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陽笛套音樂

鎖定
潮陽笛套音樂,是潮州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潮陽笛套音樂是“潮陽民間藝術三瑰寶”(英歌舞、笛套音樂、剪紙)之一。潮陽笛套音樂源遠流長,源於南宋,屬於套曲式音樂品種,以笛、管、笙、簫為主奏樂器,配以三絃、琵琶、古箏和其它絃樂、彈撥樂等。
中文名
潮陽笛套音樂
所在地
潮陽
起源年代
南宋時期
吹奏方法
傳統宮廷式的“龍頭鳳尾指”

潮陽笛套音樂起源歷史

潮陽笛套音樂源遠流長,相傳源於宮廷音樂。南宋末年,元兵南掃,宋室垂危,宋帝昺將南逃,京都臣僚趙東齋、許申君(均潮陽棉城人)與宋室駙馬吳丙奉令先行南下,策劃南撤時置建臨時帝閣,故於棉城東山之麓築行宮,宮廷的衣冠文物,禮樂儀制,隨之傳入潮陽。時吳丙為朝散大夫(宮廷樂宦),家寓棉城,每逢禮樂儀制,必演奏宮廷的硬軟套和笛套音樂,由此,宮廷音樂,得在棉城傳播。及至宋亡,行宮為避追究而改為“超真觀”,扮為道家供奉的“三清天尊”的洞府,羣眾稱之為“天地壇”,後觀被毀,但樂譜及樂技則散存民間,每年舊曆八月十八日,民間於棉城南壇舉行的賞仙會,據説即為紀念宋亡之日,故所奏之樂皆為“硬軟套”和“笛套古樂”,由而笛套音樂進一步流傳民間。
至明代,潮陽人陳惇臨,職任廣西副使,奉旨徵交趾有功,封王賞賜,府中禮典也引用宮樂,因而棉城之笛套音樂,又得增益。到了清代,潮陽藝人陳延(正字班名淨)、蕭育欽(正字皮猴班鼓手)等退休回籍,為適應遊神賽會的需要,對笛套音樂有所改進,即把正字的鑼鼓點,運用到笛套音樂中去,便創造了樂隊可在行進間演奏的頗具氣魄的笛套大鑼鼓,從而使笛套音樂更加盛行。後紹興師爺蔣田在潮任幕府,家寓棉城,因其擅長音樂,善於把崑曲、攤簧加工潤色了笛套音樂,又形成了鬧無宵的花燈鑼鼓(即蘇鑼鼓),使其羣眾基礎更加廣泛,因而合流演變為雅俗共賞的音樂鮮花。在潮汕大鑼鼓班中,潮陽的笛套音樂獨樹一幟,凡遊神賽會、喜慶歡樂,都少不了它。

潮陽笛套音樂音樂特色

潮陽笛套音樂就其表現形式可分為笛套音樂和笛套鑼鼓兩類。潮陽笛套音樂屬於套曲式的音樂品種,運用宮、商、角、徵、羽的民族調式,具有“古樸、莊重、典雅、幽逸、清麗、悠揚”的特點。
潮陽笛套音樂豐富多彩。以笛為領奏樂器的,大體有四個品種:
(一)笛套古樂。以笛領奏,以笙簫管笛為主奏樂器,具有古樸、莊重、豪放、悠揚等特點,宮廷音樂風味極濃,其代表曲目有“四大景”、“燈樓”等。
(二)笛套大鑼鼓。是笛套音樂與正字打擊樂溶化的大型管絃樂合奏的組合形式,其主奏樂器為笛、管、笙簫、大鼓、鬥鑼、大鈸等,樂曲氣魄豪邁,宏偉高昂,其代表曲目有以“牌子”、“武點江”、“風入松”等組成的“樊梨花破金光陣”;還有解放後創新的《漁港豐收》等樂曲。
(三)笛套蘇鑼鼓(也稱花燈鑼鼓)。是以崑曲、攤簧加工潤色,溶化成為小型打擊樂和以笛、管、笙、簫為主的管絃樂合奏的組合形式,不單輕鬆、活潑,有時風趣、生動。其代表曲目有“倒騎驢”、“小桃紅”等。
(四)梵調(廟堂音樂),這是笛套音樂與佛曲的合流,有以笛主奏的純器樂曲,也有以笛為主奏樂器去伴奏佛曲,梵調前期多由名勝巖寺(東西巖、靈山寺等)引進,後期則在庵堂、善堂中流行。其風味超逸、幽深、飄渺。其代表曲目有“普天樂”、“道場線”等。
此外,曾在潮陽長期流傳溶化的硬軟套(俗稱“五聲調”),是研究宮廷音樂的珍貴古樂譜。它純用古老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組成曲調,以古箏為領奏,有稱三彈組奏(三絃、琵琶、箏)。硬套的代表曲目是“倒垂蓮”等;軟套有着比硬套更為獨特的曲式特點,它以古箏定弦為“63”,與潮州音樂的“重三六”定弦“52”所出現的風味很不同。其代表曲目有“日月交”等。對這些古調新探,很有學術研究價值。

潮陽笛套音樂表現形式

潮陽笛套音樂的表現形式,大體分為兩類,即笛套音樂和笛套鑼鼓。 [1] 
笛套音樂包括笛套古樂(即傳統的笛套音樂)和經融合、演變的笛套音樂。笛套古樂基本上屆於原湯原味的古代宮廷音樂,它從曲式結構到旋律進行,都保留着宮廷音樂的風韻。其風格特點是古樸、莊重、典雅、幽逸、清麗、悠揚,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傳統色彩,每套樂曲由幾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又自成完整的樂段,可以獨立演奏。除《四大景》的第二、三、四部分各三個曲子外,其餘都是一個曲子,並加標題。它運用中國民族樂曲多段體結構形式,通過不同的發展手法而構成。大體而言,笛套古樂的套曲第一部分是全曲的主題綜合,其他各個部分 (即樂段)則是第一部分各主題的發展。用的打擊樂器一般是小八音,即小木魚、五音鑼、介鈸、木板、響盞、丹音、磬、哲鼓。經融合、演變的笛套音樂,其定調、節奏、套曲結構,基本上與笛套古樂八大套相同,但其調式和旋律韻味卻在不同程度上留有漢調音樂的痕跡。也就是説,它是以傳統的笛套音樂為主體,適當融化漢調音樂,經過“演變”而成的一種笛套音樂。從它與傳統笛套音樂八大套的“既難區別”、“又有區別”這個基點上來看,便可看出其“原型”與“演變”的因素.
潮陽笛套音樂有共性也有個性。就其共性而言,是屬於套曲式的音樂品種,就其個性而言,它以笛、管、笙、簫為主奏樂器,並以笛為領奏,並有機地配以三絃、琵琶、古箏和其他的絃樂、彈撥樂等。潮陽笛套音樂從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別於其他地方,具有潮陽自己的地方特色——“潮陽味”。由於潮陽人語音較重,丹田有力,讀譜與方言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而方言的本能轉化,又必然使讀譜者把讀譜時的語音本能地注入吹奏時的樂音,這就是潮陽人尤其是潮陽棉城人演奏潮陽笛套音樂樂曲時之所以有着濃重的“潮陽語”韻味的原因,在吹奏方法上是傳統的(宮廷式)“龍頭鳳尾指”,領奏樂器的大笛(橫笛)是28節大鑼鼓笛,它採用第六孔為1的吹奏法,其定調音高比bA調稍低,而比G調偏高,這樣定調,三全其美,即使高音區具有“高亢、激越、響亮、磅礴”的氣氛,又使中音區具有“悠雅、清麗、委婉”的特點,而低音區也有“古樸、幽逸、紮實”的妙處。特別是高音區3(即高音3)更具特色,因為這個高音3是其他笛子曲所不同的突破音。此外,如曾長期流傳於潮陽的、用“五聲調”組成曲調的、以古箏為領奏,以三絃、琵琶、古箏聯奏的硬軟套等。

潮陽笛套音樂代表作品

傳統笛套音樂曲目,包括《燈樓》、《四大景》(一景《柳搖金》、二景《金毛獅》、三景《鬧元宵》、四景《柳青娘》)、《沖天歌》、《閭歡》、《大金毛獅》、《普天樂》、《山坡羊》、《將軍令》、《雁兒落》等。這些樂曲,是古代潮陽“賞仙會”、祭孔時常奏的曲目。
潮陽笛套音樂在歷史沿化過程,經不斷篩選,總共積留下一百多個曲目曲譜,現將其有代表性的數列於下。
(1)傳統笛套音樂曲目:《四大景》《大金毛獅》《雁兒落》《將軍令》《沖天歌》《普天樂》《山坡羊》《登樓》《兒歡》《鳳凰語》《將水令》《大普庵咒》《雁兒南落》《雁兒北歸》
(2)吸收其它樂種、劇種、民間音樂而形成的笛套音樂曲目:《江兒水》《叩賞》《西正宮》《北正宮》《西山茶》《北山茶》《頭串》《點龍目》《打桃》《醉雲仙》《玉山坡》《水沉吟》《到春來》《東正宮》《南正宮》《東山茶》《南山茶》《古竹馬》《玉中良》《三串》《大拜堂》《玩月樓》《下樓迎客》(一)(二)《結相思》《柳搖金》《百家春》《小梁卅》《江兒落》《一粒星》《一點金》《吉鳳天》《華春蘭》《前庭花》③笛套鑼鼓曲目:(分笛套大鑼鼓、笛套蘇鑼鼓兩種)
笛套大鑼鼓曲目:《大叩皇天》《樂登樓》《浪淘沙》《出閣》《大破金光陣》《蓮花峯贊》
笛套蘇鑼鼓曲目:《宴燈樓》《滿天星》《小桃紅》《雲觀天》《馬蹄金》《流水》《添花》《渠水歡流》《攔海頌》《紅棉吐豔》

潮陽笛套音樂當代名家

林立言,自小酷愛潮樂,十歲便學習司鼓並師從潮陽笛套古樂大師鄭國瑞。他説,可能因對家鄉根的情結,他學藝最感興趣的就是笛套音樂,他深深被這一以龍笛為領奏,加上古笙、筲、管,伴以古箏、三絃、月琴、秦琴、阮並配以罄、木魚、哲鼓、響盞等“小八音”套曲式的音樂所吸引。青年時他博採眾長,練就自成一體“大方準確,剛柔相濟”的演奏風格,又成長為創作樂譜的藝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