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澗峪岔鎮

鎖定
澗峪岔鎮,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子長市。地處子長市北部,淮寧河上游。東南與南溝岔鎮玉家灣鎮為鄰,南與瓦窯堡街道相接,西與李家岔鎮相連,北靠榆林市子洲縣槐樹岔鄉和橫山縣石灣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8千米 [1]  ,總面積351.05平方千米。 [2] 
澗峪岔鎮是子長市“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蠶桑示範鎮,建成了陝西省唯一一處省級蠶桑示範園區,被確定為“陝北生態桑建設示範基地”。 [3] 
截至2020年6月,澗峪岔鎮下轄19個行政村 [4]  。截至2018年,澗峪岔鎮户籍人口22122人 [2]  。2005年,澗峪岔鎮工農業總產值750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1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71元。
中文名
澗峪岔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延安市子長市
地理位置
子長市北部
面    積
351.05 km²
下轄地區
1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劉家坪村
電話區號
0911
郵政區碼
717301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陝J
人    口
22122人(2018年)

澗峪岔鎮歷史沿革

地處重耳川,以澗峪岔河得名。
1949年,為北二區。
1958年,成立和平公社。
1961年,分設澗峪岔、高台、南溝岔3個公社。
1965年,撤銷高台公社併入澗峪岔公社。
1984年,改設鄉。
2001年,撤銷高台鄉、澗峪岔鄉,合併設立澗峪岔鎮。 [1] 

澗峪岔鎮行政區劃

1996年,澗峪岔鄉轄寬焉、壕子焉、郭家河、紅崖焉、張家山、毛家河、邊家灣、折家老莊、南家峁、劉家坪、白家岔、稍焉、迷家河、劉家山、方家河、白家河、吳家灣、楊家河、李家瓜、墩梁、桑台、楊家老莊22個行政村;高台鄉轄趙角、南草灣、李家坪、黃米山、李家圪嶗、車道焉、張家河、高家新莊、雙井河、楊渠、石窯台、高台、石咀梁灣13個行政村。
1998年,澗峪岔鄉改為澗峪岔鎮。
2001年,撤銷高台鄉併入澗峪岔鎮。
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轄劉家坪、墩梁、稍焉、折老莊、白家岔、迷家河、楊老莊、李家窪、方家河、楊家河、劉家山、吳家灣、邊家灣、南家峁、毛家河、張家山、白家河、浩則焉、紅崖焉、寬焉、郭家河、桑塔、高台、石嘴良灣、車道焉、李家圪嶗、高新莊、雙井河、楊家渠、張家河、李家坪、南草灣、趙角、黃米山、石窯台35個行政村;下設184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澗峪岔鎮下轄19個行政村 [4]  。人民政府駐劉家坪村。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610681106200
121
重耳村
610681106201
220
吳家灣村
610681106202
220
李家窪村
610681106203
220
稍墕村
610681106204
220
楊老莊村
610681106205
122
邊家灣村
610681106206
122
南家峁村
610681106207
220
毛家河村
610681106208
220
折老莊村
610681106209
220
浩子墕村
610681106210
220
寬墕村
610681106211
220
方家河村
610681106212
220
高台村
610681106213
220
趙角村
610681106214
220
石窯台村
610681106215
220
高新莊村
610681106216
220
雙井河村
610681106217
220
楊渠村

澗峪岔鎮地理環境

澗峪岔鎮位置境域

澗峪岔鎮地處子長市北部,淮寧河上游。東南與南溝岔鎮玉家灣鎮為鄰,南與瓦窯堡街道相接,西與李家岔鎮相連,北靠榆林市子洲縣槐樹岔鄉和橫山縣石灣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8千米 [1]  ,總面積351.05平方千米。 [2] 
子長市澗峪岔鎮人民政府

澗峪岔鎮地形地貌

澗峪岔鎮境內梁峁重疊、溝壑交錯,多為溝壑山峁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1] 

澗峪岔鎮氣候特徵

澗峪岔鎮氣候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乾燥,降水量少。多年平均氣温8.9℃,1月平均氣温-7℃,極端最低氣温-27℃;7月平均氣温24℃,極端最高氣温32℃。生長期年平均150天,無霜期年平均178天,最長達186天,最短為140天。年平均降水量52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 [1] 

澗峪岔鎮自然災害

澗峪岔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暴雨、冰雹等。旱災均發生在春季,冰雹多發生在7月份。最嚴重的一次暴雨發生在2002年7月4日,連續暴雨、洪水氾濫,農作物遭受極大損失。 [1] 

澗峪岔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轄區總人口2023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919人,城鎮化率58.g%。另有流動人口10531人。總人口中,14歲以下674人,佔3.3%;15—64歲15060人,佔74.5%;65歲以上4498人,佔22.2%。2011年,澗峪岔鎮人口出生率5.0‰,人口死亡率3.0‰,人口自然增長率2.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8.3人。 [1] 
截至2018年,澗峪岔鎮户籍人口22122人 [2] 

澗峪岔鎮經濟

澗峪岔鎮綜述

2005年,澗峪岔鎮工農業總產值750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1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71元,人均糧食達209千克。

澗峪岔鎮第一產業

2011年,澗峪岔鎮農業耕地面積4.55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3.4萬畝,林地面積5.43萬畝。糧食作物以洋芋、五穀雜糧為主。
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累計造林9.89萬畝,其中防護林9.44萬畝,經濟林4444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200畝。2011年,澗峪岔鎮水果種植面積5000畝,產量120噸,主要品種有富士蘋果。
澗峪岔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澗峪岔鎮生豬飼養量6207頭,年末存欄8007頭;牛年末存欄572頭;羊年末存欄1萬隻。 [1] 

澗峪岔鎮第二產業

2018年,澗峪岔鎮有工業企業2個。 [2] 

澗峪岔鎮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個,鄉村通郵率80%。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 [1] 
2018年,澗峪岔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5個。 [2] 

澗峪岔鎮交通運輸

澗峪岔鎮已形成由全長50千米子橫公路構成交通要道,三輪、汽車多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客運總量50萬人次,貨運總量2000萬噸。三級公路過境,7個村通柏油路,有鄉村路8條,總長20千米。 [1] 

澗峪岔鎮社會事業

澗峪岔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有小學1所,在校生389人,專任教師3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14人,專任教師3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有普通高中1所。 [1] 

澗峪岔鎮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7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2萬人,參合率95.9%。孕產婦死亡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01‰。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為100%,免費婚檢率80%,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100%。 [1] 

澗峪岔鎮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澗峪岔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642户,人數1122人,支出101萬元,比上年增長30%,月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長7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0人,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40%;農村臨時救濟29人次,支出3.5萬元,比上年增長50%。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人,撫卹事業費支出22.2萬元,比上年增長30%。新增就業人員10人。 [1] 

澗峪岔鎮歷史文化

澗峪岔鎮又名重耳川,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時曾在此處避難十三年。至今保留着古老的傳統和風俗,過年時更是別有一番風景。
一進臘月,各家各户就忙着做油饃饃、黃饃饃、油糕(此三種都是陝北著名的風味小吃,由黃米做成)和“八碗”(即八碗葷菜,其中包括酥雞、酥肉、燉羊肉、紅燒肉等)。與別處不同,陝北的小年是正月初六而非臘月二十三。二十三是過年的開始,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所以家家户户都得吃雜麪(一種用豌豆做成的麪食),為的是給灶王爺搭上天的梯子。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到除夕這一天,一大早男人們貼對聯、掛燈籠,主婦們架起油鍋炸油糕。到下午四五點,年夜飯已端上桌。以前條件艱苦時,一大家子只靠一小鍋小炒豬肉過過饞癮。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飯桌上雞鴨魚肉應有盡有,之前做好的“八碗”也擺上桌,小炒豬肉則是保留項目。吃喝上,除夕這天,陝北人家已與外面沒什麼大的區別,但在其他方面仍然保留一些特色。
在陝北的風俗裏,除夕之夜過的是鬼年又稱大年,即為鬼神過的年,要搭“火塔塔”,即用煤搭一座約一米高的“寶塔”,當夜幕降臨時,將其點燃;再把從河裏打來的冰塊和一些碎煤塊灑在院子裏,目的都是為驅散邪魔,保佑平安。這一天夜裏,出嫁的女兒必須在婆家過年,若是想在孃家過年就得等到初六的人年即小年,這是為人自己過的年,這一天沒什麼大的講究,主要是吃好喝好玩好。
在澗峪岔鎮,整個春節最熱鬧的是正月初八,這一天廟裏有燈會。此處的燈會與別處不同,燈不是看的,而是“轉”的。所謂“轉燈”,大有學問。整個燈場是一個用燈圍起來的迷宮,被稱作“九衢龍門”,得有專人在前面帶路,否則便會困在裏面。佈置燈場時,工人按照圖紙,在土地上畫好迷宮,再根據地上的痕跡插上鋼管,綁上電燈。以前,燈場上所用都是“洋芋燈”。洋芋燈的做法不算複雜,在鋸好的圓木板上,糊上彩色的皺紋紙,放上中心挖空的洋芋,最後在中空的洋芋裏澆上羊油,放上棉花做的捻子,便大功告成。電燈比洋芋燈方便、安全,卻少了些樂趣。
初八一大早,廟台前的燈場就已搭好,晚上八點,準時亮燈,盞盞電燈紅綠相映,燦若星河。燈會以一通鞭炮聲開始,緊接着四處升起煙花,然後鞭炮鑼鼓齊鳴,帶路人提着燈籠率先入場,鑼鼓隊和秧歌隊緊隨其後,其他“轉燈者”每人手執一根點燃的香魚貫而入。一行人在領路人的帶領下,左拐右轉,由走變跑,轉入迷宮中心後,稍作停歇,再從另一條路轉出來。迷宮的中央,擺放着幾盞洋芋燈,紅色的代表男孩,綠色的代表女孩,是為求子嗣者所準備,若想搶得這幾盞燈便得排在隊伍的最前頭。
初八一過,節日的氣氛轉淡,冷清六七天後因元宵節的到來又再度熱鬧起來。十五、十六、十七的晚上要在院子裏連放三天大火。與除夕夜不同,這三天的大火燒的不是煤,而是從山上撿來的乾草和枯枝。十五的火為敬神,慶祝元宵佳節;十六的火為療百病,可以跨越,可以烘烤衣服被褥,還可以烤黃饃饃來吃;十七的火則為驅散蜈蚣和蝗蟲,要把燒完的灰燼倒到深溝裏。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