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

安徽省淮南市辖区
收藏
0有用+1
0
潘集区,隶属安徽省淮南市,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南濒淮河,北临茨淮新河,东与怀远县接壤,西与凤台县毗邻,面积590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6月,潘集区下辖1个街道、9个镇、1个乡。 [2] [16]截至2024年末,潘集区常住人口为31.87万人。 [15]
1980年11月,撤销古沟区,改为潘集区。名优特产主要有潘集酥瓜、芦集绿豆圆等,著名人物主要有程安东幸胜标等。
2024年,潘集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8.2:60.9:30.9调整为7.9:61.5:30.6。 [15]
中文名
潘集区
外文名
Panji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
340406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安徽省淮南市
地理位置
淮南市北部
面    积
590 km²
下辖地区
1个街道、9个镇、1个乡
政府驻地
田集街道
电话区号
0554
邮政编码
232000
气候条件
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31.87 万(2024年末常住人口)
火车站
潘集站、潘集西站
车牌代码
皖D
地区生产总值
300.2 亿元(2024年)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潘集区人民政府
潘集区境,先秦时期,属州来国,院员渗后被楚国所灭。
秦代,置下蔡县,先后属泗水郡担乌匙、九江郡
汉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废,下蔡县属沛郡
隋代,仍置下蔡县,属淮南道汗趋纸雅。
唐朝,为下蔡县,属颖州
宋初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寿州升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清代,初属凤阳府钻戒求。
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寿州(即寿县)城内北大街一线暨城东北隅端妹6坊和原并入寿州前的下蔡县划出改设凤台县。今区境内除高皇镇的闸口、光明、苏咀、老圩、曹尹5个村外,皆属其治。
民国,撤坊设区,凤台县国民政府下辖7个区,今潘集区境内属三区,后改为二区,辖太平、王姚、泥河、潘集、顺河、高皇、陶王、东店、武集、罗集、田集、仁和、万福13乡。民国29年(1940年),潘集区境内仍属原二区改称的古沟区(署古沟)。民国34年(1945年),凤台县国民政府又将古沟区辖属的九乡整顿为高店、王姚、武罗、潘集、边宁、陶泥、大田、顺平八乡。1948年、潘集地区全部解放,凤台县设置人民政府,区境内设置有古沟、潘集两区和城关区3部分。
1952年,从古沟区中又分设高皇区。
1匙赠漏959年,凤台县辖的高皇、古沟、潘集3敬体巴个公社及怀远县辖的朱疃、耿集两个公社与永西公社的一部分划入淮南市。
1964年4月,淮南市郊区撤销,原划入的公社及郊区增设的祁集、夹沟庙新、尹家沟、陶王5个公社归回凤风台县,除闸口、光明、苏嘴、老圩、曹尹5个大队外,由怀远划入的朱瞳、耿集两个公社仍归回怀远县。
1972年9月,凤台县辖的高皇、夹沟、古沟、泥河、潘集五个公社婚删及架河公社的部分划入淮南市,成立古沟区。
1980年11月,撤销古沟区,改为潘集区。 [1]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区划沿革

1973年12月,从高皇分设龚集公社、从古沟分设祁集公社、从潘集分设贺疃公社,又从古沟、潘集划出部分设置田集公社,区署古沟。
1974年,划凤台县的架河、芦集两个公社入境,此时古沟区辖11个公社。
1989年3月,贾庄、杨元、朱集3个村从凤台县武集乡划入潘集区。 [1]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6月,潘集区辖1个街道、9个镇、1个乡:田集街道高皇镇平圩镇泥河镇潘集镇芦集镇架河镇夹沟镇祁集镇贺疃镇古沟回族乡 [2] [16]潘集区人民政府驻田集街道。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潘集区,位于淮河中游,淮南市北部。地处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3°06′。东及东北与怀远县接壤;南依淮河与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隔河相望;西及西南与凤台县相邻;北以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界。最东端为高皇镇闸口村,南临淮河与大通区洛河镇隔河相望,北与怀远县常坟镇毗邻;最南端为平圩镇的下六坊行洪区,与谢家集区的二道河农场相连。最西端是芦集镇的石集村,与凤台县丁集镇接壤;最北端为贺疃乡朱集村在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汇,总面积590.08平方千米。 [4]
潘集区

地形地貌

潘集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经长期地质作用,发育为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等,以上地层均被第四系表土层所覆盖,厚度在1201—564米之间。由于表土层厚,且夹有多层流沙层,含水量大。
区境地处黄淮平原的南端,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坡度缓,坡降为五千分之一,海拔在18—22米之间,最高点为贺疃乡的古路岗,海拔23.86米,最低点为高皇镇的汤渔湖,海拔为16.9米。区境由于河道变迁,历次黄、淮泥沙泛滥淤积,地形多为河谷淤积平原和不规则的土阜岗头。 [4]

气候

潘集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气温年平均15.1℃,最高年份16.1℃(1961年),最低年份14.3℃(1969年);极端最高气温41.6℃(1959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2.2℃(1955年1月16日)。平均日照时数2298小时,最高年份2603.9小时(1962年),最低年份1891.3小时(1982年)。年平均降水量905.6毫米,最高年份1558毫米(1991年),最低年份347毫米(2001年)。无霜期年平均215.5天。 [4]

水文

潘集区地处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淮河自架河闸上流入区境,经南部边缘向东至尹家沟闸向东流出,流经区境34千米。区境淮河一级支流有架河、泥河,二级支流有黑河、伊河等。此外还有人工河流茨淮新河从境北部自西向东流过,流长6.7千米。境内人工河有利民新河、顾高新河等。 [4]

人口

播报
编辑
截至2023年末,潘集区户籍人口为45.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4万人,女性人口21.47万人。全区城镇人口16.61万人,乡村人口28.86万人。全年出生3043人,出生率为6.7‰;死亡875人,死亡率为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据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31.98万人,比上年减少0.29万人。据区卫计部门统计,全年实施四项节育手术305例,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7.2%。 [13]
截至2024年末,潘集区户籍人口为45.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4万人,女性人口21.4万人。全区城镇人口16.48万人,乡村人口28.92万人。全年出生3033人,出生率为6.8‰;死亡1027人,死亡率为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据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31.87万人,比上年减少0.11万人。 [15]
潘集区是以汉族为主的市辖区。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分布于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沟北、聂圩、新河等地。

政治

播报
编辑
潘集区主要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区委副书记、提名区长候选人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区政协主席
区纪委书记
领导信息截至2025年7月 [11-12] [14]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述

2022年,潘集区地区生产总值29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位居六区两县第1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0.1亿元,同比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同比下降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4:66.8:23.8调整为8.3:71.1:20.6,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 91243元,比上年增加14545元。 [10]
2023年,初步核算,潘集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位居六区两县第3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6.7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64.3亿元,同比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8.3:71.1:20.6调整为7.7:71.2:21.1,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94817元,比上年增加3574元。 [13]
2024年,潘集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84.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91.9亿元,同比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8.2:60.9:30.9调整为7.9:61.5:30.6,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15]
2024年,潘集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14.35%。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共完成税收58505万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增值税37324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5778万元,企业所得税1633万元,个人所得税2224万元,房产税3344万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教育等民生的投入。全年财政支出214046万元,比上年增长19.7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842万元,同比增长19.85%;教育支出36982万元,同比增长1.07%;农林水支出45005万元,同比增长49.66%;卫生健康支出16339万元,同比增长4.18%。 [15]
2024年,潘集区常住人口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548,同比增长4.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706元,比上年增加2060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260元,比上年增加1272元,增长6.1%。 [15]

第一产业

2024年,潘集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6亿元,实现增加值2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
2024年,潘集区粮食种植面积55473.3公顷,同比增长0.1%。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7217公顷,同比增长0.8%,水稻种植面积23287.6公顷,同比下降0.8%;豆类种植面积3701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种植面积1876.3公顷,同比增长1.1%;蔬菜种植面积5939公顷,同比增长1.3%。 [15]
2024年,潘集区粮食总产达35.12万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小麦产量16.71万吨,同比增长1.3%;水稻产量17.24万吨,同比增长0.8%;油料产量5639.36吨,同比增长1.2%;蔬菜总产量20.05万吨,同比增长2.48%,其中食用菌产量0.37万吨,同比下降51.3%。 [15]
2024年,潘集区生猪出栏8.17万头,同比增长9.04%;牛出栏0.66万头,同比增长5.55%;羊出栏6.35万只,同比下降26.71%,家禽出栏765.4万只,同比增长0.81%。全年肉类总产量2.29万吨,同比下降3.24%,禽蛋产量1.99万吨,同比增长4.16%。水产养殖面积达4317公顷,水产品产量2.07万吨,同比增长7.3%。 [15]
2024年,潘集区继续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大力开展国土空间绿化,全面完成植树造林暨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任务,扩绿增美成效明显。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720亩,完成农田林网庇护面积10000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000亩,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2000亩,均完成省、市下达我区2024年的工作任务。平圩镇平圩村申请创建省级绿美村庄已通过市级验收。 [15]
2024年,潘集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9.9万千瓦,与上年持平。农用拖拉机13476台,同比增长0.2%;联合收割机2898台,与上年持平,旋耕机4466台,与上年持平。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176.8吨,同比下降21.2%。 [15]
潘集区农业科技园

第二产业

2024年,潘集区继续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但受煤炭价格和产量双重下降影响,规上工业小幅下滑。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3.97%;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工业经济运行特点是采矿业生产下滑。1-12月份全区原煤产量1379.6 万吨(含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原煤产量),同比下降8.1%,洗煤产量1099.6万吨,同比增长4.2%,采矿业累计完成总产值同比下降12.1%;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6.9%,拉低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电力行业增速回落。1-12月份电力企业发电量39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累计完成总产值同比增长1.9%;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电力行业增加值从2024年一季度增长12.7% ,上半年增长6.1%,前三季度增长5.6%,到全年增长2.0%,整体处于下滑趋势。三是制造业稳步增长。1-12月份,全区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高技术产业有所下滑。全区高技术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亿元,同比下降12.6%,实现增加值0.35亿元,同比下降6.5%。 [15]
2024年,潘集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2024年末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28户,完成总产值7.22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利税927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67%。 [15]

第三产业

2024年,潘集区新增民营企业624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881户、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户。截止12月底,全区共有民营企业5592家,同比下降6.1%、个体工商户27988户,同比下降7.4%、限上商贸企业56家,同比增长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3%;乡村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5.3%。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6.5%,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3%,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4%。 [15]
2024年,潘集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51.15亿元,同比下降增长72.8 %;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14个,比上年增长27%;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为0,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2643万美元。 [15]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教育事业

潘集区四小
2024年,潘集区推进潘集中小学与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全链条对接,实施“名校+”工程。全年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055人,实施助学贷款1173.26万元,免除中小学学杂费2846.68万元,免除农村学生教科书费406.24万元。全区拥有幼儿园66所,在园儿童7546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中小学校53所,专任教师1823人,在校学生32473人,毕业生7736人,招生6865人。 [15]

文化事业

国家二级文化馆:淮南市潘集区文化馆。 [3]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末,潘集区共有卫生机构213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 17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医院、卫生院编制床位129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5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91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9‰,婴儿死亡率2.34‰,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到100%。全年实施四项节育手术404例,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8.8%。 [15]

社会保障

截至2024年末,潘集区城镇低保人口573人,农村低保人口9760人,五保户供养人口2011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6716万元,发放五保户补助资金2180万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17.9%,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3022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612.11万元。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17824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9778人。 [15]

生态环境

2023年,潘集区扎实推进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五控”措施,重点围绕工业社会堆场、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开展专项治理攻坚,加强煤系固废突出环境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可吸入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4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达71.87微克/立方米,同比增长0.2%,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265天,比上年减少7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9%。2023年全区能源能耗总量达546.2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万元GDP能耗下降3.5%。 [13]

交通运输

播报
编辑
淮南淮河大桥
截至2010年,潘集区境内铁路有淮阜铁路、潘谢铁路,公路有淮潘公路、225省道、潘姬公路、陶唐公路、贺罗公路等。其中,位于平圩镇东南端的淮南淮河大桥,是淮河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风俗民情

播报
编辑
花鼓灯艺术
潘集采莲灯
花鼓灯是分布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潘集区处在花鼓灯流行区域的腹地和中心地带。2008年12月,夹沟乡(今夹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淮南市农民文化节
淮南市农民文化节原为潘集区夹沟乡农民文化体育节,创办于1984年,2009年更名为淮南市农民文化节,每年4月20日举办。
潘集采莲灯
采莲灯起源于明朝时期,是流行于淮河沿岸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湾等村镇为甚。2010年5月,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优特产

播报
编辑
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潘集酥瓜个大肉厚,而且肉质脆嫩,熟透后肉质呈金黄色,味极香甜。但由于酥瓜熟透后特别酥脆不易运输,只能在淮南及周边地区见到。 [5]
2013年11月,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召开,专家组对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审查予以通过。
芦集绿豆圆
芦集绿豆圆,又称“小豆圆”、“糊虾圆”,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主要选取优质天然绿豆,经去壳、磨将等八道工序,以纯植物油精致而成。

著名人物

播报
编辑
程安东
程安东,1955年毕业于辽宁省阜新煤矿学校(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曾任陕西省省长,省委副书记等职。
幸胜标
幸胜标
幸胜标,潘集区芦集镇人,少将。1964年入伍,196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团副政委、67军师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山东省军区副政委等职。

风景名胜

播报
编辑
新四军纪念林景区
新四军纪念林景区,位于淮南市东部,总面积43333平方米,是一处集纪念、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八公山
八公山
八公山,位于淮南市,距市区约15千米,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和地质地貌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1998年8月开发建设景区,200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
卧龙山风景区
卧龙山风景区,位于淮南市境内,距市区15千米,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面积10余平方千米。有龙窝泉、姐妹泉、元女泉、青石匣、御史碑、圣旨牌坊、千里坂子、跑鱼窝等20多处景点。 [6]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2021年1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7]
2021年7月,潘集区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8]
2022年5月,潘集区入选安徽省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县。 [9]