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爾

鎖定
潮爾,是蒙古族多聲部音樂概念的總稱,泛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複音音樂形式。潮爾琴代表的弓弦潮爾只是其中的一種,廣為流傳的呼麥是喉部潮爾,還有吹奏的冒頓潮爾,這些可以共鳴的多聲部音樂,都統稱‘潮爾音樂’。 [3] 
2014年11月11日,潮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潮爾
遺產類別
民間音樂
遺產編號
Ⅱ-169
遺產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潮爾歷史溯源

潮爾 潮爾
潮爾(弓弦潮爾)是北方草原民族弓弦樂器,可分為潮爾類樂器和胡爾類樂器兩種。蒙古族潮爾類樂器有:潮爾(流行於科爾沁、喀喇沁地區)、錫納幹·胡爾(“錫納幹”為“勺子”,流行於錫林郭勒、喀爾喀等地)、葉克勒(意為“馬尾”,流行於新疆、阿拉善地區)、阿日森·胡爾(“阿日森”為“皮”,流行於昭烏達、科爾沁北部)等。這些樂器稱謂不同,流行區域不同,形狀、定弦不同,音樂表現也相異。現代馬頭琴是由蒙古國及中國專業音樂家在這些樂器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
文獻資料顯示,13、14世紀便有潮爾樂器流傳。潮爾共鳴箱有倒梯形、多邊形、橢圓形、勺形、瓢形等不同形狀,大小不一,多數為單面蒙皮,琴頭除了馬塔爾(鱷魚)首外,還有龍首、獸頭、鳥首或無首,琴頸有曲頸和直頸兩種,長短彼此不同;木製琴碼,演奏時琴碼上方斜插一把蒙古刀。其定弦為正四度定弦,與現代馬頭琴反四度定弦正好相反。潮爾演奏時用右手拉弓,用左手拇指、食指和無名指按弦演奏。潮爾的低音弦一般不用來演奏旋律,而與高音弦同時拉響,奏出持續低音,與高音弦旋律聲部形成二聲部,另外,潮爾上的泛音十分豐富。與馬頭琴善於抒情的表現風格不同,潮爾更善於表現敍事性和吟誦性的音樂風格以及內在深沉、蒼涼質樸的情感表達。過去主要用來為英雄史詩和敍事民歌伴奏。 [3] 

潮爾藝術特色

潮爾音樂中有彈拔潮爾(突布秀爾)、弓弦潮爾(在科爾沁直接稱其為潮爾)、喉音潮爾(又稱為呼麥)、潮爾哆(由多人用喉音伴奏,一人演唱的長調歌曲)等形式。
潮爾哆是蒙古民歌的一種,由兩部分組成,即幾個人演唱低音,一個人唱高音長調歌曲。

潮爾弓弦潮爾的製作與結構

潮爾 潮爾 [2]
早期的潮爾製作工藝比較簡單,琴頭是長方型的,沒有任何裝飾。後來琴師和匠人在琴的造型上做了很多裝飾。琴箱有倒梯型、方型、六邊型等。琴箱前後用羊皮、馬皮、牛皮蒙面,背面設有音孔。琴絃固定在琴箱低部連接到琴尖部兩個絃軸上,琴碼分上下兩個。
潮爾的結構比較嚴謹,有琴頭、琴桿、琴箱、琴絃、琴弓和琴碼等主要部件。琴箱有倒梯型、正梯型、方型、六面型;琴頭也有不同造型,有馬頭、鹿頭、龍頭、人頭等雕刻的,潮爾有其獨特演奏指法,用母指、食指、無名指按弦上下滑動,有揉弦、壓弦、打弦。四度定弦,五度定弦,能演奏出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和非常優雅的合聲(兩聲部)效果。
琴絃和弓弦均用馬尾製做,兩根琴絃“外高音”、“內低音”。每根琴絃90個馬尾:120個馬尾。傳統的定弦法蒙語叫“掃利日呼格”,是四度定弦法、還有五度定弦法。指法用母指、食指、無名指、小指緊貼在琴絃上下滑動,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還有揉弦、壓弦、打弦、上滑、下滑等演奏技巧。

潮爾代表人物

二十世紀初色拉西先生把潮爾推向了鼎盛時期。色拉西先生去世後被追任為“潮爾藝術大師”。色拉西(1887~1968),蒙古族潮爾大師,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科左中旗人;1949年加入內蒙古文工團,60年代初赴京講學、錄製唱片,為後人留下許多珍貴的音樂資料;生前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內蒙古音樂家協會主席、內蒙古文聯副主席;代表曲目有《硃色烈》、《烏拉蓋河》、《本賓希裏》、《海龍》、《碧斯曼姑娘》、《滿都拉》等。

潮爾相關機構

內蒙古潮爾協會——
內蒙古潮爾協會由內蒙古文化廳於2008年11月批准組建,內蒙古民政廳備案的為發揚、傳承、挖掘、整理內蒙古自治區
潮爾音樂藝術為主要目的的社會團體。
內蒙古潮爾協會會長:布林巴雅爾
副會長:納呼和
布和那生
格日樂圖
秘書長:張勁盛
內蒙古潮爾協會名譽會長:美麗其格
明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