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潼關

(譚嗣同詩作)

鎖定
《潼關》是清末政治家、詩人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1] 
作品名稱
潼關
出    處
《譚嗣同全集·莽蒼蒼齋詩》卷一
作    者
譚嗣同
創作年代
清末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潼關作品原文

潼關1
終古高雲簇此城2,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3,山入潼關不解平4 [2] 

潼關註釋譯文

潼關詞句註釋

1.潼關(tóng guān):關名。故址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2.終古:自古以來。簇(cù):叢聚。
3.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束:約束。
4.不解平:不知道什麼是平坦。解,懂得。 [3] 

潼關註釋譯文

久遠的高雲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平坦。 [4-5] 

潼關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十八歲時所作,為光緒八年(1882)。此年春,詩人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寫出了這首讚美之詩。 [6]  [3] 

潼關作品鑑賞

潼關詩歌主旨

表現了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潼關文學賞析

此詩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描繪了潼關一帶山河的雄偉壯闊,折射出詩人一種沖決一切羅網、昂揚進取的心態。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着,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於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説,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淒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説,秋風中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馬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羣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儘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衝擊着河岸;而西去的羣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彷彿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峯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衝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這裏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悦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7-8] 

潼關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鄔國平: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這首讚美之歌。末兩句情景交融,寄寓着詩人要求擺脱束縛,追求自由的理想。(《清詩觀止》) [6] 

潼關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中國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十一歲隨父湖北巡撫譚繼洵赴任,遍遊西北、東南各地。幼懷大志,能文章,通劍術,為人慷慨任俠。甲午戰後,力倡改良,主張變法圖強。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創辦“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失敗後,被捕入獄,與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稱“戊戌六君子”。他的詩,風格豪邁,氣勢雄渾,境界恢廓,充滿着積極進取愛國精神。今輯有《譚嗣同全集》。 [3] 
參考資料
  • 1.    徐中玉主編. 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歷代名家書簡[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9.03.79頁
  • 2.    (清)譚嗣同 ,譚嗣同全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4年03月第1版,第489頁
  • 3.    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選注,歷代詩歌選 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5,第388頁
  • 4.    郭彥全,石惟英編著,千首少兒古詩選譯,職工教育出版社,1989.11,第475頁
  • 5.    教育部組織編寫;温儒敏總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 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08.141頁
  • 6.    本書編委會編,清詩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第263頁
  • 7.    艾治平著,歷代絕句精華全解,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01,第363頁
  • 8.    張正吾 陳銘主編,近代詩文鑑賞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436-4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