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潞安府衙

鎖定
潞安府衙,坐落於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廟道巷南50米,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3年),最盛時亭堂樓宮有280餘間。金元之際毀於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上黨門門庭,後又增建鐘鼓樓。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 [1] 
潞安府衙,坐北朝南,大約佔地0.23平方千米,是一處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庭式地方衙署古建築,鐘鼓樓與門庭斗拱密緻,脊獸古樸,高低錯落,交相輝映,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嚴。 [1]  潞安府衙,現存大門、鐘鼓二樓、府二堂、辦公院、西花園等建築,潞安府衙保留了大量的碑刻,這些碑刻為研究古代上黨地區的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有着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3] 
2006年5月25日,潞安府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2] 
中文名
潞安府衙
地理位置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廟道巷南50米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0.23 km²
時    代
類    別
古建築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6-0474-3-177

潞安府衙歷史沿革

 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4張)
潞安府衙,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3年),最盛時亭堂樓宮有280餘間。金元之際毀於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上黨門門庭,後又增建鐘鼓樓。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 [1]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建右側鐘樓。
明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左側鼓樓。
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
明嘉靖三年,陳卿於青羊山發動農民起義,明廷派重兵圍剿。據上黨門東側《新開潞安府記》碑文記載,明廷平定青羊山農民起義後,為加強統治,於嘉靖八年新開潞安府,將潞州升為潞安府,清代沿用。
清代以來,潞安府衙亦被多次修繕。“康熙二十九年,知府劉民瞻重修二堂。雍正四年,知府沈一奎又重修照壁榜棚。乾隆四年,知府張秉淪重修二堂、儀門。” [4] 
民國元年(1912年)4月20日,潞安巡防隊首領王成元發動軍隊起義,率軍衝入潞安府衙,知府劉煥衡聞風而逃,潞安府衙作為地方政府的功能至此結束。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山西省高等法院長治分院院長郭德修修繕府衙建築和上黨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山西陸軍第十師又於府衙御丞祠處建忠義神社。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長治運輸公司遷入原府衙,使得潞安府衙遭到了破壞。 [3] 

潞安府衙建築格局

潞安府衙綜述

潞安府衙的規模較為宏大,衙署內建築眾多,庭院錯落。 [3] 

潞安府衙建築規模

據史料記載,潞安府衙的建築規模為:“正廳五間,後廳五間,吏目廳三間,戒石亭一座,外門三間,儀門三間,中門三間,六房二十間,龍亭庫三間,架閣庫三間,承發司三間,土地祠一所,黃冊庫三間,囹圄一所,織造局一所,馬房一所,計四十間。榜房四十間,弘治七年新刻奏行榜例二十欵,及禮制榜文板榜計二十方。知州、周知、判官、吏目宅各一所,管糧同知宅一所,吏舍百餘間。” [3] 

潞安府衙地理方位

潞安府衙位於城中央的高台之上,居“正穴”之所,坐北朝南,俯瞰全城。府衙沿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而建,南起大門,北至德風亭,主要建築如大門、儀門、以及主體建築大堂、二堂、三堂等都縱向分佈於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建築如東三房、西三房、幕廳、藏庫以及東便門、西便門等都一一對稱。其形制和佈局充分體現了封建衙門以中軸線為中心的對稱佈局。 [3] 

潞安府衙其他建築

潞安府衙六房位於大堂院內的東西兩側。監獄位於潞安府衙的西側,大堂、二堂等處理公事的建築均居於府衙之前,三堂、西花廳、德風亭等供官員及其家人居住和遊覽的建築則居於府衙之後。除去府衙內的土地祠外,在府衙的附近還分佈有許多祭祀用的廟宇,如府衙東拱門外的小關帝廟,與府衙僅隔一牆的閻王廟,而潞安府署圖中並未標註。這些祠堂廟宇構成一個完整的祭祀體系,供官員和百姓祭祀參拜,體現了封建社會中獨特的信仰觀念。 [3] 

潞安府衙主要建築

潞安府衙綜述

潞安府衙現存建築主要為明清遺存,主要保留有上黨門、鐘樓、鼓樓、六房、西花廳、衙署二堂、知府宅院等建築。同時部分建築的遺蹟尚存,如德風亭、御丞祠等。

潞安府衙上黨門

 上黨門
上黨門(4張)
上黨門即古代上黨郡治所的大門,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在歷史上經多次重修,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上黨門門庭。後成為潞安府衙的大門。 [3]  上黨門坐北向南,建築佈局依次有琉璃影壁、門庭(也稱大門),鐘鼓二樓居大門左右,二門及二門影壁,中門及東便門、西便門,牌坊、大堂、二堂及東西配房、廂房,飛龍宮、德風亭、辦公院、西花園、瀛春台等建築。亭堂樓宮組羣結合,高低錯落、規模宏闊。 [4] 

潞安府衙鐘鼓樓

鐘鼓樓,位於上黨門兩側,且與之平行。二樓皆以青磚為建材,四面皆有拱券,城碟環繞,古樸大方,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過上黨門內的通道徑直而上,整個城池的風光一目瞭然。“鐘鼓樓正脊兩端同樣飾有鴟吻,但與大門鴟吻造型略有不同,吻為龍頭形,眼口鼻分明,但身上僅裝飾有淺浮雕的17鬃毛,無正門鴟吻身上的仔龍、前後爪等,較府衙大門屋頂的鴟吻造型更為扁平,背上有利劍,無背獸。”鐘鼓二樓的拱券之上書有文字,左側書有“司幕”,右側書有“司鍾”,以示鐘鼓二樓的功用。鐘鼓二樓的四角屋脊上均裝飾有瑞獸,造型精美,寓意祥瑞。值得一提的還有鐘鼓二樓上的隸書匾額,一書風馳,一書雲動,字跡莊重古樸,突出體現了“上黨從來天下脊”的雄渾氣勢。 [3] 

潞安府衙知府宅邸

知府宅邸位於潞安府衙的西北側,其結構為傳統的二進四合院構造。宅邸的前院建築已遭損毀,現僅保留有後院建築。正堂位於宅邸北側,東西兩側為配房。正堂供知府及其眷屬所居住,兩側配房則供其子女讀書、生活。知府宅邸位於潞安府衙的西北角,結構傳統、古樸有致,且主要建築至今依舊保存較好,反映了明代獨有的建築特色。 [3] 

潞安府衙文物遺存

潞安府衙綜述

 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5張)
潞安府衙及其遺址附近曾出土、徵集了一定數量的陶器、瓷器、銅器。雖然數量較少,有的損毀嚴重,但從這些歷史遺物中依舊可以看出上黨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潞安府衙的文物價值。 [3] 

潞安府衙陶器

2000年至2004年,在潞安府衙附近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陶片,對於研究長治地區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材料。其中有陶罐(殘)、堆紋斝陶片、陶拍、陶墜、陶貝。 [3] 

潞安府衙瓷器

長治地區歷史悠久,手工業發達,出產瓷器眾多,有着古代山西著名的民間窯口—八義窯。潞安府衙為古長治地區的治所,其附近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瓷片、瓷器,為研究當地瓷器文化、類型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參考材料。
宋代黑釉芒口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
唐、宋、金瓷片,在府址附近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瓷片,年代不同且風格各異,為研究當地唐、宋、金瓷器的發展演變提供了實物材料。
宋代瓷碗(殘),該瓷碗出土於府衙內德風亭舊址處,已然損毀。但從瓷片上依舊可以看出其造型小巧,做工精緻。碗內印有“道德”、“德”等文字,突出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教化盛行和道德風氣。 [3] 

潞安府衙銅器

在潞安府衙的府址及附近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銅器,對於研究古代長治地區的生活以及府衙的歷史有着重要的意義。有“潞州監支納”銅印、隆德府八卦銅鏡、官登雙龍鏡。
“潞州監支納”銅印,邊長5.9釐米,厚1.3釐米。鈕殘缺。年代為金代,印文的字體為九疊篆書。“潞州監支納印”金王朝在潞州的地方統治提供了有利的物證,為研究金代潞州的官職設置、職能提供了一定的實物參考。
隆德府八卦銅鏡,該銅鏡呈方形,年代為宋代,外區飾有八卦圖案,內區刻有隆德府程家的銘文,銅鏡的外延刻有地方官檢的印記。它的發現,為研究古代上黨地區的民俗傳統、風水堪輿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官登雙龍鏡,該銅鏡呈圓形,圓鈕,直徑約10釐米。隆德府八卦鏡和官登雙龍鏡的官檢印記是宋金時期銅禁政策的體現,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政策提供了實物材料。 [3] 

潞安府衙碑刻、鐵書

潞安府衙,保留了大量的碑刻,這些碑刻為研究古代上黨地區的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有着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此外,一些與潞安府相關的鐵書鑄文,也為研究當地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有宋代隆德府鐵書、《重修公廨記》碑、元代殘碑、明代《新開潞安府治記》碑、清《什物碑》、民國《修建忠義神社記》碑。
清《什物碑》記載的主要是清代雍正五年潞安府衙二堂的財產登記狀況,或為户房所立,為研究清代潞安府衙資產狀況及府衙內的生活狀況提供了實物材料。
《修建忠義神社記》碑於2006年在府址處發現,文字刻於旗座之上,碑為民國時期的碑刻,碑文為當時山西陸軍第十師秦紹觀所寫。《建修忠義神社記》對於研究北伐戰爭時期晉綏軍的動向提供了參考材料,同時碑文見證了山西人民為北伐戰爭所做出的貢獻,意義深遠。 [3] 

潞安府衙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潞安府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2] 

潞安府衙旅遊信息

潞安府衙地理位置

潞安府衙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廟道巷南50米。
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交通信息

從長治站出發,可搭乘21路公交,路程大約5.5公里,約需3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