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潛山彈腔

鎖定
潛山彈腔,流行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的傳統音樂,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3] 
潛山彈腔約在明朝就已流傳於民間,流佈地區以潛山為發祥地,周圍輻射至安慶六邑,唱唸字韻沿用“中州韻”並滲入大量“徽音”,鄉土氣息濃郁;音樂上曲調豐富、結構嚴謹,既長於敍述,又富於抒情。 [1] 
2006年12月14日,潛山彈腔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10。 [1] 
中文名
潛山彈腔
別    名
老徽調
非遺批次
第一批
申報地區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
非遺編號
Ⅱ—10
批准時間
2006年12月14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潛山彈腔歷史淵源

在明萬曆年間,江南以王姓為主的移民逆潛水而上,將青陽腔帶到五廟山區,使青陽腔與當地土語音調結合,形成以五廟方言演唱的潛山彈腔。潛山彈腔流佈地區以潛山為發祥地,周圍輻射至安慶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職業性班社甚多,尤以“五世堂”(餘家班)、“四箴堂”、“同樂堂”等長年出演。憑藉長江水路優勢,上達四川重慶,下到南京蘇浙。並與這些地區的文化藝術廣泛交流,潛山彈腔有了“徽調”之稱,班社亦隨之稱為“徽班”。 [1]  [4] 
在20世紀80年代戲曲普查過程中,安徽的戲曲工作者發現了潛山彈腔,並對潛山彈腔的譜例展開了分析,又通過調查和研究潛山彈腔藝人演出活動,證實了清前期在安慶地區流行的早期皮黃劇種就是潛山彈腔。 [4] 

潛山彈腔基本特徵

潛山彈腔聲腔種類

潛山彈腔在實際演出中,常用的聲腔有西皮、二簧、吹腔、二簧平、三板頭、來板、滾板等。西皮、二簧兩大腔系自成體系,各有自己的劇目,各具特點,但又可在同一劇中出現。無論是表現歷史題材的大戲或生活小戲,都能勝任自如。以上幾種聲腔的曲體結構板式都較嚴謹,既富於敍述性,也具有一定的抒情性;既典雅、古樸,又詼諧、風趣、明快、瀟灑。能將各種感情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 [5] 
二簧,是潛山彈腔的主要聲腔。以二簧平、滾板、倒二簧等聲腔組成二簧腔系。板式有:導板、原板、慢板、搖板、散板等。板式可隨時轉換,形成“成套唱腔”,旋律性強,長於敍述。生、旦無嚴格的行當分腔。它的一般結構特徵為:上下句均為板起板落,句式對偶、勻稱,上句落宮音,下句落徵音,有拖腔落羽音,最後結束在商音上。旋律音列為:5/6/1/2/3/5,屬五聲徵調式。其中上句都具有561/165的旋法特點;下句採用6216/5,並多次反覆出現,形成對答式的有機聯繫,並以偶數式循環反覆為其樂意伸展的趨向。主句主動,下句主靜。上句主動在於句末落音常落於不穩定的音級,下句之靜在於句末落音常是調式的主音;上句的句末旋法近於“呼”,下句近於“應”,在這一呼一應的循環運動中,保持着基本對稱平衡的形式,形成間隔均勻的抑揚,這便是潛山彈腔音樂的一般結構和美學基礎。但又是靈活可變的。在實際演唱中,藝人們有意於“突破”原來上下句的平衡與勻稱,使腔曲顯得活潑多姿,樣式百出。事實上很難找出完全相同的上句和下句。由於上句之不穩定,則意味着曲意未進而造成懸念;由於下句之穩定,則意味着可以終止而懸念解決。經過這樣多次的重複,以鮮明的對比手法形成了旋律個性。 [5] 
二簧平,該腔由吹腔衍化而來。唱詞的字數不等,多為長短句,仍留有曲牌體的痕跡。上、下句均為板起板落,2|4記譜,節奏較明快,屬單一板式。上下句均落在商音上,有個別藝人在演唱時最後結束在宮音上。該腔多為單獨使用,有時也與二簧銜接使用,故又稱為平板二簧。 [5] 
二簧滾板,為二簧的派生腔調,用鑼鼓起唱,屬節奏自由的散板,中間無過門,可一泄而盡,一滾到底,情緒激昂,淨角用“炸音”演唱,上句落宮音(有的藝人落角音),下句落商音,屬商調式,唱詞為十字句。 [5] 
倒二簧,為二簧派生的反調,將二簧宮音移低四度,改5-2弦為1-5弦,旋律加以變化和裝飾而成。唱腔結構、腔句起落和板式規律與二簧相同。上句落宮音,下句落商音,曲調悲怨憂傷,意表現悽切傷感的情緒,多為旦角所用。
西皮,潛山彈腔主要聲腔之一。以來板和三板頭、原板等腔組成腔系。其板式有:導板、原板、慢板、流水板、搖板、散板等。以板式的多樣變化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唱詞分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兩種,句式排列方整,有較嚴格的程式。原板一板一眼,記譜為2|4;慢板為一板三眼,記譜為4|4;來板為有板無眼,記譜為1|4,胡琴定弦為5-2弦。分行當,同宮調異。老生、老旦、淨角為宮調式,青衣、花旦、小生為徵調式。眼起板落,旋律進行起伏較大。剛勁、豪放,長於抒發感情。 [5] 
來板,速度較快,每分鐘約120拍。該腔由四個樂句組成,唱腔中間無過門,一字一拍,唱詞為七字句,節拍是有板無眼的流水板,記譜為1|4。生、旦分腔,男腔為宮調式,女腔為徵調式。小生、花旦用假嗓演唱,用鑼鼓起唱,生、旦、淨均可適用,可用於急躁、憤慨、緊張的情緒。 [5] 
三板頭,又稱“大數板”。該腔前無起板句,後無結束句,起落都要依靠別的腔調,因此,不單獨使用,常夾在大段西皮原板中作回憶和敍述用。上下兩句銜接緊促,句式對稱。有嚴格的行當分腔,男腔上下句均為六小節,眼上起唱。女腔上句為六小節,眼上起唱;下句五小節,頂板起唱。生、旦同宮調異,上句落商音,下句落宮音,同屬五聲宮調式。板式單一,旋律簡練,字密腔少,無拖腔,無過門,以鼓擊節,一氣呵成。唱詞多為七字句,旦角用假嗓演唱。 [5] 
潛山彈腔

潛山彈腔彈腔板式

豐富的板式變化,是潛山彈腔音樂基本的藝術特徵。西皮、二簧兩大腔系均以慢板、原板、流水板為基本板式,通過伸展、緊縮、放散等手法,衍變成多種多樣的板式。各種板式名稱不一,歸納起來有一板三眼的四拍子,成為慢板;一板一眼的二拍子,稱為原板;有板無眼的一拍子,稱為來板;自由節拍的散板,稱為滾板。還有,時而固定節拍,時而似散非散的緊打慢唱。 [5] 
它們有隨時轉換板式的便當,即各種板式並不都要求一板到底,而往往是樂曲進行中多作板式轉換。根據劇情需要,甲板式可轉入乙板式,乙板式可轉入丙板式,如慢板可轉為垛板,垛板可轉成原板,原板加快可稱為流水板,甚至固定節拍可以變散,散板同樣可以隨時進入固定節拍等。這種板式轉換的結果,便形成了“綜合板式”的曲格。這種綜合板式在潛山彈腔中隨處可見,越是長段唱腔,綜合板式就越多,許多大型潛山彈腔唱段,一連數十句,唱來曲折委婉、聲情並茂,又能一氣呵成,就是充分運用板式轉換、發揮綜合板式效能的結果。人們稱之為“成套唱腔”。這種成套唱腔一般容納着更加繁複的綜合板式,富於節奏與旋律的多樣變化,藴藏着較為豐富的音樂內涵。這種腔格為板腔體戲曲所特有,充分地體現中國戲曲聲腔的音樂魅力,也顯示了板腔程式在戲劇中所發揮的作用。這種節奏與旋律的多樣變化,是潛山彈腔音樂的精粹,被廣泛地運用於各劇目中。 [5] 

潛山彈腔音韻特點

潛山彈腔舞台語言韻白,語言基礎有其地方語言字調的特點,常夾雜有土官話,屬中州韻,字分尖團。潛山彈腔的曲調與方言的關係非常密切,方言的四聲音調,是產生唱腔旋律的主要依據。我國地方戲曲之所以具有如此濃厚的地方色彩,其主要因素是由於音樂旋律服從於地方語言規律的結果。方言孕育出唱腔曲調,唱腔曲調又可以説是方言的昇華,這在潛山彈腔聲腔中明顯地體現出來。 [5] 
潛山彈腔的唱詞結構為齊言體,採用“十三轍韻”,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的上、下對偶句式為基本形式。基本句式加上襯詞襯句和垛句則為變化句式。曲調依據唱詞格式和詞意,構成相應的上下對偶句式與變化的垛句和襯腔句式。在慢速和中速的板式中,七字句和十字句分別為“二二三”與“三三四”的小分句腔型。 [5] 
潛山彈腔的生、旦、淨行在演唱上各有特點:老生、老旦用真聲;淨角用增大共鳴的真聲,有時也用“炸音”唱法;青衣、花旦、小生用假聲。真聲與假聲。藝人稱“闊音”與“窄音”。現存潛山彈腔中未見有醜行唱腔。 [5] 

潛山彈腔表演伴奏

潛山彈腔因長期侷限在交通閉塞和經濟、文化均不發達的山區,器樂伴簡陋,以打擊樂器為主,有板鼓、低音扁堂鼓、牙板、木梆子、篩金、大鈸、馬鑼。管絃樂器曾使用胡琴、笛子、嗩吶。 [5] 
伴奏形式,以打鼓佬為中心,板鼓、堂鼓、牙板、木梆子的演奏由打鼓佬藝人擔任,坐舞台正中;篩金、小鑼一人演奏,坐打鼓佬的右邊。胡琴手坐舞台側面,笛子、嗩吶一人兼奏,坐胡琴手的下手。此種伴奏形式從清末民初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5] 
宮廷戲和武打戲需要四五十名演員同時登台,走場穿花令人目不暇接,場面壯觀,聲勢浩大。 [5] 

潛山彈腔代表作品

潛山彈腔劇目多是宮廷戲,包括武打戲、少數生活戲。早期劇目有《藍關渡》《掃松下書》《五娘上京》等,經常演出的有《二進宮》《三奏本》《四郎探母》《渭水河》《程咬金上壽》《羣英會》等20多出全本戲。 [2]  [5] 

潛山彈腔傳承保護

潛山彈腔傳承價值

潛山彈腔作為京劇的母體藝術,有着重要的藝術價值,同時對研究中國民間文化傳承、發展,特別是研究民間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有着極為珍貴的學術價值。 [1] 

潛山彈腔傳承狀況

潛山彈腔歷經幾百年的傳承,一直滯留於相對封閉、經濟落後的鄉間,受眾面窄,再加上彈腔藝人結構的老化,以及“技藝傳內不傳外”的思想桎梏,演藝人才極度短缺,面臨傳承危機。 [6] 

潛山彈腔傳承人物

傳承人物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備註
許開學
1946.9
潛山彈腔安徽省級非遺傳承人
王蘭香
1952.2
宋曉琴
1962.7
許子東
1967.11
潛山彈腔安慶市級非遺傳承人
許承應
1970.9
參考資料: [6] 

潛山彈腔保護措施

2007年,有關部門對民間的潛山彈腔傳統劇目進行了搶救性錄音、錄像。2008年組織了彈腔業餘劇團。2010年後,整理出版了一些彈腔劇目錄像和文字資料。 [4] 
保護潛山彈腔,需要擴大潛山彈腔的傳習範圍,強化傳承人的培養。發揚師承傳統,大力培養年輕一代的新人,創辦潛山彈腔特色學校,不斷擴大彈腔班社的規模。其次,積極尋求與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潛山彈腔的學術研究,彰顯其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再次,積極尋找與地方產業的合作機會,實現合作共贏。 [4] 

潛山彈腔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20年安徽舉辦了“紀念徽班進京230週年系列活動——梨園尋根·安徽地方戲曲劇種(聲腔展演)”,陳曉玲、汪衞國、徐兵等演員表演的潛山彈腔劇目《二進宮》讓潛山彈腔走進了更多觀眾的視野。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