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

鎖定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是一本張志安編制,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中文名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
出版社
南方日報出版社 [1] 
頁    數
293 頁
ISBN
7806528326,9787806528327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條形碼
9787806528327
尺    寸
24.2x17.8x2.4cm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作者簡介

張志安,浙江安吉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傳播學博士。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中心、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傳播學會(ICA)會員。研究方向:新聞生產、新聞從業者、深度報道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駐華外國記者的職業意識及影響因素”、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新時期深度報道史(1978-2008):以新聞生產社會學為視角的研究”等課題,曾主撰或主編出版《中國怎麼樣:駐華外國記者如何講述中國故事》、《記者如何專業:深度報道精英的職業意識與報道策略》、《報道如何深入:關於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及經典案例》等多本著作,在各類學術期刊發表《新聞生產與社會控制的張力呈現:深度報道個案研究》、《深度報道從業者職業意識特徵研究》、《深度報道的軌跡回望與問題反思:以新聞專業主義為視角》等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曾多次赴美國、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內容簡介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內容簡介:深度報道是新聞產品金字塔的頂端,也是傳媒內容競爭的利器,更是記錄歷史、揭示真相的烙印30年來深度報道的實踐軌跡,見證着社會轉型的艱難曲折,折射若傳媒改革的起伏跌宕,亦成就着幾代新聞人的光榮與夢想。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以告別之事、啓蒙之熱、監督之惑、調查之力、記錄之真等五個篇章,忠實記錄了不同時期數十家深度報道媒體、欄目的足跡及故事無論堅守或消逝、記錄或影響、突進或挫折,這些關於轉型時代的傳媒真相都將激勵無數新聞人為服務於民主的新聞業而不懈前行。

潛入深海:深度報道30年幕後軌跡目錄

導言 深度報道80年:軌跡回望與專業反思
第一篇 告別之事
這是一羣遠去的背影,它們中有要延續“擦邊球”調查傳統的《新週報》,有處沉悶環境而發清脆聲響的《外灘畫報》,有在主流體制中另類生存的《社會記錄》,還有試水第一份合資媒體的《現代人報》。可惜,這些努力都或明或暗地最終告敗。難道結局真的只有兩種:要麼被驅逐,要麼被改造?且回望它們的背影,消弭胸中的惆悵,期待別後的重逢。
在細雨中呼喊:《新週報》的短暫歷程
探求它存亡的真相,定格它曾經的理想,“做中國第一新聞週報”總會在歷史的長河裏迴響。
《社會記錄》:一個異類央視節目的五年史
五年,66個精華,1000多期節目,《社會記錄》已成標本,卻肌理豐富、結構複雜,且留下回憶、搖曳夢想。
《現代人報》:“中國第一報”的九年征途·
第一份合資媒體、第一份全綵日報,九年的《現代人報》已經在中國新聞史上重重地寫上了一筆。
《外灘畫報》:深度報道的“另類”探索
《外灘畫報》短暫而另類的深度實踐史,充分説明缺乏政策土壤的調查之花無法常開不敗,沒有市場養料的深度之果無法瓜熟蒂落。
第二篇 啓蒙之熱
20世紀80年代,是啓蒙主義的年代,也是理想主義的年代。鼎盛期的“深度報道年”好作品呈井噴態勢,新聞與紀實文學的聯姻體現出濃厚的批判色彩,中央級媒體引領着探求改革、激辯體制的思想前沿。如今,屬於那個年代的啓蒙之熱已逐漸降温,又到哪裏去尋找新聞業的温暖鄉愁聊以慰藉?
1987“深度報道年”:特徵、動因及影響
歷史就像一條長河,經過一段湍急的加速後,可能會遭遇淺灘而減速。深度報道在1987年,到達了高潮期,之後,很快就改變方向,折返而去。
雙重身份的時代寵兒:20世紀80年代報告文學熱的回顧與思考
從文學性報告文學向紀實性報道文學的轉型,讓20世紀80年代的報告文學成為深度報道的“變種”,進發出比新聞作品更具思想性的時代強音。
改革守望者:20世紀90年代的《中華工商時報》
最早走市場化道路,卻元氣大傷;最早“打擦邊球”,卻遭遇重創。報人丁望,讓我們記住他的壯志與惆悵。
第三篇 監督之惑
高舉輿論監督的旗幟,《南方週末》從一張週末文藝報轉型為調查性報紙,《中國青年報·冰點》也從關注平凡生活漸入歷史深處。然而,這種監督又因特殊的新聞環境呈現出季候性、差異化特徵,要麼是倚仗“中央工作”的集體行動,要麼是非市場化身份的“治理技術”,要麼是艱難空間中的個體堅韌。就算這樣,制度層面的缺鈣並不會妨礙監督的力量,民粹主義的不足亦不能掩蓋監督的鋒芒。
集體行動式的輿論監督:“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回顧
一次自上而下的集體策劃,一次聯合作戰的批評報道,重啓了公眾輿論的洶湧大門,成就了輿論監督的行動起點。
《中國青年報·冰點》:當代中國的政治標本
“冰點”是温暖的,“冰點”也是殘酷的,“冰點”是個性的,“冰點”也是集體的。“冰點”寄生於中央大報中,“冰點”也存活於制度夾縫中。
《南方週末》:從告別《真理報》模式開始
為什麼只有《南方週末》,才能夠獨家對話奧巴馬,從告別《真理報》模式開始,你才能讀懂它。
未曾遠去的背影:《人民日報》華東版深度報道回顧
《人民日報》做起輿論監督既猛且烈,深度博弈背後的啓發是:到一定階段、一定程度之後,新聞改革需要的不再是形式的創新,而是觀念的變革。
報人馬雲龍的新聞口述史
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老馬的故事能回答;一位老人的心可以多年輕,老馬的激情能回答。
第四篇 調查之力
在這裏,你能讀到故事:《新聞調查》撕開運城滲灌工程的謊言,《財經》挖開銀廣夏的陷阱,《新京報》冒險記錄嘉禾拆遷事件,《21世紀經濟報道》爆出漢芯造假醜聞;在這裏,你能感受精神:戴鐐銬跳舞的智慧,打“擦邊球”的勇氣,衝黃燈跑步的果敢……調查的力量更多時候,不在於使多大的體力,而在於費多大的心力。
《新聞調查》:追問與自問
《新聞調查》的追問,是電視深度語態的變遷史;《新聞調查》的自問,是專業主義精神的心靈志。
《財經》十年:專業調查的力量
只要能有效地存活,就能更準確地反映當代中國;只要能縝密地調查,就能更紮實地推進社會變革。《財經》十年,藉助權力以監督權力,追求專業亦踐行專業。
《新京報》的“核心”之道
“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的《新京報》,“一出招就身手不凡”的深度報道,“核心”之道飛過新世紀的高空,留下求真相的烙痕。
《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如何徹底
在一份鋭氣十足的報紙上,《21世紀經濟報道》的調查作品,闡釋着職業記者最大限度的話語空間,也見證着日報深度報道的專業實踐。
第五篇 記錄之真
從央視評論部對電視語態的改造,到《青年報·焦點新聞》對“大特寫”體裁的優化,再到《北京青年報》對深度報道多元類型的實踐,如何講好故事始終至關重要。事實的記錄方式折射着從業者的生產觀念,真相的闡釋模式影響着受眾的新聞解讀。怎樣避免.因強烈的正義伸張而影響報道的理性客觀,值得我們在記錄中反思;怎樣在概念提供與實踐過程中追
央視新聞評論部:電視語態的十年變遷
歷史是機遇創造的,歷史更是人創造的。CCTV不僅改變了中國電視的語態,也深刻改變着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北京青年報》:概念提供與深度實踐
新聞競標、精確新聞,以及聽證、訪談、暗訪及回訪,逐漸形成了
《北京青年報》的深度報道模式。
守望理想:上海電視的深度追尋
在相對温和的氛圍中保持鋭氣,即便這股力氣不在本地揮灑,只在異地放逐,其守望理想的堅持也依然令人慰藉。
生態、故事與價值:《華商報》深度報道的足跡
“奔走在這雜草叢生的大地上,做一個記錄者。記錄世道,記錄人心,記錄這時代的悲喜。”由此,《華商報》成就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傳奇。
《青年報·焦點新聞》的口述往事
已經暗淡的“焦點新聞”,在回味中再度提起;已經消逝的“口述往事”,在記憶中再度清晰。被稱為“黃埔軍校”的《青年報》如何才能延續當年的驚喜。
後記 當80年已成往事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