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汕文化

鎖定
潮汕文化,也稱潮州文化 [36]  ,隸屬嶺南文化廣東三大文化之一。 [1-2]  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產生和發展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31]  潮汕文化發源於廣東潮汕地區(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和豐順縣湯南、留隍兩鎮 [6]  ,還有説法包括了汕尾市 [30] 
潮汕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 [3]  ,以海洋文化為主 [4-5]  ,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帶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點。以潮汕英歌舞、工夫茶、潮汕菜、潮汕商幫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汕方言潮繡潮劇潮州音樂潮汕工藝潮汕木雕潮州大鑼鼓潮汕民居等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外。 [7] 
“圈粉”的英歌舞被譽為“中華戰舞” [9] 潮汕是“世界工夫茶文化之鄉” [10]  ,“圈粉”的工夫茶藝是聯合國評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8]  [32]  ,譽為“茶中香水”的鳳凰單叢入選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單 [29]  [33]  ,譽為“茶香之王”的鳳凰水仙嶺頭單叢是國家級茶樹良種 [28] 潮汕是聯合國評定的“世界美食之都” [34]  ,享譽中外的潮汕菜是粵菜的主幹與代表,潮菜連續三次被官方指定作為中國飲食文化唯一代表參與世博會 [34]  ,是“國際上最好的中華料理 [35]  ,“世界鵝王”獅頭鵝是世界上最大的優良鵝品種 [37] 潮汕是“亞洲玉都 [38] 陽美村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檔玉器集散地 [39]  ,是國內外最大的婚紗晚禮服生產和出口基地 [40] 
潮汕文化遺產是中華的瑰寶。 [11]  粵東四市列入國家級的非遺名錄已達46項,列入省級名錄的達132項。與此同時,有29人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2] 
中文名
潮汕文化
外文名
Chaoshan Culture
別    名
潮文化 [13] 
分    類
廣東三大文化之一 [1] 
地    區
廣東福建香港澳門 [14] 
語    種
潮汕方言
戲    劇
潮劇白字戲正字戲皮影戲 [15] 
文化分類
潮汕英歌舞迎老爺三山國王拜月娘出花園 [10] 
文化保護區
潮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16] 
潮汕博物館
深圳潮汕民俗博物館 文化潮汕博覽園 [17] 
潮汕建築類型
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鳳朝陽百鳥朝凰五間過 [18] 
文化飲食
潮汕菜、牛肉丸橄欖紅桃粿粿條

潮汕文化形成發展

潮汕文化源遠流長,肇始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有融匯中外兼容幷蓄的特點 [41]  。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產生和發展的文化。 [31] 
潮汕地方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這些土著都有文化,潮汕文化在形成過程之中,就吸收這些土著文化中的優秀成份,如潮劇《蘇六娘》中婉轉悦耳的《鬥畲歌》,就源於畲族民歌。潮汕地區現有的居民,其祖宗大 多數是由中原地方先後移入的,為數眾多的中原移民,也帶來了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取了中原文化中的許多優秀成份,如儒家文化和中原的語言。 [31] 
隨着潮汕民眾由於各種原因,自唐宋至明清特別是汕頭開埠以後,不斷向海外各地移居,同時由於潮汕與海外各地經濟貿易的發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等)也不斷傳入潮汕,潮汕文化也吸取了海外文化中的優秀成份。如汕頭市的騎樓建築文化,就是 吸收西方建築藝術而建造的。由此看來,潮汕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特色,是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不斷融合和發展而成的。 [31] 

潮汕文化文化簡介

潮汕文化是海內外潮汕人的根,在廣東潮汕地區(即今天的廣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四個地級市) [1]  [24-25]  ,此外毗鄰潮汕地區的梅州市豐順縣的湯南、留隍兩鎮亦有部分福佬民系分佈,比例接近五分之一(19.8%),近14萬人 [6]  [23]  。生活在這個地區的潮汕人,是漢民族中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的一個支系。我們把潮汕人所創造的文化名為"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潮汕地區的善堂堪稱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典範。享譽中外的潮汕菜是粵菜的主幹與代表,潮菜連續三次被官方指定作為中國飲食文化唯一代表參與世博會 [34]  ,是“國際上最好的中華料理 [35] 潮劇是中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俗稱《荔鏡記》可謂是用潮汕話編寫嶺南第一文學鉅著。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獷豪邁的英歌舞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潮汕厝,皇宮起”,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別有一番古典雅緻。
潮語是潮汕文化的根基、紐帶,也是連結潮汕人民的親情紐帶。
由於經濟貿易上,高度聯繫、往來頻繁;思想文化上,愈發融合、觀念的普遍認同;同時,行政區劃的劃分使人容易混淆區劃與文化的分界,從而使得“潮汕”一詞更為契合時代,契合認同,這一提法也變得尤為重要。在現代思維中,”潮汕“也更為的多元、平等與團結。
“潮”、“汕”在歷史的各個階段都有各自獨特的地位,共同推動着潮汕地區的發展。共榮格局的形成,使人們開始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等稱謂。
潮汕文化,一字點“精”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秦漢以後,漢文化向嶺東擴展。
晉唐時期,中原主流文化影響逐漸擴大,陳元光平定泉潮間蠻僚嘯亂、韓愈謫任潮州刺史,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
宋元時期,大量移民入潮,閩文化北來,使潮汕地區全面開發,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環節。
明清時期,最終形成有鮮明特徵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區從宋代起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也相應發展,人才輩出。“精"乃潮汕之靈,潮汕文化的點睛之筆。

潮汕文化定義

潮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十分豐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中華文化包括中華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區、各種專題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組成部分。
研究潮汕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色,弘揚潮汕文化的優良傳統,對於豐富中華文化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潮汕文化源遠流長

潮州文化是漢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遺存,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不斷髮展而形成的漢文化,為海內外全體潮州人所共有,其涵蓋範圍甚廣,主要包含: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木雕潮繡潮州大鑼鼓等。
相比於南方的粵文化,潮汕文化的土著色彩偏淡,而保留了更多的漢文化。
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廣。世界各地,幾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潮汕文化文化豐富

潮汕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下列16個方面:
精雕細刻的潮汕文化 精雕細刻的潮汕文化
(1)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很有特點,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動豐富的俗諺(如十嘴九尻倉、十賠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當路、七月半日頭短條線、從暹羅到豬糟等)。
(2)潮汕民間文學。其中有很多的潮汕歌謠、潮汕歌冊和潮汕民間故事(如“天頂一隻鵝,……”、“拍嚇拍剪刀,……”等歌謠)。
(3)潮劇。即潮語台劇,系吸吶其他戲劇藝術及潮汕民間音樂、舞蹈藝術,創造性發展而成。劇目有從其他戲劇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題材創作而成的,如《陳三五娘》、《蘇六娘》、《辭郎洲》等。
(4)潮汕音樂。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調、婉約多姿的旋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民間喜樂氣息和鮮明的大眾娛樂特徵,是有深厚羣眾基礎和高度藝術價值的古老樂種。其內容包括鑼鼓樂、弦詩樂、細樂、大鑼鼓樂、潮陽笛套音樂、廟堂音樂等。廣泛流傳於粵東、閩南、港澳和東南亞。
(5)潮汕工藝美術。包括木雕、石雕、美術陶瓷等。其中潮安縣金砂鄉從熙公祠的石雕,堪稱潮汕地區石雕的瑰寶。
(6)潮汕地區的民間藝術。包括潮劇、英歌舞、燈謎、剪紙、版畫、龍鳳舞、雙鵝舞、紙影(即潮汕木偶戲)等。
(7)潮汕地區民居。包括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等民居,還有如澄海陳慈黌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築。
明代廣東進士分佈 明代廣東進士分佈
(8)潮汕地區民俗。包括潮汕地區潮汕中秋習俗、年節習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諸神崇拜習俗、禮儀習俗等,還有食七樣羹、出花園、行彩橋等民俗。
(9)潮汕名賢。潮汕地區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概括起來有“四多”即先賢多、僑賢多、富商多、文化科技名人多。明代,潮州府考中進士就有152人,清代有145人,人數均居廣東各州府的第二位,僅次於廣州府 [19-20] 
(10)潮汕農藝。潮汕地區人多地少,農村民眾精耕細作,種田如繡花,種植技術遠近聞名,農藝水平高。
(11)潮汕商業文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幫晉商、徽商衰落之後,潮商和浙商等商幫崛起。在當今世界,潮商的實力很強勁。潮商的主要特點是在商言商、商業資本與產業資本相結合進行經營、經營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許多成功的營商策略,形成獨特的商業文化。
(12)潮汕飲食文化。包括潮菜和工夫茶兩個部分。潮菜有重視海鮮、清淡鮮美、佐食調料、點心配搭等特點。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峯,潮汕工夫茶道可以歸結為和(祥和的氣氛)、愛(愛心的表現)、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衝工)、潔(高潔的品性)、思(啓智益思)共五個字。
(13)潮汕宗教文化。潮汕擁有獨特的宗教文化。宗教神明繁多:媽祖、伯恭伯嬤、太陰娘,各地的“營老爺”,不勝枚舉。
(14)潮汕僑批文化。著名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認為潮汕僑批可與徽州契約相媲美。僑批的主要特點是“銀信合一”。僑批是研究華僑史、郵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經貿史等的重要文物之一,滲透着海外僑胞濃厚的親情和鄉情,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15)潮汕慈善文化。海內外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許多慈善家和樂善人士做了大量善事,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為樂、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高尚美德。
(16)潮汕地區旅遊文化。當今,潮汕各地重視充實旅遊的文化內涵,以此提高旅遊事業的品位。

潮汕文化文化特色

概括説來,潮汕文化具有民間性、兼容性、精細性、開拓性等特點。
1、民間性。如潮劇、潮汕音樂、潮汕民俗、潮汕民間文學等,皆植根於海內外潮人大眾,深受海內外潮人鄉親的歡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為海內外潮人所喜愛,在海內外潮人日常飲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潮汕文化既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的優良傳統,又吸取古代南粵土著文化的優良成份,同時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優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羣體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魄。
3、精細性。如潮汕木雕、石雕和美術陶瓷,都十分精細雅緻。潮汕農藝具有潮汕婦女一絲不拘細緻繡花的風格。潮陽英歌舞中108條好漢,皆有獨特的臉譜、服飾和性格,十分精細。
4、開拓性。如潮劇吸取了不少古典戲劇和潮汕民間音樂、舞蹈等不少優秀成份,創造而成為富有特色的劇種。潮汕音樂既保存中國古典音樂的精華,又吸收民間音樂的優秀成份,創造而成為民間很喜愛的音樂。潮汕文化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的開拓精神尤其顯著,因而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業績。

潮汕文化意義和作用

弘揚潮汕優秀文化,對振奮海內外潮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誠信經營、樂於奉獻的精神,增強海內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為促進祖國家鄉和海外潮人住居地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楊羣熙)

潮汕文化潮汕方言

潮汕地區語言為“潮州話”(潮汕方言),亦稱潮汕話,簡稱潮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潮汕片,潮汕話屬於閩南語系次方言。 [21] 
它的詞彙豐富,幽默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力,並保存着很多古漢語的成份,因而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也在各地廣為流傳。
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汕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

潮汕文化戲劇音樂

潮劇 潮劇
潮劇又名潮汕戲、潮音戲、潮調,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曆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汕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汕方言。
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説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潮劇有自己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
音樂唱腔是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至今保留一唱眾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唱腔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折轉,清麗悠揚。
潮劇行當由南戲的生、旦、醜、淨、外、貼、末發展為十類醜、七類旦、五類生、三類淨、其中以醜、旦兩行表演較有特色。
潮州大鑼鼓 潮州大鑼鼓
潮汕音樂源遠流長,優美動聽,馳名中外,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其門類有:以三絃為領奏樂器,伴以彈撥、絃索樂器的絃樂;以琵琶、三絃、箏組奏的細樂;以佛場主要法器,伴以嗩吶、橫笛領奏的廟堂音樂;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潮陽笛套音樂;以潮汕大鑼鼓伴以嗩吶領奏的潮汕鑼鼓樂等。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可表演出千軍萬馬,氣勢磅薄,壯懷激烈的場面,也可奏出輕快活潑、悠揚悦耳的情調。
千百年來,潮汕音樂備受世人喜愛和歡迎。

潮汕文化潮汕歌冊

潮汕歌冊是潮汕俗文學中最流行的説唱文學,它是從彈詞演變而來的。潮汕歌冊由潮汕方言編寫,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為七字句,四句為一組,押韻以組為單位。它是在潮汕資本主義經濟從萌芽到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對於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情況下產生的,其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主要體現在反映政治道德、風物人情、階級矛盾上。
潮汕歌冊以往非常深受潮汕婦女喜歡,但時移世易,唱歌冊的人越來越少了。
潮汕歌冊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消失,應該有人傳承下去,畢竟它是潮汕獨特的説唱藝術。

潮汕文化英歌

潮汕英歌(上京表演隊—普寧南山隊) 潮汕英歌(上京表演隊—普寧南山隊)
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20世紀70年代末《人民日報》更撰文“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英歌的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一説來自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一説來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説來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但現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寧的潮汕先民們後續的一些武裝起義事件中加入武術套路形成,而後傳到潮陽、惠來各縣。
現今英歌舞流行於潮汕南部的普寧、潮陽、惠來等地,其為民間廣場最具代表性情緒舞蹈之一。其造型源於梁山108好漢,尤其取材自梁山好漢元宵節攻打大名府解救盧俊義的故事。其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後棚”之分,現已大多簡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時畫着梁山好漢臉譜的演員手持雙棒或圓鼓起舞,氣勢粗獷雄壯,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組便於2007年12月21日在“走進揭陽”的專題中對潮汕英歌發祥地普寧做了詳細報道。

潮汕文化潮語講古

潮語“講古”,是以潮汕方言講故事,形式與北方評書基本相同,是一種羣眾性的文娛活動,既有羣眾自發聚集在一起講的,也有專門請講古為業的民間藝人講。潮汕以前沒有像北方一樣的專門説書場,故講古藝人便利用宮廟、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公共場所開講。解放前,汕頭的福合埕、潮州的開元寺、揭陽的城隍廟等地都設有講古攤,亦日亦夜開講。講古藝人多為謀生計的窮困文人或敗落子弟,每講到一個段落至精彩處,便停下來向聽眾收賞錢。聽眾多為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和小販。聽説書的人,坐其椅子的就必須給錢,但多少不限。若站着聽的人,就不必給錢,説書人對此等聽眾也很歡迎,因為熱鬧更易於吸引人。説書的傳統書目多為長篇章回小説,可分為四種類型:一、長槍袍帶書,如《三國演義》、《精忠説岳》等。二、短打公案書,如《水滸傳》、《包公案》等。三、神怪書,如《西遊記》、《濟公傳》等。四、談狐説鬼書,如《聊齋》等。20世紀30年代的潮州還摻入一些武俠小説,聽起來別有一番韻味。而在潮汕農村,羣眾自發的多聚集在閒間、橋上、樹下等地,聽者也多為男人,因為女人則較喜歡聽潮州歌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汕頭市各區的文化館、文化宮大多很重視這一民間文化活動,專門在裏面設置講古廳,進一步加以發揚。汕頭市文化局還把流散於街頭擺攤講古的陳四文徐鴻飛、陳樹綿等一批人組織起來,成立汕頭市新聲説書組,在福合埕開設講古場,以滿足羣眾文娛活動的需求。1958年成立的汕頭民間音樂曲藝團,也把講古列為演出項目,並講究思想性和藝術性。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倡導開展講故事活動,汕頭市文化局於1964召開全區講故事工作會議,使講故事活動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在潮汕農村也普遍成立文化室,配備故事員。故事內容多為解放後出版的新書,如《林海雪原》、《紅巖》、《烈火金剛》等。因此這一時期,潮汕各地掀起一股講故事的浪潮,講古者也深受羣眾所尊敬。但好景不長,“文革”時期,講古藝人備受冷落,説唱無門。“文革”後,黨和政府再次重視文藝事業,講古這一民間文化活動又重煥光彩。
在潮汕,潮語講古名藝人很多,有陳四文、王敏、鄭永、林江等為代表的一批人。其中陳四文先生是最為有名的,他講演時多用“諧音”、“戲白”,配以腳手動作,十分形象生動,博得觀眾陣陣掌聲,流連忘返。離團後,陳先生仍多次應邀舉辦講古專場。 [22] 

潮汕文化潮汕工藝

潮汕木雕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説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訪性之強,影響面之廣。潮汕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築裝飾,傢俱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汕地區,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
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現,明、清兩代更趨成熟。《潮州府志》雲:“潮州婦女多勤紡織”,“織任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清末,潮汕地區還出現過二十四名“繡花狀元”,並赴南京參加全國刺繡比賽。潮繡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繡、紗繡、金銀線繡、珠繡四大類。針法千變萬化,主要有“過橋”、“鑾乾”、“歷艮”、“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以及“打只”、 “化針”、“亂針”、“點繡”等六十多種。潮繡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此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潮汕抽紗,多姿多彩的潮汕花燈潮汕剪紙,潮汕銀飾,楓溪陶瓷,潮汕嵌瓷,潮汕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潮汕文化潮汕建築

下山虎 下山虎
潮汕民居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基本佈局,最基本形式稱“下山虎和“四點金”。規模較小的城鎮平民居屋有佈局狹長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點金為基礎橫向或縱向擴大規模,稱“三廳串”、“八廳相向”、“四馬拖車”、“百鳳朝陽”,其外部輪廓則保留十分規整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大規模的集居式住宅稱為“寨”,這是清代潮汕地區鄉村居民軍事化的產物。從平面上可分為方案和樓寨,從外圍方式上可分為圍牆和圍樓。在潮陽,這種集居式住宅稱為“圖庫”。海濱貧民舊時所居多為塗(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的茅屋。潮汕地區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採用貝灰和石材。至遲在北宋已開始燒製貝殼灰,以貝灰為主體原料的三合土版築大為盛行,不僅應用於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應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僅應用於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台階、柱礎、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橋、石塔、石橋大型建築物。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
潮汕祠堂的基本結構,有兩廳夾一庭的兩進式和三廳兩庭的三進式兩種。其建築系統地運用木雕、石雕、嵌瓷這三大潮州建築工藝,裝飾豪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潮汕祠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如普寧市西社鄉永思堂存有民國修建碑記,從中可以瞭解該祖源流及世系輩序,這對研究該簇歷史有很大的幫助。澄海市後溪鄉芳莊堂,堂正中入門有一祖墓,這一現象在潮汕是極其罕見的。
潮汕土樓主要分佈於饒平縣和潮州市鳳凰山區及其餘脈,如潮安縣鐵鋪鎮平原地區。

潮汕文化潮汕人文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種帶有民間信仰性質的慈善機構。在這種善堂文化的薰陶下,潮人多樂於做慈善事業。

潮汕文化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20張)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傳統文化,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為榮的地方。除了傳統的節日外,他們還保留着盂蘭節,中秋燒塔,新年燒龍,潮汕中秋習俗等等中原已消失的習俗。另外較有特色的還有“人節”食七樣羹,澄海賽大豬,隴尾搶石榴和鹽灶拖神;潮普各村的“營老爺”等習俗。

潮汕文化潮汕飲食

潮菜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潮菜可追溯到漢。盛唐之後,受中原烹飪技藝的影響,發展很快。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美味讚歎説: “……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至明末清初,潮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汕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東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 潮汕小吃
潮汕小食,品種繁多,香味可口,讓人嘗試以後絕對想再嘗。信手拈來就有潮州胡榮泉春捲,潮州西馬路尾豆乾牛肉丸湯,潮州鐵鋪老銀豬腳,潮州鐵鋪松下集市的老字號“雨記”腐乳餅,汕頭西天巷蠔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汕頭老媽宮粽球、朥糕,以及各類粿品、甜品。
潮汕打冷,主要是各類滷水,醃製河鮮等具有潮汕飲食特色的冷菜。
潮汕工夫茶,中國的茶道。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飲食的一大特色。

潮汕文化潮汕賦

借五嶽浩氣,納崑崙龍恩。抱神龜玉柱,攬日月辰星。曬天地萬物,威鎮①潮汕矣。
粵閩之交,襟海背山。美麗富饒,無慾有容。夏無醒者,冬絕嚴寒。史載潮土,五千餘年。秦漢以降,各族和睦。山風海濤,滌盪心胸。共歷滄桑,柔中寓剛。
刻苦耐勞,謙恭和順。奮發進取,開拓創新。江河行地,日月經天。濤聲依舊,潮人永存。卓越貢獻,舉世聞名。薪盡火傳,歷久彌許。兼告開放,源遠流長。
尤睹潮史,源於兩晉。時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轄粵惠,東連閩浦。北跨興梅,南據海涯。天地之間,生靈萬物。各茁奇葩,無不攀天。為添意如,浦惠兩地。
另立郡衞。重溯海陽。唐宋賢俊,嶺南麗珠。韓公文道,永銘潮汕。璀璨文化,獨樹一幟。風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賢②,功勳無量。
繡山麗水,環繞三江。兩寺相映,玄山開元③。鴻雁羣集,海碧藍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靈人傑,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風④。時冠二林,文武狀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諧。巍巍新都,四市九縣。土沃園博,瀚林之鄉。江山如畫,海納百川。宏港明珠,獨佔鰲頭。春秋彭湃,民眾誇讚。林君子豐,時振英港。
許氏滌新,經書立傳。莊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譜寫史章。陶朱嘉誠,楷模一鑑。高賢林立,勝舉難書。俊彥賢達,漫筆延聞。
潮人當今,千千萬萬。根扎廣宇,四海和顏。五洲共濟,百業輝煌。尤以商賈,馳名宇環。大鵬展翅,龍鳳高翔。億萬裔孫,旭日朝陽。金黎鼎盛,奇花異樹。
目目芳菲,無一不妍。古今美德,團聚骨肉。風呈水起,誠信相傳。故曰“三江水匯脈相連,傲骨花開四海妍。八俊七賢今再現,潮人商賈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載 物,潮汕潮人也
潮汕賦 潮汕賦
丁亥春月華仙人陳少慈寫於泰龍齋

潮汕文化詞彙解釋

①威鎮:指潮汕人傑地靈,五神靈氣相助。
②八俊七賢:七賢為.許申 .張夔劉允林巽王大寶.盧侗 .吳復古;八俊為.翁萬達林大欽郭之奇 黃奇道.
蕭端蒙許國佐羅萬傑林大春
③玄山開元:指碣石玄武山寺;潮州開元寺
④大明大德,清月清風:指明朝和清潮,同時也是用藝術的角度來描述。
⑤時冠二林,文武狀元:潮汕明朝嘉靖年間文狀元林大欽,清朝康熙武狀元林德鏞

潮汕文化潮汕文化溯源

潮汕人常常自嘲處於“省尾國角”。展開中國地圖,潮汕地處東南一角,北有山,南臨海,居於粵之東,距離省城廣州便有近五百里,謂之“省尾國角”倒也名副其實。即使如今交通便利,在揭陽潮汕機場坐飛機可直達廣州,北京,但是坐汽車到廣州仍需五六個小時。試想在交通落後的古代,可不是“鳥飛猶是半年程”?
潮汕人屬於福佬民系,其形成與從福建進入的移民有着直接的關係。福建歷來地狹人眾,而廣東的潮汕地區與其只有一嶺之隔,是福建移民遷入的第一站。唐宋以來,福建移民源源不斷地向廣東湧入。據説韓愈貶潮州期間,曾“以正音為潮人誨”,即用中原語音來改造潮州土音,但是沒有成功,顯見潮州方言當時已經日趨定型,難以改變。宋代開始,為數不少的閩人和潮汕人一批批沿海路南遷,抵達粵西沿海和海南島,與那裏的住民發生交流整合,形成福佬民系在廣東的另外一個分支。
潮汕地區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環境並不易,常有颱風與地震威脅,加上歷來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這樣的生存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故潮汕人有“種田如繡花”的説法。
潮汕人分佈在廣東東南沿海,生活無不資仰于海洋。耕海、冒險、海神崇拜等海洋文化至為發達,是潮汕文化一個最重要的特質。唐宋時期,潮州漁民已在深海漁場作業,出現我國最早漁場之一。北宋就有印尼的商船到潮州進行貿易。明清時期,潮汕地區已有發達的海洋性商業貿易活動。即使在清初海禁時期,潮汕商人還是偷偷進行海外貿易。“潮州幫”商人集團與“廣州幫”一樣,遠涉鯨波,逐海洋之利。
鴉片戰爭後,汕頭開埠,潮汕人到海外謀生者比比皆是,因此潮汕地區成為和江門五邑齊名的重要僑鄉。當然闖世界總不會一帆風順,那是拼卻了生命的拼搏與掙扎,是被生活所逼走投無路的艱難抉擇。有歌謠為證,“無錢無米無奈何,背個包袱過暹羅(即泰國)。火船一到七洲洋,回頭再望我家鄉。父母嬤子個個哭,哭到我心如着槍”,“暹羅船,水迢迢,會生會死在今朝。過番若是賺無食,變做番鬼恨難消。”但潮人終歸是擁有精明頭腦和拼搏精神的,再加上南洋這些國家當時經濟遠遠落後於中國,喜好抱團的潮人生意便越做越大。如今東南亞地區尤其在泰國,許多大商人的祖籍都在潮汕。
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人頗具優勢的文化品質。他們不僅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也是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故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但惟利是圖、精明過頭的商人,總歸招人嫉妒。這也是歷史上血跡斑斑的排猶運動的導火線,東南亞的“排華運動”也有相似的原因。如今不少潮汕人對“東方猶太人”的名頭似乎沾沾自喜,引以為榮,其實這個命名背後是一段心酸的血淚史。
在中國歷史上,晉商、徽商和潮商曾聞名天下,而且晉商和徽商的名頭顯然要比潮商顯赫,山西人開的“票號”左右了大清朝200餘年的金融市場,連慈禧太后也向晉商伸手借過銀子。財大氣粗的晉商衣錦還鄉,極盡奢華建宅子,直到今天還留下了諸多山西“大院”。只是現代晉商和徽商都偃旗息鼓,而潮商旗幟依然樹立。這與晉商和徽商本質上都是官商、唯有潮商走市場之路不無關係。作為官商,晉商和徽商依附於朝廷經營鹽、米、茶葉等生活必需品,或者開票號,相當於今天的鋼鐵、煙草和金融行業,通常受國家調控,一旦進入這些壟斷經營行當,伴隨而來便是鉅額利潤。然而晉商和徽商一旦失去依附的時代,他們的命運也隨之完結。潮商人堅持走比較單純的市場化之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能一直走到今天。
世界各地有華人的許多地方都建有潮州會館。明清時期,在國內的許多商埠也都設有潮州會館。在東南亞各國和美、加、澳等地也組建有潮人社團。1981年成立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性聚會。1997年第八屆年會第一次在潮人本土汕頭舉行,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也向大會發來賀電,潮商在海外影響可見一斑。
潮汕人精於商業之道,但也不排斥讀書人,潮州人相信這和被貶到潮州擔任刺史的中唐大文豪韓愈有關。韓愈上任後薦舉地方俊彥主持州學,同時興辦學校,為了解決經費問題,他還捐出8個多月的俸祿。後來歷任地方官也都注重教育,成就了潮汕人儒雅的秉性。精緻的生活態度在潮人身上根深蒂固着,彷彿融進了血液裏的那一份講究,即便是販夫走卒,也不例外。曾見過三輪車伕,等待客人的那點兒空閒,也不忘來上幾杯儒雅的工夫茶。宋代詞人柳三變曾説:“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其實潮人是把浮名微利也拿來淺斟低唱,工作與生活兩不耽誤。曾有人把潮人的心態歸納為“工夫茶”文化,頗多微辭,彷彿一旦拋卻了工夫茶似的精緻,換上大碗茶,就當能幹出大事。這不免皮相,沒了工夫茶的精緻,何來潮人? [22] 

潮汕文化研究機構

暨南大學潮州文化研究院
2021年9月16日,暨南大學潮州文化研究院暨南大學成立。陳平原被聘任為首任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26-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