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鳴寺巷

鎖定
潮鳴寺巷,明代建築物 [1] 
中文名
潮鳴寺巷
地理位置
慶春路北
著名景點
潮鳴寺
創建時間
915

潮鳴寺巷建築簡介

在慶春路北,潮鳴寺巷內有潮鳴寺。寺在後梁貞明元年(915)錢氏建,初名“歸德院”。據傳宋高宗南渡時,曾駐蹕寺中,夜聞江濤聲,以為金兵追至,大駭,已而問知乃錢江潮聲,乃賜以“潮鳴寺”額。寺北有小橋曰回龍橋,橋畔有回龍廟,明洪武初京為杭州叢林之一。

潮鳴寺巷發展歷史

潮鳴寺巷東起醋坊巷,西至建國北路,長230米。以潮鳴寺名巷。寺址潮鳴寺巷46號(1984年)。《武林梵志》:潮鳴寺,在慶春門以北,梁貞明元年(915)錢氏建,初名歸德院。宋高宗南渡,駐蹕寺中,夜聞江濤聲,以為金兵追至,大駭,已而問知乃錢江潮聲,乃賜以潮鳴寺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立為叢林。1935年改建為覺民小學,1979年拆建為潮鳴寺巷小學,原殿全毀。
厲鶚《東城雜記》載明代仁和縣通判沈德儀在《西湖談》中描敍當時潮鳴寺周邊景色:“郡城東潮鳴寺,門徑西臨通衢,其東、南、北三面皆水,水之外皆菜畦,而寺獨居其中。竹樹幽茂,人跡罕到,儼然一山林也。詢之僧雲:寺舊名歸德,宋高宗駕幸至此,聞潮聲而回,因易今名。今寺後有小橋曰回龍,即當時旋駕處也。”按《臨安志》載,宋時菜市橋之西為東青門,潮鳴寺當在城外。其迤東數里則江塘,故潮聲可聞。沈德儀為少司寇鋭之子,居包龍橋巷,己卯舉於鄉,嘉靖中仕至惠州通判,距今已二百餘年,此橋尚存,跨荒溝上,僅一石槓耳。厲鶚一生久居東園,是杭城當時詩壇魁首,又精通地方誌,著《東城雜記》,必尋訪過回龍橋。
回龍橋跨回龍蕩,蕩東北建有回龍廟。昔日香火較盛,香客多菜農。解放後毀菩薩改為居民夜校,辦退休工人茶室,1979年拆廟建潮鳴(街道)會場。此一帶因宋高宗軼事聞名,明清時又是東園絲綢發祥之地。清張有《宿回龍廟聞絡緯有感》二首,其一《懷舊》曰:“殘月孤燈露未收,秋月颯颯近當樓。何時掬得沙河水,洗盡閒階一片愁。”其二《傷今》曰:“半生牢落屢悲秋,吟向東園月暗浮。軋軋鳴機牽不斷,砧聲扣到五更頭。”
潮鳴寺有關“野水參差落漲痕”一詩著作的公案爭論已久。其實查詩作年代就辯真偽,一目瞭然,不過是“為尊者諱”不敢反逆“金口”而已。《鹹淳志》:歸德院,貞明元年錢氏建。有高宗御書古詩云:“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向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以賜殿司統制劉漢臣,並刻石東廡。《鹹淳志》載宋高宗御詩留潮鳴寺一説一直流傳到明代,包括《西湖遊覽志》、《武林梵志》等野史,無一人敢説觸逆鱗,直至乾隆年間的史官才有了婉轉的説法,《乾隆府志》:“舊有高宗御書蘇詩刻石於東廡。按府縣舊志載高宗‘野水參差落漲痕’一絕,此詩系蘇軾所作,意高宗曾手書此詩賜寺僧。承誤已久。今刪。”詩人厲鶚在《東城雜記》中亦載:李君實雲武林潮鳴寺有宋高宗賜統制劉漢臣詩:“野寺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向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此蘇子瞻詩也。首句第二字原是水字,今改寺字,遂掩而有之。高宗博雅,斷不如是。當由偶爾在寺中書之賜劉,寺僧欲假以為重,改字勒石以侈榮觀耳!看來皇帝是永遠不會錯的,誤在拍馬抬轎者,欲尊顯貴耳。
黃葉村乃地名,在潮鳴寺東北,名曹家蕩。有長生寺,在小天竺東,周顯德四年(957)吳越王建,宋紹興十九年(1149)為九宮壇殿齋宮,洪武初(1368)併入潮鳴寺。
《東城小志》:宋張樗寮之手書《華嚴經》十一卷,小楷奕奕有神,舊藏潮鳴寺,與戴靜庵功德畫同為鎮寺之寶。世傳樗寮為水星降凡,其書能闢火,尤為人寶重。後寺僧不能守,漸散落人間。胡秋白曾得二卷,魏稼孫得一卷,皆其殘帙也。
張即之,字温夫,號樗寮,和州(治安徽和縣)人。累官司農寺丞,告老後,特授直秘閣,致仕。以書法聞名。清何紹基《題張樗寮妙法蓮華經》詩:“焦山石壁寶真珉,吳令來看平墨新。扳戟蘇黃米蔡外,寫經規矱接唐人。”
戴靜庵是戴進的號,字文進,錢塘人。明永樂末年,戴進的畫已名重海內,後被推為浙派山水首席畫師。生前窮途落魄,死後身價百倍,他的畫成稀世珍寶,多為博物館收藏。
清沈叔誕《頤彩堂文集》:杭城潮鳴寺僧浚池得歙硯一,其側面(蘇)子瞻(東坡)銘曰:“馬肝之盾,雲錦之文,斯是端明,永磨不磷。”餘因名之曰“端明硯”。甲午秋賦寄寺中,以冬舂二斛易,日試之,墨如熬油,雖擘窠書,可咄嗟辯也。昔東坡得歙硯於龍井辯才處,犀壁半九耳,猶作詩以識,以此相較,奚啻千璠。
小天竺在潮鳴寺東,刀茅巷西。據《重建小天竺禪林碑記》載:武林東城小天竺,考其由,於後晉天福間(936—942)有師道慧從南海來此結茅焚修,內供觀音大士聖像,靈應與上(天)竺相同,故稱小天竺。千載以來,廢興不一。明天啓間重建,仍以小天竺名之。後加般若者,師以己之號心學,即菩提之本。菩提乃大智慧聚以人顯處,故加此二字。至崇禎初,有靜修師市潘孟藥洪武衞地改建於院之西側,即今之小天竺也。國都以來,繼席諸師,規制日新。乾隆壬寅毀火,聚豐王居士等籌畫重建,天王殿、觀音寶殿、佛殿、大悲閣、僧寮鐘鼎次第完竣,仍復前規。大清嘉慶六年(1801)歲次辛酉佛成道日住持際亮謹識勒石。東暉後學起成書。清張《遊小天竺》詩:“精藍未覺午炎侵,步屧相尋曲徑深。入座但聞幽鳥喚,問花微對古松陰。禪扉寂靜多間意,梵唄悠揚了世心。遊罷不知歸去晚,滿身涼月滌塵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