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
2012年,澠池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藏書達12萬餘冊,鄉鎮文化站12個。衞星地面接收站48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7.49%,廣播人口覆蓋率達 99.25%。 [14] 

澠池縣醫療衞生

2012年,澠池縣共有衞生機構23個,病牀1358張,衞生技術人員1167人。農村鄉鎮衞生院15個,衞生技術人員394人,病牀545張。2012年,全縣參加合作醫療農民258689人,參合率達98.79%,澠池縣受益羣眾達212161人次,補助金額7248.34萬元。 [14] 

澠池縣通信設施

2012年,澠池縣城鄉固定電話年末擁有量14005部,移動電話用户229331部。城鎮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38部/百户,移動電話普及率246部/百户。 [14] 

澠池縣文化習俗

澠池縣綜述

澠池是歷史悠久的文化之城秦時置縣,延續至今,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類文明從這裏走來,4500萬年前,人類遠祖在這裏繁衍生息;7000年前,仰韶文化在這裏氤氲積澱;2000年前,秦趙會盟在這裏謳歌英雄;70多年前,紅色文化在這裏閃耀光輝。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等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裏駐足停留,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在這裏召開,彪炳史冊的黨建名著《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在這裏誕生。澠池是歷史名城,中州古縣,名勝古蹟遍佈,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62處。其中國家級兩處(仰韶村遺址、不召寨遺址),省級11處,市級18處,縣級131處。 [37]  澠池縣共有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棚口、十盤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钁把戲、九蓮燈、仰韶彩陶、南村老土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河燈、棒棒鞭呂祖山廟會為縣級項目。 [38] 

澠池縣文物古蹟

澠池縣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62處。其中國家級兩處(仰韶村遺址、不召寨遺址),省級11處,市級18處,縣級131處。 [37] 
名稱
地址
時代
級別
批次
仰韶村遺址
河南省澠池縣
新石器時代
國家級
第一批
不召寨遺址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
新石器時代
國家級
第七批 [39] 
重修陳村橋序碑
澠池縣
清代
省級
第二批 [40] 
馮異故城
澠池縣
漢代
省級
第三批 [41] 
石佛寺石刻
澠池縣
元代
省級
第四批 [42] 
趙溝村傳統民居
澠池縣
清代
省級
第七批 [43] 
陽壺古道
澠池縣
清代
省級
第八批 [44] 
  • 仰韶村文化遺址
仰韶村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中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中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仰韶村文化遺址,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於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錛等工具;用於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於紡織的有線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缽、杯、甕、缸等。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
仰韶文化以農耕為主,屬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它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南達湖北,北抵內蒙,是黃河流域非常強大的一種遠古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宣佈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產,因而仰韶村文化遺址被中外考古界譽為"文化聖地"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5]  2021年8月,仰韶村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列入國家《“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為持續推進仰韶文化保護利用傳承事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46] 
  • 不召寨遺址
不召寨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坡頭鄉不召寨新村南側,距縣城7.5公里,是中國黃河流域發現和試掘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也是一處以龍山時代遺存為主體的古文化遺址。遺址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灰層和灰坑較多,厚度2—3米。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7] 

澠池縣非遺文化

澠池縣共有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棚口、十盤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钁把戲、九蓮燈、仰韶彩陶、南村老土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河燈、棒棒鞭呂祖山廟會為縣級項目。 [38] 
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類別
級別
十盤
民間音樂
省級、市級 [48-49] 
钁把戲
傳統戲劇
市級 [48] 
棚口
傳統手工技藝
市級 [48] 
傳統棚口扎制技藝
傳統技藝
省級、市級 [48-49] 
九蓮燈舞
傳統舞蹈
市級 [49] 
钁把戲
傳統戲劇
市級 [49] 
第二批澠池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傳統技藝
仰韶酒釀造工藝
河南仰韶酒業有限公司
仰韶剪紙
澠池縣城關鎮
張家炭精畫製作技藝
澠池縣張村鎮
南村餄餎面
澠池縣南村鄉
李氏生炒炒麪
澠池縣城關鎮
坻塢米餅
聚龍中州國際飯店
英豪鄉村炒雞
澠池縣英豪鎮
段村鍋底烘製作技藝
澠池縣段村鄉
白羊山土蜂蜜製作技藝
澠池縣坡頭鄉
果園肖家柿子醋製作工藝
澠池縣果園鄉
李氏拓片製作
澠池縣城關鎮
南村黃河奇石
澠池縣南村鄉
民間傳説
馬跑泉的傳説
澠池縣仁村鄉
張奎鎮守澠池關的傳説
澠池縣城關鎮
不召寨的傳説
澠池縣仰韶鎮
下馬頭村傳説
澠池縣陳村鄉
班村的由來
澠池縣城關鎮
天池的由來
澠池縣天池鎮
半個山的傳説
澠池縣坡頭鄉
犁檐彎的傳説
澠池縣坡頭鄉
金燈河的傳説
澠池縣南村鄉
五女堆的傳説
澠池縣張村鎮
仁村的傳説
澠池縣仁村鄉
民俗
蘇秦村龍耳寺古會
澠池縣張村鎮
遊藝與雜技
利津高蹺
澠池縣張村鎮
傳統醫藥
杜氏燒傷藥膏製作技術
澠池縣仁村鄉 [50] 
  • 十盤
十盤 十盤
 十盤,又稱“十番”、“十番鼓”、“社盤”。是豫西地區農村中較為流行的傳統樂種,是打擊樂與吹奏樂為一體的交響音樂,原以敲擊樂為主,鑼鼓和絲竹合奏則較晚。是古代皇帝舉行大型慶典活動的宮廷音樂,又是寺院道觀用來祭祀的音樂,後來流傳到民間,發展成為農民集會或喜慶、婚嫁時的娛樂形式。2007年6月被三門峽市政府命名為三門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2月,十盤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6月28日,組織省級非遺項目“十盤”參加了文化部在山東棗莊舉辦的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獲得三等獎。 [38] 
  • 九蓮燈
九蓮燈 九蓮燈
九蓮燈流傳於澠池天池鄉楊村和陶村。每逢節日隨社火隊伍進行表演,表演人數為20人。花燈是自己製作的蓮花燈、魚燈、五星燈、一對馬燈等。花燈用木料、竹篾、彩紙製作,燈內裝有用牛油煉成的蠟,風吹不滅,可燃燒3個小時,表演者身穿戲劇服裝,動作表演在原來簡單的圓場步基礎上,編入了雲步、三和步、前進後退步,隊形有蓮花盤、龍擺尾、翻大弓、蛇脱皮、絞麻花、過燈等,用蓮花燈組成的造型有燈山、燈坡、紅五星字型等。曾參加河南省民間藝術匯演,獲創作獎、演出獎。 [38] 
  • 钁把戲
钁把戲 钁把戲
钁把戲源於“懷梆”,是從河南沁陽(沁陽為舊懷慶府治)一帶流傳到澠池縣南村鄉的一種戲曲形式,具有歷史悠久,古老濃郁動情的特點,是黃河沿岸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在懷梆戲的基礎上加進濃郁的地方戲內容而形成的更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形式,本地羣眾稱為“钁把戲”。钁把戲唱腔以梆定板,屬河南梆子的一種,長期流傳於民間,唸白、音樂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與鄉土氣息,它在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都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之特點,唱腔慷慨激昂、唱作並舉、載歌載舞。 [38] 
  • 棚口
棚口 棚口
棚口,又叫彩門,是一種傳統的民間不扎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澠池縣天池鎮東天池村民間藝人的一手絕技,馳名宜陽、洛寧、新安等地。棚口起源於民俗活動,是東天池村民間藝人在與鄰村爭廟會時形成的。舉辦廟會時人們在裝飾彩門時,請來能工巧匠,用綵綢紮成繡球,綴上花穗,用棉花、布料做成傳統戲劇人物形象,鑲嵌在彩門上。後來人們將各種彩門集中起來,統一設計,精心組織,達成一座十分壯觀的大彩門,這種大型彩門就叫“棚口”,棚口分主樓和兩個“八”字牆,有多個彩門構成,彩門是有木料竹子做成一扇一扇的門形,然後用彩布編製成各種圖案,圖案上有梅花形的、胡椒葉形的、方格形等。圖案上又用花布、棉花等做成各種動物、植物還有戲劇人物,彩門發展成為一種供人欣賞的藝術。
2007年6月,棚口被三門峽市政府列入三門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棚口扎制技藝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村老土布
紡織 紡織
老土布是豫西地區古老的一種手工紡織藝術,是用棉花手工紡出棉線,用傳統織布機織出棉布。南村老土布採用傳統工藝選用優質環保棉線,生產牀單、牀上三件套、四件套等產品,老土布具有淺粗紋深,手感厚實,膚感舒適,不起褶,不起球,不褪色,冬暖夏涼,透氣吸汗和防靜電特點,屬天然綠色環保產品。
仰韶彩陶
仰韶彩陶 仰韶彩陶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時期人們使用的一種陶器,是我國新時期時代的代表,是一種傑出的美術工藝品。它是以黃河岸畔獨特的陶土資源為原料,採用民間原始製陶工藝和現代科技工藝。主要產品為仰韶彩陶仿古系列及反映黃河兩岸民俗風情的雕塑系列和具有現代審美情趣的陶藝系列。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
黃河燈
黃河燈 黃河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仁村鄉民間傳統遊藝形式之一,清代時由山西省傳入仁村,當代羣眾十分喜愛這一活動,由於它規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黃河燈。黃河燈由木樁、圓柱、高粱稈紮成的“城池”組成,規模大時有72個“城池”,小的又有16個。活動時用數千根木樁串連排一方針作為外圍,再用麻桿或高粱稈作為燈柱掛上地上,高約4尺,柱距5尺,柱上設燈,燈壁用高梁杆等物做成籬笆狀連接在燈柱上,以松、柏枝裝飾燈壁,出入口處撘成彩門。佔地40餘畝,燈數千盞,儼然一條九曲黃河展現在大家面前,遊時需尋蹤覓跡,稍有疏急誤入迷宮,不得而出。春節活動時,獅子、高蹺、火龍、竹馬等社火對從“黃河燈”彩門進入,走遍各個城池,特別是獅子過城池時,翻躍中間天橋,表演各種動作,技藝精湛,舞姿優美,遊藝活動每次需2到3個小時,表演技法純樸,氣勢恢宏,頗受人們歡迎。
呂祖山廟會
呂祖山純陽觀俗稱“呂祖廟”、“雲光洞”、“老廟溝”,因全真祖師純陽真人呂洞賓曾在此修行而得名。呂祖山廟會是在此民間傳説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以呂祖廟為依託,以宗教活動為最初動力,以集市活動為表現形式,融宗教、經貿、遊樂活動為一體。每年三月十一日、九月九日為古廟會時間,會期三天,屆時有劇團演出助興,新安、洛陽、偃師、宜陽等地都有人來趕會,除了傳統的祭祀活動,還可以品嚐呂祖山泉,遊覽呂祖山景區。道教文化使呂祖山廟會得以傳承發展,旅遊文化為古廟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呂祖山景區2002年初被省旅遊局定為“河南省旅遊景區”。 [38] 

澠池縣飲食

澠池縣以麪食為主,但食用粗糧比例大幅下降,粗雜糧成了生活調劑品,新鮮蔬菜和肉蛋類食品明顯增加。城鎮工薪階層,多不做早飯,在街上飯店就餐。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的飲食還有一定差距,副食品較少,麪條、饅頭仍為日常生活的主角。 [51] 
2023年6月,澠池舉辦首屆美食文化節,南村黃河大鯉魚、韶峯獅子頭、糯米蒸排骨、金絲鳳尾蝦、脆淋杏香杭茄、麥香貢米、脆皮乳鴿、珊瑚柿餅、熬炒土雞、四色粉蒸獲得“澠池縣十大特色菜”稱號;廚王稱號由南村黃河大鯉魚菜品製作人獲得;仰韶米皮、蒸肉、廚老怪第一餅、小米瘦肉粥、過油炒麪、仰韶菜糕(憶思苦)、驢蹄子面、涮牛腸、招牌布袋餅、坻塢米餅獲得“澠池縣十大風味小吃”稱號,南村滷米飯、手工水餃、鐵鍋涼粉、開花饅頭、兑碗麪獲得“澠池縣五大主食”稱號。 [52] 

澠池縣習俗

婚俗
“迎親女”由中年婦女改為少女或年輕人,“擔酒禮”、放(鞭)炮”者仍為小夥子。迎親人員有的在女方家簡單用餐,有的不用餐。女方家人及主要親戚要合彩、錄像。然後,女方和同族及其舅父組成的送親隊伍乘車到男方家。事先,男方已準備好音響、鞭炮、彩紙、糖果、彩條等。迎親車一到, 鞭炮齊鳴器樂並作。迎親人和管事者將送親者接進房內敍話。新媳婦下車時婆婆要給“下轎禮”,同齡人向新娘新郎頭上撒彩紙、五穀雜糧糖果綵帶等。午間,待客時新人要向客人敬酒以示感謝。宴罷,孃家人當公婆面向新娘新郎叮嚀辭別。晚間新媳婦給公婆送鞋,以前是自做布鞋,陸續改為皮鞋,公婆要賞錢,名曰“擺盤"。婚後次日,女方家人要帶上餃子到婆家為閨女“梳頭" ,再定日子組織親威到婆家“送饃”,有的只行後者一次。 [53] 
喪禮
農村死者家屬及時向村(社)負責人報告,請其派人安排喪事,並派人告知孃家和親朋。死者兒女等要為死者淨身、理髮、穿衣、人殮、守靈,不得進入他人家中。農村壽終正寢者靈堂一般設在上房正廳,意外死亡者多在大門以外設靈堂,城鎮則多於大門外搭設靈棚受祭。其間,親朋帶着祭品弔喪。遺體一般停放3天,除基督教信徒外,多由陰陽先生擇定吉日吉時下葬。人殮時用葦蓆遮天,出殯時眾人拉縴、四人抬棺、一路撒紙錢、放鞭炮。運至墓地。下葬前孝子跪地哭喪,親朋依次行禮,點燃鞭炮焚燒紙紮,下弊後壘墓窯堆墓冢。公職人員死後實行火化,喪禮一般在殯儀館舉行,主要內容有來賓向死者三鞠躬默哀、奏哀樂、致悼詞、向遺體告別等。土葬者用棺木,火化者用骨灰盒,也存在火化後連同骨灰盒裝人棺材埋葬的情況。喪葬後家屬為其舉行“一七”、“三七”、“五七”、“百日”、“一週年”、“二週年”“三週年”等祭札。三週年最隆重,於前一日墳前除孝,當日設宴招待親朋,鄉俗以其為喜事。農村仍然保留娶“鬼親”習俗。另有墳前立碑的風俗。南村沿黃河村莊,有在喪事期間敲鑼打鼓的習俗。隨家境貧高,喪禮繁簡有所不同。 [54] 

澠池縣宗教信仰

澠池縣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
道教
道教以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正一經》和《太平洞極經》為其主要經典。教旨以“清靜無為"為主。道士蓄髮留須。建國前澠池尚有道教廟宇、觀、洞、祠等建築遺址,但教徒甚少。建.國後,觀廟無存,活動停止。
佛教
魏時達摩禪師為澠池佛教傳入之祖。據記載,全縣歷代興建的佛寺有云門寺、廨院寺、淨安寺、大明寺、朝陽寺、白鹿寺,延慶寺、寶泉寺、廣化寺,彌陀寺,雙峯寺、寶國寺、洪山寺、石佛寺、馬頭寺,漫泉寺、龍耳寺等30餘處。目前除少數被學校佔用外,大部已倒塌毀失,信仰佛教.者為數極少。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又名回教、清真教、天方教,傳入澠池較旱。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澠池縣:英豪洞溝村建成清真寺一所。1953年,縣城回民集資購買幸福街民房4間,作為清真寺,開展正常教務活動。"文化大革命”時期,活動停止。現在,經過整修,清真寺又重新開放,信教者活動.正常。
基督教
澠池縣的基督教原屬秦、晉、豫信義會(也叫瑞華內地會)。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瑞典牧師羅冠民到澠池縣設堂傳教。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牧師史天澤在縣城西門外購民宅一所修福音堂,後又續購東西兩院共83間,辦尚德小學一所,並在仁村、南村、藕泡和宜陽縣石村設支堂4所。信教男女500 餘人。建國後,教堂被機關、學校使用,活動一度停止。1980年後,澠池縣宗教團體開始正常活動。1983年,對基督教的活動點進行了整頓。1985年統計,全縣有信教男女14018人。開放城關教堂一個,簡易活動點14個。16個鄉鎮建立了教務組,有成員75人。同年8月建立了澠池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籌備組,由9人組成。目前該教活動正常。其教內基本禮義(即聖事)有五:洗禮、聖餐,婚禮,殯葬、聖職;主要節日有四:主日、復活節、受難節、聖誕節。
天主教
1913年,意大利人柏長青到澠池傳教。1919年,天主教教徒在縣城西關創辦天主堂,並在坡頭,塔泥、堡南、張村4處設分堂,信教者600 人。1923年,柏長青離澠,由安濟六繼承,並培養澠池人李景雲、劉學貴等15人為骨幹。1930年,天主教建診所1個,免費治病。抗日戰爭後,天主教由中國籍神父郄民遠、修女辛連貞主持。1948年,辦公教診所1個,有工作人員3名,開設內外科及眼科,1951年併入第一聯合診所。建國後,由於教徒沒有活動,天主教的影響日漸衰微。 [55] 

澠池縣交通運輸

310國道澠池縣段街景 310國道澠池縣段街景
澠池縣2012年全社會公路貨運量完成667.5萬噸,公路貨運週轉量10946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8.8%,公路旅客運輸量1104萬人,客運週轉量41922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8.3%。 [14] 

澠池縣風景名勝

仰韶大峽谷
仰韶大峽谷,北鄰黃河小浪底庫區,佔地50平方公里。由原始聚落、養生谷、禪趣谷、龍虎峽、卧羊峽、金燈峽等六條大峽谷組成。
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保護區,該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於一體,為國內首家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 [57] 
2015年9月24日,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通過河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驗收並進行了公示,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58] 
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
劉少奇舊居
劉少奇舊居位於澠池縣城關鎮東關海露大街95號路南王家院內,座南面北,門前為海露大街,東、西、南三側均為民居。保存完整,為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為磚木結構抬梁式單檐硬山建築,屋頂為小青瓦。展覽了以黨性考驗、黨性修養、黨性展現和黨性鍛鍊為名稱的四個展室,三個復原住室分別為劉少奇住室、秘書:慄在山,副官:李拓住室;兵站創立人:劉向三住室,現已免費對外開放。 [59] 
劉少奇舊居 劉少奇舊居
岱嵋山風景區
岱嵋山風景區,位於澠池縣北部南村鄉西山底村境內,東臨新安縣,北臨小浪底庫區,距澠池縣城55公里。該景區由相對高度差別不大的16座山峯組成,依次為梳妝枱、南天門、鍾峯、望相峯、月老峯、抱犢峯、鳳凰嶺、燕子峯、金壇峯、睡仙峯、息壤峯、千佛山、萬佛山、大獨立峯、小獨立峯、元帥寨。山腳下柏帝廟中有一週代古柏,高27.5米,胸圍9.5米,遮天蔽日,枝繁葉茂,黛色參天,號稱“黛嵋帝柏”。景區內行車路、觀光步道、中心服務區、滑道、纜車等配套項目及黛嵋廟、小浪底水庫觀光遊、西山底農業觀光園等。
五鳳山風景區
五鳳山風景區,位於澠池縣仁村鄉境內,314省道橫貫東西,景區東臨洛陽青要山風景區,西接韶山森林公園,北與仰韶大峽谷為鄰,總面積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十大景區、百餘個景點,主峯鳳冠頂海拔1206米。這裏有二龍珠、安樂寨、木蘭山、點將台、雞仙洞、鳳山峽谷、一線天、九龍洞、卧虎山、天然大溶洞等自然景觀,、還有陝州行署舊址、雪白民居、馬刨泉事變遺址、鳳山寺等人文景觀。景區主服務區及配套設施,各景點開發,主服務區至各景點道路、步道及配套設施。毗鄰314省道,水、電、通訊設施齊全。
黃河丹峽風景區
黃河丹峽風景區,位於晉豫黃河大峽谷小浪底庫區中段、澠池縣坡頭鄉境內,距澠池縣城35公里。景區整條峽谷由紅色的石英砂岩組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峽谷長8公里,寬2-30米,海拔落差200-600米,景區整體形成“U”字型,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韌、古樹參天、飛瀑湍急,彙集了奇山、怪石、險谷、清溪、深潭等多種奇特的自然景觀。黃河丹峽以“一日走進峽谷,一日覽盡黃河”為形象定位,打造黃河文化體驗的峽谷觀光旅遊景區。道路拓寬硬化等基礎項目,黃河漂流、空中飛車、縴夫絕唱、小浪底觀光遊、黃河蹦極、丹峽攀巖等景區配套項目以及石佛峽、錐子山、鳳凰山等旅遊開發項目。景區主幹道已鋪設砂石路,觀光棧道、步道及遊客服務中心已建成。有120座遊艇一艘,小型遊艇2艘。
古秦趙會盟台
古秦趙會盟台 古秦趙會盟台
古秦趙會盟台,位於縣城西南1公里處,在澠水、羊河匯流的台地上,解放軍駐澠池某部軍營門口。“盟台夕照”是澠池八景之首。會盟台飽經滄桑,歷代不斷予以修葺、重建。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縣王之都建亭於台上,後毀於兵燹;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縣甘揚聲重建碑亭,後又遭損毀。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衞立煌和章士釗等倡儀重修,由陸軍軍醫監郭昌錦主持,歷時4年落成。台呈梯形立體,四面各砌石階,頂部豎一碑塔,呈四稜錐形,高2米,每面寬38釐米,東面鐫刻蒲城寇遐隸書“古秦趙會盟台”六個大字,其餘三面鐫刻的是章士釗所書本人填寫的《唐多令·景藺》詞一首以及衞立煌、郭昌錦撰寫的《重修秦趙會盟台記》和《重建秦趙會盟記》。“文化大革命”中,會盟台遭受破壞,護台基石和四面台階被全部拆除,唯存台頂碑塔。1985年縣人民政府在原存遺蹟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地平至亭頂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東西兩面各砌台階52級,台上亭高8米,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式仿古建築,亭正中豎一四方碑碣,西面為“重修古秦趙台碑記”,東、南、北三面分別為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題詞。
參考資料 [15] 

澠池縣著名人物

張玘(qǐ)(?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澠池陽壺(今南村鄉洋湖村)人。南宋初,動用家產,招募新兵,先後隨宋將翟興、董先、岳飛等抗金,屢建戰功,官至御營宿衞前軍都統、爵親衞大夫。後在海州之戰中犧牲,被追封為清遠軍承宣使。
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我國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明史·曹端列傳》稱他為“明初理學之冠”。
張汝光(1914年—2000年),原名張汝秀,河南省澠池縣張村鎮荊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以上參考資料 [16] 
劉豐(1915~1993.2)原名劉有鋒(又名劉有豐),河南省澠池縣英豪鎮吳窯頭村人。河南省澠池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17-18] 

澠池縣所獲榮譽

2018年,三門峽澠池縣榮獲首批“河南省曲劇之鄉”榮譽稱號。 [56] 
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1] 
2020年3月19日,澠池縣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19] 
2020年6月30日,澠池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 
2020年11月,澠池縣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榮譽稱號。 [35] 
2021年1月18日,澠池縣被授予“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1] 
2021年6月21日,澠池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4] 
2021年8月,澠池縣被商務部評選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36] 
2021年9月8日,澠池縣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8] 
2021年10月16日,澠池縣入選首批河南省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實踐創新示範縣(市、區)名單。 [29] 
2021年11月,澠池縣入選中國科協公佈的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單位名單。 [30] 
2023年2月17日,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公示擬命名為“河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