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潤濕

鎖定
潤濕,即浸潤浸潤不浸潤是兩種互斥物理現象。如果液體對固體浸潤,同時固體內部存在毛細管,那麼因為毛細作用,液體會滲透到固體的內部。
中文名
潤濕
外文名
wetting
別    名
液體潤濕固體
類    型
沾濕、浸濕與鋪展
常    用
接觸角來反映潤濕的程度

潤濕定義

浸潤指液體固體發生接觸時,液體附着在固體表面或滲透到固體內部的現象,此時對該固體而言,該液體叫做浸潤液體。
不浸潤指液體與固體發生接觸時,液體不附着在固體表面且不滲透到固體內部的現象,此時對該固體而言,該液體叫做不浸潤液體。 [1] 

潤濕微觀解釋

浸潤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無化學反應浸潤和化學反應浸潤。

潤濕無化學反應浸潤

在沒有化學反應參與的情況下,浸潤與不浸潤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用分子力作用解釋。物體由分子組成,同種物質分子間的作用力稱為內聚力,不同物質分子間的作用力叫做附着力。如果內聚力小於附着力,就會發生“浸潤現象”;反之則稱為“不浸潤現象”。
當液體與固體接觸時,在接觸處形成一個液體薄層,這個液體薄層叫做附着層。附着層內部的分子同時受到液體分子和固體分子的吸引。
如果固體分子對液體分子的引力大於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那麼附着層的分子密度將會大於液體的分子密度,此時附着層內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現為斥力,液麪呈現擴散的趨勢,便形成了浸潤現象。
如果固體分子對液體分子的引力小於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那麼附着層的分子密度將會小於液體的分子密度,此時附着層內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液麪呈現收縮的趨勢,便形成了不浸潤現象。 [2] 

潤濕實踐意義

有時在生活中,需要利用浸潤現象。例如使用鋼筆書寫,是利用了書寫紙能夠被墨水浸潤的特點。
有時在生活中,需要避免浸潤現象。例如用苯乙烯類塗料油漆金屬與木器以防鏽或防腐,是利用了苯乙烯對水等液體不浸潤的特點。
有些固體對同一種液體的浸潤性或不浸潤性,在某些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醫學上用的脱脂棉,在未脱脂前是不能被水浸潤的,而脱脂後可以被水浸潤。有時也需要利用這種轉化。 [3] 

潤濕參見

參考資料
  • 1.    Rowlinson, J.S.; Widom, B. (1982). Molecular Theory of Capillarity.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ISBN 0-19-855642-X.
  • 2.    Eustathopoulos, N.; Nicholas, M.G.; Drevet B. (1999). Wettability at high temperatures. Oxford, UK: Pergamon. ISBN 0-08-042146-6.
  • 3.    Dezellus, O. and N. Eustathopoulos (2010). "Fundamental issues of reactive wetting by liquid met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5(16): 4256-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