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潭柘寺

鎖定
潭柘寺(Tanzhe Temple),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記載的年代最久遠的寺廟。因寺以龍潭和柘樹聞名,俗稱潭柘寺。 [6-7]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華嚴和尚以破敗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並改名為“龍泉寺”。金熙宗完顏亶於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將寺改名為“大萬壽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間的歷史上,潭柘寺進行多次整修和擴建,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屢次更改,曾恢復舊名嘉福寺,目前的總平面規模是明代形成的。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撥款整修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親賜寺名為“敕建岫雲禪寺”,自此潭柘寺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內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物。潭柘寺位於寶珠峯南側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內佔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佔地1.12平方千米,加上週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內建築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築共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和塔院等幾大部分,構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築羣體。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的諺語。其建築規模亦當屬京城寺院之最。 [6] 
2001年,潭柘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潭柘寺
外文名
Tanzhe Temple
地理位置
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1.21 k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8:30-16:30
公佈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195-003-001

潭柘寺歷史沿革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華嚴和尚以破敗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並改名為“龍泉寺”。
金代熙宗完顏亶於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將寺改名為“大萬壽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
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間的歷史上,潭柘寺進行多次整修和擴建,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屢次更改,曾恢復舊名嘉福寺,現存建築的總平面規模是明代形成的。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撥款整修潭柘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親賜寺名為“敕建岫雲禪寺”,自此潭柘寺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內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物。 [6]  [1] 
俯瞰潭柘寺 俯瞰潭柘寺

潭柘寺建築格局

潭柘寺位於寶珠峯南側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內佔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佔地1.12平方千米,加上週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內建築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築共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和塔院等幾大部分,構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築羣體。 [6] 
潭柘寺
中路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已廢)和毗盧閣等,東西配殿、廊廡相輔左右。
東路有方丈院、清代的行宮和流杯亭等,多為庭院式建築,是僧人居住和來寺的皇室、文人下榻之所。 [6] 
西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組合,有八角形重檐屋頂的楞嚴壇(已毀)、戒壇殿和觀音殿等建築。漢白玉砌築的戒壇分三級,壇身刻有精細的花紋。觀音殿高踞第二層台上,殿左右有文殊殿、祖堂等。 [6] 
龍潭位於寺後,寺外有安樂延壽堂和上、下塔院等建築。塔院有金、元、明、清各代不同形制的僧塔共七十五座。 [6] 
潭柘寺平面圖 潭柘寺平面圖

潭柘寺主要建築

潭柘寺山門

山門 山門
山門為三間無樑殿式歇山頂建築,筒瓦屋面,檐下為清康熙皇帝親書石額“敕建岫雲禪寺”。 [9] 

潭柘寺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面闊三間,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檐下懸康熙皇帝御筆“天王殿”匾。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像,背後供奉韋馱像,東西兩側供奉四大天王神像。 [9] 

潭柘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為潭柘寺建築等級最高的殿堂,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上層黃琉璃瓦屋面,下層黃琉璃瓦綠剪邊屋面。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兩端安放着一對琉璃鴟吻,高2.9米。鴟吻燒造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樣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鴟吻兩側各系有一條金色鎖鏈,名鍍金劍光吻帶,是康熙皇帝的御賜之物,僅潭柘寺獨有。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像,兩側供奉十八羅漢像。
大殿東西兩側對稱建有伽藍殿和祖師殿兩座配殿,大殿院內還建有鐘樓、鼓樓。大雄寶殿後面原來有三聖殿,僅存基址。 [9] 

潭柘寺毗盧閣

毗盧閣 毗盧閣
毗盧閣是中路的最後一重殿,居寺院最高點,原來是收藏經書的地方,俗稱藏經樓,面闊七間,歇山頂,筒瓦屋面。 [9] 

潭柘寺觀音殿

觀音殿 觀音殿
觀音殿位於毗盧閣後面一個獨立院落中,是全寺中所處地勢最高的一座建築,門額上高懸着清乾隆皇帝所題“蓮界慈航”的匾額。殿內正中供奉着觀音菩薩像。觀音像前兩側侍立着龍女和善財童子。在殿內左側存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的“拜磚”。 [11] 

潭柘寺方丈院

方丈院 方丈院
方丈院位於舍利塔南側,齋堂三聖殿東側。方丈室座北朝南,原來是彌陀殿,後來改作方丈室正房五間,硬山式,高28尺,進深35尺,面闊60尺。門額上原掛有康熙皇帝所題“松竹清幽”和乾隆皇帝手書“西峯樂界”的匾額,今已不存。在方丈室東西兩側,各有配房數間。 [10] 

潭柘寺帝后宮

帝后宮在方丈院東側,為清代帝后的行宮,因而又稱為行宮院。潭柘寺的行宮原來在方丈院南側,為四合院結構,北房三間是太后宮,高21尺,進深27尺,面闊33尺,硬山式。現宮內放有一木雕寶座,上有雕花垂花木罩,寶座上有乾隆皇帝的蠟像,其前側有侍立的太監蠟像。太后宮的東側有耳房兩間,原來是侍候皇帝貼身太監的住所。 [10] 

潭柘寺猗玕亭

猗玕亭 猗玕亭
猗玕亭,俗稱流杯亭,位於帝后宮。是皇室進行“曲水流觴”活動的地方。該亭建在原無逸殿的遺址上,四角攢尖頂,綠琉璃瓦屋面,檐下懸清乾隆皇帝親書“猗玕亭”匾。亭內漢白玉石鋪地,石面上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寬度、深度均為10釐米,石槽構成的圖案從南向北看為龍頭形,從北向南看為虎頭形,構思奇妙,所以該亭又俗稱龍虎亭。 [9] 

潭柘寺竹林院

竹林院 竹林院
竹林院因院內種有兩池名貴的“玉鑲金”竹而得名,院內東房三間是御書房,是皇帝在寺留住期間讀書和辦公的地方,門額上原掛乾隆皇手書“猗玕清淨”的匾額和“石山水流動皆靜;雲間山出幻且寧”的對聯,後來又將這幅匾聯移到了院中的流杯亭上。院內原來還有配房七間,北側的三間是嬪妃宮,南側的四間是侍衞房,後來拆除。 [11] 

潭柘寺西路建築羣

西路建築羣從使用功能上劃分,南側是法壇建築區,主要建築有舉行剃度出家儀式的戒壇、高僧講經的楞嚴壇和大悲壇,還有僧人抄寫經書的寫經室、高等僧人吃飯的南樓等建築;北側是佛殿建築區,建築多依山而建,主要有觀音殿、文殊殿、祖師堂、龍王殿等建築。
潭柘寺寺外左前方有用於僧人養老的安樂延壽堂,寺院後部東西兩側為東西觀音洞,寺院東部為明王殿建築羣。 [9] 

潭柘寺塔林

上塔院 上塔院
潭柘寺塔林保存着形式多樣的歷代佛塔七十餘座。下塔院的塔林埋葬着金、元、明三代的部分高僧,塔形不一,種類較多,有石經幢式塔、方形單層浮層屠式塔、密檐式磚塔和覆缽形藏式石塔。 [8] 
潭柘寺修建最早的塔是下塔院的海雲禪師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此塔為六面六角密檐式實心磚塔,共有七層,正面鑲有塔額,上寫“佛日圓明海雲禪師塔”。
廣慧通理禪師塔 廣慧通理禪師塔
塔林中最高大的墓塔為金代的廣慧通理禪師塔,此塔位於下塔院的中心,塔高九層,也是密檐式實心磚塔,塔前設有石供桌,塔前左右兩側還各有一株千年娑羅樹。 [8] 
塔林中埋葬僧人最多的墓塔是“十方普同塔”。十方普同塔位於金代廣慧通理禪師塔的東側,為覆缽形實心磚塔。此塔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幾百年來,塔內所埋葬的僧人難以數計,因此,此塔又稱為“萬人塔”。 [8] 

潭柘寺文物遺存

潭柘寺寶鍋

寶鍋 寶鍋
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那裏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於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説,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着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11] 

潭柘寺石魚

石魚 石魚
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説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

潭柘寺古玉蘭

古玉蘭 古玉蘭
二喬玉蘭,潭柘寺的二喬玉蘭植於明代,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並且還是朝廷御賜的花木,極其珍貴。寺中的玉蘭為紫、白雙色,北京地區較為常見的是白玉蘭,紫玉蘭、黃玉蘭,而這種紫中帶白、花俱雙色的二喬玉蘭極其罕見,如此古老的二喬玉蘭在整個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稱京城一絕。 [3] 

潭柘寺“帝王樹”

“帝王樹”(銀杏) “帝王樹”(銀杏)
潭柘寺內古樹名木中最著名的當數矗立於毗盧閣前的已有1400歲高齡的銀杏“帝王樹”。此樹植於唐代,高達40餘米,直徑4米有餘,須六七個人才能合抱。相傳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繼位登基,從此樹的根部都會長出一枝新幹來,以後逐漸與老幹合為一體。 [11] 

潭柘寺“御竹”

“御竹” “御竹”
“御竹”位於潭柘寺內竹林院和行宮院內,屬稀有品種“金鑲玉”竹和“玉鑲金”竹。“金鑲玉”是指在金黃色的竹竿上,有一道翠綠的細條狀縱溝,每節之間交錯而生,又被稱作“金黃間碧玉竹”或“黃金掛玉”。“玉鑲金”恰與之相反,碧綠的竹竿上有金黃色的細條狀縱溝,又被稱作“碧玉間黃金竹”或“碧玉掛金”。這兩種竹統稱為“龍鬚竹”,原產於四川成都地區。此處繁衍成林的龍鬚竹源於康熙三十七年(1696)御賜給潭柘寺的八槓竹。 [11] 

潭柘寺古柏

古柏 古柏
古柏位於潭柘寺的方丈院內,總共有兩株,樹高30多米,均為遼代所植,其樹齡已千歲有餘,所以稱為“千年柏”,粗可數圍,樹幹筆直,直插雲天,粗壯挺拔,十分壯觀。據説這兩株千年柏與潭柘寺同齡,是華北地區最古老的側柏,有“華北柏樹王”之稱。 [11] 

潭柘寺歷史文化

潭柘寺藝文

神話離奇餐聽經,佛心感應獸心靈。永留色相傳千古,香火人間拜道星。——民國·田樹藩·西山名勝記 [11] 
翠葉才抽碧玉枝,經旬清影上階墀。凌霜抱節無人見,終日虛心與鳳期。——清·康熙皇帝·詠潭柘寺竹 [11] 

潭柘寺傳説

  • 傳説妙嚴公主在潭柘寺出家,每日在這裏禮杆觀音,天長日久,就在一塊鋪地方磚上磨出兩個深深的腳窩。這塊拜磚放在一個刻有明代高僧達觀所作《妙嚴公主拜磚贊》的硬木釐中。明萬曆年間慈聖孝定皇太后來潭柘寺進香時,見到這塊拜磚深受感動,特意將其請到皇宮內院,讓后妃們觀覽。
  • 虎塔位於潭柘寺下塔院西側,是一座神秘的墓塔。據説這座墓塔內埋葬的不是僧人,而是一隻老虎。傳説此老虎原來住在潭柘寺後山的上峯,時常下山傷害性畜,後來受到寺內“瘋魔和尚”因亮法師的教化而棄惡從善,改吃素齋。它每日都伏在因亮法師身邊,聽其講經,中午跟隨因亮法師去寺中喝粥。清末宣統元年(1909),因亮法師圓寂後,虎悲慟欲絕,不食不動,終日哭泣,5日後死去。寺僧感其至誠,遂將其葬在下塔院內,並且按照大和尚的待遇為其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覆缽式塔。

潭柘寺進香古道

從金代以後,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裏來進香禮佛,特別是從明代之後,潭柘就成了京城百姓春遊的一個固定場所,“四月潭柘觀佛蛇”已經成為了京城百姓的一項傳統民俗。在每年潭柘寺舉辦“浴佛法會”、“蓮池大會”、“龍華聖會”等佛門盛會的時候,各地的遊僧和善男信女湧身潭柘寺,成千上萬,如風如雲。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歷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於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於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築的,還有的是當地的商號與百姓共同修築的。這些古香道經過了歷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 

潭柘寺文物價值

潭柘寺因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優美的風景和神奇的傳説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自金代熙宗皇帝之後,各朝都有皇帝到潭柘寺進香禮佛,遊山玩水,並撥款整修和擴建寺院。王公大臣、后妃公主們也紛紛捐資佈施,民間善男信女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更是成千上萬。清代時,潭柘寺在建築規模、土地財產、宗教地位、政治影響等方面都達到了鼎盛。尤其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為“敕建”,使其成為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皇家佛寺。因此,潭柘寺在佛教界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在金代以後很長一個時期內是大乘佛教禪宗裏“臨濟宗”的代表寺院,名僧輩出。歷代的高僧大德們為研究佛學、弘揚佛法,嘔心瀝血,不斷擴建修,繁盛寺院香火,因而在《高僧傳》上標名,流傳千古。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強大勢力,在經濟上擁有龐大廟產,在佛門擁有崇高地位。 [4]  [6] 

潭柘寺文物保護

文保碑 文保碑
1957年10月28日,潭柘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2001年,潭柘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潭柘寺旅遊信息

  • 地址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
  • 開放時間
8:30-16:30
  • 交通線路
從前門、阜城門、乘遊7,或在蘋果園轉931路可直達。從市區出發,可在五孔橋沿阜石路西行走108國道可直達潭柘寺。從野三坡景區出來上108國道,經馬各莊、霞雲嶺、佛子莊直達潭柘寺。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